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摄影札记
译者: 赵克非
出版年: 2011-3
页数: 180
定价: 1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罗兰·巴尔特文集
ISBN: 9787300129129
内容简介 · · · · · ·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作者简介 · · · · · ·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 · · · · · ·
1 摄影的特性
2 难以归类的摄影
3 以感动为出发点
4 操作者、幽灵和观众
5 被拍照的人
6 观众:趣味参差不齐
7 摄影像意外
8 无拘无束的现象学
9 二元性
10 意趣和刺点
11 意趣
12 传递信息
13 绘画
14 出其不意
15 摄影的意义
16 令人向往
17 一元的照片
18 意趣与刺点共存
19 刺点:局部特征
20 并非刻意为之的特征
21 顿悟
22 事后和宁静
23 “盲画面”
24 推翻前言
下篇
25 “一天晚上”
26 历史像分界线
27 辨认
28 温室庭园里的照片
29 小女孩
30 阿莉阿德尼
31 家庭,母亲
32 “这个存在过”
33 曝光意念
34 光线,色彩
35 惊愕
36 证实
37 停滞
38 平静的死亡
39 时间有如刺点
40 私生活/公众生活
41 仔细观察
42 相像
43 家族
44 明室
45 神情
46 眼神
47 疯狂,怜悯
48 被驯化了的摄影
译后记
附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The Photograph is an extended, loaded evidence-as if it caricatured not the figure of what it represents (quite the converse) but its very existence. The image, says phenomenology, is an object-as-nothing. Now, in the Photograph, what I posit is not only the absence of the object; it is also, by one and the same movement, on equal terms, the fact that this object has indeed existed and that it has been there where I see it. Here is where the madness is, for until this day no representation could assure me of the past of a thing except by intermediaries; but with the Photograph, my certainty is immediate: no one in the world can undeceive me. The Photograph then becomes a bizarre medium, a new form of hallucination: false on the level of perception, true on the level of time: a temporal hal...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5页 -
the other means of taming the Photograph is to generalize, to gregarize, banalize it until it is no longer fronted by any image in relation to which it can mark itself, assert its special character, its scandal, its madness.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明室"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明室"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室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明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朗西埃对罗兰·巴特《明室》的回应

> 更多书评 81篇
-
哆啦斯基 (美好的秘诀就是速朽)
《明室》 p1 “本体论”解释了我的困惑。我认为:“本体论”即是要求对语言中的最小语义,即词语,做出明确的定义,对语法也要做出明确的定义。这样做是为了每一句话都没有歧义,我所想表达的,就是你所理解的。就像物理学、数学中的定理的表达的那样,首先要对每个词语进行定义,然后用毫无疑问的语法把它表达出来。 可现实生活中的话语我们也能用做到这般吗?实在是太过困难,有两个原因。 1。这种定义每个词语,并且要求每个...2019-12-02 22:18:23 3人喜欢
《明室》 p1
“本体论”解释了我的困惑。我认为:“本体论”即是要求对语言中的最小语义,即词语,做出明确的定义,对语法也要做出明确的定义。这样做是为了每一句话都没有歧义,我所想表达的,就是你所理解的。就像物理学、数学中的定理的表达的那样,首先要对每个词语进行定义,然后用毫无疑问的语法把它表达出来。
可现实生活中的话语我们也能用做到这般吗?实在是太过困难,有两个原因。
1。这种定义每个词语,并且要求每个人都能明确地分辨出的工作量实在太过庞大,掌握一门语言的成本太高,也许得以后发明脑外存储设备才能解决。
2。多义性有时候是十分美妙的。它带来了创造力,许多新鲜,就是在原本基础上的微小改动,然后就像滴落与纸面上的一滴墨水,慢慢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词语本身具有生命力,它会生长,会转变。而没有了歧义的语言,也将变成纯粹的工具,没了生命力,也就没了美感。所以我认为那种精确的语言,只有在极其专业的领域,如法律、医学这种,才有使用的空间。它们在领域内的交流,并不需要外行理解。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时常为不能使别然了解自己的内心所苦恼。正如《金阁寺》中的那句话:“犹如重要的话要脱口而出却被结巴所阻碍一样,这股冲动就在我的喉咙里燃烧。我渴望解放。”
《明室》 p13
「无论怎样努力使照片变得栩栩如生(要把照片“搞得栩栩如生”的狂热只能是对死之恐惧的一种虚幻的否认),照片也只能和原始戏剧一样,和舞台造型一样,是个脸上涂了脂粉的哑角,在呆板的面孔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死亡。」
