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
原作名: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critical edition)
译者: 何道宽
出版年: 2011-7
页数: 532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717779
内容简介 · · · · ·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这是神使墨丘利的杰作,洞悉未来,深入分析,是思想史转折的路标。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新的电子环境里革故鼎新。麦克卢汉邀请我们抛弃旧的思维习惯,采纳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初版于1964年,麦克卢汉借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这部极富胆略的著作里,他把媒介解释推向新的高度。他向我们发出挑战,让我们与他一道纵身投入他所谓的“创新认知过程”。
作者简介 · · · · · ·
麦克卢汉 (1911-1980),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和“媒介即是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代表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谷登堡星汉》、《媒介定律》等。
评注者 特伦斯·戈登,加拿大语言学家、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和乔伊斯专家,著有《麦克卢汉入门》、《人人必读麦克卢汉》、《轻松理解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入门解谜》、《麦克卢汉传》、《人人必读乔伊斯》等,编有《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托马斯·纳什在他那个时代学术里的地位》(麦克卢汉博士论文)、《麦克卢汉文集》等。
译者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三十年,著译逾一千两百万字。著作有《中华文...
麦克卢汉 (1911-1980),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和“媒介即是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代表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谷登堡星汉》、《媒介定律》等。
评注者 特伦斯·戈登,加拿大语言学家、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和乔伊斯专家,著有《麦克卢汉入门》、《人人必读麦克卢汉》、《轻松理解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入门解谜》、《麦克卢汉传》、《人人必读乔伊斯》等,编有《理解媒介》(增订评注本)、《托马斯·纳什在他那个时代学术里的地位》(麦克卢汉博士论文)、《麦克卢汉文集》等。
译者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三十年,著译逾一千两百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撷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电视教学片有《实用英语语音》。译作逾四十种,要者有:《思维的训练》、《裸猿》、《文化树》、《超越文化》、《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等。
目录 · · · · · ·
中译者第二版序:麦克卢汉的遗产
中译者第一版序
特伦斯·戈登序
第一部
作者第一版序
作者第二版序
一 媒介即讯息
二 热媒介和冷媒介
三 过热媒介的逆转
四 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五 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六 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七 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
第二部
八 口语词:邪恶之花?
九 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
十 道路与纸路
十一 数字:集群的侧面像
十二 服装:延伸的肌肤
十三 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
十四 货币:穷人的信用卡
十五 时钟:时间的气味
十六 印刷术:如何理解它?
十七 滑稽漫画:《疯狂》漫画通向电视图像
十八 印刷词:民族主义的建筑师
十九 轮子、自行车和飞机
二十 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
二十一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二十二 汽车:机器新娘
二十三 广告:使消费者神魂颠倒
二十四 游戏:人的延伸
二十五 电报:社会激素
二十六 打字机:进入钢铁奇想的时代
二十七 电话:是发声的铜器还是丁零作响的符号?
二十八 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
二十九 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
三十 广播电台:部落鼓
三十一 电视:羞怯的巨人
三十二 武器:形象之战
三十三 自动化:学会生存
附录一 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
编者前言
赖尔森媒介实验
理解新媒介教学大纲:大纲样本
编者后记:将《报告书》改写为《理解媒介》
附录二 评论界对《理解媒介》的批评
关键词
参考文献
麦克卢汉著作一览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中译者第一版后记
中译者第二版后记
中译者第三版后记
· · · · · · (收起)
"理解媒介"试读 · · · · · ·
特伦斯•戈登序 肯尼迪总统被刺以后几个月,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在电视上看披头士表演 ,一位电视观众想要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这支利物浦的四人乐队以其新的节奏、歌词和发型给观众带来真正的愉悦,使许多人放弃愚蠢的连续剧《达拉斯》(Dallas),转而收看披头士乐队。这个人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他觉得,这四个年轻人证实了他的判断:媒介即是讯息。那时,他即将出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信息是关键的商品,而实物只不过是信息运动的偶然形态。信息成为电力时代基本的经济商品,信息时代的早期阶段被广告和娱乐方式遮掩得若明若暗、模糊不清,广告和娱乐方式使人看错了路子。广告客户付钱在报刊上买版面,在电台和电视上买时间。换言之,他用钱买到了一部分读者、听众和收视者。 广告也是新闻。广告的错误在于,他们总是报告好消息。为了使效果保持平衡兜售好消息,就需要许多坏消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报忧的消息。作为新闻,水灾、火灾和其他公共灾害的新闻价值超过任何个人的恐怖或罪恶。相比而言,广告必须要高声嚷嚷,宣示它给人愉快的信息,以抗衡恶事传千里的渗透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0页 -
因为对理性的人来说,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理解媒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理解媒介"的人也喜欢 · · · · · ·
理解媒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9 条 )


试图读懂 “没有围墙的妓院”

-
关关 (an informed lay person)
传播学三大流派 经验—功能,技术—控制,结构符号—权力(可以对照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批判冲突三大流派) 经验—功能 人物:拉斯韦尔—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开创内容分析方法;拉扎斯菲尔德—1944年《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影响 特点:1.实证方法2.功能取向 技术—控制 人物:申农—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提出线性传播模式 理论:英尼斯—1950年《帝国与传播》—媒介的时空...2014-02-06 16:51:56 67人喜欢
传播学三大流派 经验—功能,技术—控制,结构符号—权力(可以对照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批判冲突三大流派) 经验—功能 人物:拉斯韦尔—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开创内容分析方法;拉扎斯菲尔德—1944年《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影响 特点:1.实证方法2.功能取向 技术—控制 人物:申农—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提出线性传播模式 理论:英尼斯—1950年《帝国与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性及其与文化的关系;麦克卢汉—1964年《理解媒介》—媒介是讯息,是人的延伸;梅罗维茨—1985年《消失的地域》—媒介通过改变生活场景产生影响 结构符号—权力 人物: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 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由尼尔·波兹曼创建,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埃里克·哈弗洛克、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在70年代以后日趋活跃,有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詹姆斯·凯利。 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在90年代以后登场,有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兹、兰斯·斯特雷特、林文刚、埃里克·麦克卢汉、德里克·德克霍夫。 