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主要是以大学为视角,考察北伐后到抗战前(1928-1937)这十年北平的新文学活动。这一时期的北平被称为“文化城”或“大学城”,文学活动往往是在各大学中展开的。本书在时空上以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为范围,描述和分析大学参与到新文学的想像和再生产中去的不同方式,从两个层面考察了“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大学通过学术研究和课程设置,生产着有关新文学的各种知识、观念和历史叙述;而作为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文化共同体”,大学又为新文学再生产和创造了诸如文学社团、刊物、师生关系、人际网络等制度性的条件。
季剑青,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
看过四五章,对大学场域的关系网络比较感兴趣。
本书实际上处理了文学史上的一系列的矛盾最后落脚到具有学院派背景的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之间的分歧上。在这之前,论文谈及文学运动与学术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自由体诗与格律体诗,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等等的矛盾,并引入教育的视角来探寻所谓的学院派。缺陷在于各章之间并不连贯,游离于教育之外
@2019-03-18 10:30:21 @2020-03-23 00:45:07
精华在第四、第五章。全书白璧微瑕之处是失之于材料琐碎芜蔓,甚至有堆砌之感。
季剑青师兄的研究有非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的主要兴趣点跟我也很接近。具体到这本书,看得比较过瘾的是1、4、5三章,尤其是第一章文学教育的思路是对我颇有启发的。不过这本书的问题也很明显,尤其是在结构上,总让我觉得不甚谐调,各章之间的关系略显松散,若分成单篇来看效果甚至比组合起来更好。他接下来打算出版的北京研究专著就更成系统。
这书的问题意识其实是中文文学场当中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创作主体的分裂和新文学(尤其诗歌)合法性的焦虑滥觞于什么。37年之后的文学史早就在这种分裂中埋下了伏笔,而同一种焦虑还会在其后的无数讨论中借尸还魂。
史学路子,在博士论文里应当属于写得不错的那类,视野既宽广论证又具体。不过,读起来觉得结构很松散。
北大毕业的学者,材料丰富翔实大概是统一的特点。
@2019-03-18 10:30:21
> 更多短评 15 条
> 6人在读
> 51人读过
> 300人想读
订阅关于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与世界不分离 2016-10-14
看过四五章,对大学场域的关系网络比较感兴趣。
0 有用 夏天的小灰 2017-05-30
本书实际上处理了文学史上的一系列的矛盾最后落脚到具有学院派背景的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之间的分歧上。在这之前,论文谈及文学运动与学术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自由体诗与格律体诗,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等等的矛盾,并引入教育的视角来探寻所谓的学院派。缺陷在于各章之间并不连贯,游离于教育之外
0 有用 ( ¨̮ ) 2020-07-15
@2019-03-18 10:30:21 @2020-03-23 00:45:07
0 有用 Aliensong 2014-05-13
精华在第四、第五章。全书白璧微瑕之处是失之于材料琐碎芜蔓,甚至有堆砌之感。
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5-06-12
季剑青师兄的研究有非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的主要兴趣点跟我也很接近。具体到这本书,看得比较过瘾的是1、4、5三章,尤其是第一章文学教育的思路是对我颇有启发的。不过这本书的问题也很明显,尤其是在结构上,总让我觉得不甚谐调,各章之间的关系略显松散,若分成单篇来看效果甚至比组合起来更好。他接下来打算出版的北京研究专著就更成系统。
0 有用 软绵绵没药猫 2020-11-09
这书的问题意识其实是中文文学场当中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创作主体的分裂和新文学(尤其诗歌)合法性的焦虑滥觞于什么。37年之后的文学史早就在这种分裂中埋下了伏笔,而同一种焦虑还会在其后的无数讨论中借尸还魂。
0 有用 木仲弦 2020-08-24
史学路子,在博士论文里应当属于写得不错的那类,视野既宽广论证又具体。不过,读起来觉得结构很松散。
0 有用 [已注销] 2020-08-01
北大毕业的学者,材料丰富翔实大概是统一的特点。
0 有用 ( ¨̮ ) 2020-07-15
@2019-03-18 10:30:21 @2020-03-23 00:45:07
0 有用 [已注销] 2020-03-23
@2019-03-18 1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