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作者简介 · · · · · ·
新井一二三,日本东京人。
她用中文创作,写时差一小时的日本种种。
写土生土长的东京家乡,写一切可爱的日本人。
她用母语日文创作,写对中文着迷,好象谈恋爱。
写和中文生活的魅力无穷。
她开始中文教学,要把对中文的热情,继续发扬起来。
她和先生都是专职创作者,一人写鬼怪小说,一人写散文。
目录 · · · · · ·
往世界飞跃——启程/001
“an non族”和“螃蟹族”/003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007
山口百惠鼓励“好日,启程!”/012
竹子窗帘面条之路——中国/021
· · · · · · (更多)
往世界飞跃——启程/001
“an non族”和“螃蟹族”/003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007
山口百惠鼓励“好日,启程!”/012
竹子窗帘面条之路——中国/021
第一次出国的机会/023
一水之隔/026
一九八二年北京之夏/029
上海偷渡客/036
“延期偿付”的小飞侠/039
日本背包客的守护神/042
冷战末期的北京留学生/047
青春,北京的摇滚分子/052
一路上单独行/056
涉外饭店/060
面条之路/065
北国之行——加拿大/073
无处正中/075
移民和旅行/080
魁北克的暑假/083
往爱德华王子岛/091
流亡者的迷宫——中欧/097
流亡者的故乡/099
阿姆斯特丹的休假/103
维也纳的小公主/107
布拉格的忧郁/110
Dumplings之谜/115
布达佩斯的鸡蛋头/119
热带的诱惑——南方/125
南方主义/127
选择古巴/129
飞机上的兰姆酒派对/132
社会主义度假村/135
哈瓦那的矛盾/138
文化相对主义的考验/141
孤独的行星——越南/145
苏丝·黄的世界/147
殖民地之恋/150
孤独的行星/153
间谍的圣诞节/157
现代启示录/160
青春期结束——澳门香港/163
香港香港/165
“菠萝白”之谜/169
圣方济教堂广场/172
竹湾酒店/175
故乡的月亮——日本/179
外国的月亮/181
装作日本人/184
母语世界/186
东京美味/189
发现关西/193
巡礼之道/195
雨林的亲子——冲绳/199
去冲绳!/201
日本式度假饭店/203
大和人的内疚/206
猩猩的岛屿/209
马沙台风——台湾/213
三代同行/215
台风来了/219
罗东宜兰/223
再见台湾!/22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会成长,人会衰老。国家也一样,会成长,会衰老的。成长中的人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衰老。我们以前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社会不久将开始衰老。但是,就像人不能避面开始衰老的一天一样,国家、社会也有一天真开始衰老。 现在,不仅是日本和台湾,连中国大陆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像,因为全球化涉及的范围从金融制度扩大到社会层面来。当然,个人总是可以找出路的:一个社会衰老了,就去别的地方看看吧。只是,这样的做法说不定等于放弃社会责任,因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当然,若是没有钱就很不自由了。但是,为了确保自由,所需要的钱也其实不多。关键在于那一点钱非得是自己的。只要是自己挣来的钱,及时换来的不过是一块肥皂,保证享受到精神上的奢侈。 在我看来,能够一个人旅行是独立人格的标志。而旅人生涯会带来的自由,远远超过一块蜂蜜肥皂。 -P3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
《“AN NON族”和“螃蟹族” 她们提着用藤编的旅行箱,戴着系了丝带的大草帽,穿着睡衣般宽松的棉布长袍和平底鞋。转眼之间,日本各地的“小京都”和老驿站村镇都用来了大量的年轻女孩,都打扮的一模一样,而且全带着《an—an》和《non。no》媒体把她们称为“an non”族。 年轻男孩也不甘寂寞。从东京开往北海道的长途夜车,挤满了以男大学生为主的“螃蟹族”。他们均背着大背包,乃宽度有八十公分放的横宽型,令人无法走过车厢里座位和座位中间的信道,只好全身回转九十度,像螃蟹一样横行走路,成了“螃蟹族”这名称的起因。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 永六辅自己填词并唱的主题歌《想去远处》,歌词和旋律都相当多情感伤。”想走走陌生的小镇,想去远处的什么地方。想看看陌生的大海,想去远处什么地方。遥远的小镇,遥远的大海,遥远的梦想,独自旅行。想遇见相爱的对象,想去远处什么地方。 -P8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 现在回想,我的旅人生涯就是那天站在“绿色窗口”前时开始的。因为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心,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迈出第一步。 -P10 《山口百惠鼓励“好日,启程!” 独自在陌生的城市,没人认识我。完全自由!世界终于属于我了。然后到金泽大学校园走一走,也去五木宽之在散文里讲到的咖啡厅坐一坐,还去封建时代的花街柳巷逛一逛,到贯彻市内的犀川边溜达溜达,嘴里念着金泽出身的诗人室生犀星写的一首诗:“故乡是身在远处想念的地方,也是以悲哀的心情赋诗的对象,即使沦落为异乡的乞丐,绝不是回去的地方。”他是幼年时候被父母遗弃的。 隔一个星期回去的东京,跟之前没有两样。可我自己,从此再也不是同一个人了。经过第一次的独自旅行,我似乎获得了另一个身分似的,是不同于平时的我,家人、同学们都不认识的另一个自己。那感觉非常新鲜,特别过瘾。 -P15 一九七七年,连传真机都还没普及的年代,更不用说网络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的人也喜欢 · · · · · ·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旅行,对于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可是连路都不行走,连国门也不跨出,却连邮差也不如;路是人走出来的,知识是前行中随时汲取的。一个人旅行,我在尝试、在进行。在纽约我停下了脚步,十二天的生活,让我喜欢上了US,喜欢上了Manhattan。有机会就旅行吧,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同的环境很动人~ (24回应)