摄影和绘画的关系,并非是表面声看到的似曾相识的继承关系。我也认同作者,相较于绘画,摄影也许与戏剧的关系更大。这是因为,绘画就表现形式而言更抽象,它的创作全凭创作者的意志,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者可以任意选择绘画的方式,是幻想的还是写实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用怎样的笔触,画怎样的对象,这些都是他的选择罢了,我们作为欣赏者看到的,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
而摄影受制于现实的因素明显要比绘画大的多,你不可能拍摄一个不存在与这个世界的东西。(通过长曝光、叠印与现代的Photoshop技巧,你的确可以创造出世人见所未见之物,但是长曝光这类技巧其实是作者对光的运用,他依然受制于光,而ps这类更像是依托于照片为原材料的绘画创作。)摄影记录的是时间,不管这时间是千分之一秒还是1000秒。时间是真实的,是我们活着的刻度。这意味着每一张照片的拍摄,都是一次置换,用0.1秒的时间去换得0.1秒曝光的照片。顺着这个维度向前望去,你就直直看到了死亡。
人们总想着一什么方法摆脱死亡,照片就是它们深深坚信的其中一种。于是,在拍照的那一个瞬间,人们摆出自己最靓丽的姿势,最完美的笑容,他们努力将最有活力的那一刻定格成照片,仿佛这张照片分享、寄存了自己一部分的生命,照片会替他们活下去。可他们未曾想到的,照片不过就是卤化银的置换反应而已。它们不过是一堆化学反应的一部分生成物,它们没有生命。所谓的将自己的生命、青春复刻进照片里不过是自欺欺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只因照片本不具有生命,上面刻着的不过是一个不复存在的“死人”,于是我们看到了——死亡。戏剧中(作者指的是古典戏剧),演员扮演已消逝之人,讲述一个久远故事,这与照片的“死亡感”,多么类似。
《明室》 p15
「只要绝对纯粹(像古代戏剧里的一样),就有意义。」
表情是全世界人类共通的语言,人们开心时会笑,难过时会哭,全世界都一样。而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人们对于表情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变化,也会十分敏感。一个哭泣的人,和一个嘴角泛着微笑的哭泣的人,其面部表情的差异,即使是计算机,用最先进的算法也难以分辨,而人却几乎可以做到不假思索地明白面容后的感情。可以这样说,表情是一门极其复杂高深的语言,这语言十分敏感,可所有的人都精确掌握。于是表情可以作为摄影中的一大利器,摄影家通过它精确地传递信息。
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在我最初学习摄影的过程中,我将自己的目光集中于风景片的拍摄中。可没多久我就疑惑了,因为风光片的拍摄,只是单纯的风景,而风景所承载的信息太有限了。一个看似构图完美,色彩鲜艳的作品,看多了也会觉得乏善可陈。甚至同一片风景,你会发现大家拍出来的实在都没有什么差别。似乎风光片的意义变成证明看到过这样的美景,而没有了摄影艺术的意义。于是当我在新闻中看到一群拿着专业的相机,长枪短炮地,对着同一株娇艳的花朵狂拍,身边的“好心人”还拿嘴接一口水喷向它,用来制造娇艳欲滴的效果时,不禁一阵头痛。我甚至觉得那朵花受到侮辱,像是在众目睽睽下被强奸一般。我觉得难受,也觉得惋惜,这么多自诩为摄影家的人却完全不懂摄影,
《明室》 p21
优秀的照片优秀的原因,也许在于它的启发性。这是指,看到照片时的顿悟,“刹那间的空虚”。照片自身的限制其实蛮大,与影像类似。它们只能记录现实的东西,无法凭空创造。除此之外,还有个画框在无时无刻不在限制你,限制你看到完整。从某种程度而言,照片永远只能记录局部,记录细节,就是因为那个画框的存在。这点不同在文学中就不存在,比如小说十万字还没讲述完,完全可以哦再写下去,一直写到作者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恰到好处时。摄影是完全依托于现实的,是代替我们观察的眼睛,所以它也许没法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自由。
可正因此种种的限制,作者认为拍摄照片与日本的俳句十分类似。这种连接让我十分有兴趣。这种限制性极强的艺术,有一种包裹感,它不是扩展状的,你不可能通过一个照片构建起一个世界(我想这和俳句与照片的信息量不够也有关系),你的体验应当是如同精确的对焦,一种清晰的、明白的感受。明白的感受不是说它可以被你轻易言说出来,而是指那种感受十分笃定。像是俳句,对我而言,就是一种确定的感受,那感受明确而细腻,像是用显微镜观察地上的泥土。
作者在文中所说“化学反应是冲洗的,是不能扩展的东西,本质(精神的创伤)是不能改变的,而只能以固执(执拗的目光)的形式反复出现。”是的,正因为形式的种种受限,使得我们观众不得已看到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而精彩,则变成了如何在这方寸天地里,挥洒出一个世界。佛家讲的见微知著,在那微观的空间里,反而见到一片天地,一个世界。
《明室》 p23
「电影有一种力量,一种初看上去摄影所不具备的力量:银幕(如巴赞所说的)不是相片的镜框,而是个遮蔽物:从银幕中走出去的人物继续生活着——一个“盲画面”在不断重复着那部分影像。」
这也许是他们赞赏贾科长的原因:人们出没于画框内外,仿佛画框像门框一般容易跨越。贾科长的电影中,人物常常走出画面,然而对谈还在继续,画外的画面,全凭观众的想象产生,并且观众会由此展开一个世界,这样一下子就扩展了电影本身的信息,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交待的,还有自己想象出来的。这像是一次不自知的“二次创作”,实在是创作电影的高明方式。但在今天,这种1.0的方式也许已经有点陈词滥调。
照片与影片的区别,在于照片的信息是离散的。一张照片,多给予观众的信息,都被包裹在画框内。画框内的信息,彼此之间大概率是无关的,是离散的。(当然高明的摄影师也许能够在画面内创造连接,但这种方式与影片中的连接是不同质感的。)电影的信息,除了画框内的,还包含着镜头移动,景别变化,甚至镜头内各种相对位置改变等等一系列的时间性的信息。那种信息,下一秒天然地与上一秒关联,这种优势是照片所不具备的。
但同时,照片与影片又有着相同的点:它们的盲画面,都是由联想产生的,联想的本源来自好奇。好奇的点通常是细节,就是作者在文中称的“刺点”。像作者举例的项链,那串项链在偌大一张照片中被注意到,就是因为作者的亲人中有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刺点”也许是很私人的,但也有很多是所有人共通的好奇,譬如作者举例的女王的仆人。我们的认知中有许多是共通的,是有着共同导向的思维的。“刺点”的运用实在是影视创作者中的一把利器。
所以创作可以利用的武器,有画面内的刺点,画面外的联想,除了这些外,还有画面内的留白。留白有点像是二者的结合,我是由书中的那副所谓的充满情欲的男人的影像感受到的。裸体的男人,身体被大量裁剪在画框外面。画面内却大量充斥着毫无信息的白色。着白色烘托了整体的气氛,同时突出了仅存的信息,然后那白色本身也是联想的空间。(可是我的疑问在于这种方式实在是太容易被滥用,被滥用的技法还能否完成它应有的功能?)国画之所以优美,不也在于此?