思想渊源 语言相对论:媒介环境学认为最重要、最早诞生的人类媒介是口语,这是人类媒介演化的第一场革命,我们认识的环境是我们的感官、符号和工具提供的现实 城市生态学: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技术历史分期的思想、有关技术和人类发展的技术有机理论、对非人性的技术垄断和国家机器的批判 芝加哥社会学派:英尼斯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 英国的新批评:麦克卢汉师从新批评的旗手I. A. Richards、William Empson。新批评最重要的思想是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不是其内容 理论命题一:媒介环境学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 (physical structures) 和符号结构 (symbolic structures) 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媒介的物质结构涉及到技术的特征,如编码、传输、储存、解码等。 理论命题二:媒介环境学指出媒介会促使形成各种不同的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关系,它们与媒介独特的内在偏倚有关。 特点:立论的中心和原点是媒介;侧重研究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区别对待不同媒介的特性,反对泛论媒介;注重考察媒介形态变化的动态历史;研究的旨归是从媒介形态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变迁;考察媒介效果和可能影响发生的长远时期和广大范围 研究內容和目標 研究人的一些主要延伸及其心理影響和社會後果,通過理解延伸的形式使之有序地為人服務。(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是吉登斯的"人的反思性") 一 媒介即讯息 技术创造出新的环境,这种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机制,新环境的内容是对旧环境的再加工。 新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它所带来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模式变化和人际关系变化。 机械化向电能的转变突出了切分、单纯序列和线性连接向发展、有机联系和整体形象的转变,对专门片段的注意向对整体场的注意的转变 媒介形成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对其产生依赖。 二 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即能提供充足的信息。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具有排斥性。 我们日益从研究讯息的内容转向研究其总体效应。对待技术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惊慌、抗拒、疲倦 三 过热媒介的逆转 机械形式转向电力形式,外爆转为内爆。电力形式的非集中化表现为电器允许每个人单干。 任何媒介或结构都存在一条由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单向突变的界限。发生突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不同系统的结合,如广播和无声电影结合后突变为有声电影。 四 麻木性自恋 延伸是自我截除,我们的延伸会使我们麻木。如轮子是腿脚的延伸,它也是对腿脚功能的截除(它为我们消除了对腿脚产生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会使我们在适应和承受新强度时对新强度产生麻木。 只针对一种感官的技术更可能是使人麻木的原因。 同一媒介在不同文化中效果不同。 五 杂交能量 媒介的杂交和复合提供了一个注意其结构成分和性质的机会,同时使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醒来。 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新的比率。 六 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技术是把知识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转换器。一切媒介都能提供给人转换事物的新知觉和新视野 七 挑战与崩溃 人体的延伸是抗衡或抵消集体压力和刺激的努力,然而抗刺激手段常常比原来的刺激带来更大的问题。 九 书面词 拼音字母创造了独立的文明人、时空的连续性和法典的一致性,产生了西方的线性模式和视觉模式,这些模式给了西方的工作和组织以聚合一致的力量。 十 道路与纸路 本章先研究运输作为传播概念的兴起,再研究传播从货物运输到信息传输的意义转变。 信息运动借助纸面讯息和道路运输,在电速条件之前运动速度加快使社会功能、阶级和知识分化,而电速则使这些状况发生了逆转。运动速度加快造成中心—边缘结构,而电力速度则最终造成没有边缘只有中心的情况。信息运动速度变快会带来非部落化,如印刷术和工业技术在非洲的影响;而电力速度则带来重新部落化,把专门化的西方文明又重新组合成有机整体。 十一 数字 数字和拼音文字是最使人分割和非部落化的媒介。 数字是对触觉活动的延伸和分离,而触觉活动是对完全的存在必不可少的(人在失重情况下才会意识到我们需要重新整合触觉)。 数字的出现表明一种文化中日益倚重视觉的倾向。 十四 货币 进行贸易的人卷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消遣,即人类祖先爬树荡树的消遣。商人和金融家的活动是大猿运动的延伸。 货币与文字一样可以加速交换过程,加强社区内部的相互依存。 十五 时钟 时钟要支配人的生活必须要先接受偏重视觉的倾向,一旦时间在机械或视觉形态上成为封闭的分割的和充盈的概念以后人就日益有效地使用时间了。 钟表是转换工作任务、创造新的工作和财富的机械手段,它通过加快人际组合来完成这一智能。通过协调和加速人的会晤和行动,钟表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数量。 十六 印刷术 储存信息也就是加快信息传输。关于花草的视觉信息不能借助口语来储存,这一事实指明西方科学长期以来依赖视觉因素的特点。 可重复性是主宰我们世界的机械原理的核心,活字印刷的原理所引进的手段可以用切分整体动作的办法使任何手工艺机械化。 对中世纪的人而言,空间并不是同质的,并且不包容物体。每一件物体都构成各自的空间,不存在物体必须顺应的合理而连贯的空间。 十七 漫画 通俗艺术犹如丑角,它扮演着一个整体人的角色来表现社会中专门化的例行公事,但在专门化的环境中无能为力。 十八 印刷词 从心理上说,印刷书籍这种视觉官能的延伸强化了透视法和固定的透视点。从社会角度看,印刷术这种人的延伸产生了民族主义、工业主义、庞大的市场、识字和教育的普及。 缮写书籍的文化曾经维持教育里的口耳之学,高层次的口耳之学又叫做经院哲学,但是印刷品为过去的著述提供了容量巨大的新型记忆器,这就使个人的记忆力不敷使用了。 印刷纸片的同一性和可重复性的另一个意义重大的方面是它追求正确的拼写、句法和发音所造成的压力,这造成了诗与歌、散文与讲演术、大众言语和有教养的言语的分离。 书面语的同一性渗入口语中,使文人说话作文都保持一种“高调”,磨掉了文人的棱角,直到他们的言语成为印刷文字的摹本而已。 二十 照片 照片抓住某一时刻将其从时间中分离出来,这正是照片的特点之一。 追根溯源,大多数门类的科学在此之前都缺少充分传输信息功能的非言语手段,今天就连亚原子物理学离开了照片也不能揭示亚原子世界。 也许照片引起的伟大革命发生在传统的艺术领域,画家再也不用去描绘了,艺术从外在的匹配转向内在的制作和创造。现在艺术家提供给我们的是介入创造过程的手段。 照片影响了我们外表姿态的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内部姿态和自我对话。 人们能容忍自己在镜子或照片中的形象,可是他们听见自己录下的声音却感到很不自在。照片世界和视觉世界是使人感到安稳的麻醉领域。 二十一 报纸 书籍是一种个人的自白形式,它给人以观点。报纸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体参与的机会。 信息是关键的商品,而实物产品只不过是信息运动的偶然形态。 二十三 广告 广告的变化趋向是脱离产品中的消费者形象,走向开发过程中的生产者形象。广告是被无意识消费的。 二十四 游戏 游戏是大众艺术,是反刺激的媒介,是适应专门化行为压力的方式。 一切游戏都是人际交往的媒介。游戏不是个体的延伸而是社会自我的延伸。游戏是人为设计的情景,旨在容许很多人同时参与他们自己团体生活中某种有意义的模式。 游戏的规则要为一切参与者了解和接受,所以战争、股票市场等不算是真正的游戏。 二十五 电报 因为电力媒介迅速地造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场,所以公众相互作用的世界变得不可分割。 二十六 打字机 打字机的发明推动了口授的习惯,口授人有一种解释的倾向,仿佛他正在看听话人的面部表情,看他们听懂了多少。 二十九 电影 电影以观赏者的高水平文化程度为前提,摄影机镜头追踪或抛开景物的运动被我们当作文字一样接受下来。而对无文字的人来说如果一个人从荧幕上消失了他总想知道他出了什么事,当镜头移动时他以为树木在动房子在变大,因为他们无法像识字者那样设想空间是连续的,他们也弄不懂透视为何物。只有书面文化和观念形态极端发达的社会才学会固定视点。 电影观众和读者一样把纯粹的序列当自然的东西接受下来,摄影机对准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 意识流的手法实际上是将电影的技术迁移到印刷书上的手法。 三十 广播电台 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书面文化培植了极端的个体本位主义,广播则复兴了部落关系和血亲网络的古老经验。电台不仅是唤醒古老的记忆、力量和仇恨的媒介,而且是一种非部落化的、多元化的力量。 三十一 电视 触觉是各种感官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孤立的肌肤和物体的接触。 本书的主题是:即使对一种媒介的独特力量有最清楚的了解,你也无法阻挡正常的感知关闭;感官使我们顺应自己接受的经验模式。 在高度偏重视觉的文化里传达空间形式的非视觉属性和向盲人解释可视性同样困难。 肯尼迪的葬礼体现了电视使全国人民卷入一种仪式过程中的力量。 三十三 自动化 自动化产生了真正的大量生产——不是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而是说瞬间涵盖宽广的生产。同样大众媒介所显示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 关键词 內爆(implosion):电能的主要效应、電力技術的內爆、紧缩 冷(cool):承擔義務,親身參與,人的一切官能的卷入 非集中化(decentraliazation):电能产生的主要效应、电光的讯息是非集中化的、 场(field):表现对象或分析方法的全面的属性、整体场、外形和结构 自恋昏迷(narcissus trance):不能辨认出新技术本身及其产生的新环境、 去(非)部落化(detribalization):部落结构与模式的崩溃,由读写能力与机械技术引起、从集体的部落社会到个人、整齐划一 感知比率(sense ratios):感官与延伸感官的技术平衡的程度 拼音文字(alphabetic writing):表音文字,字符与其所代表的词在语音上有联系。拼音文字的一个字位只表示音节的一部分。 神话(myth):对复杂过程的瞬间辨认或理解、 线性(lineal):使整体分离、分割、重复使用 逆转(reversal):技术被推向极端的形式并获得相反的特征时产生的效应。 自动截除(autoamputation):人体为应对不明刺激而关闭人体受影响的区域的反应、 中心—边缘动态关系(center-margin dynamics):任何系统从中心向边缘扩张的动态关系。
