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雷泽&梅本等编著的《新兴建构图集》共分5章,每章分若干独立的小节,每个小节包含文字部分和图片部分。各小节的排序基本上是随机的.因此可以从任意一页向任意方向阅读而不构成理解上的障碍。
本书前两章“几何”与“物质”包含35个小节,占全书内容的一半,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作者旁征博引,讨论涉及哲学、生物学、数学、文学、化学、工程学、建筑学等众多领域。
目录 · · · · · ·
译者序:阅读《新兴建构图集》的另一种方式
冷燃烧式的柔道术
桑福德·昆特(sanfordKwiner)
前言
几何
1.细化
2.种类上的差异与程度上的差异
3.未形式化的广谱性:形式寻求内容
4.相似与差异
5.多样性(差异)与变化(自相似性).
6.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7.拼贴之后:广谱性的两种情况
8.连贯性与非连贯性
9.关于差异的一种新理解
· · · · · · (收起)
喜欢读"新兴建构图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新兴建构图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新兴建构图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一本超出我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 更多书评 4篇
-
非常感谢你的评论! 关于语言的晦涩问题: 我批判的不是理论的深奥而是表达的明晰。理论可以深奥复杂,但表达应该被建筑师所理解。我之所以敢批判本书的表达不够清晰在于我看了Stan Allen的两本书《Points + Lines》和《Practic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同样是复杂的英文,同样的年龄段,同一阵营的建筑师,甚至是同一大学的教授,SA的表达要清晰很多,且更与真正的建筑实践挂钩。 经过这几年的观察,... (5回应)
2012-03-07 15:00 13人喜欢
非常感谢你的评论! 关于语言的晦涩问题: 我批判的不是理论的深奥而是表达的明晰。理论可以深奥复杂,但表达应该被建筑师所理解。我之所以敢批判本书的表达不够清晰在于我看了Stan Allen的两本书《Points + Lines》和《Practic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同样是复杂的英文,同样的年龄段,同一阵营的建筑师,甚至是同一大学的教授,SA的表达要清晰很多,且更与真正的建筑实践挂钩。 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我也开始接受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理论尽可以复杂,但至少表达的可以理解,即底线是言之有物。当然既然不是哲学读物,和实践能搭上个边是最好的。当然一个理论复杂的建筑师做出一个看上去并不特别与众不同的建筑多少会让人有点失望。 关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既然我接受了理论和实践分家的现实,我就不认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个谁跟随谁的关系。实践既可以追随最前卫的理论也可以保持现代主义甚至是回归到古典主义。这取决于项目自身。 我个人认为职业建筑师一个更好的态度是保持设计的品质而不是前卫与否。古典建筑也可以做得很好,而前卫建筑也可以很差(我并不针对施工层面,而更针对设计层面)。换句话说不是用了参数化,就一定是好设计了。Frank Gehry 那手揉出来的模型可能比很多当代建筑师用各种高级算法生成出来的建筑要好很多。 至于现代建筑理论我从不强求和它发生联系。有时设计可能开始于一个最普通的想法,但最后在不断的修改中突然感悟到某些能跟现代理论发生联系的点,即使在外人眼里根本看不出来,我也就满足于这种瞬间的心领神会了。绝对没有必要在设计之初就给自己戴上理论的框框。理论更多的还是用来品的,不是用来真干的! 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我的态度就是我厌恶那些把理论搞得特理论的那些人但同时我也不喜欢那些只关心建造,对设计没有思考的人。 关于‘新建筑五点’ 这五点确实过于手法化了。但如果你看柯布的五点,你忘记他是柯布,你也会觉得极端的手法化。曾经一度我也视手法为粪土,但现在我觉得手法才是建筑师真正的宝。真刀真枪的做方案的时候,什么理论思想都不靠谱,救命的还你最擅长的那几招儿。王澍的得奖证明了一点,建筑师应该安于某些固定的手法,把这些手法玩熟了,就是好建筑师了。当我们标榜每个设计都是独特的设计时,我们或许野心太大了! 关于BIM: 数字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两条道路:参数化设计和BIM。首相定义一下:参数化设计我针对的是Rhino Grasshoppper,BIM针对的是Autodesk Revit 。 我更倾向于参数化设计,尽管涉猎很浅,但我觉得它是设计的工具,它能让建筑师提出一个模糊的限定从而控制随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要么逻辑,要么随机凭感觉。这为新形式的建造提供了可能。BIM我个人觉得是一种倒退。SA在他的书里《Practice》提到用两维的平立剖图纸取代三维模型控制真正的建造是建筑实践的进步,通过索引,关联,逻辑形成的一种更高效的表达和控制方式。而BIM,本质上就是把二唯的图纸回归到三维的模型,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倒退。有人说当代建筑越来越复杂,无法用传统的平立剖表达。我同意zaha的建筑平立剖是无意义的,但可笑的悖论是BIM恰恰无法胜任复杂形体的建模,它只适合建方正的形体简单的建筑,而这样的建筑又恰恰可以用二唯的图纸更高效的表达,所以我觉得它是一种过渡的数字化,一种倒退。
5回应 2012-03-07 15:00 -
砍脖厮 (美丽世界的孤儿)