《明室》p24
『主观性一旦沦为偏好,就不可能分辨出什么事普遍概念。』
《明室 》 p25
『一个人有很多照片,看着照片想他,反而不及只想他来得清晰(普鲁斯特语)。』
小学的时候班里的女同学告诉我,说她在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相像着班里同学的脸,她发现她一个人都想不起来。我回家后自己也尝试了下,发现确实如此,闭上眼睛,那些平日里无比熟悉的人,却无论如何都没法勾画出他的脸庞。就像画画一样,初学者对着石膏像素描,看一眼,画一笔。他们需要有个对象在他们面前,供他们观察。一个人,能够在脑海中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那已经是相当高阶的技能了,是需要长久的,专业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的,一般人显然不具备这些。
而对着照片,思念照片中的亲人,在作者眼中,相较于凭空思念,更显得劣势了。这是因为,以我之愚见,照片中的人物瞬间,不过是他人生之路上的某个极具偶然性的瞬间,而我们凭空思念的,其实是一个经过大脑概括的,组接而成的照片。我们脑海中的那幅,之所以难以组成画面,是因为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那个人今天戴的帽子,与昨天戴的完全不同的;也许你见到的他,曾经皮肤光滑白皙,后来却添上一道伤疤;他的神情也绝非一成不变,那么你脑海里的那个人,到底是该哭还是笑呢?
我们脑海里的那个人物难以概括(着当然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能力的不足,同时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许也不愿意去概括他。概括,意味着选择主要,舍弃次要的,而人是多么复杂的一种动物啊,任何的概括,都意味着信息的简化,意味着多义性,复杂性的消失。我们情愿那个人,尤其是珍视之人,能够完整地保存在我们的脑海里,舍不得丢弃哪怕一丝。
照片不是用来干总结这种事的,它能够呈现风格化,能够表达细腻(而且我觉得在细节的呈现上似乎是无边界的)的东西。一张照片带来的感觉,就因为它包容信息的单一,比如一个人只能顶一顶帽子,它就会让熟识这个被描述对象的人觉得不真实。作者觉得没有一张照片中的母亲真的像自己的母亲,原因便在于此。照片与它呈现的人格是有距离的,这种差距,既造成了失真,但同时也可以用来“撒谎”,就像是婚纱照里呈现的那样。
这里再稍微记录下我之前的思考,有“定理”“实力”“总结”还有“细节”。高中课本上的一句定理,比如F=ma好了,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是多么冰冷的一句话,看不到任何感情,看不到任何人人味,只是陈述。它是高度概括的,所以可以被用在任何一道物理题中。可正因为它高度的概括,使他不具有情感的力量,不会有任何一部小说用这样的语言写就。
我的意思,高度总结性的东西,和充满细节的实例,有不同的功能。前者精炼,明辨,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它双脚离了地,失了真,就像一幅高度压缩信息的抽象画;后者充满细节,细腻广阔,可它的体量太庞大,太复杂,太耗费精力,艺术追逐的是后者,至少古典的艺术应该是这样。虽然后现代艺术似乎让大家意识到第一种的“美”,可我认为二者的机理并不相同。冰冷的,没有温度的,概念的文字和线条,怎么能让人感同身受呢?那是依靠读者,观众的二次创作,是的,他们把自身的例子放进这个概念里,所以他们获得感动。
《明室》 p26
「任何追忆都是永远也不可能使我瞥见那个时代(这正是追忆的定义),——然而,仔细观赏那张我还是孩子时她把我紧紧抱在怀里的照片时,我却能让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苏醒,我似乎感受到了皱巴巴的中国双绉的温柔,闻到了米粉的香味。」
作者在这一章中讨论了照片与“历史”——即我生前之事的关系。他看到了年轻的母亲的照片时,感到惊诧,这是因为照片中母亲的形象与记忆中的不同,失了真。这其实就是我之前写下的“瞬间”与“细节”,照片是用来描述细节的,所以他不需要总结发言一般的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它拍下的,哪怕是不属于拍摄对象的,极具偶然性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都与一个人的一生没有任何联系。作者是有失望的,他向凭借一张照片去思念,去复刻,去重现他的回忆,可结果却是发现照片中的那个人是一个他完全不认识的一个人。人的一生很漫长,相对于一张照片里的曝光而言。幸运的是我们的身边总有人陪伴,可同时令人失望的是,这陪伴无论如何也无法边际一生。再熟悉,再亲密的人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许有张照片就是刻画了那样一个瞬间。而观者却也许会感到困惑,感到被欺骗。那情感隐匿又卑微,可却是真实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转念一想,这个本以为清晰的人因为这样一张照片,又发掘出心的一面,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吗?尤其是斯人已逝,照片上的信息,心中的疑问再也无法被解释时,如荒地上盛开的花朵,倒更生出一种遗憾的美来。
《明室》p27
『“片段”的真实,真实与虚假相辉映,那个有着深深思念的人,从照片中永远没法得到他想要的本质。』
《明室》p28
『所有者一切,把一个悖论改变了:摄影曝光是一瞬即逝的,而她却把这即逝的一瞬保持了终生——彰显出来的温柔。』
回应 2019-12-02 22:18:23 -
面对镜头,我同时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示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换言之,动作是奇怪的:我在不停地模仿自己。因此,我每次让人(任人)为我拍照时,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有时觉得自己在冒名顶替(像做噩梦时会有的那种感觉)。在想象中,照片(我想拍的那种照片)表现的是难以捉摸的一刻,在那一颗,实在说来我既非主体亦非客体,毋宁说是个感到自己正...