2011-06-20 02:08:53 31人喜欢
-
桔子酪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
𝙰zeril (明朝即長路 惜取此時心)
Az.:旅行書遍地的時下 這本書還是有獨特的味道 無論為著什麼樣的原因離家 勇敢地出發 去四周 去遠方 去看不同的人們 體驗別樣的生活 用異國他鄉的經歷來灌注自己 以他國的文字來書寫自己 還有 多年以後的回歸 心的返鄉與安定 都是難得的。另 藉此領略了下日本作家的中文書寫與八十年代的他者視野。 序:是的,还是要旅行的 人会成长,人会衰老。国家也一样,会成长,会衰老的。成长中的人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衰老。我们以前也...2013-10-05 23:12:35 6人喜欢
Az.:旅行書遍地的時下 這本書還是有獨特的味道 無論為著什麼樣的原因離家 勇敢地出發 去四周 去遠方 去看不同的人們 體驗別樣的生活 用異國他鄉的經歷來灌注自己 以他國的文字來書寫自己 還有 多年以後的回歸 心的返鄉與安定 都是難得的。另 藉此領略了下日本作家的中文書寫與八十年代的他者視野。 序:是的,还是要旅行的
人会成长,人会衰老。国家也一样,会成长,会衰老的。成长中的人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衰老。我们以前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社会不久将开始衰老。但是,就像人不能避面开始衰老的一天一样,国家、社会也有一天真开始衰老。 现在,不仅是日本和台湾,连中国大陆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像,因为全球化涉及的范围从金融制度扩大到社会层面来。当然,个人总是可以找出路的:一个社会衰老了,就去别的地方看看吧。只是,这样的做法说不定等于放弃社会责任,因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当然,若是没有钱就很不自由了。但是,为了确保自由,所需要的钱也其实不多。关键在于那一点钱非得是自己的。只要是自己挣来的钱,及时换来的不过是一块肥皂,保证享受到精神上的奢侈。 在我看来,能够一个人旅行是独立人格的标志。而旅人生涯会带来的自由,远远超过一块蜂蜜肥皂。 -P3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起程:往新世界飞跃
《“AN NON族”和“螃蟹族” 她们提着用藤编的旅行箱,戴着系了丝带的大草帽,穿着睡衣般宽松的棉布长袍和平底鞋。转眼之间,日本各地的“小京都”和老驿站村镇都用来了大量的年轻女孩,都打扮的一模一样,而且全带着《an—an》和《non。no》媒体把她们称为“an non”族。 年轻男孩也不甘寂寞。从东京开往北海道的长途夜车,挤满了以男大学生为主的“螃蟹族”。他们均背着大背包,乃宽度有八十公分放的横宽型,令人无法走过车厢里座位和座位中间的信道,只好全身回转九十度,像螃蟹一样横行走路,成了“螃蟹族”这名称的起因。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 永六辅自己填词并唱的主题歌《想去远处》,歌词和旋律都相当多情感伤。”想走走陌生的小镇,想去远处的什么地方。想看看陌生的大海,想去远处什么地方。遥远的小镇,遥远的大海,遥远的梦想,独自旅行。想遇见相爱的对象,想去远处什么地方。 -P8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 现在回想,我的旅人生涯就是那天站在“绿色窗口”前时开始的。因为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心,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迈出第一步。 -P10 《山口百惠鼓励“好日,启程!” 独自在陌生的城市,没人认识我。完全自由!世界终于属于我了。然后到金泽大学校园走一走,也去五木宽之在散文里讲到的咖啡厅坐一坐,还去封建时代的花街柳巷逛一逛,到贯彻市内的犀川边溜达溜达,嘴里念着金泽出身的诗人室生犀星写的一首诗:“故乡是身在远处想念的地方,也是以悲哀的心情赋诗的对象,即使沦落为异乡的乞丐,绝不是回去的地方。”他是幼年时候被父母遗弃的。 隔一个星期回去的东京,跟之前没有两样。可我自己,从此再也不是同一个人了。经过第一次的独自旅行,我似乎获得了另一个身分似的,是不同于平时的我,家人、同学们都不认识的另一个自己。那感觉非常新鲜,特别过瘾。 -P15 一九七七年,连传真机都还没普及的年代,更不用说网络了。预订住房主要靠往返明信片,从寄出去至收到回信有时需要长达两个星期。我体会到:心中稍微不安地等待,也是独自旅行的滋味之一。等待的时间,无论等待什么,常常显得又长,又短。 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以为自己选择做的事情,其实往往由特定的时代环境造成的。 -P18 一九七八年谷村新司为大红星山口百惠写的(好日,起程)一首歌,成为国铁「Discover Japan”那年推销活动的主题歌,在日本全国特别流行,共卖了八十九万张唱片。她用稍微寂寞似的声音唱道:“啊,日本某处有人在等待我。好日,启程,为了寻找幸福,曾在母亲背上听过的歌做我的旅伴。”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中 国:竹子窗帘面条之路
