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这是那种让人看了真想大哭一场又哭不出来于是只是起身去上了个厕所的那种好小说
拖拉2个多月才看完,看Richard Yates的书实在不容易,带入感太强,总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大LOSER,不过看菲茨杰拉德就很容易,尽情幻想自己是女主角就好了。
另一个版本的《复活节游行》。超爱耶茨,却不敢重读,因为他不会给你任何希望。
我已经舍不得读耶茨了!T-T
小说写了两个美国文艺青年的出路、困惑、挣扎,与命运的抗争。小说最后,50多岁的达文波特和露西发现,也许他们穷其一生追求的“艺术”也许根本不存在。那是那个时代的美国。现在的我看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尝试绘画、写作等等然后失败的露西这一生并不贫瘠,并无虚度。
Fuck艺术圈谢谢。之前读耶茨都让人觉得无力拯救和面对,但这本真是作。作得不行。坐拥几百万然后发现自己不能成为艺术家,这特么哪里是破碎的美国梦啊。第二部和第三部就是“约吗”——“之后他们干了个爽”——“我们还是分手吧”——(对另一个人)“约吗”的反复循环,中产阶级真是作……
看了耶茨我才明白 有一个耶茨般的朋友是多么可怕!处境,阶级,失败!不谙世事!情商低下!耶茨不相信魔法。
And the terrible thing, lucy, is how easily idleness and wate can become a way of life.
失望,永恒的失望……
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一个成年人的黄金时代,比《革命之路》漫长,比《复活节游行》细腻,耶茨依旧只写清浅琐碎的日常生活,戏剧化的挣扎和反抗对他的人物来说太做作,对我们也一样,只有永不隐退的悲伤,才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
跟《革命之路》类似,志大才疏的男人和不满现状的妻子,以及终成悲剧的婚姻。耶茨的男主角身上太多自己的影子,渴望成为菲茨杰拉德的男人们,写啊写,写啊写,时光荏苒,收获的仅仅是婚姻失败、酗酒、孤独终老。读多了耶茨的书,心态会很灰:我们写作,我们画画,可如果,仅仅是如果,我们并没有自己所以为自己具有的天分怎么办?这本小说读得前所未有地慢,和对自己的质疑有关。他塑造为配角的女人们多光芒四射的,像《革命之路》里的那个妻子,以及这本里的露茜、戴安娜、萨拉。《复活节游行》里的妹妹也不错。看来写作的时候,与其投射自己的影子进去太多,不如彻底抛开。
一言难尽。有些人生无疾而终。
我他妈太喜欢耶茨了!所有的落魄的小城市的所谓文青都应该去看看,看一看会明白你所谓的梦想坚持多么的可笑和荒谬,看看自己落魄悲惨的人生就是这样走下去的。不得善终。
"去你妈的心理治疗",耶茨的这部略逊,他的长篇太像菲茨杰拉德,不过对话描写还是很见功力。讲述文艺男女在婚姻破碎后,如何试图修补自己的世界,患得患失啊,人骨子里都是孤独的。
有点拖沓,人物太多,但就一个主题,翻来覆去的拧巴与不匹配。总体感觉没前几本书好。
像《革命之路》的变体。“自以为已经逃离的单调生活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在志大才疏与生不逢时双重阻力之下又一个梦想家的死亡”——第一次觉得腰封这么靠谱。他的中译本都读完了,好焦虑。
跟《复活节游行》比起来,这本的氛围淡一些,但是仍然好看。
他是你不给面子的知己,所有承认和不愿意承认自己文艺青年的都去读耶茨吧。不认为美国没有好文学,只是在牛逼的形式和语法上弱了点。耶茨,卡佛,麦卡勒斯都是洞察人的天才。读到露茜短暂的演员生涯那矫情又最让我心碎的段落,放下书像困兽一样不知所措的逡巡,想平静一会儿等待哭泣。她最后的落幕也一样,咬牙挣扎到39岁,挣扎在星星点点的希望和大片失败,没有任何办法。迈克尔更像注定被流水侵蚀的过程,大多数周围的你们都会走向他。你真的找不出什么浮夸的形容词附在耶茨的文学才华上,因为没什么写法可言,就是拿故事里的人经历的一件件事,把你打败打服。4.3——4.11
读完不知怎就冒出一句: 她那时才**岁,对一切无知所以无畏,勇气像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长出。 他们心知肚明对方不是唯一,自己也可以喜欢/爱/性交很多人,所以才更敢于在婚姻中刺痛对方。
刻薄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幸福。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这书,反而有奇异的治愈效果。
> 年轻的心在哭泣
107 有用 桃花石上书生 2013-08-05 10:08:56
这是那种让人看了真想大哭一场又哭不出来于是只是起身去上了个厕所的那种好小说
59 有用 威锐 2014-03-28 00:18:01
拖拉2个多月才看完,看Richard Yates的书实在不容易,带入感太强,总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大LOSER,不过看菲茨杰拉德就很容易,尽情幻想自己是女主角就好了。
30 有用 慕容素衣 2014-10-20 19:53:23
另一个版本的《复活节游行》。超爱耶茨,却不敢重读,因为他不会给你任何希望。
11 有用 偏时差 2013-04-04 17:46:50
我已经舍不得读耶茨了!T-T
6 有用 做个喜悦的人 2014-12-18 14:10:53
小说写了两个美国文艺青年的出路、困惑、挣扎,与命运的抗争。小说最后,50多岁的达文波特和露西发现,也许他们穷其一生追求的“艺术”也许根本不存在。那是那个时代的美国。现在的我看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尝试绘画、写作等等然后失败的露西这一生并不贫瘠,并无虚度。
7 有用 钟螺 2015-02-01 01:01:12
Fuck艺术圈谢谢。之前读耶茨都让人觉得无力拯救和面对,但这本真是作。作得不行。坐拥几百万然后发现自己不能成为艺术家,这特么哪里是破碎的美国梦啊。第二部和第三部就是“约吗”——“之后他们干了个爽”——“我们还是分手吧”——(对另一个人)“约吗”的反复循环,中产阶级真是作……
3 有用 drunkdoggy 2015-09-24 21:10:44
看了耶茨我才明白 有一个耶茨般的朋友是多么可怕!处境,阶级,失败!不谙世事!情商低下!耶茨不相信魔法。
4 有用 娅 2014-10-07 10:21:11
And the terrible thing, lucy, is how easily idleness and wate can become a way of life.