译者序 “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一个问题: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文字越来越华丽、句型越来越复杂、理论越来越晦涩,但完成的建筑却没有理论所描述的玄之又玄。这种现象形成的一个外在原因是财力雄厚的大学让建筑知识精英们不必再劳心于实践。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沉溺于形而上的思辩中,图书馆就是他们的建筑工地。” 这是导读第一部分的摘录,初看很大快人心。仔细回想却不尽是理论的错。我觉得恰恰很大一部分反而是实践跟不...2012-03-05 22:31 5人喜欢
译者序
“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一个问题: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文字越来越华丽、句型越来越复杂、理论越来越晦涩,但完成的建筑却没有理论所描述的玄之又玄。这种现象形成的一个外在原因是财力雄厚的大学让建筑知识精英们不必再劳心于实践。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沉溺于形而上的思辩中,图书馆就是他们的建筑工地。” 引自第11页 这是导读第一部分的摘录,初看很大快人心。仔细回想却不尽是理论的错。我觉得恰恰很大一部分反而是实践跟不上理论的缘故。 反思一下,进入二十一世纪,对现代主义也批判了好几轮了。但我们建筑的构筑方式仍然还离不开柯布的多米诺的影子。图纸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普及的三视图。设计师的思路还是离不开笛卡尔坐标体系。即使它们在一些“高端”建筑的设计施工中已经运行得气喘吁吁。一些流线的形式已经很难用坐标来定位。(试想给扎哈画施工图的小弟得有多苦逼啊,给她施工的民工估计也整晚都做梦想砍死她吧) 但这又非常困难,因为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狭义地说,与结构计算、设备管线等专业相关——我们一改,他们就会迷茫。(这也是为什么BIM无法广泛推广的重要原因。CAD作为一个普适平台跨越整个建筑产业链,很难撼动,因此其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的模式也自然无法被抛弃)广义地说,与施工流程、材料采购、国家政策甚至人们的世界观等一系列因素都铁索连环着。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是必然的。(比如伊东设计的那个火葬场,屋顶的曲面据说是经计算得出受力最合理的方式,但这个结构上最合理的屋顶的施工工序却十分繁琐——要制作大量的模板)。 所以应该采取变革的是实践者才是。不应该批判建筑学和哲学专业的理论研究,把它们的超前说成是不切实际,而应该是其他相关专业,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机械、甚至生物学方面的齐头并进。(正如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微积分,框架结构的计算也皮之焉附吧。)比如不能说飞机发动机不能用在拖拉机上就否定它。 而现在的我们更倾向于让生活中的每一因素都作出一点点牺牲,从而达到最合理的一种平衡。因此这一庞大的秩序一时半会是无法改变的——既然现状还过得去,方方正正的房子看得也舒服,住得也舒服,有些垃圾建筑也能忍,也有少数精品很养眼。那维持着也不打紧。但不能否认变革发生的可能性——当多数人都忍不下去了,就会发生鱼死网破的变革,建立新的秩序,新的平衡。(同时大众会建立新的审美,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洛可可时代的人穿越到现代看到那些极简主义的方盒子会是怎样的感想呢?)于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事件,或是导火索,来使这一变革呼之欲出。比如现代主义的盛行的部分原因即是战后重建的需要,对脏乱差城市的不满,以及依靠地产发展货币经济的政策需求(这是隈研吾说的)。而如今这个支离破碎,惴惴不安的时代浪尖,是否已经达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要求了呢? 对未来云时代的建筑设计充满期待。 PS.这篇译者序的前三部分总结得都很贴切,但第四部分“理论联系实践”中对“实践”的理解在我愚见下可能就有些肤浅了。译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
大地褶皱、起伏屋顶、连续平面、肌理化开窗、结构化立面 引自第11页 仅仅是从最后结果的形式上得出的结论。与理论的关系并不十分严密。(同样的理论,可能得出的并不是这种形式)至于如何实践的手法部分,正文讲得很详尽。至于适合它的实践操作,恐怕还孕育在摇篮中吧。 总之这本书可能在未来会成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II》”吧。还是值得一看的。翻译水平中上等,能看懂。鉴定完毕。
回应 2012-03-05 22:31 -
理想の人儿 (你能给予什么?)
《物质》 +密度与广度 从将设计概念由用几何体作为对材料建造的抽象限定,转化为物质与材料的特性按时到几何体中。我们可以把一个石头分割,体量改变,但是密度和气味都没有改变 密度的差异可以理解为程度,他们是物质无法分割的差异,例如重量、弹性、压力、温度、密度、颜色、和耐久度。(所有都可以与空间产生关系进而优化,现代我们讲的氛围其实就是光与颜色对于建筑空间的一种差异程度体现。是否可以把空间与这种差异程度...2018-09-20 04:49
《物质》
+密度与广度
从将设计概念由用几何体作为对材料建造的抽象限定,转化为物质与材料的特性按时到几何体中。我们可以把一个石头分割,体量改变,但是密度和气味都没有改变
密度的差异可以理解为程度,他们是物质无法分割的差异,例如重量、弹性、压力、温度、密度、颜色、和耐久度。(所有都可以与空间产生关系进而优化,现代我们讲的氛围其实就是光与颜色对于建筑空间的一种差异程度体现。是否可以把空间与这种差异程度进行关联,从而优化?)
广度 在建筑中时一种尺度尺规
广度与密度的联系也有,比如中世界石匠工艺,但是经济性很差,也满足不了19世界机械化下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哲学层面上的新理性主义建筑认为建筑不受制于机理而是组织系统。但是这两者结合更是一种新的诞生:小花盆中根茎长成花盆的形状。密度的创造和光度的限制。
回应 2018-09-20 04:49 -
理想の人儿 (你能给予什么?)
