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其实海豚书馆粉色封皮的这套,水平有点参差不齐;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很过时,也没有太大研究意义,虽然作者在当时(以民国为多)写这些著作的时候条件是很艰苦也没我们现在这么多所见所闻
老实说没看出作者太大才情。
清淡, 有味。
作者谈到民族性无论中还是西看法都掺杂古怪得紧,对相关专业的天分和领悟也都明显有限。还不如同为民国年间的张爱玲的文字读来通情达理,娓娓道来,毫不费力。胡兰成为人比较奇葩,但才思悟性还是有的,如他所说“男人,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官员对来自西方的东西要么全盘否认要么全盘接受,还不如中国的家庭妇女能够很精准明确的看出西方的什么东西可以拿来用什么东西不能接受”(大意如此)。只有女人,是能够看透生活本真的。本书唯一的价值也就是作者身为中国第一批当代戏剧工作者而产生的,史料价值吧……
名字很高端
从中可见五四一代戏剧家对于传统戏曲评价其实颇高。宋春舫谈到俄国芭蕾舞团(当时称舞队)的技艺,举出了郝寿臣为抗衡之例。谈男扮女角,更自然认定梅兰芳是天下无双。
这些文章写于20-30年代啊,普及了很多欧洲戏剧知识,涨姿势了! 至于,有人说,没看出作者才情。虽然是末届秀才,传统文化还是没到骨髓,留学瑞士,语言学得很多、很快, 天性原因吧,钟爱戏剧,对戏剧中思想说的不多,可能就会被认为才情不够。但我觉得,作者已经很了不起了,至少,那时代,留学与作者一样学戏剧的很少,无法比较,而且感觉作者对戏剧投入了很多热忱和财力,应该致敬!
略嫌驳杂。
书后有宋淇的文章《毛姆与我的父亲》。错别字有点多,“三足凳”成“三只凳”,Ben Jonson成Ben Johnson,胡适的诗也错了。
海豚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小书都颇为有趣。看书目,大多是名作家纸篓里的小品文。但也偏偏是这些不经意的文字,泄露出最跳脱的逻辑。宋春舫的书是第一次看,奇怪他的幽默竟然如此有穿透力。在民国,他是社交圈顶受欢迎的人物。平素专攻戏剧,会好几门外语。他们结社做话剧,玩玩闹闹十年过去。成就不重要,乐趣倒都各有所得。这才是豁达思维,何必为了点利益脏了兴趣的白袍?所以我极其推崇那个年代的沙龙圈子,总觉得开明进步超越当代。自然,宋的名声不如社里其他几位,他的书房也没有政府特意修缮,但又如何呢?我们是为了被人怀念才活着的么——不过,真想看看他更多的论著。
三上伴侣 仅此而已
同装帧和价格比起来,这书内容算是少了。可以窥见那时候关于戏剧的一些残像。最后一篇儿子为父亲正名的文章感觉很奇怪~这种正名的文章总让我觉得作者认为读者没有判断能力~
想起《在中国屏风上》的他
怎么感觉海豚书馆有滥竽充数的嫌疑。真的是小众读物。
早期话剧人对中国话剧未来的思考。
讽刺的很有意思>< 对话剧的见解很深,不知道为什么被雪藏。
老派绅士
原来Maugham在《On a Chinese Screen》中描写的那个Drama Student 是宋春舫,而且他还是王国维的表弟
必须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所以文中的很多观点看看就好,至于文字本身倒是还好。
《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走在又一城里看,靠在地铁的栏杆看,上课看,一下就看完了,很薄,我在广州广购买的。作者no care的很微的幽默,印象比较深的是“五四”不久,那种衔接文言和白话之间的,充满可能性的,简洁的语言。
> 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
2 有用 零度倾斜 2014-05-18 22:07:21
其实海豚书馆粉色封皮的这套,水平有点参差不齐;有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很过时,也没有太大研究意义,虽然作者在当时(以民国为多)写这些著作的时候条件是很艰苦也没我们现在这么多所见所闻
2 有用 Xenophon 2014-08-18 00:24:57
老实说没看出作者太大才情。
1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18-04-14 20:50:59
清淡, 有味。