《一九八二年的北京之夏 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好比是冷淡的帅哥。他不是说着甜言蜜语伸开臂膀的类型,却有独特的魅力令人难忘。不过,当时北京也确实有很多帅哥,我觉得比东京至少多三倍。以来北方人个子高,皮肤白。而来外国人有异国情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年北京没有胖子,大家都高瘦苗条得跟时装模特儿一般。日本媒体说,那是中国人常喝茶自然减肥的缘故,于是日本市场上一时流行茉莉花、普洱等中国产的“减肥茶”。后来的二十多年里,北京男人的平均体重增加了多少我不得而知,总之到了现在很清楚:喝中国茶会自然减肥只说是胡说八道。只要热量摄取得少,谁都不会发胖,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P32 《青春,北京的摇滚分子 我在北京的一年,交上的中国朋友很多,他们自称为“八〇年代现代派”。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群摇滚青年,当时住在首都剧场里面,白天排练英美日和中国港台地区的摇滚乐、流行歌曲以及自己创作的曲子,傍晚出去吃饭喝酒打架,深夜回到剧场里睡觉。乐团的名字叫“不倒翁”,就是跟当年中国领导人的外号一样。成员有好几个:丁武、王力、李季(小季)、阎纲、王迪、臧天朔(小臧)等。可称为他们大哥的孙国庆当时已经有点名气,拍过电影什么的;常带小号来玩的老崔是后来的摇滚天王崔健。北京许多人还穿军装的时代,他们就已经打扮得好前卫,在别人看来蛮奇怪,疯疯癫癫的。留长头发的丁武,以前是中学的美术老师。他说”我母亲说,我以前是傻子,现在又成了疯子”,教我笑个不停。谁会想到几年后他当主唱的唐朝乐团将成为全中国摇滚粉丝的偶像。 -P53 《一路上独行 有一个严寒日,我在浙江绍兴看到路边到处都有卖酒的小摊子,马上拿出那只迪斯尼暖水瓶买了二两花雕酒,然后边舔边走,不仅身体慢慢暖和起来,而且不知不觉之间整个人都醉醺醺的,真是舒服极了。 所谓一个人的旅行,最为令人羡慕的是自在二字,而所谓自在,大抵如此吧! -P58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加拿大:北国之行
《无处正中 英文有个俗语说“无处正中”(in the middle of nowhere)。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最后一句“我从无处正中一直向绿呼喊”就是直接翻译那英语俗语来用的。他把主人翁在人生森林里迷失的心理状态用“无处正中”一句话来比喻。可是,在广大地球上,确实有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只能用“无处正中”一句来形容。 岛国居民始终有感觉:不远处有人生活。那也许不是正确的知识,而不过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做的乐观推测而已。无论如何,不远处有人居住就等于感觉安全了,至少对地小人多的岛国长大的孩子来说确实如此。反过来说,当丧失了那种感觉之际,岛国孩子感到不安,甚至恐惧。环视四周,几十公里之类没有人类生活的痕迹时,嘴里尝到的一股寂寞味道,就是“无处正中”了。 -P75 加拿大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家Margaret Atwood曾写道:加拿大文学的本质在 于survival(生存、幸存)。她说:加拿大人的祖先从欧洲老远到北美洲来开拓新世界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北国严厉的气候里维持生命。从那时候起,生存之艰难几乎刻印在每一个加拿大人的遗传基因上,想忘也忘不了,因而也成为加拿大艺术最根本的主题。 -P78 “我们为长期旅游做准备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要存多少钱?” 但是,像横越北美大陆这样的旅行,首先要考虑的却不是钱,而是如何储存食物——生存,“想一想,在前方80公里连加油站都没有的环境里,有钱却什么也买不到!”也许这个时候,才会真正明白,生存依靠的不全是金钱,和那些勇于闯荡的老外们相比,谁更实际呢? -P79 我有一次问过他(一位斯洛伐克出生的加拿大移民):“你幸福吗?”他的回答叫我永远也忘不了。他说了:“只有女人和狗猫追求幸福。男人呢,只要能够满足,就可以了。 -P80 《移民和旅行 去旅行一段时间,和移民去国外定居,乃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不过,曾经做过移民的人,似乎对旅行不大容易寄予浪漫的期待。那也是我在加拿大的日子里,每次去旅行都心情稍微沉闷,无法百分之百快乐起来的原因之一。当时我是个移民,已经离乡背井一次了,再离开加拿大去外地旅行,感觉上犹如自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要飘到何处去。 -P82 《魁北克的暑假 据杜梅家人的说法,这道菜之所以叫做中国派,是最上面融化的Cheddar起司颜色深黄,看起来挺像中国人的脸孔。我觉得:乡下人的种族歧视好天真。 -P90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中 欧:流亡者的迷宫
