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南京、香港、藏地、北美,一时一地,足迹即为心迹。
目光所及,那些久违的人与事。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
城市里万声迭转,《七声》穿析群嚣,放声因惯习而为人所忽略的音响。
主人公毛果的成长,贯穿世间故事。祖父母相互照扶的和鸣弦曲、童年玩伴“洪才”的家庭旧事、民间艺人“泥人尹”的跌宕绝唱、木工师傅“于叔叔”的悲喜人生、餐馆弱智女侍“阿霞”身置社会底层的悲哀、女性友人“安”因过度自我所产生的悲剧,偷渡工人“阿德”身不由己的命运,极尽大半生为自己洗刷文革时期罪名、却因好赌而终招凄凉晚景的“老陶”,身处偏远、为爱与信念坚守的藏女英珠,在家变苦痛中迷惘与解脱的华裔青年威廉。
他们都是你我身边的凡常人物,其声虽细隐,却与大时代的跫音同奏,一则则人生故事交迭出流动于坊市的主旋律,造就环境的调式。
七声的创作者
· · · · · ·
-
葛亮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葛亮 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目录 · · · · · ·
自序:他们的声音/葛亮
琴瑟
洪才
泥人尹
于叔叔传
阿霞
安的故事
阿德与史蒂夫
老陶
英珠
威廉
拾岁纪(代跋)
附录:命若琴弦——葛亮《七声》/张瑞芬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南京人過日子,往往以舒服為第一要義,大多時候,是很真實的。其實,要是將上海話借用過來,說南京的生活觀念是過日腳,也很不錯,甚至更為貼切。因為這日子過得很砥實,對未來沒有野心,所以生活就像被磚塊一層層地壘起來。上海人的作風,日腳的觀念是在心裡,外面是有些張揚的,日子是用來過給別人看的。細細地看,處處是俊男美女。可以為什麼都穿得這樣不講究呢,土裏土氣的。 南京的土,也許就是一種包容力所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洪才/19 -
中国的头几代独生子女,是最最悲哀的,既无组织,又无个性。人格往往畸形,在家里是一览众山小,出去发现自己是井底之蛙,又一蹶不振。这样通常折腾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闭型,心甘情愿在家里做微型首脑,也不愿参与任何外交。第二种是狂傲型,蔑视权威,盲目自大,在外面跌跌撞撞而百折不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七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七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0 条 )


缺根筋的阿霞:学会不奢望,保留本能的执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奇异的了,是非的界线忽然变得很模糊,人们的立场微妙地游移,失去了标准。” 这本说的七个中短篇小说,缭绕着微澜的人间烟火味,饱含些许真实感。 比较喜欢《阿霞》这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中篇小说。 “阿霞很诚实,她没有女孩子们趋利避害的心机。” 南京的毛... (展开)> 更多书评 70篇
论坛 · · · · · ·
《七声》中的人物,大家最喜欢哪位? | 来自林间的猴子 | 18 回应 | 2020-08-12 10:21:01 |
少页阿 | 来自cold yoghurt | 2011-08-09 22:10:06 | |
少页阿 | 来自cold yoghurt | 2011-08-09 22:09:55 | |
葛亮要来南京啦 | 来自小封 | 2011-05-13 12:15: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信出版社 (2017)8.0分 1182人读过
-
聯合文學 (2007)8.5分 103人读过
-
东方出版中心 (2022)7.9分 16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嗯呐嗯呐)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找书看 (kingfish)
- 无言谁会凭阑意 (图书辑) (北纬)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七声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苏木 2011-05-16 08:31:52
这样的作品有什么好捧的!!!文学圈太黑暗了!!!
4 有用 编号223 2019-11-07 14:16:06
七声 里有一段写香港,港大、中环老街、太平山、哥哥,让我想起03、04年间我在广州一本叫香港风情的杂志就职,频繁前往香港做采访报道的日子,那时哥哥刚去世,文华东方楼下满街摆满了花,叮叮车挂着殖民的气味一路行驶,45元一份的牛杂面对我来说都觉贵,书得起简直是我必去的朝圣书店。人山人海的演唱会上,林一峰拿着吉他还显稚嫩,黄伟文穿着白汗衫,卢凯彤还没长得如此坚韧,梁汉文high到现场跳舞。对了,我连续几... 七声 里有一段写香港,港大、中环老街、太平山、哥哥,让我想起03、04年间我在广州一本叫香港风情的杂志就职,频繁前往香港做采访报道的日子,那时哥哥刚去世,文华东方楼下满街摆满了花,叮叮车挂着殖民的气味一路行驶,45元一份的牛杂面对我来说都觉贵,书得起简直是我必去的朝圣书店。人山人海的演唱会上,林一峰拿着吉他还显稚嫩,黄伟文穿着白汗衫,卢凯彤还没长得如此坚韧,梁汉文high到现场跳舞。对了,我连续几年去香港国际电影节,影厅里也还总能碰到明哥。如今香港早不是那个香港,没有理由也不会想到再去,真叫人唏嘘。 (展开)
3 有用 大猫 2011-11-12 01:49:32
你连个电视剧都不配。
11 有用 summerwhite 2011-05-23 13:45:05
本来觉得还不错。。。但看到安的故事时,觉得作者的水平见底了。
31 有用 觐威 2015-11-08 00:09:58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