《译者序》 -用极其复杂的语言解释了辩证法。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更加华丽的词汇,复杂的句型,晦涩的理论。大学让知识精英全心全意附于图书馆之中。 -种类上的差异构成的拼贴式的整体和有程度上的差异生成的连续上的整体。后者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打破的僵化的层级关系,局部通过自身的渐变形成整日的质变。 与现代建筑的所见过的部分组成模式相比能够激发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建筑效果。 -广度和密度。广度对应几何和类型,密度对...2018-08-07 03:15
《译者序》
-用极其复杂的语言解释了辩证法。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更加华丽的词汇,复杂的句型,晦涩的理论。大学让知识精英全心全意附于图书馆之中。
-种类上的差异构成的拼贴式的整体和有程度上的差异生成的连续上的整体。后者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打破的僵化的层级关系,局部通过自身的渐变形成整日的质变。 与现代建筑的所见过的部分组成模式相比能够激发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建筑效果。
-广度和密度。广度对应几何和类型,密度对应物质和材料。前者限定物质的方式,后者是生发性的工具。相比于传统先几何后建造,作者认为物质材料的内杯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巨大的创造潜力。要想使用必须把材料与广度模式建立联系并且精确的尺度化。
-rur 的核心目的就是找到或者发明可以不断调整改变的结构系统,用它来整合建筑的其他层面。比如简单的单元沿着变化的轨迹重复或者变化的单元沿着简单的轨迹重复。组合尽可能少的成分,创造出复杂性和丰富的效果。
-对应于柯布西耶的五要素,提出新建筑的五要素:大地褶皱(建筑底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起伏屋顶(屋顶参与到立面上,两者边界消失)、连续平面(空间划分靠形体变化而不是墙)、肌理化开窗,结构化立面??bullshit
《冷燃烧式的柔道术》
-硝化纤维的发明与对火箭弹道空间技术的推动。其出现肯定了新事物的呢能力。说明需要经过事先精心收集其出现的形式和状态才能实现创新。
-最终的工具是图解。来激发物质本身的潜能,建筑就像一个内燃机一样。
《前言》
-建筑师不必像历史学家那样困惑与逐渐消失的历史迹象。建筑不会因为解说的确实而消解,所以建筑是历史发生的基础,而不是历史的化身。
-关于生活历史的使用与缺点。任何创新的举动中都存在着非历史的元素。
+潜能
-被放在柱子上,其支撑的能量一直都在?罗西的物质和能量,他的潜能被认围绕在完美的静止的物体周围的精神。
-库哈斯认为:自由等于建筑不存在。广场提供最大的自由,而作者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空洞。建筑才应该提供各种功能的可能性。
-主张把材料和形式放在首位,而不是解读为图解和比喻。
+从广度的场所或密度的物体到密度的场所——物体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贫乏和均质的回应,文丘里和海杜克选择对单一的体量、形态以及拼贴。放弃了现代建筑试图建立伟大系统性的雄心,
-对笛卡尔坐标系的舍弃。
-文丘里的逻辑是一种风格主义的等级。而只有后现代主义者讲阅读和感知转化为一种象征游戏。建筑的复杂性不过作用于可见层面,同时也作用于不可见层面比如结构和功能。由此与现代主义更加紧密,而不是表皮和符号。
-怎样通过对形式的操纵产生多样性?怎样在结构上产生丰富性?怎样在功能上制造多样性?这就是本书的内容。呵呵
+限制
-排除与牺牲的区别,一个否定一个肯定。 ——贡布里希《规范与形式》1966。 他认为存在经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绘画中关于对称和平衡的互相妥协。经典被他称为“规范”,它作为一个本体让我们以它为中心在不同的距离上构思其他作品。(建筑设计亦是如此,从安藤,到妹岛再到扎哈,我们都是先认同再模仿,我们的设计风格都是收到同时代的大师们的规范所影响。)而真正背道而驰或产生创新的是产生差异的差异。
-绘画是一个稳定性强的艺术,除了解读和实践上的变化,任何绘画从形式到功能都相对保持不变。而建筑不断地变化和需求真是探索创新的一种动力。
-在排出主义中,被排出的特殊性不再参与,而是被从整体中剔除掉。举例来说,功能主义中,任何被认为与装饰有关的元素都被系统性地删除。而且规范也是在不断改变,由创新来创造新的规范。
-建筑不是简单的围合被围合,而是和生活产生关系。
《几何》
+细化
建筑一般来说不是一个连续的,单一的物体,而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在不同尺度上的不同组织模式所构成的。
-细化是本书关于技术堆叠问题的称呼,他是对建筑不同层面不同尺度上的检查。海绵不同尺度的光滑程度,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建筑的材料也是如此,材料的几何性质(视觉)和材料的力学性质就是重要的标准。
+种类上的差异和程度上的差异
-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对比。国际象棋:明确的符号和行动方式;围棋:棋子脱离所处位置没有任何意义。同理,古典柱式与网状拉索对比,后者即时结构也是装饰。
+未形式化的广谱性:形式寻求内容(绘画上的启发)
达芬奇用墙上污渍转化成各种丰富的图案:云、人群等。污渍就像空间一样具有广谱性,虽然是具有高度差异的特提,但是可以接受和影响多种内容,即建筑中不同功能和构成的转化。
+相似与差异
-相似和差异之间并不互相排斥,有的时候可以互相转化。牛 马 狗,差异;跑起来的牛马狗,确实相似的。
-在形式与组织层面,我们不主张分离(特殊性)的概念,更倾向于连接,像分离的元素理解成自相似的一部分,看上去相似,行为上不同。(一种辩证角度看待建筑元素)
+多样性(差异)与变化(自相似性)
