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第三部)的书评 (60)

想念新疆 2011-05-24 00:42:03

可叹生死终无凭

一大开本,大部头。拿到手看到“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和“大结局”几个字,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我知道,一代学人,其结局绝不是那首《欢乐颂》,而将是一支《悲怆》曲,而且这首悲怆曲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 1948年9月,辽沈战役以中共东北野战军歼灭...  (展开)
庞二哥 2011-06-06 21:19:54

当文化被革了命——读《南渡北归·离别》

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是一套很厚重的书,他用极为宏大的篇幅记录了上个世纪活跃在神州大地上的那一批文化大师的命运。其中《南渡》和《北归》分别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后这一大背景下的故事,这两部读来比较沉重,因为我们会看到大师们在抗日战争中颠沛流离的生活和...  (展开)
爱在沙塔拉 2011-09-07 10:00:02

你到底站在哪一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人说,阅读是为了取得不再思考的权利,我一直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我又困惑,如果不阅读,我们又如何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如何寻找到思考的脉络和方向?众多的书裹着众多的真相,在我们耳边狂轰乱炸,迈过文字的屏障,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又有几许真几许假呢? 《南渡北...  (展开)
抚顺读书人 2012-06-17 10:28:07

这是为什么?《南渡北归》3离别

这是为什么?《南渡北归》3离别 这是岳南《南渡北归》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悲惨最让人痛心的一部。这些大师级人物一位一位的离开了我们,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高大的背影。解放战争开始以后,这些刚刚回到北平上海的学术大师们,马上就又面临着一次更严重的抉择,留下...  (展开)
启风 2012-02-22 10:05:20

《南渡北归》:编故事,挥棒子

《南渡北归》:编故事,挥棒子   杨津涛 《南都周刊》2011年“失望之书”   为了写一个生动的故事,放弃客观视角和平实语言,其实是作者岳南不太自信的表现。  八卦固然吸引人,但也要看对象,若尺寸拿捏不好,不仅趣味全无,也会制造出很多没有事...  (展开)
云起半山 2011-05-09 20:11:15

离别的触动

大陆易帜,国共分家。一群优秀的人士也在选择了各自前程,无论是意下已决,还是等待观望,或是阴差阳错;无论是留下,还是去台,或是出国;经此一别,历经了南渡和北归离散后的相聚竟又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悲伤离别。当一页页地捧读着这些厚重的历史时,伤心和感慨也是难免的! ...  (展开)
龙辰 2011-09-14 17:11:46

斯人已逝 大师不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南渡北归》,岳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秩序与混乱、崩溃与重建、新生与衰亡、坚守与放弃,这些本不相容的东西奇怪地共生着。也只有这样的特殊年代,才能产生出这样一群兼融东西的大师。早些时候,国门未开,不知西学何物;晚些时...  (展开)
catcher 2014-12-22 13:21:05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 …… 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字, 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 ...... 但如今,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我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  (展开)
素舲 2013-07-07 11:32:25

析近世难言之变故,怀先师亘古之学风。

草草阅毕三册,终有完了之感,计欲束之高阁,近期绝无再批之念。心绪亦由亢转寂,归于平和。试论得失,其有如下。 一、《别离》册实乃最次。非缘于其录其事而在于其只载其事。要知四清五反,实为颠乾倒坤,文革乱世,确为人伦歧途,可悲可叹,扼腕狂啸而不尽哀。然文志万不可...  (展开)
♫eric™ 2011-05-07 19:28:22

1949大离别:从此台湾大陆天各一方

那些20世纪知识分子在南渡,北归之后,终于在1949江山易鼎之时,开始了悲怆大离别。以详尽史料、恢弘场景构筑起来的煌煌百万字巨著《南渡北归》系列,也迎来了震撼最强音。 结局篇《离别》“书接上回”,着重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  (展开)
幻海沉沙 2018-09-02 13:57:58

唯德,唯用,唯真

唯德,唯用,唯真 ——读《南渡北归》的思考 《南渡北归》作者:岳南。 《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卷,字数达160万字,正文部分为120万,注释部分40余万字。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有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  (展开)
南风霖 2018-11-09 21:16:07

悲回风

做了一些简单的整理 南渡北归·南渡 本书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  (展开)
nm$l厂牌一哥 2017-06-11 23:56:25

可悲么?这只是历史罢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古训我们从小看到大,但真的到了这么心酸的文字时,你会对这个同志付出一分同情吗?他和第一号其实都是一个货色。当年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时聊着历史兴亡论,毛主席说我们会用民主的方式打破这个所谓的历史兴亡论。然而结果呢?我相信从...  (展开)
风君 2012-08-01 21:45:29

人生长恨水长东

在翻开这本《南渡北归》的第三部前,我已经知道这将是极为沉重的一部。然而,当看到目录里那一个个“××之死”的标题时,我依然感到心被狠狠攫住一般,有透不过气的感觉。是的,南渡之后有有北归,可是离别之后便再无相会之期,因这绝不是温情脉脉的依依惜别,而是生离死别,...  (展开)
追求上进的老马 2011-08-09 10:16:25

为着永远的铭记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人文荟萃,大师云集的煌煌千年帝都北京一时间烽火袭城。为战火所逼,北大、清华、燕大以及天津的南开等大学等开始随着中国军队的溃败一路南迁,由北京,而湖南,而云南……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抗战胜利,这些学术教育机构陆续回迁...  (展开)
心香是细嗅蔷薇 2018-08-03 20:31:36

新月张开一片风帆,这是希望延展还是绝望回首

对死亡的恐怖被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所压倒,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没有人愿意从坟墓中重新站起来(米兰·昆德拉)似乎就是在铭记那些敢于直面人生的柔弱知识分子,在生命彩虹桥的那头平淡的转化为以死抗争的铮铮铁骨,可惜了,这得是多大的代价,耳边回响依旧是“不愿被当猴耍”!在...  (展开)
羽心 2014-09-27 02:50:37

南渡北归,一次长征式的阅读体验

从2011年11月2日起,时捧时放,至今日(2014年9月27日晨)终于翻罢了这部150万字的浩然巨作。 在这前前后后的阅读长征中,对这部书的心态也经历了起伏波折:购书前热切期盼,到手后兴奋难释,开读时倍感任艰,读罢后百般感念。 因接触民国史初识那个年代的学界大牛,又因《陈寅...  (展开)
monyey 2014-01-02 21:13:00

随便说说

全书早已看完,补充一下。   序是最烂的,小丑般的文字。   正文还是可读的,毕竟作者查阅过大量的文献。这是现在众多所谓“作家”最欠缺的。   涉及的大师太多,轶事更多,再穿插上复杂的社会背景(战事、经济、政治、教育、官场、天灾......)要做到条理清晰而不重...  (展开)
Elaine Xu 2013-03-13 18:03:40

人性的丑陋

陆陆续续看了一些这个时期的书,包括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那个年代终于越来越清晰地显现于眼前。 对于政治没什么好说的,对于人性太震惊了。很多知识分子,抽他们最狠的,不是他们平时交恶的人,很多都是自己一手提拔的学生,或者身边很亲的人。这恐怕是他们心中最震惊和愤怒的一笔...  (展开)
江小鱼燕尾蝶 2011-10-20 20:34:03

无言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人都得面对,同时又对其学术生涯乃至人生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抉择无疑是1949年前后的归属地之择。它不像是五四运动时的新旧文化之争,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作为知识分子可以不站队、不表态,为不古不今之学,如陈寅恪般“思...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60条)

订阅南渡北归(第三部)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