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
《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者推荐的书。谈论治学经验的书并不少见,但切实周到如本书者则不易多得。
——傅 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严耕望的特长,在于同所有具备朴实品格的历史学家一样,能够把这个议题通过自身的治学经历以及深厚经验讲述得惟妙惟肖……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
——李洪岩(《历史研究》副主编)
作者简介 · · · · · ·
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等职,1970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
目录 · · · · · ·
序言/
一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 · · · · · (更多)
序言/
一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六)其他几点意见/
二 几条具体规律/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七)不要轻易改字/
三 论题选择/
(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二)问题的实用性/
(三)大问题与小问题/
(四)自己能力与材料情况/
(五)检查论著目录/
四 论著标准/
五 论文体式/
(一)常行体/
(二)纲目体/
(三)纲目变体/
(四)复合体/
六 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一)引用材料方式/
(二)注释方式/
七 论文撰写与改订/
八 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一)立志与计划/
(二)工作要诀/
九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一)健强身体、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时光/
(三)淡名利、避权位/
(四)坚定力、戒浮躁/
(五)开阔胸襟/
(六)慎戒执著/
治史答问
序言一/
序言二/
一 我研究历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二 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代的课外阅读/
三 我对于政治制度史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四 我对于历史地理的兴趣是怎样引发的/
五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
六 我对于上古史与考古学的兴趣/
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八 我对于唐诗史料的利用/
九 我今后的撰述计划/
十 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
十一 研究中国史不必要从中文入手/
十二 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
十三 “无孔不入”、“有缝必弥”/
十四 目录学与校勘学/
十五 年龄与撰述/
十六 前进与落伍/
十七 史学二陈/
十八 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
十九 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 我购藏书刊的原则/
二十一 我对于中国通史讲授的几点意见/
附录一 严耕望先生访问记(黄宽重)/
附录二 《唐代交通图考》序言/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序言/
上篇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
下篇从师问学六十年/
附录一 我与两位王校长/
附录二 我对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
附录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余英时)
· · · · · · (收起)
"治史三书"试读 · · · · · ·
我对于历史发生兴趣,当追溯到高中读书时代听李师则纲的一次讲演,题目大意是“历史演进的因素”,同时又读到梁任公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后来也读了些西方学者史学方法论之类的编译本,所以方法论对于我的治史不无相当影响。不过当我在中国历史方面工作了几十年之后,总觉得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讲方法,但绝不应遵循一项固定的方法与技术。只要对于逻辑学有一些基本观念,如能对于...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有才气、讲通识的学者,往往喜欢下概括性的结论,浅学之士也往往喜欢这样。概括性的结论,诚然最能动听,为一般人所欢迎,也能为一般人所盲目的接受,而发生很大的影响力。但史事只有相对的统一性,无绝对的统一性,下概括的结论极其困难,容易夸张,而很难真的正确,虽然能为一般人所喜爱所接受,但内行人未必能接受,这样概括性的结论就很难永远站得住脚。政治宣传、商业广告,只要骗得大多数人一时的迷惑,入其毂中,即是大成功,但学术工作不能如此,也不可能真正成功,这就是学术论著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最大不同之处。所以概括性的话最好少说,要说也只能说大体如上,意谓非全部如此。这是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应采取的态度。不过有时为了强调你的观点,不免稍稍夸张一点,但自己绝对要有分寸,不可逞心笔之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求学不可大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治史三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治史三书"的人也喜欢 · · · · · ·
治史三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治史三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平实、公允、客观,最宝贵的是热忱

通识与考据:论社会科学知识的如何增长

一本期货研究员推荐的历史奇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两年前,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奇书。 为什么说是“奇书”? 因为这是一本期货研究员推荐的历史访谈。 期货研究员面带神秘之色:“这本书看似历史学问,其实是投资研究的秘籍。历史、宏观、期货,一通百通。” 什么书这么神奇?就是这本《治史三书》,是历史大家严耕望的研究... (展开)> 更多书评 50篇
-
治史学有几条应注意的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所谓基本材料书,最主要的是指专题研究所属时代的正史,不管它写得好不好,它总是比较包罗万象,什么东西都有,这是正史体裁的好处。搞某一个时代的某一问题,总是要看...