-重复的逻辑,就像统计的逻辑,或者是信息的逻辑,可以被运用却不用考虑他的内容。
一定数量的重复是基本条件。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从整体构思到细节设计,现代主义在方法和设计上体现一种上下层级的关系(比如先大后小,比如建筑分析爆炸图,整体拆解为局部构造单元)。我门用一种新的方式去使用层级关系。原则是它能够促进不同尺度之间的互动从而是的特别之处能够影响到整体。反之亦然(编程语言的diameter层级关系,比如游动的鱼群)。
-因此需要一种工作方法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级逻辑和一种互相回馈的方式运作。这样层级就不再是一种权力结构,而是一种素材组织。
+拼贴之后:广谱性的两种情况
-建筑的拼贴,no ;简单单元在可变路径上的重复铺砖的纹理;可变单元在简单的路径上重复,三联供学长的火车站。
+连贯性与非连贯性
收音机的零件都放在一个盒子里,但是把他们拿出来,但是线不断即使放在很远的地方,收音机还是可以工作。这是一个层级系统的关系。相反拼贴依赖从周边环境跳出的个体元素,本质是并置。
当两种不同但是相互连贯的系统结合到一起时,会产生第三个系统。比如波尔多住宅的结构系统与建筑系统。比如黄蜂与兰花,黄蜂的尾部和兰花的形状相互影响也相互控制。
建筑系统并不是人类之间的关系,它更近似于大自然而非个人,但栖居在这种无关联的影响下不断演进。
+关于差异的一种新的理解
微笑并不是脸部局部的偏离,而是整张脸的介入
+选择与分类
类型学让我们在今天几乎没有限制的可能性中做出对建筑组织形式的清晰选择。
回应 2018-08-07 03:15
-
非常感谢你的评论! 关于语言的晦涩问题: 我批判的不是理论的深奥而是表达的明晰。理论可以深奥复杂,但表达应该被建筑师所理解。我之所以敢批判本书的表达不够清晰在于我看了Stan Allen的两本书《Points + Lines》和《Practic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同样是复杂的英文,同样的年龄段,同一阵营的建筑师,甚至是同一大学的教授,SA的表达要清晰很多,且更与真正的建筑实践挂钩。 经过这几年的观察,... (5回应)
2012-03-07 15:00 13人喜欢
非常感谢你的评论! 关于语言的晦涩问题: 我批判的不是理论的深奥而是表达的明晰。理论可以深奥复杂,但表达应该被建筑师所理解。我之所以敢批判本书的表达不够清晰在于我看了Stan Allen的两本书《Points + Lines》和《Practic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sentation》,同样是复杂的英文,同样的年龄段,同一阵营的建筑师,甚至是同一大学的教授,SA的表达要清晰很多,且更与真正的建筑实践挂钩。 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我也开始接受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理论尽可以复杂,但至少表达的可以理解,即底线是言之有物。当然既然不是哲学读物,和实践能搭上个边是最好的。当然一个理论复杂的建筑师做出一个看上去并不特别与众不同的建筑多少会让人有点失望。 关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既然我接受了理论和实践分家的现实,我就不认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个谁跟随谁的关系。实践既可以追随最前卫的理论也可以保持现代主义甚至是回归到古典主义。这取决于项目自身。 我个人认为职业建筑师一个更好的态度是保持设计的品质而不是前卫与否。古典建筑也可以做得很好,而前卫建筑也可以很差(我并不针对施工层面,而更针对设计层面)。换句话说不是用了参数化,就一定是好设计了。Frank Gehry 那手揉出来的模型可能比很多当代建筑师用各种高级算法生成出来的建筑要好很多。 至于现代建筑理论我从不强求和它发生联系。有时设计可能开始于一个最普通的想法,但最后在不断的修改中突然感悟到某些能跟现代理论发生联系的点,即使在外人眼里根本看不出来,我也就满足于这种瞬间的心领神会了。绝对没有必要在设计之初就给自己戴上理论的框框。理论更多的还是用来品的,不是用来真干的! 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我的态度就是我厌恶那些把理论搞得特理论的那些人但同时我也不喜欢那些只关心建造,对设计没有思考的人。 关于‘新建筑五点’ 这五点确实过于手法化了。但如果你看柯布的五点,你忘记他是柯布,你也会觉得极端的手法化。曾经一度我也视手法为粪土,但现在我觉得手法才是建筑师真正的宝。真刀真枪的做方案的时候,什么理论思想都不靠谱,救命的还你最擅长的那几招儿。王澍的得奖证明了一点,建筑师应该安于某些固定的手法,把这些手法玩熟了,就是好建筑师了。当我们标榜每个设计都是独特的设计时,我们或许野心太大了! 关于BIM: 数字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两条道路:参数化设计和BIM。首相定义一下:参数化设计我针对的是Rhino Grasshoppper,BIM针对的是Autodesk Revit 。 我更倾向于参数化设计,尽管涉猎很浅,但我觉得它是设计的工具,它能让建筑师提出一个模糊的限定从而控制随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要么逻辑,要么随机凭感觉。这为新形式的建造提供了可能。BIM我个人觉得是一种倒退。SA在他的书里《Practice》提到用两维的平立剖图纸取代三维模型控制真正的建造是建筑实践的进步,通过索引,关联,逻辑形成的一种更高效的表达和控制方式。而BIM,本质上就是把二唯的图纸回归到三维的模型,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倒退。有人说当代建筑越来越复杂,无法用传统的平立剖表达。我同意zaha的建筑平立剖是无意义的,但可笑的悖论是BIM恰恰无法胜任复杂形体的建模,它只适合建方正的形体简单的建筑,而这样的建筑又恰恰可以用二唯的图纸更高效的表达,所以我觉得它是一种过渡的数字化,一种倒退。
5回应 2012-03-07 15:00 -
理想の人儿 (你能给予什么?)