2012-11-19 17:36:55 3人喜欢
面对镜头,我同时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示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换言之,动作是奇怪的:我在不停地模仿自己。因此,我每次让人(任人)为我拍照时,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有时觉得自己在冒名顶替(像做噩梦时会有的那种感觉)。在想象中,照片(我想拍的那种照片)表现的是难以捉摸的一刻,在那一颗,实在说来我既非主体亦非客体,毋宁说是个感到自己正在变成客体的主题——这时我体会到了轻微的死(带括号的死)的体验:我真的变成幽灵了。这一点,摄影师也很清楚,他自己也害怕(哪怕只是出于商业上的理由)这种死,在这种死里,他的手势将是往我身上涂防腐剂。没有什么比摄影师为追求“栩栩如生”而搞的那套装腔作势更加可笑了(像萨德说过的那样,假如你不是那个不能有所作为的受害者,不是那个取笑对象的话)。 引自 被拍照的人 回应 2012-11-19 17:36:55 -
saintdump (Ghost in the Shell)
这是一种比爱的情感广泛得多的情感。在由照片(由某些照片)激起的爱里,响起了另一种悦耳的声音,代表的是一种异样陈旧的情感:怜悯。我把所有那些曾经“刺过”(因为刺点的作用就是这样的)我的照片又集中地回想了一遍,比如戴细项链穿带襻儿皮鞋的黑人女子的那张。透过每张照片,我都必然地走得更远,超出照片上显现的那个东西的非现实性。我会发疯似的进入那个场景,进入图像,张开双臂拥抱已经死了的和将要死去的,就像尼...2021-09-28 18:58:28 2人喜欢
-
saintdump (Ghost in the Shell)
这张照片已经泛黄陈旧,影像也不清了,终有一天要被扔进垃圾桶,不是我扔——我太迷信,不会去扔——也会有别人扔,无论如何到我死的时候会扔。那么,和这张照片一起消亡的又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生命”(曾经是鲜活的,活生生地在镜头前待过的生命),而且——怎么说呢?——应该说有时也有爱。面对仅有的一张我父母的合影,我想的是——我知道他们相爱过——将要永远消失的,是珍宝一样的爱情;因为,到了我也已经作古的时候...2021-09-28 18:53:51 2人喜欢
这张照片已经泛黄陈旧,影像也不清了,终有一天要被扔进垃圾桶,不是我扔——我太迷信,不会去扔——也会有别人扔,无论如何到我死的时候会扔。那么,和这张照片一起消亡的又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生命”(曾经是鲜活的,活生生地在镜头前待过的生命),而且——怎么说呢?——应该说有时也有爱。面对仅有的一张我父母的合影,我想的是——我知道他们相爱过——将要永远消失的,是珍宝一样的爱情;因为,到了我也已经作古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能够证实他们的爱情了,剩下的将只是冷漠的自然状态。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剧烈得让人难以忍受,终于使米什莱单枪匹马地站出来,针对他的那个世纪,写出一部历史,作为爱的保证:不仅使生命永存,而且也使他那些今天已经过了时的词汇一一善良、公正与和谐等等,永垂不朽。 引自第38页 回应 2021-09-28 18:53:51
-
柴 (Made in Shanghai…)
有一天,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偶然看到一张照片,是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的(摄于1852年)。我感到很惊奇,当时想的是:“我看到的是一双见过拿破仑皇帝的眼睛!”这是一种我怎么也无法抑制的惊奇,我曾时不时地和别人说起过这种感觉。可是,似乎没人和我有同感,甚至没人能理解我这种感觉(孤独。生活就是由这样一些孤独构成的),我也就把这种感觉淡忘了。2012-06-26 14:03:05
-
冷物质 (生命就像是一场乌托邦的盛宴)
关于影像的本质,罗兰·巴特曾经在他的名著《明室》中有过一段突破性的论述。他认为摄影影像包含了两个基本元素:“知面”(Studium)和“刺点”(Punctum)。知面”是照片所提供的内容上“物”的信息,它和拍摄者的意图总是相符合的,是被拍摄者确定的内容,也是我们得以总结出一幅影像所带来意义的基础。但”刺点“则来源于照片的某种偶然和出其不意性,在瞬间中被快门所纪录下的细节,如光线变化的瞬间,人物下意识的动作,...2018-04-02 22:50:20
-
1 我要让人明白,我容忍这种社会游戏,我在摆姿势,这点我清楚,希望你们也明白,但我对这种社会游戏的容忍不应对我这个人的高贵品质造成丝毫损害(实在说来,这有点像缘木求鱼),在照片之外,我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显得沉重,面无表情和固执的是照片(就是为了这一点,社会才拿照片当依靠),显得轻盈、表情多变和飘逸的是“自我”。“自我”像个浮标,不可能停在原地不动,同时也在我的体内晃动着:啊!哪怕摄影把我搞成一...
2018-04-24 12:59:06
1
我要让人明白,我容忍这种社会游戏,我在摆姿势,这点我清楚,希望你们也明白,但我对这种社会游戏的容忍不应对我这个人的高贵品质造成丝毫损害(实在说来,这有点像缘木求鱼),在照片之外,我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显得沉重,面无表情和固执的是照片(就是为了这一点,社会才拿照片当依靠),显得轻盈、表情多变和飘逸的是“自我”。“自我”像个浮标,不可能停在原地不动,同时也在我的体内晃动着:啊!哪怕摄影把我搞成一个中性的、解剖学的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人,也是好的啊!