回应 2014-02-06 16:51:56 -
尼奥NiorYee (情深不寿)
摘录书中部分观点供理解 【序言】: 1.所谓理解媒介,不是理解媒介本身,而是理解新旧媒介的关系,尤其新新媒介与人的身体、感官和心理的关系 2.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 3.一种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代替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4.不是理解新技术的本身,而是理解新技术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旧技术的关系,尤其理解新技术与我们的关系——与我们的身体、...2016-06-03 13:18:08 18人喜欢
摘录书中部分观点供理解 【序言】: 1.所谓理解媒介,不是理解媒介本身,而是理解新旧媒介的关系,尤其新新媒介与人的身体、感官和心理的关系 2.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 3.一种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代替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4.不是理解新技术的本身,而是理解新技术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旧技术的关系,尤其理解新技术与我们的关系——与我们的身体、感官和心理平衡的关系。 5.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 6.我们学会以完全超脱的态度去完成最危险的社会运作的艺术。这种超脱是一种不介入的姿态。 7.禅宗的艺术和诗歌凭借间歇的方式使人卷入其中,而不是凭借连接的方式,按视觉形象来组织的西方世界却采用连接的方式。在东方艺术中,观赏人自己就成了艺术家,因为他必须靠自己去提供一切使艺术连成一体的细节。 第一章 媒介即讯息 1.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正如机器在塑造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分割肢解的、集中制的、肤浅的一样,自动化的实质是整体化的、非集中制的、有深度的。 3.这一事实说明,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 4.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5.媒介即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为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然而,媒介的内容或用途确实五花八门的,媒介的内容对塑造人际组合的形态也是无能为力的。 6.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 第二章 热媒介和冷媒介 1.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 2.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而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要求接收者完成的信息的多。热媒介有排斥性,而冷媒介有包容性。 3.任何其他形式的媒介,只要它专门从某一个方面加速信息交换或流通的过程,都会起到分割肢解的作用。 第三章 过热媒介的逆转 1.我们在本世界目睹了人们对神话传说态度的转变,由嘲笑其虚假到恭敬地研究神话。 2.直到不久前,我们的制度和安排,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制度和安排,都只有一个单项的模式。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觉得这一模式是“爆炸性的”或“扩张性的”。虽然这一模式不再通行,我们依然在说“人口爆炸”和“知识爆炸”。事实上,造成我们对人口的担心,并不是世界人口的增加。更准确地说,引起我们焦虑的,倒是这样的拥挤:电力媒介使人们的生活彼此纠缠,造成极端的拥挤。同样,教育的危机并不是谋求教育人数的增长。我们新的担心,是知识相互关联而产生的转变,过去课程表中的各门学科是彼此隔离的。部门割据的独立王国在电力速度的条件下,像君主制一样冰雪消融了。沉迷于老式的、机械的、由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单项模式,再也不适合我们当今的世界。 3.铁路需要统一的政治和经济空间。相反,飞机和广播容许空间组织中最大限度的非连续性和多样性。 第四章 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1.麻木的原理在电力时代发挥作用,正如它在其他任何社会要发挥作用一样。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和暴露以后,我们必须使其麻木,否则我们必死无疑。因此,这个焦虑和电力媒介的时代又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然而,除此之外,这个时代显然又是认识到无意识的时代。因为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战略上变得麻木起来,有意识知觉和秩序的任务就迁移到人的物质生活里去了,于是人开始意识到,技术是自己身体的延伸。 第五章 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1.我们搜集资料的工作业已到达一个类似的时刻,我们每一次伸手取口香糖的动作,都清清楚楚地被计算机捕捉住了,我们最细微的动作都被转换成一种新的概率曲线或某种社会科学参数。我们的个人生活或团体生活变成了信息加工过程,因为我们已经把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放在身外的电力技术中了。 2.一切的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 第六章 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1.技术将一切知识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知识。 第七章 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 1.也许任何新技术最明显的感知“关闭”或心理影响,正是人对它的需求......技术产生一种迫使人需要它的威力,但是这一威力并不能摆脱技术而独立存在,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 2.学生蜂拥进入大学的现象并不是外爆,而是内爆。迎战这一力量所需的策略并不是增加大学的规模,而是创办许多独立学院的集群,以替代我们现有的集中制的大学工厂,现有的大学工厂是按照欧洲政治和19世纪的工业线路发展而来的。 3.机械工业的专业分工和市场组织给西方人提出的挑战, 是单一裂面的制造业的挑战,是每一次一丁点地对付一切事物和一切操作过程的挑战。它比罗马奴隶劳动提出的挑战要严重的多。它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非常成功地膨胀。 第九章 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 1.作为视觉功能的强化和延伸,拼音字母在任何偶文字的社会中,都要削弱其他官能的作用。这一情况没有发生在诸如中国这样的文化中,因为它们使用的是非拼音文字,这一事实使之在经验深度上保留着丰富的、包容宽泛的知觉。这种包容一切的知觉,在拼音文字的发达文化中受到了侵蚀。会意文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完形,它不像拼音文字那样使感觉和功能分离。 第十章 道路与纸路 1.海陆交通的缓慢,证明纯粹以中心—边缘模式为基础来维持如此庞大的帝国,是力不从心的。陆上强国比海上强国更容易形成一元化的中心—边缘模式。正式海上交通的缓慢促使海上强国以播种的办法去建立许多中心。因此海上强国趋于建立无边缘的中心,路上帝国偏爱中心—边缘结构。电力的速度在各地形成中心。这个行星再也不存在边缘地区了。 2.谋求城市内部各种力量平衡斗争的第三个阶段,以帝国(或曰地域辽阔之国)的形态出现。它产生了轮子、道路和字母表等形态的感官延伸...其功能是给偏远地区的动荡和混乱带来秩序...他们将中心地区的天赐恩惠扩展到野蛮人的边远地区。 第十一章 数字:集群的侧面像 1.数字的性质,说明它何以有力量产生偶像或广义的浓缩形象。这一效果正是它在报刊报道中的效果,比如“威廉·萨姆森,五十一岁,被任命为布鲁姆大学的副校长”。 2.数十可以感知一切事物的本质。如果将数定义为量度,,数就包括执着于“此地”和“此刻”的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计量意味着对亲近和有形东西的计量。 3.直到13世界,sifr(阿拉伯字,意味“缺口”,“空白”)才拉丁化为ziphrium,并以“零”的概念进入我们的文化,直至最后它才变成意大利文中的“zero”。“零”实际上的意义是一个数位的空白。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中心兴起透视法和“消失点”的概念以后,它才获取了必不可少的“无穷”的概念。 第十二章 服装:延伸的肌肤 1.性可以成为忙乱生活的补偿。 2.衣服作为肌肤的延伸,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衣服和住宅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是一堆孪生子...住宅延伸的是机体的内在温度控制机制,而衣服则是体表更直接的延伸。 3.只有一种偏重视觉的文化来说,裸体才会引起淫邪的激情。 第十三章 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 1.这样的光(激光)不在可见光的范围之内,它将来很可能在军事上被用作致命性的武器。 第十四章 货币:穷人的信用卡 1.无文字的社会非常缺乏心里资源去创造和维持统计信息的庞大结构,这种结构我们称之为市场和物价。组织生产容易,然后,训练全社会的人、使之养成习惯将自己的愿望床转换成统计数字,那就很难,借助供求机制和表示物价波动的视觉技术来表现自己的愿望就困难得多了。 2.凯恩斯在《莎士比亚和利润膨胀》一文中报告了这样一个例子。