《译者序》 -用极其复杂的语言解释了辩证法。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更加华丽的词汇,复杂的句型,晦涩的理论。大学让知识精英全心全意附于图书馆之中。 -种类上的差异构成的拼贴式的整体和有程度上的差异生成的连续上的整体。后者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打破的僵化的层级关系,局部通过自身的渐变形成整日的质变。 与现代建筑的所见过的部分组成模式相比能够激发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建筑效果。 -广度和密度。广度对应几何和类型,密度对...2018-08-07 03:15
《译者序》
-用极其复杂的语言解释了辩证法。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更加华丽的词汇,复杂的句型,晦涩的理论。大学让知识精英全心全意附于图书馆之中。
-种类上的差异构成的拼贴式的整体和有程度上的差异生成的连续上的整体。后者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打破的僵化的层级关系,局部通过自身的渐变形成整日的质变。 与现代建筑的所见过的部分组成模式相比能够激发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建筑效果。
-广度和密度。广度对应几何和类型,密度对应物质和材料。前者限定物质的方式,后者是生发性的工具。相比于传统先几何后建造,作者认为物质材料的内杯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巨大的创造潜力。要想使用必须把材料与广度模式建立联系并且精确的尺度化。
-rur 的核心目的就是找到或者发明可以不断调整改变的结构系统,用它来整合建筑的其他层面。比如简单的单元沿着变化的轨迹重复或者变化的单元沿着简单的轨迹重复。组合尽可能少的成分,创造出复杂性和丰富的效果。
-对应于柯布西耶的五要素,提出新建筑的五要素:大地褶皱(建筑底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起伏屋顶(屋顶参与到立面上,两者边界消失)、连续平面(空间划分靠形体变化而不是墙)、肌理化开窗,结构化立面??bullshit
《冷燃烧式的柔道术》
-硝化纤维的发明与对火箭弹道空间技术的推动。其出现肯定了新事物的呢能力。说明需要经过事先精心收集其出现的形式和状态才能实现创新。
-最终的工具是图解。来激发物质本身的潜能,建筑就像一个内燃机一样。
《前言》
-建筑师不必像历史学家那样困惑与逐渐消失的历史迹象。建筑不会因为解说的确实而消解,所以建筑是历史发生的基础,而不是历史的化身。
-关于生活历史的使用与缺点。任何创新的举动中都存在着非历史的元素。
+潜能
-被放在柱子上,其支撑的能量一直都在?罗西的物质和能量,他的潜能被认围绕在完美的静止的物体周围的精神。
-库哈斯认为:自由等于建筑不存在。广场提供最大的自由,而作者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空洞。建筑才应该提供各种功能的可能性。
-主张把材料和形式放在首位,而不是解读为图解和比喻。
+从广度的场所或密度的物体到密度的场所——物体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贫乏和均质的回应,文丘里和海杜克选择对单一的体量、形态以及拼贴。放弃了现代建筑试图建立伟大系统性的雄心,
-对笛卡尔坐标系的舍弃。
-文丘里的逻辑是一种风格主义的等级。而只有后现代主义者讲阅读和感知转化为一种象征游戏。建筑的复杂性不过作用于可见层面,同时也作用于不可见层面比如结构和功能。由此与现代主义更加紧密,而不是表皮和符号。
-怎样通过对形式的操纵产生多样性?怎样在结构上产生丰富性?怎样在功能上制造多样性?这就是本书的内容。呵呵
+限制
-排除与牺牲的区别,一个否定一个肯定。 ——贡布里希《规范与形式》1966。 他认为存在经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绘画中关于对称和平衡的互相妥协。经典被他称为“规范”,它作为一个本体让我们以它为中心在不同的距离上构思其他作品。(建筑设计亦是如此,从安藤,到妹岛再到扎哈,我们都是先认同再模仿,我们的设计风格都是收到同时代的大师们的规范所影响。)而真正背道而驰或产生创新的是产生差异的差异。
-绘画是一个稳定性强的艺术,除了解读和实践上的变化,任何绘画从形式到功能都相对保持不变。而建筑不断地变化和需求真是探索创新的一种动力。
-在排出主义中,被排出的特殊性不再参与,而是被从整体中剔除掉。举例来说,功能主义中,任何被认为与装饰有关的元素都被系统性地删除。而且规范也是在不断改变,由创新来创造新的规范。
-建筑不是简单的围合被围合,而是和生活产生关系。
《几何》
+细化
建筑一般来说不是一个连续的,单一的物体,而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在不同尺度上的不同组织模式所构成的。
-细化是本书关于技术堆叠问题的称呼,他是对建筑不同层面不同尺度上的检查。海绵不同尺度的光滑程度,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建筑的材料也是如此,材料的几何性质(视觉)和材料的力学性质就是重要的标准。
+种类上的差异和程度上的差异
-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对比。国际象棋:明确的符号和行动方式;围棋:棋子脱离所处位置没有任何意义。同理,古典柱式与网状拉索对比,后者即时结构也是装饰。
+未形式化的广谱性:形式寻求内容(绘画上的启发)
达芬奇用墙上污渍转化成各种丰富的图案:云、人群等。污渍就像空间一样具有广谱性,虽然是具有高度差异的特提,但是可以接受和影响多种内容,即建筑中不同功能和构成的转化。
+相似与差异
-相似和差异之间并不互相排斥,有的时候可以互相转化。牛 马 狗,差异;跑起来的牛马狗,确实相似的。
-在形式与组织层面,我们不主张分离(特殊性)的概念,更倾向于连接,像分离的元素理解成自相似的一部分,看上去相似,行为上不同。(一种辩证角度看待建筑元素)
+多样性(差异)与变化(自相似性)
-重复的逻辑,就像统计的逻辑,或者是信息的逻辑,可以被运用却不用考虑他的内容。
一定数量的重复是基本条件。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从整体构思到细节设计,现代主义在方法和设计上体现一种上下层级的关系(比如先大后小,比如建筑分析爆炸图,整体拆解为局部构造单元)。我门用一种新的方式去使用层级关系。原则是它能够促进不同尺度之间的互动从而是的特别之处能够影响到整体。反之亦然(编程语言的diameter层级关系,比如游动的鱼群)。