2
摄影使本人像另一个人一样出现了:身份意识扭曲了,分裂了。摄影把主体变成了客体,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甚至把主体变成了有收藏价值的珍品:变成客体是个痛苦的过程,就像做了个外科手术。
人像摄影是个比武场。四种想象出来的事物在那里交汇,在那里冲突,在那里变形。面对镜头,我同时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现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换言之,动作是奇怪的:我在不停地模仿我自己。因此,我每次让人(任人)为我拍照时,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有时觉得自己是在冒名顶替(像做噩梦时会有的那种感觉)。在想象中,照片(我想拍的那种照片)表现的是难以捉摸的那一刻,在那一刻,实在说来我既非主体也非客体,毋宁说是个感到自己正在变成客体的主体——这时我体会到了轻微的死(带括号的死)的经验;我真变成幽灵了。
摄影师的身体器官不是眼睛(眼睛使我害怕),而是手指,是和镜头快门以及玻璃感光片(在照相机还有这种东西的时候)的金属槽连着的手指。(《被拍照的人》)
3
这里所涉及的,是一种浅薄的主观性的情绪变化问题。主观性说变就变,这种主观性一说出来,说我喜欢/我不喜欢,它就在变。
情感是我不愿意化简的东西。由于不可化简,情感就成了我所接受的东西,而我应该化简的就是照片了。
我看到了,感觉到了,于是我注意,我观察,我思考。
4
Studium and punctum,“意趣”和“刺点”共存。
意趣是个过于宽泛的领域,包含着漫不经心的欲望,五花八门的兴趣,前后不一致的偏好:我喜欢/我不喜欢。
刺点常常是个“细节”;刺点总或多或少地潜藏着一种扩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常常是用借代手法表达的;刺点还有另外一种扩展力(不那么普鲁斯特式的):在作为“细节”存在的同时,这个刺点又不合常情地把整张照片占满了。
使我感兴趣的细节,不是,至少不全是刻意为之的,很可能,必须不是刻意为之的。那个细节出现在被拍摄的东西的画面里,是一种补充,即是不可避免的,又是恩赐的。
摄影师的超人之处不在于能见人所未见,而是他正好身临其境。要紧的是他应以俄狄浦斯为鉴,千万别回过头去看他领回来并交给了我的东西!
一个细节的存在能够使我的阅读入迷……我是个野蛮人,是个孩子——或狂人。我丢掉了一切知识,一切修养,我不让自己接受另一种眼光。
5
但是,电影有一种力量,银幕(如巴赞所说的)不是相片的镜框,而是个遮蔽物;从银幕中走出去的人继续生活着——一个“盲画面”在不断地重复着那部分影像。说照片如静止不动的图像时,不仅仅意味着照片上的人物不会活动,还意味着他们走不出来,他们像蝴蝶,被麻醉了,被钉在了那里。然而,一旦有了刺点,盲画面就出现了。
6
希腊人走进死亡的时候倒着走:眼前的一切是他们的过去。我也是这样回顾生活的,我回顾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我所爱戴的人的生活。
如果像很多哲学家说的那样死亡是物种的冷酷无情的胜利,如果个体的死亡是为了让总体得到满足,如果一个人在以有别于他本人的面目再生之后死了,从而实现了自我否定和超越,那么,从未生儿育女的我,在我母亲生命期间,我生了她。如今她已过世,我也就再没有任何理由要和高等生物(物种)保持步调一致了。我的特殊性已经绝无可能延续下去(除非以一种空想的方式,通过写作来进行。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写作的打算就应该成为我生活的唯一目的)。除了完全彻底的、非辨证的死亡,我再没什么可等待的了。
我所失去的不是一个“人”(母亲),而是一种实质;也不是一种实质,而是一种优秀品质(灵魂):虽非不可或缺,却是无可替代。没有母亲我可以生活(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过没有母亲的日子),不过,我剩下来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一定是坏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无优秀品格)。(《小女孩》)
7
自己不能证实自己,是语言的不幸(但也可能是语言的乐趣所在)。语言的本质可能就是这种无能为力。
我们可能有一种无法克制的抵触情绪,不愿意相信过去,不愿意相信历史,除非它们以神话的形式出现。摄影破天荒第一次破除了这种抵触情绪。从此以后,过去变得和现在一样确实可信。在人类历史上起划时代作用的,是摄影时代的降临。
经验持续不变地在同一种结构形式中流逝。(胡塞尔语)。但照片打破了这个“基本结构”(摄影令人惊愕之处就在这里)。摄影没有未来(其哀婉动人、忧愁伤感之处亦在此),摄影中没有任何前瞻性。(《停滞》)
8
我们这个时代承受死亡的方式是:以生的狂热作为否定性的托词来承受死亡。
今天的一切都在为使我们人类适应这种无能做着准备。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不再能够从情感上或象征性的想象什么是时值了:摄影的时代也是革命的时代,争吵的时代,谋杀的时代,爆炸的时代,简言之,是焦躁的时代,是一切否认成熟过程的时代。(《平静的死亡》)
9
“时间有如刺点”
10
我依照两个范畴体验照片和照片所属的世界;一方面是图像,另一方面是我的那些照片。一般图像这边是无精打采,任由目光游动,嘈杂,非本质的东西(我甚至被这种东西搞得极为迟钝了);我的照片这边是灼热的东西,精神上受伤害的东西。(《私生活/公众生活》)
11
我的努力所以痛苦,我所以焦虑不安,是因为有时我接近了,激动了。(《相像》)
12
面对咖啡馆里的顾客,有个人曾对我说过——他说的很对:“您看,这些人怎么这么无精打采啊!现在,连照片都比人有活力。”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特点,可能就是这种颠倒:我们是在按照一种普遍流行的想象出来的事物生活着。
是使摄影的画面遵守完美幻象的文明准则,还是面对无情现实在摄影身上的复苏,就看我如何选择了。(《被驯化了的摄影》)
回应 2018-04-24 12:59:06 -
难以归类的摄影 摄影的本质只能是新奇,摄影的出现本身就是新奇事物的降临 摄影重复着的是实际上永远不可能再现的东西 摄影是绝对的个别,是极端的偶然,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 谈论一张照片可以,泛泛而论地谈抽象意义上的照片,不大可能(讨论照片无法脱离照片本身内容?) 照片永远不能和所拍摄的对象区别开,照片总是携带自己的拍摄对象 摄影具有某种同义反复的东西 摄影是难以归类的,因为没有理由为摄影所遇到的偶然情况作出...