2019-02-27 14:13 1人喜欢
治史学有几条应注意的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所谓基本材料书,最主要的是指专题研究所属时代的正史,不管它写得好不好,它总是比较包罗万象,什么东西都有,这是正史体裁的好处。搞某一个时代的某一问题,总是要看这时期正史的。问题是一般看正史的人总是以自己所要研究的题目为主,一目十行的去翻找材料,甚至于只看某几个传、某一两篇志。这绝对不可以。看某一正史时,固然不妨先有个研究题目放在心中,但第一次看某部正史时则要从头到尾、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一方面寻觅研究题目的材料,随时摘录,一方面广泛注意题目以外的各种问题。
由头到尾读正史时,主要着眼点,是求对这一时代的全盘认识,找材料是副目的;所以要读得仔细,应该尽可能处处求懂。对于其他的书,虽然也要从头到尾的看,但可把寻材料视为主要目的,附带的自然也增加你对于整个时代的全盘认识,这样读法自然可以快些,有些处甚至可以一目十行,不必处处求懂。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六)其他几点意见(1)慎作概括性的结论。(2)注意普通史事,即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3)概括叙述性证据与例证性证据。(4)注意时间性与空间性。
回应 2019-02-27 14:13
-
一、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钱穆 《国史大纲》钱穆 陶希圣先生的《秦汉政治制度》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汤用彤先生所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据说他衣袋中随时都带着一本《高僧传》,正可见他的研究基础是建筑在旧史料上!) 陈寅恪 尤其有关唐史的三部重要著作:《政治史述论》与《制度渊源略论》两稿,主要史料固然不外乎两部《唐书》与《资治通鉴》;就是《元白诗笺证稿》也只引用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
2019-01-21 23:00
一、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钱穆
《国史大纲》钱穆 陶希圣先生的《秦汉政治制度》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汤用彤先生所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据说他衣袋中随时都带着一本《高僧传》,正可见他的研究基础是建筑在旧史料上!)
陈寅恪 尤其有关唐史的三部重要著作:《政治史述论》与《制度渊源略论》两稿,主要史料固然不外乎两部《唐书》与《资治通鉴》;就是《元白诗笺证稿》也只引用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很少新的资料。
当我三十几岁靠近四十岁时,听说姚从吾先生批评我,“只是勤读正史”,又谅宥的说,“能读读正史也好”,意思是不大看得起;等到我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与《唐仆尚丞郎表》出版以后,才承他很看得起,给我一个实在不敢当的评语。此亦正见以正史为基础,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成绩!
二、
只要对于逻辑学有一些基本观念,如能对于数学有较好的训练尤佳,因为数学是训练思考推理的最佳方法,而任何学问总不外是个“理”字。
三、
此外我所讲的这种读书法,不仅在治学方面有其必要,而且帮助读者了解人情事理。一个闭门读书的人,对于社会世故,不可能有多少历练,但是史学家,能认真通读全书的史学家,应该与一般书生不同,只就正史而言,里面所记的人情事理太多了,我们可以从那里吸取古人经验,对于了解现在人情事理就大有帮助!
四、
常行体就是上文所提到大家所惯用的体式。此种体式,一切内容,包括引用材料、曲折辩论,以及大小判结,皆在正文中进行;只有太枝蔓的问题作小注讨论,但小注通常都甚短。这种体式为现今一般人所通用,故姑名之日常行体。我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即用此体。此体既为一般人所习用,故不必详说。但用此体写论文,以论证简单,文章不长,最为合用;若文章太长,亦当以写得简要为上;尤当要多加小标题,多作小结论,以便醒目,使读者易于把捉你的要点。有些人写文章,只管自己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不知读者易坠五里雾中,有时须读完全文始知作者要旨,最坏的情形,读完了还很茫然,不能得一系统观念,甚至于不知主旨何在。如果能注意简练,能多加小标题,多作小结论,最后有总结论,对于读者就方便得多!