-因此需要一种工作方法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级逻辑和一种互相回馈的方式运作。这样层级就不再是一种权力结构,而是一种素材组织。
+拼贴之后:广谱性的两种情况
-建筑的拼贴,no ;简单单元在可变路径上的重复铺砖的纹理;可变单元在简单的路径上重复,三联供学长的火车站。
+连贯性与非连贯性
收音机的零件都放在一个盒子里,但是把他们拿出来,但是线不断即使放在很远的地方,收音机还是可以工作。这是一个层级系统的关系。相反拼贴依赖从周边环境跳出的个体元素,本质是并置。
当两种不同但是相互连贯的系统结合到一起时,会产生第三个系统。比如波尔多住宅的结构系统与建筑系统。比如黄蜂与兰花,黄蜂的尾部和兰花的形状相互影响也相互控制。
建筑系统并不是人类之间的关系,它更近似于大自然而非个人,但栖居在这种无关联的影响下不断演进。
+关于差异的一种新的理解
微笑并不是脸部局部的偏离,而是整张脸的介入
+选择与分类
类型学让我们在今天几乎没有限制的可能性中做出对建筑组织形式的清晰选择。
回应 2018-08-07 03:15 -
砍脖厮 (美丽世界的孤儿)
译者序 “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一个问题: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文字越来越华丽、句型越来越复杂、理论越来越晦涩,但完成的建筑却没有理论所描述的玄之又玄。这种现象形成的一个外在原因是财力雄厚的大学让建筑知识精英们不必再劳心于实践。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沉溺于形而上的思辩中,图书馆就是他们的建筑工地。” 这是导读第一部分的摘录,初看很大快人心。仔细回想却不尽是理论的错。我觉得恰恰很大一部分反而是实践跟不...2012-03-05 22:31 5人喜欢
译者序
“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一个问题: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文字越来越华丽、句型越来越复杂、理论越来越晦涩,但完成的建筑却没有理论所描述的玄之又玄。这种现象形成的一个外在原因是财力雄厚的大学让建筑知识精英们不必再劳心于实践。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沉溺于形而上的思辩中,图书馆就是他们的建筑工地。” 引自第11页 这是导读第一部分的摘录,初看很大快人心。仔细回想却不尽是理论的错。我觉得恰恰很大一部分反而是实践跟不上理论的缘故。 反思一下,进入二十一世纪,对现代主义也批判了好几轮了。但我们建筑的构筑方式仍然还离不开柯布的多米诺的影子。图纸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普及的三视图。设计师的思路还是离不开笛卡尔坐标体系。即使它们在一些“高端”建筑的设计施工中已经运行得气喘吁吁。一些流线的形式已经很难用坐标来定位。(试想给扎哈画施工图的小弟得有多苦逼啊,给她施工的民工估计也整晚都做梦想砍死她吧) 但这又非常困难,因为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狭义地说,与结构计算、设备管线等专业相关——我们一改,他们就会迷茫。(这也是为什么BIM无法广泛推广的重要原因。CAD作为一个普适平台跨越整个建筑产业链,很难撼动,因此其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的模式也自然无法被抛弃)广义地说,与施工流程、材料采购、国家政策甚至人们的世界观等一系列因素都铁索连环着。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是必然的。(比如伊东设计的那个火葬场,屋顶的曲面据说是经计算得出受力最合理的方式,但这个结构上最合理的屋顶的施工工序却十分繁琐——要制作大量的模板)。 所以应该采取变革的是实践者才是。不应该批判建筑学和哲学专业的理论研究,把它们的超前说成是不切实际,而应该是其他相关专业,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机械、甚至生物学方面的齐头并进。(正如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微积分,框架结构的计算也皮之焉附吧。)比如不能说飞机发动机不能用在拖拉机上就否定它。 而现在的我们更倾向于让生活中的每一因素都作出一点点牺牲,从而达到最合理的一种平衡。因此这一庞大的秩序一时半会是无法改变的——既然现状还过得去,方方正正的房子看得也舒服,住得也舒服,有些垃圾建筑也能忍,也有少数精品很养眼。那维持着也不打紧。但不能否认变革发生的可能性——当多数人都忍不下去了,就会发生鱼死网破的变革,建立新的秩序,新的平衡。(同时大众会建立新的审美,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洛可可时代的人穿越到现代看到那些极简主义的方盒子会是怎样的感想呢?)于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事件,或是导火索,来使这一变革呼之欲出。比如现代主义的盛行的部分原因即是战后重建的需要,对脏乱差城市的不满,以及依靠地产发展货币经济的政策需求(这是隈研吾说的)。而如今这个支离破碎,惴惴不安的时代浪尖,是否已经达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要求了呢? 对未来云时代的建筑设计充满期待。 PS.这篇译者序的前三部分总结得都很贴切,但第四部分“理论联系实践”中对“实践”的理解在我愚见下可能就有些肤浅了。译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
大地褶皱、起伏屋顶、连续平面、肌理化开窗、结构化立面 引自第11页 仅仅是从最后结果的形式上得出的结论。与理论的关系并不十分严密。(同样的理论,可能得出的并不是这种形式)至于如何实践的手法部分,正文讲得很详尽。至于适合它的实践操作,恐怕还孕育在摇篮中吧。 总之这本书可能在未来会成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II》”吧。还是值得一看的。翻译水平中上等,能看懂。鉴定完毕。
回应 2012-03-05 22:31
-
理想の人儿 (你能给予什么?)