2018-06-24 21:53:10
难以归类的摄影
摄影的本质只能是新奇,摄影的出现本身就是新奇事物的降临
摄影重复着的是实际上永远不可能再现的东西
摄影是绝对的个别,是极端的偶然,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
谈论一张照片可以,泛泛而论地谈抽象意义上的照片,不大可能(讨论照片无法脱离照片本身内容?)
照片永远不能和所拍摄的对象区别开,照片总是携带自己的拍摄对象
摄影具有某种同义反复的东西
摄影是难以归类的,因为没有理由为摄影所遇到的偶然情况作出标记,想要有符号,就必须有标记,摄影缺少标记的要素,便成了一些不能久存的符号,照片永远都是不可见的
操作者,幽灵和观众
摄影是三中活动:操作,忍受,观看
观众眼里的照片,是出自物体的化学显现;操作者眼里的照片,是和被暗箱快门切断的视觉联系在一起的
被拍摄的人
在镜头面前摆姿势,也许是以隐喻的方式表明,我要从摄影师手里获取我这个人的存在
自我从来不与照片吻合
摄影使本人像另一个人一样出现了:身份意识扭曲分裂
面对镜头,我同时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现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
在人家给我拍的照片里,我看到的是死亡:死亡是那张照片的概念
对我而言,摄影师的身体器官是手指
观众:趣味参差不齐
我感觉到了他们的参差不齐,偶然性,隐晦
摄影像意外
某些照片对我产生的吸引力是什么,我觉得最准确的字眼是意外,没有意外,也就没有照片
二元性
瞩目之处,在于让两种毫无关联的要素同时出现了
意趣和刺点
广延性拓展了画面
对照片感兴趣,凭的就是这个意趣
刺点减弱或加强意趣
意趣
意趣调动半吊子欲望
意趣是一种教养类的东西,能使我认出操作者,能使我体会出他那些想法
虚构的目的在于使摄影和社会和解,方法就是赋予照片以功能
绘画
通过模仿和排斥,摄影把绘画变成了自己绝对的,本源的参照物
把摄影和艺术连接到一起的是戏剧
我觉得摄影和戏剧离得更近,是因为两者间有一个中介-死亡
出其不意
稀有
再现一个动作
成绩方面的
通过技术加工带来的:叠印,变形
新颖
所有的出其不意,遵循的都是挑战这个原则,向事物的极限挑战
摄影的意义
任何照片都是出自偶然,摄影者只能通过抓面部表情来显示意义
面部表情,只要绝对纯粹,就有意义,大师级肖像摄影师都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研究深入的人物
面部表情是摄影上的一个难点,社会不太相信纯粹意义,社会希望有意义,但同时又希望伴有杂音,使意义不那么尖锐,意义太突出的照片,很快就被曲解了
社会关注在这里必须经由敏锐的审美能力这个中介才能起作用
令人向往
幻想型
一元的照片
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变形就是一元的
一元的照片里,使照片变平庸的东西应有尽有
新闻报道里的照片,淫秽照片
刺点:局部特征
刺点常常是个细节,潜藏着一种拓展的力量
顿悟
活跃的静止
盲画面
一旦有了刺点,盲画面就出现了(被想象出来了) 盲画面的存在,我以为就是爱欲照片和淫秽照片的区别所在
阿莉阿德尼
探寻摄影的实质,应从摄影与我们罗曼蒂克地称之为爱与死的关系上着眼
这个存在过
我称之为摄影对象的,是必须真实的东西
参照性才是摄影带根本性的东西
摄影真谛的名字是这个存在过
曝光意念
是一个表达看照片“意向:的术语:看照片时,我的目光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对那一刹那时间的想法,于是,这个停顿就构成了曝光意念
电影里,连续不断的画面使曝光意念消失了
摄影的无法模拟的特点是,某人曾经看到过那个拍摄对象
电影把演员的”这个存在过“和”角色的“这个存在过”混为一谈了
光纤色彩
摄影是化学家发明的
照片就是拍摄对象身上散发出来的放射物
对我来说,色彩是假发,是脂粉
重要的是确定性,即那个被拍摄的物体确实以它自身的光线来触及我,而不是用后加上的光线来触及我
惊愕
照片对我所起的作用,不是重现已经消失的东西,而是证明我眼下看到过的东西真的存在过
照片有某种与复活有关的东西
摄影超过其他艺术,能把一种即时存在,一种共同存在,立即呈现到世人面前
证实
摄影的实质就在于确认它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真实性,只不过这种真实性也永远仅仅是一种偶然性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虚幻的
我们可能有一种抵触情绪,不愿意相信过去和历史,除非它们以神话的形式出现,摄影破除了这种情绪
在人类历史上起划时代作用的,是摄影时代,不是电影时代
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摄影的证明力超过表现力
停滞
电影世界靠这样一个推理支撑着,“经验持续不变地在同一种结构形式中流逝”,但照片打破了这个“基本结构”
摄影没有未来,摄影中没有任何前瞻性
环路已经闭合,没留出口,缺乏创造力是残酷的
在照片里,时间的静止不动只以一种极端的,畸形的形式出现
在本质上,摄影不仅从来不是记忆,而且还阻断记忆,并很快成为有碍记忆的东西
平静的死亡
作为和礼仪衰退出现在同一时代的摄影,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里,回应的可嫩就是这种死亡对社会的入侵。这种死亡是非象征性的,宗教之外的,礼仪之外的,是一种突然陷入字面意义上的死亡。