五、
史学方面,就古书言,明确记得用功较多的只有《评点史记论文》与《御批通鉴辑览》。这时读《史记》似特注意其文章,所以采用了这个本子,对于评语特别留意,根据评语,体会史公文章的脉络,这对于我后来写文章很注意组织,相信有相当影响。
六、
研究中国历史还是要以史学本科为基础,中文固然重要,但中国历史的重要史书、基本史料,大都是文学名著,如《左传》、四史、《通鉴》之类自不待言,即如《晋书》、南北朝各史、旧新《唐书》,文章虽不都是第一流,但都有相当水准,而且里面收有很多当时第一流的文章,久读之后,自能增强你的中文程度。
七、
先生一开讲,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
回应 2019-01-21 23:00 -
若存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这一个时代的事制几乎都要牵涉到上一个时代,不了解上一个时代如何可以?研究一个时代,若能对于下一个时代有相当了解,也很有帮助,当然没有一个上一个时代那样重要。我为此,也把《宋史》自头到尾,自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相当认真的看了一遍,以求对于宋代有个概括的认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研究唐史有所帮助。2012-03-07 18:55
-
史料用为证据时,严耕望指出,既要处理好概括叙述性证据的较高价值与例证性证据的较低价值之间复杂而辩证的关系,也要甄别史料证据在时间性与空间性上的差异与限制,还要把握好史料反映的普通现象与特殊现象的区别,只有“普通现象才是社会的群像,历史的主流”。 史料作为证据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素。
2020-08-15 21:46
-
要空荡荡的毫无一点预先构想,完全凭些散沙般毫无定向的零碎材料,自己搭起一个架子,自成一个体系。更明白的说,要从史料搜罗、史事研究中,建立自己的一套看法,也可说一番理论”。他说自己“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这与清代戴震的“空所依傍”和西方韦伯的“价值中立”大抵殊途同归。 不要以论代史,不要预设立场。
2020-08-14 20:45
-
治史经验谈 大的原则:求广博与专精之融合 所治时代正史与前一两个朝代的正史需要精读,务求处处读懂,方能不遗漏重要史料 以面带点,精读材料的过程中深挖一系列问题。研究领域在时间与范围上不要狭窄,否则必然会出现基础性错误。 几条具体规律: 1. 不轻易做否定判断,可能尚未读到材料 2. 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3. 引用史料不要断章取义,看清上下文 4. 尽可能使用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史料 5. 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正确者...
2020-07-17 23:26
治史经验谈
大的原则:求广博与专精之融合
所治时代正史与前一两个朝代的正史需要精读,务求处处读懂,方能不遗漏重要史料
以面带点,精读材料的过程中深挖一系列问题。研究领域在时间与范围上不要狭窄,否则必然会出现基础性错误。
几条具体规律:
1. 不轻易做否定判断,可能尚未读到材料
2. 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3. 引用史料不要断章取义,看清上下文
4. 尽可能使用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史料
5. 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正确者,但必须有更早期史料为证
6. 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7. 不要轻易改字
论题选择:
抽象问题对于天分要求极高,而具体问题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尤其关注学问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日本学者的优势所在)
青年时代,要做小问题,小题大做;中年时代做大问题,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不得已可大题小做。青年时代学力尚浅,但精力充沛,小问题牵扯的范围小,可控制,不出大毛病,但也要全副精神小题大做。
检查现有材料,检查论著目录(虽需要检查,但只要功夫足够深入,便不至不出新成绩)
论著标准:基本工作充实,材料丰富,论断平允,不发空论。
引注须知:切忌大段抄录原料,但转录过程千万注意不要误用原材料。需下功夫剪裁长史料。
论文撰写:搜集完材料之后才好动笔,且尽量一气呵成,同时趁对材料熟悉迅速加以复核。
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勤、谨、和、缓、恒、定、毅、勇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注重目录学与校勘学内容。
回应 2020-07-17 23:26 -
《治史三书》(严耕望) “三书”分别是《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治史经验谈》 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1、专不一定能精,博不一定能通,能精则一定要有相当的专,能通则一定有相当程度的博;要专精就要有相当的博通; 2、博通:一是史学本身的博通,二是史学以外的博通,即旁通各种社会科学; 3、治史有分考史、论史和撰史,三者不同,相辅为用; 4、各种社会科学对于...