他阐释说,因为新的财富和金钱首先滚向统治阶级,所以他们突然感到快活和幸福,高兴地从惯常的紧张和焦虑中解脱出来,这就促进了繁荣。反过来,繁荣又激励阁楼中饥饿的艺术家去创新,去创作诗画中高昂的节奏和欢快的形式。只要利润远远走在工资的前面,统治阶级就要纵情玩乐。他们享乐的风格给贫穷的艺术家以灵感,使他们心中构想最美好的意境。然而,如果利润和工资相比是贴近而适度的,统治阶级的欢欣鼓舞就会相应地减弱,于是艺术就不能在繁荣中得到好处了。 3.字母表刻在黏土或石头上是一回事,书写在莎草纸上又是另一回事。由此而产生的速度和空间的飞跃创造了罗马帝国。 第十六章 印刷术:如何理解它? 1.穷尽世间的言辞也无法令人满意地描绘一个圆桶之类的东西,虽然可以三言两语说明如何制作一只圆桶。语词不足以传达物体视觉信息的缺陷,这有效地阻碍了古希腊古罗马科学的发展。 第二十一章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1.报纸可以给事件抹上一层偏见的色彩,因为它既可以借用事件并列于报端使公众每天耳濡目染,才使报纸具有令人感兴趣的多重性的广阔范围。 2.早些时候,人们之所以难以认识这一事实(耸人听闻的报纸是有偿学习的先驱),有一个原因:信息的加工和运动尚未成为机械和工业时代的主要产业。然而,在电力世界里它很容易成为占主导的产业和创造财富的手段...自动化控制局面以后,情况就明朗了:信息试试关键点商品,而实物产品只不过是信息运动的偶然形态。信息成为电力时代基本的经济商品。 3.广告也是新闻。广告的“错误”在于,它们总是报告好消息。为了使效果保持平衡并兜售好消息,就需要许多坏消息。而且,报纸是热媒介。围了确保报纸的热度和读者的参与度,它必须登载坏消息。如上所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报忧的消息(Real news is bad news.) 第二十二章 汽车:机器新娘 1.汽车完全改变了一切空间,包括使人结合和分离的空间。 第二十三章 广告:使消费者神魂颠倒 1.由于广告费用充裕,广告艺术家往往把广告开发为一种图像(icon)。图像不是专门的割裂成分或侧面,而是一种统一而浓缩的形象。广告把广阔的经验领域聚焦到一个很小的区域。广告的变化趋向是脱离产品中的消费形象,走向开发过程中的生产者形象。生产过程的企业形象把消费者纳入了生产者的角色中。 2.广告图像化的有力发展趋势,大大削弱了杂志业尤其是画报业的地位。杂志中的特写文章一向借助图片来表现主题和新闻。这些特写文章推出一些图片,介绍一些片段的观点。与这些文章比肩而立的是新型的巨富图像广告,他们将产销双方和买卖双方的浓缩形象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形象。新型广告使特稿看起来苍白、虚弱和贫血。 3.任何耗资巨大的广告,都精心构筑在已经验证的公众的称规定见或“成套”的既定态度上了,正如摩天大厦是建立在基岩之上一样。因为在为任何已经站稳脚跟的商品制作广告的时候,都需要技艺高明和感知明锐的人才队伍的通力合作,所以,任何受欢迎的广告都是公众经验生动有力的戏剧化的表现,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4.总有一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将要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广告是日常生活中最丰富、最忠实的反映。它们反映生活的一切活动领域,涵盖面之广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时代。 第二四章 游戏:人的延伸 1.艺术和游戏使我们与常规惯例中的物质压力拉开距离,使我们去作这样的观察和拷问。大众艺术形式的游戏给一切人提供了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直接手段,相反,任何单一的角色或工作,都不能给任何人提供这种直接的手段。 2.游戏像是迪斯尼乐园的一种人为的天堂,或者是一种乌托邦似的幻境,我们借助这种幻境去阐释和补足日常生活的意义。我们在游戏中设计出非专门化的手段,去参与当代广阔的戏剧生活。 3.企业界现在必须研究艺术,因为问题和情景尚未在社会母体中体现出现时,艺术就已经建立了问题和情景的模,借助艺术,感知明锐的企业家在制定计划时可以获得十来年的提前量。 4.游戏是认为设计的情景,旨在容许很多人同时参与他们自己团体生活中某种有意义的模式。 第二十五章 电报:社会激素 1.经过千百年的感知分裂以后,当代的知觉必然是整合的、无所不包的。德国的包豪斯设计院已成为奴隶探索宽泛的人体知觉的重要中心之一。 第二十七章 电话:是发声的铜器还是丁零作响的符号? 1.西方的自由始终采取爆炸式、分裂性的形式,它推动着个人与国家的分离。 第二十八章 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 1.电话:没有围墙的言语。 唱机:没有围墙的客厅。 电光:没有围墙的空间。 电影、电台和电视:没有围墙的教室。 2.采集食物的人以采集信息者的面貌重新出现,这两种面貌并不和谐。在这一角色中,垫资人的游徙性并不亚于它旧石器时代的祖先。 第二十九章 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 1.塞万提斯用《堂吉诃德》的全部篇幅来表现印刷文字及其力量... 2.印刷品和现在的荧幕形象一样,篡夺了真实世界的地位,在印花品魔力的迷惑下,读者或观众变成了梦幻人。 3.我们被电影送进了另一个世界。正如勒内·克莱尔所指出的,银幕的大门通向美轮美奂和青春美梦的闺房,世间最可爱的血肉之躯和它相比似乎也是碧玉有暇。叶芝把电影视为柏拉图似的理想世界,因为放映机“给一系列鬼怪般的东西抹上一层泡沫”。这是幽灵一样纠缠着堂吉诃德的世界,他在刚刚问世的骑士小说里找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4.电影把上述机制(集中了技能、方法和智谋的最可怕的虚华)推向机械世界的极端,甚至超越了这一极限,使之进入梦幻的写实主义,这是能用金钱买到的梦境。这一极端丰富和强大的感染力与电影形态极为相宜,任何东西都无法与电影匹敌...这就是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钥匙,女主人公黛西在查看盖茨比昂贵的衬衣时再也扛不住盖茨比的勾引,这就是小说揭示的真情。黛西和盖茨比生活在一个虚饰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受到权力的腐蚀;与此同时,它的梦幻又具有天真无邪的田园诗色彩。 5.电影给穷人提供了财富和权力的角色,这超乎穷人的梦想...照片从富豪的手里结果了排场,电影又慷慨地把排场的生活施舍给了穷人... 6.重印刷文化的人之所以很容易爱上电影,正是因为电影和书本一样,提供了一个虚幻和梦境的内在世界。看电影的人和看书的人一样坐在那里沉入心理孤独的状态中。 7.电影与字母表和印刷文字一样,是一种富有攻击性的、威力至上的形式,它由于爆炸而入侵其他文化之中。 第三十章 广播电台:部落鼓 1.拉扎斯菲尔德教授不能察觉电台的性质和效应,这并不是他个人的缺陷,而是人们普遍的无能。 2.奥森·威尔斯名噪一时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就是广播听觉形象无所不包、无所不涉性质的一个简明例证。希特勒把奥森·威尔斯播讲的火星人入侵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第三十二章 武器:形象之战 1.冷战实际上是信息和形象的电力站。与老式的工业硬件的热战相比而言,“冷战”是更深刻、更使人着魔的较量。 2.现在的采集生活叫做信息采集和资料加工罢了。然而,这种采集生活是全球范围的,它忽然并取代城市的形态,因此城市已经倾向于陈旧萎缩。由于瞬息万里的电力技术,地球再也不可能超过了个小小村落的规模。城市大规模形态的性质,必然要像淡化出的电影镜头一样逐渐消融。文艺复兴时期首次环绕地球的航海,给人一种拥抱和占有地球的感觉。最近宇航员环绕地球的飞行一样,它改变了人对地球的感觉,使之缩小到黄昏漫步时弹丸之地的规模。 3.过去的战争,可以被视为最新的技术的加工过程,这是对难以加工的、耐久的材料的加工,是把工业产品迅速倾销到地方市场,使之达到社会饱和的状态。事实上,战争可以被视为不均等技术之间取得平衡的过程。 第三十三章 自动化:学会生存 1.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继续继承目前肢解分割、互不相关的模式,它们培养出来的公民必然无法理解自己生活其间的自动控制社会。
回应 2016-06-03 13:18:08 -
记片 (有舍有得 有始有终。)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1 媒介即是讯息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体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任何技术都不能给我们自身的价值增加什么是和非的东西。 2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要求参与程度...2012-09-03 22:23:25 12人喜欢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1 媒介即是讯息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体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任何技术都不能给我们自身的价值增加什么是和非的东西。 2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要求参与程度低,有排斥性 。冷媒介——低清晰度,提供信息匮乏,要求参与程度高,有包容性 。电力技术问世初期产生的结果是焦虑。现在它的结果似乎是厌烦。我们在一切疾病和生活压力中都经历了三个阶段:惊慌、抵抗和倦怠,个体的病症和集体的病症都是如此。 3过热媒介的逆转 4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希腊神话中的纳尔科索斯,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 5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因为两种媒介的相似性,使我们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这使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媒介交汇的时刻,是我们从平常的恍惚和麻木状态中获得自由解放的时刻,这种恍惚麻木状态是感知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6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7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 8口语词——邪恶之花 。反映在各种语言中的人的感知模式,与衣服款式、艺术风格一样丰富多样。每一种母语以完全独特的方式教它的使用者如何看待世界,感知世界,在世上行事。 9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 10道路与纸路 。主题: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媒介影响现存社会形式的主要因素,是加速度和分裂。今天的加速度趋向于全方位。