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鼓声》的原文摘录

  • 在远方的鼓声呼唤下 我踏上漫长的旅途 裹起一件旧大衣 把一切留在身后 ——土耳其旧时民谣 (查看原文)
    Grey 8赞 2012-06-17 12:29:11
    —— 引自第1页
  • 这类人山人海的地方从未去过,一想到人山人海就万念俱灰。不是因为别的,只是我讨厌看很多人挤在一起。冠以什么什么“节”的东西一概讨厌。较之讨厌,莫如说是憎恶。因此,音乐固然想听,可是一看见音乐节三个字就没了心情:算了,不去也罢。 (查看原文)
    Hao 2回复 2赞 2013-04-07 20:49:26
    —— 引自第351页
  • 我在婚姻生活中学到的人生的秘密即在于此,并且请不知晓的男士牢记在心:女性并非因为有想生气的事才生气,而是因为想生气才生气。她想生气的时候若不让她充分生气,往后会难以收拾的。 在我们的婚姻生活中——在任何人的婚姻生活中我想恐怕或多或少都是如此——争吵的模式总是固定的。就算开始的形式有所不同,收场也每每相同。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夫妻争吵同系列电影片大同小异,一如史泰龙的《洛奇》。结构不同,情节不同,场所和对手不同,战斗的动机和战术也不同,但最后镜头如出一辙,并且背后回响的总是同一音乐。 我们争论的模式大致如下: A 总的来说日常生活中我是个粗疏、邋遢、马虎之人。就算出现什么问题也趋向于认为“总有办法可想”。若无法可想,那的确是无法可想了。 B 相比之下,妻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神经质,一点点混乱都难以忍受。事情考虑得很远很远,对相应的可能性事先做好准备,否则就为之不安。 C A与B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往往形成精神上的无人地带。 这个星期六早晨我们围绕兑换现金发生的争吵(准确说来我想不能称为争吵),自始至终沿袭的都是这一模式。显然是人生观、世界观上的差异,其中存在几千辆推土机也无法填平的宿命式鸿沟。我身后站立的类似希腊悲剧Khoros的一伙人唱“说到底人生就那么回事有什么办法呢”,妻身后的Khoros则唱“不不,向宿命开战乃人类天职”。而且我的Khoros总是比她的声音略小,士气也不够。 (查看原文)
    hunsey 2回复 1赞 2012-09-07 22:39:50
    —— 引自第52页
  • 旅行中总会遇上麻烦。试想,在一不了解情况二无熟人、甚至话都讲不大通的陌生地方惶惶然走来窜去,没有麻烦事才不可思议。若怕麻烦,不去旅什么行老实呆在家里租录像带看不就得了——这是正理,是正理且是正论。可是一旦麻烦实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那么容易想得开了。正理正论转眼之间烟消云散,化为身后遥远的风景。那东西丝毫不起作用,剩下来的惟有孤零零的自己——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易受伤害的自己。 说来不可思议(也许没什么不可思议),人这东西对于降临在他人身上的灾难想像起来较为容易(说什么就什么就是那么回事嘛,那种事情是有的嘛,本应预想到才是),然而一旦轮到自己头上,其精神追索力便像夏日午后的老犬一样半死不活。例如,你能想像到明天自己会被宣告得了癌症吗?能想像你太太明天跟哪个男人私奔并从银行打电话通知你可以用信用卡提款的账户上欠款达五百万日元之多吗?能把那时的打击和痛楚作为自己的事加以想像吗? 不可能,只有那种麻烦事作为活生生的现实出现在自己眼前时,人才会觉得岂有此理,才会认为不公平甚至发脾气。无一例外,我也如此。 (查看原文)
    应天长在水长流 2赞 2015-10-10 15:31:18
    —— 引自第357页
  • 在德国,就连妓女都天天早上跑步……我实际在汉堡同妓女交谈过,她说她每天早上沿艾塞斯特湖跑步。因为我也跑这条路线,遂问跑多长时间。嗬,时间还真不算短。我说好厉害啊,她耸耸肩说“身体是本钱对吧”。对对,妓女也好小说家也好,身体都是本钱。 (查看原文)
    鲁闽 1赞 2013-09-02 00:51:03
    —— 引自第146页
  • 不过,这里也还是有这里才有的麻烦事。罗马充满罗马才有的麻烦事,东京充满东京才有的麻烦事。东京的麻烦事以东京的麻烦事的特有形式让我头痛、让我心烦、让我生厌和疲意。 若说我长期旅居外国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大体也就这么多了。世界的特质在原则上取决于其拥有的麻烦事。无论我们置身何处,都只能和麻烦事相伴而行,同麻烦事一起生存。 (查看原文)
    Venora 1赞 2015-01-20 19:51:55
    —— 引自第347页