《流亡者的故乡 从二十几到三十几岁,我曾拥有过用不完的时间。当年我不属于任何公司企业,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作家,而且一个人住国外,身边没有家人亲戚,过的是没有累赘的单身生活。因为收入不多,所以谈不上什么单身贵族,可是以自由时间的多寡为准,却是比世界上多数贵族还富裕。不管要放假多久去哪里,都不必取得任何人的同意批准。拿张单程机票走的话,按逻辑,能够游玩到用完全部财产为止。 自由吗?确实很自由。快乐吗?我倒觉得坐立不安。假如一直旅游,难道不是像风筝断线那样,将要永远漂浮于太空间?自由旅行什么时候变成无期漂流,甚至无期徒刑,连自己都没有把握。 -P99 曾做过会计师的米罗舒说。“既然在加拿大落地生根,应该学会欣赏冬天吧。”他太太汉纳在多伦多做了二十年的护士以后,才开始练习越野滑雪。我忘了昆德拉怎样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结局的;不过,就现实而言,始终没有结局这回事,人生故事永远要继续下去。 多伦多是移民城市,一半居民是生在国外的。离乡背井的原因,人人不一样:战争、革命、贫困、家庭不和。无论如何,要是在家乡过的日子很幸福,谁也不会考虑移居外国。在这意义上,移民和难民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P101 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幸是偶然的,故乡山河之美才是必然的。在国外过着流亡生活的人们,个个都讲到自己的家乡多么漂亮,妈妈做的菜多么好吃,故乡的人情多么浓厚温暖。 《阿姆斯特丹的休假 当我们坐飞机去外国之际,往往顿时失去现实感。这儿是什么地方?现在是什么时候?好比跳入影片中一般的感觉,无疑是旅游乐趣之一。 -P105 我在候机大厅吃到了两样外馅三明治(open sandwich),一种是鲱鱼,另一种是鳗鱼,都为熏制,别有风味。跟荷兰产Heineken啤酒一起吞下,是难得的美味。我边尝边想:人为什么去旅游?是为了忘记现实?还是为了面对自己?在阿姆斯特丹的休假,虽然短短几个钟头而已,却叫我深思世界历史上的经纬这问题。 -P106 《维也纳的小公主 维也纳的城市设计呈现出欧洲人的文明观:人类跟大自然是完全对立的。城里的马路都很狭窄,两边的中层房子都是一个样,有点强迫的整齐,能看到蓝天非常小,给人快要窒息的感觉。然后,忽然间走进特别宽阔的广场,中间伫立着华丽得天主教堂,尖塔像要刺透天空似得。 《布拉格的忧郁 布拉格车站的售票员说,即使光通过,都需要办斯洛伐克签证的,但是布拉格没有斯洛伐克大使馆。怎么办呢?好在我曾经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大陆单独旅行过很多次,从经验知道对付荒谬情况的最佳方法就是:不理。因此,我上了火车卧铺后,马上闭眼睛睡觉了。深夜里似乎有官员上车来说了甚么,我都不肯起来,坚持两字方针到底:不理。 -P116 此时我三十一岁,早已实现了从小的梦想远走高飞,可是谁料到,不知不觉之间好像闯进了自我放逐的一条路:想回去却找不到回程路,也记不起我该回到哪里去。但愿这不是一条死路。 -P124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南 方:热带的诱惑
《南方主义 旅游的本质,也许始终都是回避现实。憧憬热带岛屿之心,直到今天摆脱不了“南方主义”。北国旅人需要忘记难堪的现实时,便购买廉价的度假行程飞往热带,寻求大自然和土人提供的安慰。 -P128 《选择古巴 至于目的地,弃牙买加而择古巴的原因有二。首先,古巴游的价钱更便宜。其次,牙买加在加拿大眼里是典型的颓废南方岛屿:满街都是小乞丐、吸毒的邪教徒和放荡的男女,人人崇拜美元如神(多么严重的偏见!)。我怕去那里花钱有享受“政治上不正确”之嫌。我自认为是进步分子,要跟帝国主义殖民者划清界限的。还是去对自主的古巴好!(我当年也觉得这样的逻辑过于单纯,有点滑稽,不过受着冷战思维的影响,至少一半是认真的。未料到,国际环境即将迅速大变化,令我这一代人永远怀念曾是那么简单、可爱,凡事二元对立的世界。 -P130 《文化相对主义的考验 有种思想叫做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是在德国的犹太人家庭出生,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曾在美国学术界活跃的文化人类学者FRANZ BOAS提出的概念。他主张: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的区别,反之都有同等的地位。当我们观察异国文化之际,不应该以自国文化为准轻易做出评,而应该先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以便按照当地的框架与欣赏理解异国的文化现象。 -P141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越南:孤独的行星
《苏丝·黄的世界 香港街头犹如电影布景,繁华且轻浮。英国殖民统治最后的日子里,很多人从国外拥来东方之珠。有个当地人说:“这么多人来了,我怕香港会沉没。” 总的来说,在殖民地,种族歧视是家常便饭,弱肉强食是社会常规。在那么歪曲的生活环境里,两性关系也不可能对等。当年的香港男人,不分华洋,普遍认为女人是花钱买得到的东西。记得有个华人男性告诉我:”在香港,卖淫吃饭的女人有七万。”不知他举的数字是否准确。总之,有很多女人愿意被钱买是事实。她们大多有黄皮肤,群体名称为取自老电影的”苏丝·黄”。 殖民地的环境使人疲倦。但不可否认的是,颓废的文化也有独特的吸引力,犹如鸦片甜蜜的香味。再说,始终有钱可赚。所以,住在香港的外国人一方面老骂着殖民地社会的病态,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回本国去。当他们需要休息的时候,要去度假的,往往也是另一个殖民地。 -P149 《殖民地之恋 过去一百多年,西方的通俗艺术作品(《蝴蝶夫人》《西贡小姐》)一贯把东方女人描写为单纯、顺从、乐于为人牺牲的存在。在殖民地香港,她的名字是“苏斯·黄”。 在一切倒错的殖民地,人们的欲望也呈倒错的形式,好比跟开发中国家的体力劳动者相爱是全世界最纯粹、高尚、浪漫、性感的事情。 人们讲到越南的时候,总是把它当做女性名词。越南是个“她”,正如东方之珠香港也永远是个“她”一样。这些“她”是相对于西方男性的东方女性。虽然在越南战争中,胡志明领导的越共部队勇敢地打败了强大的美国,但是在人们的印象里,越南仍一贯是个“她”:曾经给法国做女朋友,后来为美国当情人的“她”。大家似乎故意地忘记“她”早就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了。 《孤独的行星 虽然大家都是孤单的旅客,但其实走在同一条轨道上。 -P151 后来,从河内往西贡的旅途上,我一路看着《安静的美国人》。边看以当地为背景的小说边旅行别有味道,例如在新加坡看毛姆的小说。不过,文学作品也会成为我们跟周遭现实之间的障碍。何况,我发现,当时在越南单独旅游的西方人,无一例外地看着《安静的美国人》。因为大家用的旅游指南书也一样,即英文版《LONGLY PLANET》,无论在哪个城市,总是在书里推荐的餐厅(有英文菜单,老板会说英语)彼此碰面,吃的又都是书里介绍的几样菜(合西方人口味)。于是,我开始怀疑:这样的自主旅游,也许跟团体旅游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如指南书的标题“孤独的行星”,虽然大家都是孤单的旅客,但其实走在同一条轨道上。 -P155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澳门香港:青春期结束