《物质》 +密度与广度 从将设计概念由用几何体作为对材料建造的抽象限定,转化为物质与材料的特性按时到几何体中。我们可以把一个石头分割,体量改变,但是密度和气味都没有改变 密度的差异可以理解为程度,他们是物质无法分割的差异,例如重量、弹性、压力、温度、密度、颜色、和耐久度。(所有都可以与空间产生关系进而优化,现代我们讲的氛围其实就是光与颜色对于建筑空间的一种差异程度体现。是否可以把空间与这种差异程度...2018-09-20 04:49
《物质》
+密度与广度
从将设计概念由用几何体作为对材料建造的抽象限定,转化为物质与材料的特性按时到几何体中。我们可以把一个石头分割,体量改变,但是密度和气味都没有改变
密度的差异可以理解为程度,他们是物质无法分割的差异,例如重量、弹性、压力、温度、密度、颜色、和耐久度。(所有都可以与空间产生关系进而优化,现代我们讲的氛围其实就是光与颜色对于建筑空间的一种差异程度体现。是否可以把空间与这种差异程度进行关联,从而优化?)
广度 在建筑中时一种尺度尺规
广度与密度的联系也有,比如中世界石匠工艺,但是经济性很差,也满足不了19世界机械化下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哲学层面上的新理性主义建筑认为建筑不受制于机理而是组织系统。但是这两者结合更是一种新的诞生:小花盆中根茎长成花盆的形状。密度的创造和光度的限制。
回应 2018-09-20 04:49 -
理想の人儿 (你能给予什么?)
《译者序》 -用极其复杂的语言解释了辩证法。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更加华丽的词汇,复杂的句型,晦涩的理论。大学让知识精英全心全意附于图书馆之中。 -种类上的差异构成的拼贴式的整体和有程度上的差异生成的连续上的整体。后者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打破的僵化的层级关系,局部通过自身的渐变形成整日的质变。 与现代建筑的所见过的部分组成模式相比能够激发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建筑效果。 -广度和密度。广度对应几何和类型,密度对...2018-08-07 03:15
《译者序》
-用极其复杂的语言解释了辩证法。过度知识精英主义,更加华丽的词汇,复杂的句型,晦涩的理论。大学让知识精英全心全意附于图书馆之中。
-种类上的差异构成的拼贴式的整体和有程度上的差异生成的连续上的整体。后者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打破的僵化的层级关系,局部通过自身的渐变形成整日的质变。 与现代建筑的所见过的部分组成模式相比能够激发出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建筑效果。
-广度和密度。广度对应几何和类型,密度对应物质和材料。前者限定物质的方式,后者是生发性的工具。相比于传统先几何后建造,作者认为物质材料的内杯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巨大的创造潜力。要想使用必须把材料与广度模式建立联系并且精确的尺度化。
-rur 的核心目的就是找到或者发明可以不断调整改变的结构系统,用它来整合建筑的其他层面。比如简单的单元沿着变化的轨迹重复或者变化的单元沿着简单的轨迹重复。组合尽可能少的成分,创造出复杂性和丰富的效果。
-对应于柯布西耶的五要素,提出新建筑的五要素:大地褶皱(建筑底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起伏屋顶(屋顶参与到立面上,两者边界消失)、连续平面(空间划分靠形体变化而不是墙)、肌理化开窗,结构化立面??bullshit
《冷燃烧式的柔道术》
-硝化纤维的发明与对火箭弹道空间技术的推动。其出现肯定了新事物的呢能力。说明需要经过事先精心收集其出现的形式和状态才能实现创新。
-最终的工具是图解。来激发物质本身的潜能,建筑就像一个内燃机一样。
《前言》
-建筑师不必像历史学家那样困惑与逐渐消失的历史迹象。建筑不会因为解说的确实而消解,所以建筑是历史发生的基础,而不是历史的化身。
-关于生活历史的使用与缺点。任何创新的举动中都存在着非历史的元素。
+潜能
-被放在柱子上,其支撑的能量一直都在?罗西的物质和能量,他的潜能被认围绕在完美的静止的物体周围的精神。
-库哈斯认为:自由等于建筑不存在。广场提供最大的自由,而作者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空洞。建筑才应该提供各种功能的可能性。
-主张把材料和形式放在首位,而不是解读为图解和比喻。
+从广度的场所或密度的物体到密度的场所——物体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贫乏和均质的回应,文丘里和海杜克选择对单一的体量、形态以及拼贴。放弃了现代建筑试图建立伟大系统性的雄心,
-对笛卡尔坐标系的舍弃。
-文丘里的逻辑是一种风格主义的等级。而只有后现代主义者讲阅读和感知转化为一种象征游戏。建筑的复杂性不过作用于可见层面,同时也作用于不可见层面比如结构和功能。由此与现代主义更加紧密,而不是表皮和符号。
-怎样通过对形式的操纵产生多样性?怎样在结构上产生丰富性?怎样在功能上制造多样性?这就是本书的内容。呵呵
+限制
-排除与牺牲的区别,一个否定一个肯定。 ——贡布里希《规范与形式》1966。 他认为存在经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绘画中关于对称和平衡的互相妥协。经典被他称为“规范”,它作为一个本体让我们以它为中心在不同的距离上构思其他作品。(建筑设计亦是如此,从安藤,到妹岛再到扎哈,我们都是先认同再模仿,我们的设计风格都是收到同时代的大师们的规范所影响。)而真正背道而驰或产生创新的是产生差异的差异。
-绘画是一个稳定性强的艺术,除了解读和实践上的变化,任何绘画从形式到功能都相对保持不变。而建筑不断地变化和需求真是探索创新的一种动力。