2020-07-17 00:41
《治史三书》(严耕望)
“三书”分别是《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治史经验谈》
一、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1、专不一定能精,博不一定能通,能精则一定要有相当的专,能通则一定有相当程度的博;要专精就要有相当的博通;
2、博通:一是史学本身的博通,二是史学以外的博通,即旁通各种社会科学;
3、治史有分考史、论史和撰史,三者不同,相辅为用;
4、各种社会科学对于治史的作用:不能夸大,对于论史有用处,但在考史撰史方面还是要运用到史学的专业方法;各种社会科学的方法也都是有各自的局限性的;然而对于各种社会科学,还是要多多学习,无法精通也要开阔视野,使自己的态度趋向开明;
5、历史本身的博通则更为重要;一是为了避免不应有的错误,二是可以帮助为史事作解释。举例说明:一是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全国,前人说法不外秦国政治改革成功、外交运用成功、地势优良、进可攻退可守,时代思想方面,大一统观念已经形成,一般民众已经没有宗国之见,这为秦统一扫除了心理障碍。这些说法都是对的,但秦统一还有其他的原因少被人提及,比如当时的各国地方社会经济民风,秦在西,关东三晋,最东的齐,都是越西越穷而民风越强悍,所以当富家怯懦子弟在战场上与贫家强悍士卒遭遇,内心就生怯意,另外,秦在当时还拥有别国没有的中国最佳战马产区,骑兵强大,东方各国多是步兵,赵国北境也有产马训练步兵,所以战国后期能与秦国一战的只有赵国,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也就差不多都心理崩溃了。(PS.历代控制今陕西中北部及甘肃地带的朝代总能居于强势,因为有骑兵,骑兵在当时地位相当重要)
(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1、历史演进是不断的,前后连贯,人类社会上下连贯,无突然差异,断代研究只是求方便,研究断代时注意的时间越长,对于研究越有利,研究某个朝代,要注意其前朝其后朝,决不可孤立看待某段历史;
2、比如:研究唐代节度使制度,要了解其与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府制度有联系(结构形式与作用完全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市镇制度:县下是乡镇,因为镇经常商业发展繁荣,所以称市镇。这是从宋朝就如此的,那为何这种性质的市镇要叫镇呢?这要上溯到唐朝甚至是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设军镇,后形成北魏军镇制度,军队不生产只消费,加上当地多为交通要道,安全有保障,故有商贩聚居,形成小商业中心,唐代时还有军事性质,宋代就只剩商业性质了。
(三)集中心力做“面”的研究,不要做“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点,不要跟风抢进
1、做“面”的研究,目标大,范围广,大题目里边包括小问题;
2、作全盘的广面的研究,容易发现材料彼此冲突,可以及时纠正错误,材料彼此勾联即可互相补充;
3、一个人的研究重心不宜过多,切忌跟风。
(四)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1、多看基本材料书,即专题研究所属时代的正史(这种书大多包罗万象,有正史体裁的好处),首次看某部正史时,要从头到尾看,随时摘录。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为说过的话
1、不是标新立异,以新奇取胜,更非必欲推翻前人旧说,主要是要把前人为明白叙说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意在钩沉;
2、而当前人所说有误,要提出新观点时,尤要小心谨慎,因为破旧立新极易流于偏激。
(六)其他几点意见
1、慎作概括性的结论:史学只有相对统一而无绝对统一,要有分寸,不可逞心笔之快;
2、注意普通史事,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
3、概括叙述性证据与例证性证据;
4、注意时间性与空间性:多注意地理区域的区别对比。
二、几条具体规律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
1、不可以不知为没有。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1、要注意与自己意见相契合的证据,更要注意与自己意见相反的史料证据;
2、要勇于修正自己的结论与意见,更要容忍别人反面的意见。
(三)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1、要看懂史料原文,不可胡乱解说,更不可赶时髦学人,不引用史料原文,只用一己臆说,断章取义,不知所云。
(四)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1、以正史为基本史料;
2、史料每改编一次,价值就减轻一次;
3、“意见”与“史料”不同,后人说前人历史,很多时候只是意见;
4、历史记载易受时代影响;
(五)后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需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六)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1、对于不常见的史料,纵已查对原文,仍当注明原引者,示不掠美。
(七)不要轻易改字
三、论题选择
(一)、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1、研究问题,把稳起见,最好多研究具体问题,少研究抽象问题;
2、具体问题较易成为定论;
3、抽象问题主观判断的成分较多;
(二)问题的实用性
1、做学问不能太过功利,但也不能完全只顾个人兴趣,要考虑其对学术界的作用。
(三)大问题与小问题
1、用做小问题的方法去做大问题,做小问题时要联系大问题。
(四)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
(五)检查论著目录
1、不必过于在意别人已经做过相关题目。
四、论著标准
“充实而有光辉”“精细而能见其大”
充实: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