《香港香港 多数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就是根本没机会望远处的,从小只好凝视手头上的漫画或游戏机,怪不得人人都戴着近视眼镜。 -P167 澳门当年还是老葡萄牙帝国遗忘在远东一角的迷你殖民地,样子颇像漫画人物的混血儿垄断着全部赌博产业的无政府地带,给人的感觉犹如走进港产B级影片。就那样,结婚前的一段时间,我常常跟未婚夫一起离开香港去澳门度假。虽然距离不很远,但是我们每次都怀着远走高飞的心态。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澳门跟香港语言不一样,货币不一样,景观不一样,食物也不一样。果然充满着符合蜜月的异国情调。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日本:故乡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 “回日本,你生活习惯吗?”海外朋友打来电话问。 “不是习惯不习惯的问题,”我回答,“你一旦学会了做人,在哪里都会做人的。”但的确,我是在海外漂泊的十二年时间里才学会了做人的。如果没有出国,恐怕我对日本社会一直有格格不入的感觉,结果天天过得很别扭、很不自在。 《装作日本人 从二十二岁到三十五岁在海外生活,人会变得很不一样。至少我自己,回日本以后发觉:家人朋友等记住的“我”和本人认识的“我”相距很远。曾经有过的不少习惯,我早就放弃了(“谢谢,我不抽烟了”)。曾经有过的不少想法,我也早就改变了(“不,外国的月亮并不比日本圆呢”)。虽然蝌蚪长大了以后也只会变成青蛙,但是曾经跳进过隔壁水井一次的青蛙起码知道世上的水井不止一口(“可是那边的水也不见得更甜哟”)。本人最大的变化以及跟日本人之间最重要的异同,就是我不再重样了。当然,不崇洋不等于排外,说不定反而是彻底洋化的结果。 《母语世界 我之所以十二年之久一直不愿意回日本,以及十二年以后决定回国定居,都有具体的原因。我长期在海外漂泊,说到底就是自我放逐。二十二岁的我深深感到,也被别人劝导:除非逃出家门否则没办法做人。家庭尤其母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除非离她走得很远,我根本不可能独立思考也不可能自主行动。我在海外开始用英文、中文写作,也是为了开拓母亲无法进来,真正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反之用母语日文写作,我总是挥不掉在母亲面前演戏的感觉。(她是很蛮横的导演,命令你去演她所指定的角色;而我从小被训练成优秀的演员,只要导演使一下眼色,就会自动演起戏来的。连从嘴巴出来的话是自己的想法,还是被迫说的台词,都搞不清楚。) -P187 《东京美味 我常劝年少的朋友们趁年轻去旅游。年轻人有的是自由时间和体力,特别适合于自己背着背包长期旅行,而且确实有不少东西单枪匹马闯世界的旅人才能看到、体会到的。话是这么说,世上也有不少东西年轻人却难以接近,比如说:美酒、美食。十八岁的旅人到哪里都随便找个快餐店填饱肚子就满足,并不觉得可惜。我曾经也是那样,觉得汉堡有世界性,甚至象征自由。 味觉是经年成熟的。有一天,我发觉吃快餐店的汉堡等于浪费生命。有美酒、美食的生活才值得活。 -P189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冲 绳:雨林的亲子
《日本式度假饭店 看来,这家饭店的多数游客是从日本全国参加旅游团来的老年人。他们坐大型巴士傍晚抵达,排队去餐厅吃套餐以后直接回房间休息;第二天吃完早饭马上坐巴士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真不愧为闻名于世的日本旅行团,匆匆忙忙得可以。甚么海滩、游泳池,对高龄团员们来说只是遥远的背景而已。在大型巴士上嘴里吃着零食跟其他老人聊天,才是他们旅行的主要内容。 《大和人的内疚 果然,冲绳人至今把日本人叫做“大和人”以便跟自己人分别。想到这儿,我又不能不感到内疚。 冲绳菜既像中国菜又像日本菜。例如,在日本其他地方很少吃的苦瓜,冲绳人特别爱吃。还有丝瓜,日本其他地方人至今不知道能吃,于是专门把瓜瓤晾干后用来擦洗身体,冲绳人却理所当然地跟肉片一同炒来吃。炒菜配米饭的吃法像中国,但也配味噌汤还是像日本。菜市场摆卖着五彩缤纷的热带鱼,犹如香港街市。猪肉也有卖带皮的,还有猪耳朵、猪头、猪脚等等,全是在东京看不到的货色。 引自 全书:一路旅行 一路成长 回应 2013-10-05 23:12:35
-
桔子酪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
true (戴上耳机,这世界与我无关。)
寂寞啦 无聊啦 空虚啦 就来豆瓣写书评啦 先说句实话 这本书只看过书名。。。。 纯粹的无聊了 没人倾诉 对着书宣泄一下吧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不要忧愁行不行 一直计划着去旅行 那种独自一个人的 背着大大的包 天南地北的胡乱闯 一直没有魄力 一个人有点寂寞咯 现在比较想去的地方是西安吧 从来都没去过西部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那边的面食比较好吃啦 我超喜欢吃面得 一定要去一趟的 因为一个人喜欢上一个城市 然后变得既... (5回应)2011-06-16 23:05:53 1人喜欢