-在排出主义中,被排出的特殊性不再参与,而是被从整体中剔除掉。举例来说,功能主义中,任何被认为与装饰有关的元素都被系统性地删除。而且规范也是在不断改变,由创新来创造新的规范。
-建筑不是简单的围合被围合,而是和生活产生关系。
《几何》
+细化
建筑一般来说不是一个连续的,单一的物体,而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在不同尺度上的不同组织模式所构成的。
-细化是本书关于技术堆叠问题的称呼,他是对建筑不同层面不同尺度上的检查。海绵不同尺度的光滑程度,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建筑的材料也是如此,材料的几何性质(视觉)和材料的力学性质就是重要的标准。
+种类上的差异和程度上的差异
-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对比。国际象棋:明确的符号和行动方式;围棋:棋子脱离所处位置没有任何意义。同理,古典柱式与网状拉索对比,后者即时结构也是装饰。
+未形式化的广谱性:形式寻求内容(绘画上的启发)
达芬奇用墙上污渍转化成各种丰富的图案:云、人群等。污渍就像空间一样具有广谱性,虽然是具有高度差异的特提,但是可以接受和影响多种内容,即建筑中不同功能和构成的转化。
+相似与差异
-相似和差异之间并不互相排斥,有的时候可以互相转化。牛 马 狗,差异;跑起来的牛马狗,确实相似的。
-在形式与组织层面,我们不主张分离(特殊性)的概念,更倾向于连接,像分离的元素理解成自相似的一部分,看上去相似,行为上不同。(一种辩证角度看待建筑元素)
+多样性(差异)与变化(自相似性)
-重复的逻辑,就像统计的逻辑,或者是信息的逻辑,可以被运用却不用考虑他的内容。
一定数量的重复是基本条件。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从整体构思到细节设计,现代主义在方法和设计上体现一种上下层级的关系(比如先大后小,比如建筑分析爆炸图,整体拆解为局部构造单元)。我门用一种新的方式去使用层级关系。原则是它能够促进不同尺度之间的互动从而是的特别之处能够影响到整体。反之亦然(编程语言的diameter层级关系,比如游动的鱼群)。
-因此需要一种工作方法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级逻辑和一种互相回馈的方式运作。这样层级就不再是一种权力结构,而是一种素材组织。
+拼贴之后:广谱性的两种情况
-建筑的拼贴,no ;简单单元在可变路径上的重复铺砖的纹理;可变单元在简单的路径上重复,三联供学长的火车站。
+连贯性与非连贯性
收音机的零件都放在一个盒子里,但是把他们拿出来,但是线不断即使放在很远的地方,收音机还是可以工作。这是一个层级系统的关系。相反拼贴依赖从周边环境跳出的个体元素,本质是并置。
当两种不同但是相互连贯的系统结合到一起时,会产生第三个系统。比如波尔多住宅的结构系统与建筑系统。比如黄蜂与兰花,黄蜂的尾部和兰花的形状相互影响也相互控制。
建筑系统并不是人类之间的关系,它更近似于大自然而非个人,但栖居在这种无关联的影响下不断演进。
+关于差异的一种新的理解
微笑并不是脸部局部的偏离,而是整张脸的介入
+选择与分类
类型学让我们在今天几乎没有限制的可能性中做出对建筑组织形式的清晰选择。
回应 2018-08-07 03:15 -
数量是细腻度的前提条件,在多种模式下的重复是进行选择的必要条件,在一种模式下的重复是产生差异的必要条件,差异或差异的可能性的产生是对某一项目的回答。 不同性质的重复成为处理不同素材的手段。 量有它自己的质-- 构成的真谛,方法的处理和应用,总结如此简洁明了,可见作者功力
2012-10-30 15:1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8.4分 124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新兴建构图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r.G 2013-05-06
There is a certain kind of books that should not be translated (or manipulated discursively once again). Unfortunately this is one of them.
0 有用 钊歌夜弦 2012-04-01
发现自己手上的那本是英文版....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8-19
翻译着实不赖,译序也很好。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东西。这一类书都这样,Deleuze无处不在,一段话下来还是概要,内容其实就当代来说并不新颖了。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8-05
其实是Reiser+Umemoto的宣言式小册子。形而上的思考,不过有些启发!
1 有用 V景臻C 2012-06-08
非线性方法论型新宣言
0 有用 щит-82 2019-12-19
工具书🛠
0 有用 H.S.X.黄术弦 2019-08-12
不太能理解为啥要把博尔赫斯翻译成伯格斯......标新立异翻译法?
0 有用 Rogers Dan 2019-05-30
深奥
0 有用 请找胡哈哈0_0 2017-07-16
火车上看完的,理论和操作断层还挺大的,最重要的是理论方便RUR帮助我重构认知,也开始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的问题,只是小白的感悟
0 有用 Pillow 2017-07-05
大三读过,出于对Jesse Reiser的好奇现在想再读一遍却找不到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