2 有用 milner 2017-05-11 14:49:45
作者谈到民族性无论中还是西看法都掺杂古怪得紧,对相关专业的天分和领悟也都明显有限。还不如同为民国年间的张爱玲的文字读来通情达理,娓娓道来,毫不费力。胡兰成为人比较奇葩,但才思悟性还是有的,如他所说“男人,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官员对来自西方的东西要么全盘否认要么全盘接受,还不如中国的家庭妇女能够很精准明确的看出西方的什么东西可以拿来用什么东西不能接受”(大意如此)。只有女人,是能够看透生活本真的。本书唯一的价值也就是作者身为中国第一批当代戏剧工作者而产生的,史料价值吧……
1 有用 宝比龙 2014-01-13 12:14:23
名字很高端
0 有用 丛二 2013-11-01 11:12:45
从中可见五四一代戏剧家对于传统戏曲评价其实颇高。宋春舫谈到俄国芭蕾舞团(当时称舞队)的技艺,举出了郝寿臣为抗衡之例。谈男扮女角,更自然认定梅兰芳是天下无双。
0 有用 greenhands 2014-12-30 14:27:52
这些文章写于20-30年代啊,普及了很多欧洲戏剧知识,涨姿势了! 至于,有人说,没看出作者才情。虽然是末届秀才,传统文化还是没到骨髓,留学瑞士,语言学得很多、很快, 天性原因吧,钟爱戏剧,对戏剧中思想说的不多,可能就会被认为才情不够。但我觉得,作者已经很了不起了,至少,那时代,留学与作者一样学戏剧的很少,无法比较,而且感觉作者对戏剧投入了很多热忱和财力,应该致敬!
0 有用 小二 2012-08-01 08:52:48
略嫌驳杂。
0 有用 雅鸦湖居士 2013-01-07 18:30:01
书后有宋淇的文章《毛姆与我的父亲》。错别字有点多,“三足凳”成“三只凳”,Ben Jonson成Ben Johnson,胡适的诗也错了。
0 有用 机智勇敢昭昭昭 2012-05-19 23:14:13
海豚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小书都颇为有趣。看书目,大多是名作家纸篓里的小品文。但也偏偏是这些不经意的文字,泄露出最跳脱的逻辑。宋春舫的书是第一次看,奇怪他的幽默竟然如此有穿透力。在民国,他是社交圈顶受欢迎的人物。平素专攻戏剧,会好几门外语。他们结社做话剧,玩玩闹闹十年过去。成就不重要,乐趣倒都各有所得。这才是豁达思维,何必为了点利益脏了兴趣的白袍?所以我极其推崇那个年代的沙龙圈子,总觉得开明进步超越当代。自然,宋的名声不如社里其他几位,他的书房也没有政府特意修缮,但又如何呢?我们是为了被人怀念才活着的么——不过,真想看看他更多的论著。
0 有用 日格洞人 2011-08-03 21:06:28
三上伴侣 仅此而已
1 有用 机器猫 2012-06-05 18:54:38
同装帧和价格比起来,这书内容算是少了。可以窥见那时候关于戏剧的一些残像。最后一篇儿子为父亲正名的文章感觉很奇怪~这种正名的文章总让我觉得作者认为读者没有判断能力~
0 有用 鶴景 2013-06-04 20:55:20
想起《在中国屏风上》的他
0 有用 寒山 2011-08-06 08:26:36
怎么感觉海豚书馆有滥竽充数的嫌疑。真的是小众读物。
0 有用 Ahtoha 2014-12-13 15:38:45
早期话剧人对中国话剧未来的思考。
0 有用 孙悟空在我们村 2014-11-06 21:01:33
讽刺的很有意思>< 对话剧的见解很深,不知道为什么被雪藏。
0 有用 米豆 2011-06-20 22:12:12
老派绅士
0 有用 六谷胖蓝根 2011-11-13 17:06:59
原来Maugham在《On a Chinese Screen》中描写的那个Drama Student 是宋春舫,而且他还是王国维的表弟
0 有用 拇指姑娘 2016-01-18 18:49:00
必须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所以文中的很多观点看看就好,至于文字本身倒是还好。
0 有用 郑後生 2012-09-29 19:39:56
《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走在又一城里看,靠在地铁的栏杆看,上课看,一下就看完了,很薄,我在广州广购买的。作者no care的很微的幽默,印象比较深的是“五四”不久,那种衔接文言和白话之间的,充满可能性的,简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