历史是根据确实的史料炮制的记忆,是把神话时代破除了的纯学术论文
时间有如刺点
这个新刺点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强度方面的,这就是时间,是真谛的纯粹显现
我同时看到的是,将要发生的事和已经发生的事
私生活/公众生活
面对我正在看的照片,我需要独处
摄影的时代和私生活闯入公众生活的时间准确对应
相像
照片和他们本人酷似
我只能和我的一些照片相像
说到底,一张照片可以像任何一个人,只是不像照片上的那个人自己
明室
摄影研究所以不能深入,原因就在于照片的显现力
影像的这种确定性是绝对的
神情
神情也许是某种精神方面的东西,是这种东西把生命价值的反映带到了脸上
眼神
摄影把注意力从感觉中分离出去了
疯狂,怜悯
对我来说,照片就变成了一种奇怪的中间事物,一种新形式的幻觉,在感觉层面上市假的,在时间层面上是真的
被驯化了的摄影
第一种手段是把摄影变成艺术
另一种是普及它,摄影被普及后,它就打着彰显人类社会的幌子,把充满矛盾和欲望的世界彻底虚化了
所谓的先进社会,其特点是完善影像
回应 2018-06-24 21:53:10
-
我发现的这个构图规则完全说得通,足以使我试着为这两个要素定名(我需要这么做);两个要素的共存,似乎使我对这些照片产生的某种特殊兴趣站住了脚。 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第一种要素是广延性,它扩展了画面。凭着我的知识和修养,这一点我很容易看出来。画面可以很有风格,也可以没有风格;可以很成功,也可以不怎么成功。这全要看摄影师的技巧和运气。但是,画面上总要有习惯上应该有的信息:起义,尼加拉瓜,以及这两者的种种...
2022-04-06 23:23:13
我发现的这个构图规则完全说得通,足以使我试着为这两个要素定名(我需要这么做);两个要素的共存,似乎使我对这些照片产生的某种特殊兴趣站住了脚。 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第一种要素是广延性,它扩展了画面。凭着我的知识和修养,这一点我很容易看出来。画面可以很有风格,也可以没有风格;可以很成功,也可以不怎么成功。这全要看摄影师的技巧和运气。但是,画面上总要有习惯上应该有的信息:起义,尼加拉瓜,以及这两者的种种迹象:穿便服的穷战士,堆满瓦砾的街道,几个死人,痛苦,太阳,印第安人呆滞的眼睛。成千上万张照片都是由这样的画面构成的。当然,对这类照片我可以产生某种一般的兴趣,有时也会被感动,但这种感动是通过道德和政治修养的理性中介产生的。对这类照片,我感觉到的是一种中性情感,几乎是一种由严格教育培养出来的情感。在法文里我找不到能够直白的表达这类人文情趣的字眼,但我相信,在拉丁文中里,这个词是存在的,就是studium(意趣)。这个词的意思不是“研究”,至少不能望文生义地立刻想到“研究”。这个词的意思是专注于一件事,是对某个人的偏好,是某种一般性的精神投入,当然有热情,但不特别强烈。我对很多照片感兴趣,凭的就是这个意趣。我把这些照片或者当做政治上的佐证,或者当成优秀的历史画面来欣赏:因为我正是从文化(studium这个词也有这层意思)的角度来关注这些形象、面孔、姿态、背景和动作的。 第二个要素可能减弱(或加强)意趣。这一次,不是我去寻找(像我殚精竭虑用意趣界定画面那样)这个要素,而是这个要素从照片上的场景里像箭一样射出来,射中了我。拉丁文里有一个词,指的就是这种被利器造成伤痕、针眼和印记。这个词还让人想到标点,而我所说的那些照片也确实像标点过的,有时甚至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这种敏感的点。所以,我觉得这个词就更为贴切。准确地说,这些印记,这些伤痕,就是一些点。这第二个要素来把意趣扰乱了,我于是把他们叫做punctum(刺点),因为,刺点也是针眼、小孔、小斑点、小伤口,而且它还有碰碰运气的意思。照片上的刺点,是一种偶然东西,正是照片上这种偶然的东西刺了我。(而且也伤害了我,令我痛苦。) 把摄影中的两个主旋律(因为,总的说来,我喜欢的照片都是以古典奏鸣曲的方式拍成的)做了区分之后,我就可以一个接一个来进行探讨了。
回应 2022-04-06 23:23:13 -
sentientbeing (不过是制造一些涟漪而已)
“一个人有很多照片,看着照片想他,反而不及只想他来得清晰。”(普鲁斯特语) 极而言之,“毫无意义”最为安全。凯尔泰什1937年抵达美国时,《生活》杂志的编辑们拒绝刊登他拍的照片。他们说,因为他的照片“透露出来的东西太多”,发人深省,使人联想到某种意思一表象以外的意思。总之,照片具有颠覆性,不是在照片吓人、让人看了容颜失色的时候,甚至不是在照片谴责了什么的时候,而是在照片发人深省的时候。 新闻报道里的...2022-03-24 09:56:12