因此,空间作为社会安排的主要因素的功能随之结束。 。我们的电力延伸简直是超越时空的。它们造成的人的卷入问题和人的组织问题都是空前未有的。也许我们有朝一日又要回头渴望汽车和高速公路那种生活朴素的时代。 11数字——群集的侧面像 。印刷文字造就同质化社会人的威力一直在稳定增长:到了我们的时代,它就造成了似是而非的隽语“群体思想”。形成了公民组成的军队那种大众尚武精神。 。一种媒介有自我转换为另一种媒介的功能。 。我们至今当做“理性”生存标准的,依然是这种同一的、连续的、视觉的有序性。在我们这个电力时代,事物的相互作用瞬间发生,并且取非视觉的形态,因此我们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界定“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过去未注意“理性”首先是来自何方的话。 12服装——延伸的皮肤 。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 。那种模仿感官卷入的表演,只有对书面文化悠久的社会才有意思,落后民族对裸体的态度如果他们接受的话,与我们期待画家和雕塑家的态度一样,这就是所有感官同时调动起来的态度。 13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 。在我们复杂的生活中强化一种因素,自然也引起我们因技术而延伸的官能产生一种新的平衡,进而又因为新动机和新发明而产生新面貌和新观点。 。一般来说,贫民窟中的孩子视觉定向力很差。他们不能用视觉去构想长远的目标和目的。他们深深陷入自己日常生活的狭小天地,不能在视觉型那种高度专门化的感性生活中建立一个滩头堡。贫民窟孩子的窘境通过电视形象,正在日益延展到全体居民的身上。 。集体无意识过程的电力延伸在产生没有围墙的意识中,可能会使语言的障壁过时,这一点同样是可以想到的。 14货币——穷人的信用卡 。货币不是封闭的系统,它自身没有独立的意义。作为一种转换器和放大镜货币具有用一事物替代其他事物的异常的力量。信息分析家已经作出结论,一种资源替代另一种资源的程度随着信息的增加而增加。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我们对任何一种食物、燃料或原料的依赖就越少。现在的衣服和家具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在许多世纪中,货币曾经是信息传输器和转换器,可它现在的功能正在越来越多地迁移到科学和自动化中去。 。人群和钱堆不仅有增值的趋势,而且还滋生出对可能遭遇的瓦解和缩减的不安。这一扩张和缩减的双向运动,似乎是人群动荡不安的原因,似乎是与财富相联的忧心忡忡的原因。 15时钟——时间的气味 。从视觉的、抽象的和统一的单位的运用中,产生我们西方人把时间当做期间的感觉。我们将时间切分为统一的、可以视像化的单位,由此产生了我们对期间的感觉,产生了我们对两件事情之间延误时间时不耐烦的感觉。 。由于任意的和统一的时间计量模式在社会中延展开来,连服装都经历一年一度的变化,以方便工业生产。到了这个时候,机械计时作为应用知识的原理,和印刷术、装配线通力合作,成为统一的切分过程的手段。 16印刷品——如何理解它 。我们在此又一次面对媒体的基本功能——储存信息并加快信息传输。说穿了,储存信息也就是加快信息传输,因为储存的东西比尚待搜集的东西更易于提取。 17滑稽漫画——通向电视图像 。矛盾现象:电视时代的孩子不会读书,因为传授阅读技能的办法通常是肤浅的、消费似的活动。所以高难度的纸面书,由于它具有深度介入的性质,能对蔑视一般故事书的年轻人有吸引力。 。工业和机械环境中的暴力又是我们不得不承受的生活现实,年轻人的神经和内脏又不得不赋予这种暴力以某某意义和动机。所谓经历和感受任何东西,就是将它的直接影响转换成许多简介的知觉形式。 18印刷词——民族主义的建筑师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印刷术这种人的延伸产生了民族主义、工业主义、庞大的市场、普及识字和普及教育。因为印刷品表现出可重复的准确的形象,这就是激励人们去创造延伸社会能量的崭新的形式。 。印刷术给人馈赠的最重要的礼品,是超脱和不卷入的态度,,可是到了电力时代它又成为使人窘迫的东西,因为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与其他一切人相关。 。一种新的媒体决不附着于一种旧媒体,它也决不会让旧媒体找到新的形式和新的位置。 。一旦一种新技术进入一种社会环境,它就不会停止在这一环境中渗透,除非它在每一种中都达到了饱和。 19轮子、自行车和飞机 大概可以说,一切工具和机器的主要特点——节省人体动姿——是身体所受压力的直接表现。身体压力迫使人将肢体外延或延伸,无论言语或轮子都是人的外化或延伸。 20照片——没有有围墙的妓院 。由于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感官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偏好,受到了极大的扭曲。这一点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宁可漠视的事实。 。以照片为先导的电影世界已经成为错觉和虚幻的同义词,电影使世界成为乔伊斯所谓的“通宵达旦的新闻片”它以所谓“真实的”世界来取代社会现实。乔伊斯对照片影响感官、语言和思维过程的认识,超过任何人,他给摄像术这种“自动化文字”所作的评价是,“使语源虚无化”。 。因为媒介作为我们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构成了一个生物化学性的、相互作用的世界;随着新的延伸的发生,这个世界必须永不停息地谋求新的平衡。照片世界和视觉世界是使人感到安稳的麻醉区域。 21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台 。信息是关键的商品,而实物产品只不过是信息运动的偶然形态。 。因为对理性的人来说,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赋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 。作为形态,作为媒介,书籍和报纸在各种媒介中似乎是最不可调和的。媒介的主人总是可以提供公众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力量存在于媒介本身,而不是存在于讯息或节目中。 22汽车——机器新娘 23广告——是消费者神魂颠倒 。广告不是供人们有意识消费的。它们是作为无意识的药丸设计的,目的是造成催眠术的魔力,尤其是对社会学家的催眠术。这就是广告的潜移默化功能的一个侧面。这种庞大的教育事业就是所谓广告业。 。有些作者认为,图像革命使我们的文化从个体理想转向整体形象。实际上这是说,照片和电视诱使我们脱离文字的和个人的“观点”,使我们进入群体图像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这的确是广告所起的作用。它表现的既不是个人的观点,也不是一种风光,而是给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要么就是人人都予以接受,要么就是谁也不接受。它展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手法,是与题无关的琐碎东西。 。抗议者是最好的喝彩人和最大的加速器。 。总有一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将要发现,我们时代的广告是日常生活最丰富、最忠实的反映,它们对一切活动领域的反映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时代。 游戏——人的延伸 。我们认为幽默是心智健全的标志,这一点有充分的理由:在欢乐嬉戏中我们又恢复了整体人的天性,而在工作和专业生活中,我们却只能用上整体人的天性,而在工作和专业生活中,我们却只能用上整体人的一小部分天性。 。游戏就是大众艺术,是集体和社会对任何一种文化的主要趋势和运转机制作出的反应。 。游戏是我们心灵生活的戏剧模式,给各种具体的紧张情绪提供发泄机会,它们是集体的通俗艺术形式,具有严格的程式。 。正如我们的口语一样,一切游戏都是人际交际的媒介,除非成为我们内心生活的延伸,否则它们是既不能生存也没有意义的。 。游戏是一架机器。参加游戏的人要一致同意,愿意当一阵子傀儡时,这架机器才能运转。对个人本位的西方人而言,他为了适应社会而作的“调整”,具有个人投降集体要求的性质。游戏既给我们传授这种调试,又给我们提供一种解脱。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在游戏规则和游戏程序中的死板严格性,提供了合理的借口。 。一代人的社会习俗往往变成下一代人的“游戏”准则。最后,这种游戏又作为笑话再往下传,成了没有血肉的骷髅。在社会态度剧变的时期尤其是如此。人们的态度突然改变是崭新技术引起的。 。因为所谓“游戏”,无论是生活中的游戏还是轮子中的游戏,都包含着相互作用的意义。必须要有来有往,或者叫对话,正如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一样。然而,这种性质在任何情景中都可能减少或失去。 25电报——社会激素 26打字机——进入钢铁奇想的时代 。“帕金森定律”:政府官员总是无事生非,彼此为对方找事干,于是手下膨胀,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递减。 27电话——是发声的铜器还是打铃作响的符号 。电话是时间和空间难以抵抗的入侵者,以致高级行政人员只有在进餐时,才能免除电话铃声的侵扰。就其性质而言,电话是一种高度亲近的形式,它无视偏重文字者珍视的一切视觉隐私的的要求。 28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 。唱机作为声音的延伸和放大会缩减个人口语表达的活动性,正如汽车降低了行人的活动性一样。 29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 。对大多数人闻言,他们的自我形象似乎是由印刷文字的条件作用形成的。所以,电力时代回归无所不包的经验时,就对他们的自我观念构成了威胁。这些人是割裂的人,在他们看来,专门化劳动使闲暇或失业中生活有保障的前景竟然成了恶梦。电力的共时结束了专门的学习和活动,它要求深刻的相互关系,甚至是人格的相互关系。 30广播电台——部落鼓 。收音机直接地、面对面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提供一种作者或演讲者与听众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这就是收音机直接的一面。这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 31电视——羞怯的巨人 32武器——形象之战 33自动化——学会生存
回应 2012-09-03 22:23:25 -
一、整体阅读感受 作为一个新闻学子,对于麦克卢汉及其理论都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媒介及信息”等理论在多门专业课上也经常能够有所耳闻,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这次阅读,对于他的理论有了一个清晰一点的认知,书中虽然表达晦涩难懂,初读的时候觉得四处举例觉得有点难连接,但是对于能够读懂的部分思考后还是觉得论述十分到位,非常犀利、直击很多问题本身。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早就听闻这本书语言非常...