  • 对了,意大利的电视节目最叫人愉快的,不管怎么说都是天气预报,单单这个就百看不厌。若去意大利,务请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首先滑稽至极的是,主持天气预报的人动作者实煞有介事。我所喜欢的是RA1·1台的老伯,此人的动作相当有感染力。天气好的时候笑眯眯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而若下雨或降温,脸色阴暗得简直就像自己给大家添了麻烦似的,声音也往往低沉下来。这个秋天大雨连降一周的时候,他真个一蹶不振,让人担心他没准上吊。一只手悄悄朝天花板举起,闭目摇头说“诸位,这场阴雨… ”—一每天见他如此预报,我都不由觉得不就是天气预报么,何苦…总之他忽儿耸肩,忽儿用手一圈圈画圆,忽儿歪起脖子,忽儿啪一声拍手,忽儿双手紧握(这已近乎手语),整个荧屏都是此人的手舞足蹈。这样的天气预报看得我捧腹大笑,不料问意大利人,他们都说:“什么地方有趣?不是理所当然的么?”这也未免可怕。 (查看原文)
    好好看电影 2赞 2023-01-29 12:38:43
    —— 引自章节:电视、意武疙瘩汤、普雷特
  • 将亲眼见到的东西写得像亲眼见到的一样——这是我的基本姿态,即把自己的感触尽可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摈除廉价的感动和泛泛之论,尽量写得简洁(simple)、写得客观(real),并在千变万化的场景中努力不断地将自己相对化,当然事情不那么简单。有时候顺利,有时候不顺利。但最关键的是将写文章这一作业作为自身存在的水平器加以使用并持续使用。 (查看原文)
    猫糊糊 1赞 2012-06-20 15:29:45
    —— 引自第7页
  • 很早以前(其实也就是三十过后)我就有这样一个念头:对我们的人生来说,四十岁大概是一条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分界线。这倒不是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依据,也并非事先预测到了迎来四十岁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但我还是这样认为,认为四十岁是一个大转折点,它将带走什么,又留下什么。在这种精神转换完成之后,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都已无退路可言,不可能因为尝试之后不满意而重新回到原来状态。一如齿轮,有进无退。我隐约有这样的感觉。 所谓精神转换,想必就是如此情形。也许越过四十这道分水岭即年龄上了一个档次之后,过去做不到的事变得能够做到了。不用说,这是好事,可喜可贺。但同时我又这样想:作为新收获的交换条件,说不定以前以为可以轻松做到的事会变得无能为力。 这类似预感。可是三十过半以后,这种预感在我体内一点点膨胀开来。正因如此,我才想在精神转换之前做一件事留下来,想写那种往后很可能不写(写不了)的小说。上年纪没有什么可怕。上年纪不是我的责任。谁都要上年纪。那是奈何不得的。我怕的是本应在某一时期完成什么而最后不了了之,而这并非奈何不得的事。 回想起来,那里边确实存在奇妙的失落感。有质感的空白。某种浮游感或游移感。那三年的记忆在浮游力和重力形成的狭窄河道里往来彷徨。那个年月在某种意义上已然失却,又在某种意义上牢牢植根于我的我体内的现实。我可以在身体某个地方真切地感觉出记忆的把手。记忆的长臂从非现实的黑暗中伸出来抓住现实的我。我想将其质感讲给别人听,然而我不具有相应的话语,恐i怕只能把它作为比喻性整体表现出来,一如某种心情。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方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 勉强说来,我们是常驻游客。 于是,我成了一个为持续维持自己而持续写文章的常驻游客。 (查看原文)
    高級動物 1赞 2012-09-09 11:19:51
    —— 引自第3页
  • 北欧人,他们旅行的确是为追求艰难、贫困和苦行。不是谎言。这确实是他们的追求,简直就像中世纪各国的行脚僧。他们似乎相信体验如此旅程对其人格形成是极为有效而有益的。他们几乎不花钱、不住旅馆,为寻找二百日元的便宜旅馆而不惜在街头转两个小时。他们的自豪在于经济效率,一如汽油费。用尽可能低廉的费用去尽可能远的地方。他们结束如此漫长的苦行僧般的旅行返回故国、走出大学,结婚,子女也茁壮成长。车库里停着奔驰、沃尔沃和两用面包车。于是,这回他们为追求完全相反的经济效率踏上旅程——怎样慢慢悠悠花钱怎样舒舒服服旅行。这是他们新的经济效率。 这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人生方式。 (查看原文)
    tonight 1赞 2013-07-21 13:36:11
    —— 引自第180页