“一个人有很多照片,看着照片想他,反而不及只想他来得清晰。”(普鲁斯特语) 引自 25 “一天晚上” 极而言之,“毫无意义”最为安全。凯尔泰什1937年抵达美国时,《生活》杂志的编辑们拒绝刊登他拍的照片。他们说,因为他的照片“透露出来的东西太多”,发人深省,使人联想到某种意思一表象以外的意思。总之,照片具有颠覆性,不是在照片吓人、让人看了容颜失色的时候,甚至不是在照片谴责了什么的时候,而是在照片发人深省的时候。 引自 15 摄影的意义 新闻报道里的照片经常是一元的(一元的照片不一定非得温和)。在这样的照片里,没有刺点。有冲击——这个词会使精神受创伤——但没有使人心绪不宁的东西;照片可以“呐喊”,但不会造成伤害。这些新闻报道照片被接受了(一下子就被接受了),也不过就是被接受了而已。我翻看这些照片,看过也就忘了。在这些照片里,从来没有一个细节(不管在哪个角落)能打断我的阅读。我对它们感兴趣(一如我对这个世界感兴趣),但不喜欢。 引自 17 一元的照片 另一种一元的照片是淫秽照片(我没说是爱欲的,因为爱欲照片是错乱的、分裂的淫秽照片)。没有什么东西比淫秽照片更千篇律了。这种照片总是那么逼真,无明确意图,无打算。像个只陈列一件被照亮的珠宝的橱窗,整个淫秽照片展示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性器。从来没有与性器无关的第二件东西来遮掩一下,分散下注意力,以便不那么直奔主题。有个相反的证据:梅普索普用近距离拍摄三角裤网眼的方法,使他那些性的大特写镜头从淫秽的变成了爱欲的:那张照片不再是一元的了,因为我对那布料的纹理感兴趣。 引自 17 一元的照片 作为观众,我对照片感兴趣仅仅基于“情感”。我想深入研究这种情感,不是把它当作一个问题(一个题目),而是当作一段伤心的往事:我看到了,感觉到了,于是我注意,我观察,我思考。 引自 8 无拘无束的现象学 回应 2022-03-24 09:56:12
论坛 · · · · · ·
p46 摄影的意义 一节中提到的卡尔维诺的出处? | 来自豆友 | 2022-03-25 17:06:40 | |
聽說是重譯.不是重印. | 来自Mango | 18 回应 | 2018-06-23 12:34:50 |
求证 | 来自李可笑 | 2013-07-13 21:25:1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8.2分 3762人读过
-
Hill and Wang (1982)9.0分 262人读过
-
台灣攝影工作室 (1995年1月1日)9.1分 456人读过
-
Vintage Classics (1993)9.0分 11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维城乱马照相馆/胶片俱乐部藏书 (维城乱马)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看一本少一本 (寡人有疾)
- 必买之书 (山鬼2046)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明室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Anastasia蜗牛 2016-01-10 20:20:51
活泼的写作+高明的审美
4 有用 alain.proust 2019-07-28 15:32:24
上篇试图从本体论进发定义摄影之本质,却不得不回到(区别于古典现象学的可以谈论欲望和哀伤的)现象学,当我们观看一张照片,我们往往可以动用所学知识的理性中介捕捉到摄影师试图传达的意趣(studium),偶尔能幸运地被某些细节的刺点(punctum)刺中,使之成为一种超越自身的参照物;下篇以逝世的母亲的一张旧照为贯穿始终的中心展开论述,与仿真的艺术不同,摄影的真谛是证明“这个存在过”的现实,它封闭自身的... 上篇试图从本体论进发定义摄影之本质,却不得不回到(区别于古典现象学的可以谈论欲望和哀伤的)现象学,当我们观看一张照片,我们往往可以动用所学知识的理性中介捕捉到摄影师试图传达的意趣(studium),偶尔能幸运地被某些细节的刺点(punctum)刺中,使之成为一种超越自身的参照物;下篇以逝世的母亲的一张旧照为贯穿始终的中心展开论述,与仿真的艺术不同,摄影的真谛是证明“这个存在过”的现实,它封闭自身的回路于过去的一瞬(曝光意念),没有任何未来和前瞻性可言,是一反普鲁斯特式非自主追忆(本雅明认为前者是机械的自主回忆),但这种过去存在过也能成为刺点,以一种不定过去时和肯定的现在或将来时形成令人心碎的对比,巴特通过承认摄影指证时间和存在的现实与感叹情感的真实使得时间在爱与恐惧中复苏,以实现摄影的疯狂。 (展开)
15 有用 甜河 2015-02-15 21:33:22
关于意趣(studium):被规训的修养,合乎法则、平滑的完美 与刺点(punctum):偶然,搅乱平静的细节——精神的灼伤,一种深刻的瘢痕——离弦之箭射中阿喀琉斯之踵。
1 有用 阿~米粒 2012-07-22 15:20:09
書分為上下部分。前半部分有醍醐灌頂之感 觀點很深入也很值得思考。後半部分則顯得有點過於拖沓言語更加晦澀 主題思想不明晰 像是自訴 且有些觀點值得推敲。當然對於刺點的深化以及照片所帶來的存在感以及真實性的思考也是非常值得一讀的。
2 有用 orbit 2015-08-07 12:36:17
重读三十遍,太好
0 有用 易一易一 2022-05-10 21:10:28
真的不喜欢。他发明了一个词语,但这个词语的内容好像是不可言说的,因此是不是失去了谈论的必要性。另外,谈论那么多自己母亲,让我看时候的体验很不好
0 有用 Whisper 2022-05-04 20:15:54
读了陈传兴对《明室》的解读,感觉自己读了个寂寞......理解了为什么说巴特从结构主义转向现象学,以及为什么摄影是“反记忆”的
0 有用 Mussessein! 2022-04-30 23:32:18
摄影是一种命运,是与曾经存在者不能再次相遇的命运,是注定被死亡所刺痛的命运
0 有用 fe1rvn 2022-04-29 19:35:55
一个符号学家阐述对摄影的理解,一个纯粹观赏者的视角值得一读
0 有用 田子Amon 2022-04-24 21:15:53
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