2021-01-13 18:43:56 6人喜欢
一、整体阅读感受
作为一个新闻学子,对于麦克卢汉及其理论都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媒介及信息”等理论在多门专业课上也经常能够有所耳闻,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这次阅读,对于他的理论有了一个清晰一点的认知,书中虽然表达晦涩难懂,初读的时候觉得四处举例觉得有点难连接,但是对于能够读懂的部分思考后还是觉得论述十分到位,非常犀利、直击很多问题本身。美中不足的是,虽然早就听闻这本书语言非常晦涩,没想到如此之晦涩,因为本身理解与阅读能力有限,对于这本书目前的理解也十分浅薄。
二、读书笔记
这本书主要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两部分,在正文之前有作者的两版序。其中,第一部主要是对于理论的讲述与例证,第二部是从具体的媒介出发。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讲述了的几个“奇异”思想。
首先是“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理论可以说是麦克•卢汉最广为人知的标志性理论,即使是没有阅读过他的书的人对他的最初了解也很有可能是他的“媒介即信息”这个观点。书中作者这样定义这个理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这一理论初读比较难懂,但是在后面紧接着对于这一定义作者进行了很多例子的讲述。其实,总的来看,作者主要是强调了相比对内容的关注、媒介的重要性。媒介缘何重要?首先,作者的目的在于带领读者先思考“媒介与信息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在这方面作者以电光源的例子作了一个解释,通俗来讲,在电力时代,电光只是一个信息的时候,它不算是一个媒介;但是一旦用它来“打文字广告”作为传播的途径与载体,它就是一种媒介。在这时,电光既是信息本身,又兼为传播信息的载体,所以即是“媒介即信息”——媒介与信息不是割裂的,媒介也可以是信息,信息也可以是传递另一层信息意义的媒介。这样的论述就将“媒介”与“信息”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媒介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论述“媒介与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层面,还继续对于媒介的研究讨论进行探讨。媒介本身对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有很强的塑造能力,只说受众的使用习惯方面,一旦受众对于一种媒介产生依赖,形成了比较强的忠诚度和依赖性,那么这种媒介不但成为了用户的器官延伸,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基于此,作者用了很多个例子强调了除对内容(信息)本身的注意,更多的学术注意力应该放在研究传播的媒介上,有“技术导向论”。“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 ,对于技术的狂轰滥炸,只想剥除文化与价值观层面而只谈技术是比较荒谬的,“东方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技术可能抱有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保留态度,这对他们自己是一无好处的”,对于这一部分,我理解的是联想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其实也侧面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确实是比较乌托邦的空想,只谈技术不谈思想的美梦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在学习了技术、引进了技术之后,“技术决定论”就证明了技术的大肆传播对于原有的文化与思想一定会是破坏性的,文化与思想格局将会重新洗牌,思想界动荡,直到形成新的思想。我国的历史在这方面也变相证明了这种观点,在学习器物、技术后,便慢慢走向了学习政治制度甚至思想文化。其中,很多后期倡导学习政治制度或者思想文化的主力军,都是最初派出去初衷是为了学习技术的留学生们,外国的技术热潮推动国内的技术世界发生改变,外国报刊的影响推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这些报业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往往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各个党派纷纷办报宣传自己的思想便可以看出)。
在上面的基础上,作者继续对媒介研究展开进一步论述,开始对媒介进行划分研究,“冷媒介和热媒介”理论就是主要理论载体和核心观点。其中,作者对于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划分主要是从受众参与度和对手中影响两个方面:热媒介即本身信息比较全面,是一种“高清晰度”媒介,接受者往往可以通过媒介获取所有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而不太需要自己的参与和完成;与之相对的就是冷媒介,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信息提供比较少,往往留下很多空白需要接受者的参与来填补,所以受众的参与度比较高。以现实生活为例,新闻类APP,如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往往打开页面都是满满的新闻推送,内容是编撰者、记者等提前写好,受众只需要点击查看即可,最多的参与就是在每一篇新闻或者新闻评论底下发表自己的短评或者点赞等,留给受众的参与空间并不多。但是像微博、豆瓣小组、百度贴吧等,主要还是用户自己的内容生产,对于一个热点事件的发酵过程主题也都是这些受众之间的讨论,构成整个舆论分析的主体,这样的“冷媒介”更偏重于内容的再生产,而对于最初的内容比例比较小。
我觉得低清晰度的冷媒介在未来、或者是书中的未来(即现在)是非常容易占主导地位的。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交互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鼓动,UGC崛起,冷媒介更给用户更多的内容生产空间。其实当下非常火爆的抖音吸引受众的就是使用的受众们生产的视频作品,然后被吸引的人再进行内容生产,又称为吸引其他受众的群体,人人都是用户,人人又都是生产者。这样在当今非常强调用户体验与交互性体验的智能媒体时代是比较有优势的,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又可以提到用户的参与感,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但是也有担忧,正因为冷媒介信息的低清晰度和用户本身参与比例过大,很多时候群体的情感很容易主观性而导致信息传播出现偏颇,形成一种“信息茧房”。古斯洛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有提到,“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一旦在低清晰度的媒介形成这种恶性循环,很容易因为信息的低清晰度和观点与情感宣泄的高浓度产生对错不纠、立场先行的无知困境。
除此之外,第一章的收尾篇《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里对于技术与媒介的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批判。“专门化的任务总是看不到社会良心的作用” ,在前面作者就有所论述,工业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工作划分越来越细致,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而很少有全面性的人才,对于这种人才才能起到俯瞰世界全局并对其进行反思,每个人都只是一个生产线上的螺钉的最终结局就是每个人都做不到“感知”。在这里,作者举例“艺术家”是为一种先行者,“早在文化和技术挑战转换的冲击力出现之前几十年,艺术家往往就已经探索出这一讯息” ,相比当时大多数人们对于艺术家“浪漫”“不着逻辑”的批评,作者作为一个研究相对比较理性的领域的学者对于他们的观点予以了赞成。他认为艺术家反而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The artist is the man of integral awareness),并且觉得”艺术是对付下一次技术的心理和社会后果的、准确的、超前的知识” 。
书中对于当今媒介与技术的发展反思,“一种缓解身体压力的人体的技术延伸,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 ,在书中是以汽车工业的发展、大城市的无限膨胀为例子。汽车确实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是因为技术发展、成本下降,人人都有私家车之后私家车的普及,城市不堪重负,汽车泛滥成灾。联系现在,智能手机最初的发明与创造也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惊喜性的便利,但是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手机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有研究调查显示,更倾向于使用手机、花费时间更多用于手机上的人更有抑郁情绪产生的倾向。表面看来这样的调查结果是有些令人诧异的,在一般的角度来看,使用手机作为自己的娱乐生活,因为手机越来越便利、功能越来越丰富,本来应该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是事实却是使用手机时长与幸福感可能呈负相关。这就与作者书中提到的观点有些类似,最初手机娱乐是为了放松人们的生活压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对手机的依赖感过强反而会加大人们的心理压力,降低人本身的安全感。这一点在社交媒体明明更大空间、时间上跨越却反而使人际关系淡漠这一点上也有一定的体现。
第二章作者对于各类大概是著书时比较普遍通用的具体媒介进行了逐一讨论。从口语、书面词到服装、住宅、货币、时钟,再到漫画、照片、报纸,甚至电视、电影、广告等,书中都有涉及。以下选择了几个觉得比较印象深刻、或者有意思的进行摘取笔记。
(一)道路与纸路
在这一部分,作者再次强调“本书有一个自始至终的主题: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这种不平衡会直接使得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产生一些“边缘结构”。“信息的运动速度缺乏同质性,就会产生组织模式的多样化。所以,任何传送信息的新媒介,都会改变权力结构,这一点完全可以预见。” 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够拥有同样的技术发展水平,正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能由全民共享。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组织结构的更替变化,就必然会对政治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体现在工业社会时代,两次工业革命不仅仅让西方国家的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更让整个世界发生格局改变。殖民国家也有因为工业革命在世界的影响力排名洗牌,被殖民国家的诞生本身就是因为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范围内殖民与被殖民的多样化。