光辉:有见解、有识力,工作规模恢弘,组织严密,且有创获
五、论文体式
(一)常行体
一切内容都在正文中进行。论证简单,文章不长时最为合用;文章太长,则要简要为上,尤其要多加小标题,多做小结论。
(二)纲目体
纲用一条或几条材料即可证明,目则是下格论证说明。适合材料繁复、工作细密、辩论较多的论著。
(三)纲目变体
将纲文连贯书写,目文写在章末,加上小标题。
(四)复合体
六、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直录原文:有时字数过多;使得行文不连贯;
转述原文:对作者理解要求更严格。
(一)引用材料方式
1、通论性文章以转述为主;专门研究性文章则以录引原料为原则,自己转述做辅助。
(二)注释方式
七、论文撰写与改订
1、要将材料尽可能收齐之后才能动笔写作;
八、努力途径与工作要诀
(一)立志与计划
要有志向;自信;有计划
(二)工作要诀
勤;谨;和;缓;恒;定;毅;勇;
勤写作;慢工不一定出细活,但细活一定出于慢工。
九、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一)建强身体,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时光
(三)淡名利,避权位
(四)坚定力,戒除浮躁
(五)开阔胸襟
(六)慎戒执著
《治史答问》
1、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大而化之,无法踏实作答);
2、中文和外文水平需注意;
3、“无孔不入”“有缝必弥”:建立自己的观点之后,要从各方面尽可能地找出证据;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必须钻研探寻;还要注意观点与证据是否有漏洞;
4、要以绝对标准研究问题;
5、目录学:基础知识之一;校勘学:基础技术之一;
6、研究历史提出成绩,只有正不正确与有无价值的问题,无所谓前进与落伍;
7、治史仍当以发掘历史真相为主,以解释、论史为辅助;
8、陈寅恪先生历史考证重辩证,分析入微,然不免有过分强调别解之病;
9、讲授时多融化资料为图表;
10、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可作为贯串线索,以吕思勉先生的几部断代史为辅;
《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回应 2020-07-17 00:4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9.3分 1066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暂时无货, 6天前曾上架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9.1分 636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3天前曾上架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9.0分 451人读过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9.1分 34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五星图书【历史】 (爱玛·包法利)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豆瓣9分以上小说,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图书 (我不豆谁豆)
- 千评9分书 (Sheryl)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治史三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延期席缪可爱浪 2012-12-24
副标题:严叔教你如何——守得住学术耐得住寂寞做得了学阀。浅显来说,是读过的大家撰述的散文随笔中,既能保持高度说教色彩,又能不失流畅的文笔风格。
2 有用 多肉钵植 2018-09-21
纸短情长 一个学科对人的影响真是超乎想象 然而也回不去了 日后要更勤奋呀
2 有用 成知默 2013-08-21
多着墨于治史经验、方法与规律与治史答问等,虽不走治学之路,只从纯粹的读书方面来看,也有获益。严耕望先生说业师钱穆先生“善师法,善变化,喜新知,勇创见,悉心追求,每从细小故事中彻悟大道理”,那一代的大师们潜心学问,淡泊自甘,皆有一份素心,令人感佩。
1 有用 木羽 2013-04-22
樸實而懇切,令我倍受鼓舞。 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16 有用 伊卡洛斯 2011-06-26
上两篇谈治史经验,后一篇述人生际遇。两相匹对,可窥见其一生治学得失的深刻思考。抛书沉思,可悟社会科学知识的增长。 集中精力做面的研究,不要做点的究。目标要大些,范围要大些,大问题里有许多小问题。这是很关键的,因为如果你的研究没有足够的研究意义(significance),纵然做的再精致,再深入,再举一反三,都很不值得。 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以免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0 有用 若筝 2021-01-17
全书读来如一位长者细细分享他的治学之道。最后部分看了尤为鼓舞人心,前辈学人之精神令人感动。
0 有用 阿随 2021-01-14
非历史从业者,只粗读完了治史经验谈 触动极大,收获颇深 不少方法论对于文学这一抽象学科并不适用,老先生亦已指明 老先生治学严谨,当此殊荣
0 有用 冬青木 2021-01-11
治史经验谈。果然充实而有光辉。
0 有用 景昭 2021-01-11
有一些内容没有经历很难理解,扣半星。3.5分
0 有用 Camellia 2021-01-11
我相信志史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各个学科,书里满满的金玉良言,记笔记,记笔记。对于历史学小白,什么考史,论史,撰史的概念;小题大做,大题大作,大题小做的顺序;博通专精的区分;勤谨和缓的志学态度。每一点点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哦 ,原来是这样。有时间,可以慢慢再细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