寂寞啦 无聊啦 空虚啦 就来豆瓣写书评啦 先说句实话 这本书只看过书名。。。。 纯粹的无聊了 没人倾诉 对着书宣泄一下吧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不要忧愁行不行 一直计划着去旅行 那种独自一个人的 背着大大的包 天南地北的胡乱闯 一直没有魄力 一个人有点寂寞咯 现在比较想去的地方是西安吧 从来都没去过西部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那边的面食比较好吃啦 我超喜欢吃面得 一定要去一趟的 因为一个人喜欢上一个城市 然后变得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因为她的存在 独立 独立 转眼 两年 大学快毕业咯 好快 快的无法跟着其的脚步 物是人非 感情已经不在 还好还有一些时间抚平伤口 幸好我还有时间 好害怕 如果有一天 我没有了时间 剩下的只是伤口 伴随着绝望了 计划好咯 大三的疯狂 没人的话 自己跑出去溜达溜达吧 要不然就没时间啦 不能在大学留下遗憾 都不知道怎么过的大学 现在处在低潮期 不晓得怎么度过 慢慢的忽悠着生活 麻痹着自己把 带着耳机 沉静在小小的时间里面 继续着 继续着 无聊单调的日子 可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想要的生活有一百种 选择的只有一种 你好 生活 慢慢悠悠的走开 带着耳机 走着 走着 穿过喧闹 喧闹与我无关 穿过宁静 静宁与我无关 不痛不痒的生活 走着就好 有音乐就好 有一本书就好 没有你的世界本以为什么都变了色彩 其实只是自己变了心 曾经以为有你就好 其实一切都好 独立 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5回应 2011-06-16 23:05:53 -
旅行,对于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可是连路都不行走,连国门也不跨出,却连邮差也不如;路是人走出来的,知识是前行中随时汲取的。一个人旅行,我在尝试、在进行。在纽约我停下了脚步,十二天的生活,让我喜欢上了US,喜欢上了Manhattan。有机会就旅行吧,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同的环境很动人~ (24回应)
2011-06-20 02:08:53 31人喜欢
-
有种思想叫做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是在德国的犹太人家庭出生,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曾在美国学术界活跃的文化人类学者Franz Boas提出的概念。他主张: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的区别,反之都有同等的地位。当我们观察异国文化之际,不应该以自国文化为准轻易做出评价,而应该先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以便按照当地的框架去欣赏理解异国的文化现象。 若逢工作日,往往全房均空。餐厅里连一个顾客都没有...
2021-11-17 15:43:03
有种思想叫做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是在德国的犹太人家庭出生,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曾在美国学术界活跃的文化人类学者Franz Boas提出的概念。他主张: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的区别,反之都有同等的地位。当我们观察异国文化之际,不应该以自国文化为准轻易做出评价,而应该先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以便按照当地的框架去欣赏理解异国的文化现象。 引自 文化相对主义的考验/141 若逢工作日,往往全房均空。餐厅里连一个顾客都没有。菲律宾女侍边哼歌,边用麻布把桌子上的刀叉和葡萄酒杯擦干净。她说:‘到了周末就会有很多人来,这里的自助餐颇有名气的。’但我们自由行业者,别人工作的时候专门来休息,当其他房客住进来就逃之夭夭。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竹湾酒店始终是我们独占的。……尽管如此,我至今深信路环岛竹湾是全世界最浪漫的隐蔽处。 引自 竹湾酒店/175 回应 2021-11-17 15:43:03 -
很丧的打工仔 ((未越狱)
世界上很多人以为有钱就富裕。旅人一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一样。旅人最重视自由。那日本朋友拥有的事业、房子、汽车、家庭等,是当时的我所没有的样样财产。但他却没有像我那么多的自由。当然,若是没有钱,就很不自由了,但是,为了确保自由,所需要的钱也其实不多。关键在于那一点钱非得是自己的。只要是自己挣来的钱,即使换来的不过是一块肥皂,保证享受到精神上的奢侈。 因为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心,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2021-04-10 14:50:46