但是,在另一个层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可以突破这种“不均衡”,推动那些“边缘化”的地区向前发展。“然而,电力时代的加速度对偏重文字和线性逻辑的西方人的破坏性,和罗马的纸路对部落村民的破坏力一样大。我们今日的加速度并非缓慢的从中心向边缘的外向爆炸,而是瞬间发生的内向爆炸,是空间和各种功能的融合” ,媒介的推广与发展推动边缘地区的一些价值观念的瓦解。
(二)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
“识字人和文明人,趋于限制和包围空间,并分割功能;而部落人则纵情延伸自身形态去包容整个宇宙。部落人像宇宙的一个器官一样地行动,他把人体功能当做参与神的精力一样的一种形式。”,作者通过将“部落人”与文明人进行对比,表达出这两种人的不同之处——一个善“切分”,一个“心怀宇宙”。这两种人本质的区别还是时代与技术的不同,一个是归属于大自然的部落人,而文明人,则经历了石器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进入工业社会,反而更家注重生活的“肢解和切分”。在我理解看来,作者在这里谈的还是关于人类分工的专门化问题,人类社会越来越发展,人们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即使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都非常有建树,但是在“对宇宙的整体把握”上反而不如一个低生产力时代什么都不懂的部落人。这里其实也是对于社会分工与组织划分的批判,高度技术性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也是越来越割裂的趋势。
(三)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这一部分更加包含着作者对于媒介本身力量高于内容的观点。不同于单纯的通报信息与报道新闻的作用,作者更多把注意力放在报纸的“手段功能”,即“任何个人为了私利而摆布公众时,或许会感受到宣传的净化力量”,利用报纸作为自己的宣传与净化手段,或者对于自己的对立一方起到打击或者使其名声与支持度下降的作用,这些情况在很多国家的政治界在上个世纪都是大量存在的。“黄色新闻”的产生其实也与此情况有一定的联系。“媒介的主总是刻意提供公众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力量存在于媒介本身,而不是存在于讯息或节目之中” ,一个拥有比较大的传播力的媒体报业集团所生产的内容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这个集团本身拥有着巨大的传播高地和公众注意力的资源,所以不管他们通过自己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介发布怎样的内容,都会对他们特定的受众群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同理,具有社会性影响力的媒介自然会对社会性的事件或者人物有着推动发展方向与塑造形象的作用。
反思当今,在上个世纪报纸尚且如此,在当今技术与智能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媒介的影响力只会扩大而不会缩小。拥有着巨大的传播优势的媒介掌门者更应该谨慎利用自己的传播力,否则,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切分,而防止媒介与传播的垄断势力。
回应 2021-01-13 18:43:56
-
记片 (有舍有得 有始有终。)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1 媒介即是讯息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体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任何技术都不能给我们自身的价值增加什么是和非的东西。 2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要求参与程度...2012-09-03 22:23:25 12人喜欢
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1 媒介即是讯息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人在新技术形态中受到的肢体和延伸,以及由此而进入的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任何技术都不能给我们自身的价值增加什么是和非的东西。 2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要求参与程度低,有排斥性 。冷媒介——低清晰度,提供信息匮乏,要求参与程度高,有包容性 。电力技术问世初期产生的结果是焦虑。现在它的结果似乎是厌烦。我们在一切疾病和生活压力中都经历了三个阶段:惊慌、抵抗和倦怠,个体的病症和集体的病症都是如此。 3过热媒介的逆转 4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希腊神话中的纳尔科索斯,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 5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 。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因为两种媒介的相似性,使我们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这使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媒介交汇的时刻,是我们从平常的恍惚和麻木状态中获得自由解放的时刻,这种恍惚麻木状态是感知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6作为转换器的媒介 7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 8口语词——邪恶之花 。反映在各种语言中的人的感知模式,与衣服款式、艺术风格一样丰富多样。每一种母语以完全独特的方式教它的使用者如何看待世界,感知世界,在世上行事。 9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 10道路与纸路 。主题: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 。媒介影响现存社会形式的主要因素,是加速度和分裂。今天的加速度趋向于全方位。因此,空间作为社会安排的主要因素的功能随之结束。 。我们的电力延伸简直是超越时空的。它们造成的人的卷入问题和人的组织问题都是空前未有的。也许我们有朝一日又要回头渴望汽车和高速公路那种生活朴素的时代。 11数字——群集的侧面像 。印刷文字造就同质化社会人的威力一直在稳定增长:到了我们的时代,它就造成了似是而非的隽语“群体思想”。形成了公民组成的军队那种大众尚武精神。 。一种媒介有自我转换为另一种媒介的功能。 。我们至今当做“理性”生存标准的,依然是这种同一的、连续的、视觉的有序性。在我们这个电力时代,事物的相互作用瞬间发生,并且取非视觉的形态,因此我们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界定“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过去未注意“理性”首先是来自何方的话。 12服装——延伸的皮肤 。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热量控制机制,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 。那种模仿感官卷入的表演,只有对书面文化悠久的社会才有意思,落后民族对裸体的态度如果他们接受的话,与我们期待画家和雕塑家的态度一样,这就是所有感官同时调动起来的态度。 13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 。在我们复杂的生活中强化一种因素,自然也引起我们因技术而延伸的官能产生一种新的平衡,进而又因为新动机和新发明而产生新面貌和新观点。 。一般来说,贫民窟中的孩子视觉定向力很差。他们不能用视觉去构想长远的目标和目的。他们深深陷入自己日常生活的狭小天地,不能在视觉型那种高度专门化的感性生活中建立一个滩头堡。贫民窟孩子的窘境通过电视形象,正在日益延展到全体居民的身上。 。集体无意识过程的电力延伸在产生没有围墙的意识中,可能会使语言的障壁过时,这一点同样是可以想到的。 14货币——穷人的信用卡 。货币不是封闭的系统,它自身没有独立的意义。作为一种转换器和放大镜货币具有用一事物替代其他事物的异常的力量。信息分析家已经作出结论,一种资源替代另一种资源的程度随着信息的增加而增加。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我们对任何一种食物、燃料或原料的依赖就越少。现在的衣服和家具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在许多世纪中,货币曾经是信息传输器和转换器,可它现在的功能正在越来越多地迁移到科学和自动化中去。 。人群和钱堆不仅有增值的趋势,而且还滋生出对可能遭遇的瓦解和缩减的不安。这一扩张和缩减的双向运动,似乎是人群动荡不安的原因,似乎是与财富相联的忧心忡忡的原因。 15时钟——时间的气味 。从视觉的、抽象的和统一的单位的运用中,产生我们西方人把时间当做期间的感觉。我们将时间切分为统一的、可以视像化的单位,由此产生了我们对期间的感觉,产生了我们对两件事情之间延误时间时不耐烦的感觉。 。由于任意的和统一的时间计量模式在社会中延展开来,连服装都经历一年一度的变化,以方便工业生产。到了这个时候,机械计时作为应用知识的原理,和印刷术、装配线通力合作,成为统一的切分过程的手段。 16印刷品——如何理解它 。我们在此又一次面对媒体的基本功能——储存信息并加快信息传输。说穿了,储存信息也就是加快信息传输,因为储存的东西比尚待搜集的东西更易于提取。 17滑稽漫画——通向电视图像 。矛盾现象:电视时代的孩子不会读书,因为传授阅读技能的办法通常是肤浅的、消费似的活动。所以高难度的纸面书,由于它具有深度介入的性质,能对蔑视一般故事书的年轻人有吸引力。 。工业和机械环境中的暴力又是我们不得不承受的生活现实,年轻人的神经和内脏又不得不赋予这种暴力以某某意义和动机。所谓经历和感受任何东西,就是将它的直接影响转换成许多简介的知觉形式。 18印刷词——民族主义的建筑师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印刷术这种人的延伸产生了民族主义、工业主义、庞大的市场、普及识字和普及教育。因为印刷品表现出可重复的准确的形象,这就是激励人们去创造延伸社会能量的崭新的形式。 。印刷术给人馈赠的最重要的礼品,是超脱和不卷入的态度,,可是到了电力时代它又成为使人窘迫的东西,因为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与其他一切人相关。 。一种新的媒体决不附着于一种旧媒体,它也决不会让旧媒体找到新的形式和新的位置。 。一旦一种新技术进入一种社会环境,它就不会停止在这一环境中渗透,除非它在每一种中都达到了饱和。 19轮子、自行车和飞机 大概可以说,一切工具和机器的主要特点——节省人体动姿——是身体所受压力的直接表现。身体压力迫使人将肢体外延或延伸,无论言语或轮子都是人的外化或延伸。 20照片——没有有围墙的妓院 。