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幕僚体系与多轨决策——Leo鉴书(31)

leo张大志 2012-02-12 16:49:13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了不少相关图书,马勇教授的《1911中国大革命》是其中之一。在我看来书更像是“白话历史1911”,把那年发生的事情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历史真实总是比理论更加丰富、有力,加上马勇教授是理论基础很好的研究者,文笔也不错,书值得一读!

书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点是“幕僚体系”。参加正略读书会第14期活动马老师讲到:“中国几千年幕僚体系存在是有道理的,有问题班子一起商量属于多轨决策体制;现在的领导最多有个秘书,基本算单轨决策,比较有风险。”我想咨询公司应该就是为企业提供幕僚服务的机构,正是古老中国文化的现代体现。

书开篇(第1章第二页)就提到孙中山给当时重臣李鸿章写的建议里强调四个方面的强大是治国之本,所谓“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但李没理这岔儿,原因很简单:幕僚班子早在十年前就向他讲述过西方走向强盛的根本原因,孙的建议最多与其它人相近根本没有独到见解。幕僚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模式和建议能让领导者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最有用的东西。所以书中写到“这四点李鸿章不是一般的知道,而是知道得比这还要深”试问没有为数众多的幕僚班子,他去哪儿知道?又去哪儿认识?另外,孙中山提此四项建议不过是想成为李的幕僚而已。

幕僚体系书中P253中还提到袁世凯的例子,接到复命通知成为实权宰相之后,袁的幕僚中马上有人建议“袁像历代英主那样趁着天下大乱,民无所归的时机,登高一呼,改朝换代。”袁当时拒绝此建议。我理解当时幕僚提出建议众多,大家讨论、分享之后应该是用类似民主的方式达成了最后的意见。袁应该是全程都有参与,听取意见之后做最后决策,先不改这个朝,换这个代——大部分比较正确的决策应该都是如此做出的。

纵观中国历史,早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养鸡鸣狗盗之士保自己一命,到近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过百人的幕僚班底,无一不证明了这种机制的有效性用和实用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咨询业蓬勃发展与进步更是对幕僚制度的现代版诠释与供货。相比个人单独决策,群体决策确实有其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

《1911中国大革命》里讲述了更多有关那个年代的事情,有兴趣大家可以读读。


赞
转发
回应 查看所有回应

> 我来回应

> 去1911年中国大革命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6月26日搜狐读书会:邀您细说《1911年中国大革命》(无限江山)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