世界上很多人以为有钱就富裕。旅人一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一样。旅人最重视自由。那日本朋友拥有的事业、房子、汽车、家庭等,是当时的我所没有的样样财产。但他却没有像我那么多的自由。当然,若是没有钱,就很不自由了,但是,为了确保自由,所需要的钱也其实不多。关键在于那一点钱非得是自己的。只要是自己挣来的钱,即使换来的不过是一块肥皂,保证享受到精神上的奢侈。 引自 序 是的,还是要旅行的/001 因为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心,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迈出第一步。 引自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007 有个英文词叫Moratorium,本来是经济学上延期偿付的意思。一九八零年代初期的日本,心理学家小此木启吾写的《Moratorium人的时代》一本书很受欢迎。他指的是到了大学该毕业的年龄也不想马上出社会工作,反而想办法延长自由自在的青春时代,要暂停承担社会义务的年轻人。恐怕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宽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这么一批年轻人的。小此木后来也引进美国的通俗心理学概念,探讨社会上有一群年轻人永远不想做大人的问题,即“小飞侠perter pan 症候群”。 引自 “延期偿付”的小飞侠/039 从一九八四到一九八六年,我去中国大陆留学两年。在当时的中国,“内外有别”是公认的国策。中国还没有金融卡也没有信用卡,却有白卡。拥有这卡的是领取中国政府薪金的外国人,如外国专家或部分联合国组织职员等,公费留学生也包括在内。 引自 冷战末期的北京留学生/047 英文有个俗语说“无处正中”in the middle of nowwhere.村上春树小说《挪威森林》最后一句“我从无处正中一直向绿呼喊”就是直接翻译那英文俗语的来用的。他把主人公在人生森林迷失的心理状态用“无处正中”一句话来比喻。可是,在广大地球上,确实有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只能用“无处正中”一句来形容。环视四周,几十公里之内没有人类生活的痕迹时,嘴里尝到的一股寂寞味道,就是“无处正中”了。 加拿大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家曾写道:加拿大文学的本质在于survival(生存,幸存)。她说,加拿大人的祖先从欧洲老远到北美洲来开拓新世界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北国严厉的气候里维持生命。从那时候起,生存之艰几乎刻印在每一个加拿大人的遗传基因上,想忘也忘不了,因而也成为加拿大艺术最根本的主题。 BC省山区的嬉皮夫妻是不折不扣的加拿大人,始终没有忘记生存就是最初得解决的根本问题。所以,当他们策划长途旅行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储存食物。这是早已都市化的日本人绝不会有的思路。我们为长期旅游做准备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要存多少钱?但是,那嬉皮夫妻似乎想都没想过钱的问题似的。也确实有道理。想一想,在前方八十公里连加油站都没有的环境里,有钱却什么也买不到。 引自 无处正中/075 当时我是个移民,已经背井离乡一次了,再离开加拿大去外地旅行,感觉上犹如自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要飘到何处去。 他说“日常生活中实现了度假一般的环境,再也不必放假去外地旅行了。" 他也不打算结婚,只要有固定的女朋友陪他去看歌剧就行。为了找何意的对象,他每周六仔细查看当地的高级报纸《环球邮报》刊登的征友启事。我有一次问过他:你幸福吗?他的回答我永远忘不了。他说了:只有女人和狗猫追求幸福。男人呢,只要能够满足,就可以了。 我不禁想起刚到加拿大时候吃过的苦头。一个人在一辈子里做了一次移民不就足够了吗?我不要再一次做移民。 引自 移民和旅行/080 据杜梅家人的说法,这道菜之所以叫:中国派,是最上面融化的cheddar 起司颜色深黄,看起来挺像中国人的脸孔。我觉得:乡下人的种族歧视好天真。 引自 魁北克的暑假/083 他们把流亡当作暂时性生活的缘故,好比正真的生活是回到故乡以后才会开始似的。也许他们发现了过去二十年在流亡地一天天过来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忘了昆德拉怎样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结局;不过就现实而言,始终没有结局这回事,人生的故事永远要继续下去。 引自 流亡者的故乡/099 此时我三十一岁,早已实现了从小的梦想远走高飞,可是谁料到,不知不觉之间好像闯进了自我放逐的一条路:想回去却找不到回程路,也不记得我该回到哪里去。但愿这不是一条死路。 引自 布达佩斯的鸡蛋头/119 她很直率的写道:单身职业女性的生活充满惊喜,始终会有一群男人如仆从一般地奉承。但那也是直到三十二岁为止的事情。过了那分水岭,周围男人的态度不约而同地冷淡起来,从此你得一个人奋斗下去了。 总的来说,在殖民地,种族歧视是家常便饭,弱肉强食是社会常规。在那么歪曲的生活环境里,两性关系也不可能对等。记得有个华人男性告诉我:在香港卖淫吃饭的女人有七万。不知他举的数字是否准确。总之,有很多女人愿意被钱买是事实。他们大多有黄皮肤,群体名称为取自老电影的“苏丝·黄” 殖民地的环境使人疲倦。但不可否认的是,颓废的文化也有独特的吸引力,犹如鸦片甜蜜的香味。所以住在香港的外国人一方面老骂着殖民地社会的病态,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回本国去。当他们需要休息的时候,要去度假的,往往也是另一个殖民地。 引自 苏丝·黄的世界/147 为什么羡慕跟越南人结婚的女教师?她的对象不过是个三轮车夫,并非百万富翁。按一般常识,麻雀变凤凰才令女人羡慕。但是,在一切倒错的殖民地,人们的欲望也呈倒错的形式,好比跟发展中国家的体力劳动者交情是全世界最纯粹,高尚,浪漫,性感的事情。 人们讲到越南的时候,总是把它当作女性名词。越南是个她,正如东方之珠的香港也永远是个她一样。这些她是相对于西方男性的东方女性。虽然在越南战争中,胡志明领导的越共部队勇敢地打败了强大的美国,但是在人们的印象里,越南仍一贯是个她,曾经给法国做女朋友,然后为美国当情人的她。大家似乎故意地忘记她早就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了。 