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短评

热门 最新
  • 29 格列柯南 2011-12-04 10:57:59

    用《经济学人》一篇文章上的评语说,所谓“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能够成功,不在于“中国特色”,而在于“市场经济”。乃此书最佳评语。

  • 9 alfa 2012-12-31 08:46:10

    经济评论文章汇总,说来说去几个观点,三页纸足矣

  • 8 貓男 2012-01-26 14:22:51

    基本同意黄教授的判断,中国模式并不特殊,放开农村金融、促进私营企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 1 伊卡洛斯 2011-12-01 08:23:53

    不太认可土地私有化的论述,对于拉美和印度方面有一部分比较赞同

  • 4 鸟上飞 2011-10-08 17:09:45

    一搅全是泡沫

  • 1 小李匪盗 2011-07-18 03:04:56

    黄老师的观点已经很熟了。本书第一篇还是我约的稿子,发在《财经》杂志。影响巨大,是对中国模式或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批评。

  • 3 大呆 2019-08-11 13:28:36

    在追求持续执政且无竞争压力的环境下,为何制定不出面向长远、根基稳固的制度体系呢?是不能?还是不愿?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提建议,国内经济发展四十年的正反经验教训,为何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呢?反而频频想走回头路?归根结底还是绕不过政治体制改革,而这又是不能变的。越走越窄的历史胡同…

  • 2 无明 2016-02-29 23:49:51

    虽然逻辑不太严密,但是我找不到太多反驳的点,呀,还是经验少了。

  • 1 Blade King 2012-02-19 12:06:51

    如何评价经济发展,作者似乎将外部环境作为经济指标来衡量了。而且,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联系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证实,若将软环境提升到比硬设施更为重要的地位,恐怕不妥。

  • 2 奥兹的铁皮人 2011-11-15 11:02:13

    宁予外人,不与家奴。

  • 1 matine 2015-09-28 05:26:39

    一个晚上看完了。观点比较新颖。用了许多对比,宏观经济下结论下的微观比例例证来推翻一般性主流观点,非常有意思。另外,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原理,以及背后原因,提出的农民工(2.5亿)消费能力不足,根源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都做出了逻辑上的判断和例证。

  • 1 copmark 2011-06-22 00:12:25

    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学

  • 1 付小夫子 2013-05-12 16:03:43

    好多浅显易懂的道理我都不知道,被特色化教育毒害的不浅的我。

  • 2 Kyle Samani 2018-03-15 13:32:46

    为看印度经济,很薄一本。但印度论述极少,所讲也不令人信服,政治经济学这种偏宏观,技术上不成熟,依赖个人叙述逻辑。强调中国金融不自由,2015股灾与川普政策,怎么怼?对民营经济的强调是管理学院经济学家的一致立场。十年后现在腾讯淘宝万科崛起,中国依旧,印度在哪里?12年想看,18年看完,时间差更有收益。其实时宪书可以不必看了。

  • 0 Manchild 2011-08-11 10:25:49

    不能同意更多

  • 1 lonzo的球 2020-05-22 22:27:15

    和陈志武一起读,碰巧重合蛮多

  • 1 觉今非又昨非 2018-12-05 17:17:58

    成功在市场耳,而且外资过多,又基建80代尚不如印度,可见「中国模式」,不过自夸之辞。

  • 1 陷入你眉间 2014-09-22 23:55:08

    3天读完,不算太快。作者全书有几个观点 提取一下 1 中国的经济也应该用革命一样农村包围城市 2 上海模式不是万能灵药 3 印度的胜利在制度,和外资的利用率。。

  • 1 UlquiorraCifer 2015-03-13 18:34:02

    “中国模式”是伪命题,印度比中国的成长更有质量更值称道。黄对FDI的研究引人深思

  • 1 坚毅 2019-08-04 15:17:35

    初看很差,其实绝否。重要启发:1.中国的发展可能就是一条类似刷体考高分的偷懒捷径,主要证据就是有国际竞争力的民企很少,这表明是增量未对应提质的非自然型增长。基建,投资,大国企,新兴民企简单数量增加(而非出来强民企)等铺摊子,无法产生自然型发展的结果,强竞争性民企较多、经济整体活力和适应性提升。2.中国扶国企,引外资,抑民企的路子。3.中国的方向还是金融体制改革,产权保护,所有制平等等。4.小点,如印度的多民族问题,种姓问题,是印经济的加分项而非减分项,是印度政治的减分项。高低科技的划分是如何生产产品而非生产什么,物质重组的过程是关键。中国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是公众权力被政府权力的挤占,秩序与活力的平衡。5.外资进入是结果,引外资促发展思路不对。6.资本工厂不迁移,迁移的却是人,原因?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