3 有用 荞麦 2011-07-18 16:10:16
失望,永恒的失望……
4 有用 品味糟糕 2017-07-22 20:51:58
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一个成年人的黄金时代,比《革命之路》漫长,比《复活节游行》细腻,耶茨依旧只写清浅琐碎的日常生活,戏剧化的挣扎和反抗对他的人物来说太做作,对我们也一样,只有永不隐退的悲伤,才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
7 有用 丛林宜歌 2011-08-16 20:46:53
跟《革命之路》类似,志大才疏的男人和不满现状的妻子,以及终成悲剧的婚姻。耶茨的男主角身上太多自己的影子,渴望成为菲茨杰拉德的男人们,写啊写,写啊写,时光荏苒,收获的仅仅是婚姻失败、酗酒、孤独终老。读多了耶茨的书,心态会很灰:我们写作,我们画画,可如果,仅仅是如果,我们并没有自己所以为自己具有的天分怎么办?这本小说读得前所未有地慢,和对自己的质疑有关。他塑造为配角的女人们多光芒四射的,像《革命之路》里的那个妻子,以及这本里的露茜、戴安娜、萨拉。《复活节游行》里的妹妹也不错。看来写作的时候,与其投射自己的影子进去太多,不如彻底抛开。
2 有用 李斯本 2014-11-28 11:48:45
一言难尽。有些人生无疾而终。
4 有用 遇仔 2016-03-06 18:05:27
我他妈太喜欢耶茨了!所有的落魄的小城市的所谓文青都应该去看看,看一看会明白你所谓的梦想坚持多么的可笑和荒谬,看看自己落魄悲惨的人生就是这样走下去的。不得善终。
3 有用 坦克手贝吉塔 2011-12-04 19:13:31
"去你妈的心理治疗",耶茨的这部略逊,他的长篇太像菲茨杰拉德,不过对话描写还是很见功力。讲述文艺男女在婚姻破碎后,如何试图修补自己的世界,患得患失啊,人骨子里都是孤独的。
2 有用 王多功 2012-02-21 09:15:34
有点拖沓,人物太多,但就一个主题,翻来覆去的拧巴与不匹配。总体感觉没前几本书好。
1 有用 萨库拉 2012-12-19 12:08:20
像《革命之路》的变体。“自以为已经逃离的单调生活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在志大才疏与生不逢时双重阻力之下又一个梦想家的死亡”——第一次觉得腰封这么靠谱。他的中译本都读完了,好焦虑。
1 有用 JIANWEN 2015-05-19 17:13:31
跟《复活节游行》比起来,这本的氛围淡一些,但是仍然好看。
3 有用 撕撕撕 2012-04-11 22:05:53
他是你不给面子的知己,所有承认和不愿意承认自己文艺青年的都去读耶茨吧。不认为美国没有好文学,只是在牛逼的形式和语法上弱了点。耶茨,卡佛,麦卡勒斯都是洞察人的天才。读到露茜短暂的演员生涯那矫情又最让我心碎的段落,放下书像困兽一样不知所措的逡巡,想平静一会儿等待哭泣。她最后的落幕也一样,咬牙挣扎到39岁,挣扎在星星点点的希望和大片失败,没有任何办法。迈克尔更像注定被流水侵蚀的过程,大多数周围的你们都会走向他。你真的找不出什么浮夸的形容词附在耶茨的文学才华上,因为没什么写法可言,就是拿故事里的人经历的一件件事,把你打败打服。4.3——4.11
2 有用 ichbinluz 2014-08-24 13:36:03
读完不知怎就冒出一句: 她那时才**岁,对一切无知所以无畏,勇气像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长出。 他们心知肚明对方不是唯一,自己也可以喜欢/爱/性交很多人,所以才更敢于在婚姻中刺痛对方。
1 有用 会打字的跳舞机 2016-05-06 17:25:33
刻薄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幸福。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这书,反而有奇异的治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