引自 殖民地之恋/150 因为大家用的旅游指南书也一样,即英文版的《lonely planet》,无论在哪个城市,总是在书里推荐的餐厅彼此碰面,吃的就是书里介绍的几样菜。于是我开始怀疑,这样的自助旅游,也许跟团体旅游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如指南书的标题:孤独的行星,虽然大家都是孤单的旅客,但其实走在同一条轨道上。 引自 孤独的行星/153 我站在道德主义的立场,批判富国男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剥削穷国女人的恶行。伊恩则主张道德因地制宜。他说:在本国从不做坏事的男人到了东南亚都偶尔会嫖妓,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且他也说:那些女人自己若不愿意,无论你愿意出多少钱,大家理都不理你的。对男人的打击会多么大呀!这是故意忽视妓女的经济现实,并混淆恋爱和卖淫的典型诡辩。 引自 现代启示录/160 无论如何,即将结婚的新人需要充分的远景和浪漫的背景,不应该被关闭在扫兴的现实里。 引自 香港香港/165 我回答:你一旦学会了做人,在哪里都会做人。但的确,我是在海外漂泊的十二年时间里才学会了做人。如果没有出国,恐怕我对日本社会一直有格格不入的感觉,结果天天过得很别扭,很不自在。 引自 装作日本人/184 味觉是经年成熟的。有一天,我发觉吃快餐店的汉堡等于浪费生命。有美酒美食的生活才值得活。 引自 东京美味/189 回应 2021-04-10 14:50:46 -
书的内容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所感,还算是比较丰富的。带着比较浓重的个人感想色彩。但是我对日本文学的一点点了解,在这位作者身上倒是看不大出来,果然是在外漂泊了二十多年的人,估计思维也有点改变了吧。 最令人惊喜的是,身为一个日本作家,她居然用中文写下了这本书,很可贵,看来是比较喜欢中国的。但美中不足,居然把金正日当成了韩国领导人,哈哈,让南韩和北朝鲜的人知道了,那就要引起轩然大波了。 以至于还...
2020-08-22 18:35:31
论坛 · · · · · ·
独立,从一个人手淫开始。 | 来自Don Young。 | 9 回应 | 2014-05-12 12:59:34 |
有没有人觉得这本书很无聊? | 来自树说DearSophie | 1 回应 | 2012-08-20 20:34:50 |
学会寂寞了 就能独立么 | 来自-岛 | 7 回应 | 2012-08-20 20:33:24 |
光是听这书名就得看啊 | 来自oloin | 2 回应 | 2011-06-20 17:19:18 |
这个是不是那个写微型小说的新井一二三? | 来自lonelyplanet | 2 回应 | 2011-06-20 08:36:17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1 (default:)
- 【你看你这个名儿起的 多古怪有趣 又多绵柔美好】 (姐姐起飞)
- 未带地图的旅人(阅读篇) (大猫)
- 文艺生活周刊 书•讯 (小雪)
- 重点研究之日本文化 (月亮)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沈十六 2014-06-20 09:02:12
新井有我喜欢的一部分东西,不管是带孩子旅行,还是小时候就开始到处转。
4 有用 木卫二 2018-02-23 19:47:07
最干货的部分,应该是对日本1970s旅游潮的介绍,百万农民富翁闹笑话的故事,听来耳熟。切入中国的部分,也是吃喝流水账,尤其对比现在专攻非虚构老外的话。用中文写作,并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加分项目。但还是不乏有趣的,比如说重新吃到拉条子,是在东四六条(书中写错)的弯弯月亮。好玩的部分,还有爱德华王子岛的绿山墙的安妮,被法国女人全身上下甚至连内裤也当面脱光所激怒的日本背包客,澳门路环岛僻静的竹湾酒店,称呼日... 最干货的部分,应该是对日本1970s旅游潮的介绍,百万农民富翁闹笑话的故事,听来耳熟。切入中国的部分,也是吃喝流水账,尤其对比现在专攻非虚构老外的话。用中文写作,并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加分项目。但还是不乏有趣的,比如说重新吃到拉条子,是在东四六条(书中写错)的弯弯月亮。好玩的部分,还有爱德华王子岛的绿山墙的安妮,被法国女人全身上下甚至连内裤也当面脱光所激怒的日本背包客,澳门路环岛僻静的竹湾酒店,称呼日本人为大和人的冲绳人,新井被越南人认为是间谍,以及作为去过几个大洲的日本人,她却从没去过九州和北海道。 (展开)
2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6-04-20 10:44:57
最有意思的还是八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打跑了帝国主义,但为了注意“国际形象”,夷华区别对待,高下立判。溯其源头,还是“宁给友邦,不给家奴”的思想作怪。澳门好于香港,也是第一次从这本书里知道的。
3 有用 清和读书 2019-04-06 19:10:31
131-该系列读到第二本了,文笔真的不是很流畅,读的难受。而且是偏回忆录的游记,不怎么感兴趣。谁想知道八十年代你吃了人家教授夫人几顿饭还不借“白卡”给人家买洗衣机的破事儿啊。
0 有用 XU 2014-02-01 21:47:33
意外的好看
0 有用 嘎嘎 2022-05-26 12:49:58
温暖治愈系的旅行记录随笔,谁年轻时不想独自上路去远方流浪?
0 有用 zoey 2022-05-15 01:04:34
高中买的
0 有用 Etsaw 2022-05-03 13:07:43
作者的旅行散文
0 有用 太常引 2022-05-01 19:49:16
不能旅游的五一看这本书本身就很有意思。dayone
0 有用 rita_0214 2022-04-24 23:46:20
适合二十来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