  • 如果有人要说和平与马拉松有什么关系的话我也很伤脑筋。不过如果让我说类似个人感想的话,人在跑长距离时心情可以变得很平和。超过某个距离之后,已经变成随便怎么样都没关系,总之只要继续认真跑就好了,这种模糊的心情。我想如果对自己的肉体怀有敬意的话,对别人的肉体应该也能怀有敬意。而且我觉得所谓和平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下成立的。 (查看原文)
    默默 1赞 2013-07-21 19:31:34
    —— 引自第241页
  • 旅行时麻烦事是免不了的。想想看对当地情况不太了解,没有熟人,语言不太通,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徘徊移动,因此不遇到困难才怪。如果不喜欢这样不如不要出门,就呆在家里租录影带看好了——这是理论上。是理论也是事实。不过一旦实际自己身上遇到麻烦时,却没有那么容易想开。理论或事实转眼间就飞到天外去,化为远方的背景。那种东西已经一点都派不上用场。只剩下被不合理得现实所逼,必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孤伶伶又容易受伤的自我而已。 不可思议的是(或许不是完全不可思议),人这东西对于降临在别人身上的灾难比较容易发挥想象力(唉,事情就是这样嘛,就是有这么回事啊,这种事你早该料到嘛,众说云云),可是一旦落到自己身上时,那种精神上的压力却像夏天午后的老狗一般,有种不活泼的倾向。例如你能想象明天自己被宣布得了癌症么?你能想象太太明天跟某个男人跑了,或银行打电话来告诉你信用卡被提领存款不足额达五百万元之多的事实么?当时的打击和痛苦你能设身处地的想象吗? 不可能。实际上在那麻烦以真正的麻烦出现在自己眼前时,人们会认为那不合理、不公平,甚至火大生气。就是这样,我也不例外。 (查看原文)
    默默 1赞 2013-07-28 09:24:56
    —— 引自第393页
  • 到现在我还不时听到远方大鼓的声音。在静静的午后侧耳倾听时,可以在耳朵深处感觉到那声音。也曾经非常想再去旅行。但我也会突然这么想,现在在这里过渡的我,这一时的我,以及我的工作本身,不也是一种所谓旅行的行为么? 而我任何地方都可以去,任何地方也去不成。 (查看原文)
    默默 1赞 2013-07-28 09:33:12
    —— 引自第412页
  • 旅行这件事大多是相当累人的。不过有些知识唯有疲累之后才能亲身学到的。有些喜悦是唯有精疲力尽之后才能够获得的。这是我继续旅行时所得到的真理。 (查看原文)
    默默 1赞 2013-07-28 09:36:09
    —— 引自第417页
  • 我想,能时不时碰上这种“一条道跑到黑”的工匠气质的人,是意大利这个国家的一个长处。这个国家马虎大意的家伙虽多(的确多),但有一部分的人的确在一丝不苟做正经事!他们独自一声不响地做好东西,而且有生活滋味从所做的东西中沁出。不管怎么说,这是意大利这个国家的魅力和潜力,有一种与队列看齐式的日本社会不同的禀性。特意远道来托斯卡纳买葡萄酒,值。 (查看原文)
    夹心软糖 1赞 2014-06-26 18:33:34
    —— 引自第323页
  • 是的,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 (查看原文)
    Llorva 1赞 2018-01-29 08:02:28
    —— 引自章节:写在前面
  • 明白和理解是两回事。 (查看原文)
    Ethel 1赞 2018-02-01 08:51:57
    —— 引自第30页
  • 收錄在這本書的文章,原則上只是素描的累積。或許那一篇篇的片段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意義。不過,我希望讀者能了解,對我來說在那繼續本身的過程中,就算這些文章是斷斷續續的,但在繼續寫的這個行本身中,就有意義了。透過這些日本語的文章為仲介,在歐洲流離的我,和在日本不流離的我,心還能相通。 就這樣,我是一個為了繼續支持自己而繼續寫文章的常駐旅行者。 (查看原文)
    羊小罗 1赞 2021-03-26 13:19:09
    —— 引自第21页
  • 世界的特质在原则上取决于其拥有的麻烦事。无论我们置身何处,都只能和麻烦事相伴而行,同麻烦事一起生存。 (查看原文)
    故园遥望 1赞 2023-09-24 00:14:47
    —— 引自章节:意大利的小偷
  • 早上的细雨冷冷地淋湿了地表所有物体。我怅然望着外面,心里想着刚刚写完的那一章。下雨的早晨写的文章,不知何故,就成了下雨的造成那样的文章。事后不管怎么修改,都没办法从中消除早晨的雨味儿。羊们荡然无存的凄寂的牧场上无声无息降落的雨的气息,淋湿翻山越岭的旧卡车的雨的气息——我的文章就笼罩在这种晨雨气息中,半宿命地。 (查看原文)
    三大爷 2012-04-06 22:00:00
    —— 引自第116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2 1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