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今年春天文學出版界的最大收穫
一部讓人等了三十年的小說作品
王偉忠、王德威、朱天文、林俊穎、陳芳明、蘇偉貞、劉梓潔(真情推薦)
蔣曉雲驚喜復出,寫小說來紀念他們的時代
——浪漫的地名,叫桃花井,推演著兩岸共同架設的悲歡家庭劇場——
「外省族群的故事,並不全然發生在眷村內。籬笆外有春夏秋冬,也有喜怒哀樂;其中的離亂身世與時代悲憤,都蜿蜒在蔣曉雲的故事血脈深處。舊世紀的記憶,新世紀的光影,令人心酸。」——陳芳明
「蔣曉雲回過神來這麼一望,宛如長鏡頭般的人生畫面,舒緩而有戲,告訴了我們,她筆下的世界是永不過時的。」——蘇偉貞
鄉親背後叫「台灣老頭」的李謹洲老先生,歷經大半生離亂顛沛,幸好活得夠久,等到了兩岸開放探親後,在家鄉尋回失散的長子,更進一步找了個桃花井的寡婦董婆續弦,打算在大陸老家重新組建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兩岸的隔閡、城鄉的差距、父子的代溝、...
今年春天文學出版界的最大收穫
一部讓人等了三十年的小說作品
王偉忠、王德威、朱天文、林俊穎、陳芳明、蘇偉貞、劉梓潔(真情推薦)
蔣曉雲驚喜復出,寫小說來紀念他們的時代
——浪漫的地名,叫桃花井,推演著兩岸共同架設的悲歡家庭劇場——
「外省族群的故事,並不全然發生在眷村內。籬笆外有春夏秋冬,也有喜怒哀樂;其中的離亂身世與時代悲憤,都蜿蜒在蔣曉雲的故事血脈深處。舊世紀的記憶,新世紀的光影,令人心酸。」——陳芳明
「蔣曉雲回過神來這麼一望,宛如長鏡頭般的人生畫面,舒緩而有戲,告訴了我們,她筆下的世界是永不過時的。」——蘇偉貞
鄉親背後叫「台灣老頭」的李謹洲老先生,歷經大半生離亂顛沛,幸好活得夠久,等到了兩岸開放探親後,在家鄉尋回失散的長子,更進一步找了個桃花井的寡婦董婆續弦,打算在大陸老家重新組建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兩岸的隔閡、城鄉的差距、父子的代溝、個性的衝突、私利的擠壓等問題交相沖激上演;且看老人如何智慧布局,在命運荒謬卻又見真情的人生過程中,遂其所願落葉歸根。
《桃花井》系列故事承接自作者的少作〈去鄉〉發展。每篇情節雖各自獨立,但人物血脈相連,劇情環環相扣,可謂作者跨時三十年成就了一秩長篇,詼諧演繹了外省第一、二、三代人不同心境的返鄉之路。
以往這類題材書寫,往往夾纏血淚交織的苦難記憶。然而蔣曉雲的小說有張愛玲式的冷靜旁觀,詼諧幽默,把人生的體會和感動熱熱鬧鬧編進故事中。她不跟文字搏鬥而與之和諧相處,沒有苦悶頹廢虛無等等,字裡行間,一種練達、一種世故,在當代小說書寫中呈現少有的清朗風格。
讀她的小說,我們跟著回到最初,那美好的、愉悅地聆聽故事的年代。
桃花井的创作者
· · · · · ·
-
蒋晓云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蔣曉雲,出生於台北,祖籍湖南岳陽。現旅居美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系博士班。
曾任《民生報》兒童版、《王子》雜誌主編。
學生時期即開始寫作;一九七五年發表處女作〈隨緣〉,一九七六年起連續以短篇〈掉傘天〉、〈樂山行〉、中篇〈姻緣路〉,三度榮獲聯合報小說獎,以媲美張愛玲的驚人才華而飲譽文壇。作品後來結集成《隨緣》、《姻緣路》出版。
一九八○年後結婚去國,匿跡文壇三十年。
二○一○年發表〈桃花井〉宣告執筆復出。
現正計畫撰寫「民國素人誌」系列故事。
目录 · · · · · ·
喜欢读"桃花井"的人也喜欢 · · · · · ·
桃花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 条 )



> 更多书评 4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新星出版社 (2014)8.3分 156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文学—2012北京kubrick新到港台\外文书. (库布里克@北京)
- 封面与书名皆美 (Spheniscidae)
- 那弯海峡隔开的…… (沙拉兔兔)
- 荒野圖書館IV (恋秋一族茶颜酱)
- design by 蔡南昇 (the Wor(l)d)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桃花井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hxh 2014-01-10 15:18:56
开篇抛出了杨敬远,满足了读者对游子离乡故事的浪漫期待。然而笔锋一转推出了李谨洲,这才是作者功力所在。蒋晓云哪里像张爱玲,分明是吴敬梓。
1 有用 南瓜藤~ 2014-07-22 21:04:50
独立于简单的政治话语之外,夹杂三代人的故事,很有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蒋晓云确实有写作的天分啊
0 有用 花簪 2018-05-08 11:54:29
人家序里就说了和眷村没有关系,为什么标签里还有眷村?
1 有用 lilyppbb 2013-12-17 03:32:08
蒋晓云女士三十年后复出的第一部作品,以多个短篇串联组合起的一本长篇,写“没有眷村庇护的外省人”,落脚台湾又重回大陆寻根,他们因为没有一个可概括性的标签而更易湮没无闻,作者说“不忍心让王伟忠的成功把他们一整个时代都搬进眷村”,所以才要讲出这些故事。文辞上可能不如后来的民国素人誌那么考究,但蕴藏了更深沉的历史悲剧的哀痛。
0 有用 Brisk 2022-12-20 13:52:11 中国香港
读过的蒋晓云系列里最不喜欢的一本。《百年好合》和《四季红》两部堪为佳作,年少中短篇集《掉伞天》也是清丽婉转,但《桃花井》则陷于前后失调,杨敬远卒于归途固然哀伤动人,但未有总领全篇故事之力,和占据多半篇幅的瑾洲部分颇为脱节,且又非其他素人志系列讲究的草蛇灰线、形散神聚,如此安排让人不解。此外,瑾洲返乡故事确因嬉笑怒骂而引人入胜,但戏谑太过,角色塑造实在平面、漫画化,又执着于拆解和嘲弄世故人情,以至于... 读过的蒋晓云系列里最不喜欢的一本。《百年好合》和《四季红》两部堪为佳作,年少中短篇集《掉伞天》也是清丽婉转,但《桃花井》则陷于前后失调,杨敬远卒于归途固然哀伤动人,但未有总领全篇故事之力,和占据多半篇幅的瑾洲部分颇为脱节,且又非其他素人志系列讲究的草蛇灰线、形散神聚,如此安排让人不解。此外,瑾洲返乡故事确因嬉笑怒骂而引人入胜,但戏谑太过,角色塑造实在平面、漫画化,又执着于拆解和嘲弄世故人情,以至于冲淡了隐于其后却牵引众人的历史与国族问题,读来深觉隔靴搔痒,倒是最置身事外的董婆很形象生动,这是蒋晓云的老本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