由于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感官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偏好,受到了极大的扭曲。这一点似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宁可漠视的事实。 。以照片为先导的电影世界已经成为错觉和虚幻的同义词,电影使世界成为乔伊斯所谓的“通宵达旦的新闻片”它以所谓“真实的”世界来取代社会现实。乔伊斯对照片影响感官、语言和思维过程的认识,超过任何人,他给摄像术这种“自动化文字”所作的评价是,“使语源虚无化”。 。因为媒介作为我们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构成了一个生物化学性的、相互作用的世界;随着新的延伸的发生,这个世界必须永不停息地谋求新的平衡。照片世界和视觉世界是使人感到安稳的麻醉区域。 21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台 。信息是关键的商品,而实物产品只不过是信息运动的偶然形态。 。因为对理性的人来说,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赋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 。作为形态,作为媒介,书籍和报纸在各种媒介中似乎是最不可调和的。媒介的主人总是可以提供公众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力量存在于媒介本身,而不是存在于讯息或节目中。 22汽车——机器新娘 23广告——是消费者神魂颠倒 。广告不是供人们有意识消费的。它们是作为无意识的药丸设计的,目的是造成催眠术的魔力,尤其是对社会学家的催眠术。这就是广告的潜移默化功能的一个侧面。这种庞大的教育事业就是所谓广告业。 。有些作者认为,图像革命使我们的文化从个体理想转向整体形象。实际上这是说,照片和电视诱使我们脱离文字的和个人的“观点”,使我们进入群体图像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这的确是广告所起的作用。它表现的既不是个人的观点,也不是一种风光,而是给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要么就是人人都予以接受,要么就是谁也不接受。它展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手法,是与题无关的琐碎东西。 。抗议者是最好的喝彩人和最大的加速器。 。总有一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将要发现,我们时代的广告是日常生活最丰富、最忠实的反映,它们对一切活动领域的反映超过了过去的一切时代。 游戏——人的延伸 。我们认为幽默是心智健全的标志,这一点有充分的理由:在欢乐嬉戏中我们又恢复了整体人的天性,而在工作和专业生活中,我们却只能用上整体人的天性,而在工作和专业生活中,我们却只能用上整体人的一小部分天性。 。游戏就是大众艺术,是集体和社会对任何一种文化的主要趋势和运转机制作出的反应。 。游戏是我们心灵生活的戏剧模式,给各种具体的紧张情绪提供发泄机会,它们是集体的通俗艺术形式,具有严格的程式。 。正如我们的口语一样,一切游戏都是人际交际的媒介,除非成为我们内心生活的延伸,否则它们是既不能生存也没有意义的。 。游戏是一架机器。参加游戏的人要一致同意,愿意当一阵子傀儡时,这架机器才能运转。对个人本位的西方人而言,他为了适应社会而作的“调整”,具有个人投降集体要求的性质。游戏既给我们传授这种调试,又给我们提供一种解脱。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在游戏规则和游戏程序中的死板严格性,提供了合理的借口。 。一代人的社会习俗往往变成下一代人的“游戏”准则。最后,这种游戏又作为笑话再往下传,成了没有血肉的骷髅。在社会态度剧变的时期尤其是如此。人们的态度突然改变是崭新技术引起的。 。因为所谓“游戏”,无论是生活中的游戏还是轮子中的游戏,都包含着相互作用的意义。必须要有来有往,或者叫对话,正如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一样。然而,这种性质在任何情景中都可能减少或失去。 25电报——社会激素 26打字机——进入钢铁奇想的时代 。“帕金森定律”:政府官员总是无事生非,彼此为对方找事干,于是手下膨胀,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递减。 27电话——是发声的铜器还是打铃作响的符号 。电话是时间和空间难以抵抗的入侵者,以致高级行政人员只有在进餐时,才能免除电话铃声的侵扰。就其性质而言,电话是一种高度亲近的形式,它无视偏重文字者珍视的一切视觉隐私的的要求。 28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 。唱机作为声音的延伸和放大会缩减个人口语表达的活动性,正如汽车降低了行人的活动性一样。 29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 。对大多数人闻言,他们的自我形象似乎是由印刷文字的条件作用形成的。所以,电力时代回归无所不包的经验时,就对他们的自我观念构成了威胁。这些人是割裂的人,在他们看来,专门化劳动使闲暇或失业中生活有保障的前景竟然成了恶梦。电力的共时结束了专门的学习和活动,它要求深刻的相互关系,甚至是人格的相互关系。 30广播电台——部落鼓 。收音机直接地、面对面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提供一种作者或演讲者与听众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这就是收音机直接的一面。这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 31电视——羞怯的巨人 32武器——形象之战 33自动化——学会生存
回应 2012-09-03 22:23:25 -
媒介的基本功能:储存信息并加快信息传输 说穿了储存信息比尚待搜寻的信息更易于提取,储存也就是加快信息传输 媒介-媒介延伸-改变感知 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有意义(电视对广播的影响,是使它从娱乐媒介转化成中枢信息媒介) 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须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且他们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也会 部落 非部落化 再部落化 人类学家相信,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在于人的未特定化...
2013-05-22 21:09:28 3人喜欢
媒介的基本功能:储存信息并加快信息传输 说穿了储存信息比尚待搜寻的信息更易于提取,储存也就是加快信息传输 媒介-媒介延伸-改变感知 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有意义(电视对广播的影响,是使它从娱乐媒介转化成中枢信息媒介) 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须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且他们之间在相互作用时也会 部落 非部落化 再部落化 人类学家相信,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 哲学家相信 人生活在物理和符号的世界中 延伸问题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创造。人类的器具、思想、行为etc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推理的前提是"我们自身正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 we become what we behold. We shape our tools,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 箭是手和臂的延伸,来福是眼睛与牙齿的延伸 清晰度问题 电台低 电视高 电影更高 好啦现在有高清电视了 非视觉形态,道 那时候还没有smart phone这种颠覆之前秩序的媒介呢 电子媒介、电力时代问题 电力时代正重新走向石器时代,分离的人们又重新凝聚在一起 cyberspace电子空间 电子媒介导致一系列新的现象 时空分离或时空凝缩。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生活的远距作用;本土化与民族化意识凸显 零散化和碎片化,单向传播、程序化、信息源的垄断,暗中萎缩削弱批判空间 文化趋于同质化类型化,又为各种异质因素成长提供可能 电子媒介与市场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及被动的文化行为 机械化是将一个过程加以切分然后再把且切分的序列排列。18世纪 休姆说 单纯的序列不存在因果关系,紧随其后的关系除了带来变化之外并不能产生任何东西 电影的发展使我们超越了机械论,转入了发展和有机联系的世界,电影媒介的讯息是从线性连接过渡到外形轮廓 电的速度把史前、工业时代商人中的渣滓混杂在一起,使文字阶段的东西、半文字阶段的东西和后文字阶段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失去根基,信息泛滥,无穷无尽的新信息模式的泛滥,是各种程度的精神病最常见的原因 电力时代专门化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相互交往,相互作出反应,必须同时使用我们的一切官能。一旦序列让位于同步 sequence yields to the simultaneous 人就进入了外形和结构的世界 形式与功能统一的整体的感觉。 割裂的、重文字、重视觉的个人主义在电力格局和内爆的社会中没有立足之感 电力媒介废弃了空间的向度而不是扩展了空间的范围。借助电力媒介,我们到处恢复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仿佛以最小的村落尺度恢复了这种关系。没有只能与权力的划分,有机取代了机械,对话取代了单向的讲授(电话与电报) 大众媒介所显示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 天真的人类学家中的多瓦悠人看电视 教皇庇护十二世 主张认真研究媒介 :现代社会的未来与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传播技术和个人的回应能力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 最简单的例子140字微博 有人设想媒介的内容是政策和个人喜好的问题 任何游戏的形式都是他的第一要素 文学媒介与电影媒介 言语是人最早的技术 语词是一种明白显豁的技术。借助语词把直接的感觉经验转换成有声的语言符号,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召唤和找回整个的世界 双关语使我们脱离了印刷文字井井有条 平滑顺畅 整齐划一的既定轨道 重口头文化者,其内心世界的情绪错综复杂。讲究实际的西方人,为了效率与应用,其内心的复杂情绪早已消蚀殆尽、受到压抑了 过去技术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而电力技术却是完整的、无所不包的。没有文字的土著人不是把自然转化成人为技术,而是力图给自然赋予精神的活力 「你的邀请对一般邀请的关系,正像球赛对平常生活的关系。」正是以这种方式,透过一套关系去看另一套关系,我们储存并放大以货币之类的形式所表现的经验。因为货币是一种暗喻。一切媒介作为人的延伸,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与新思潮 当知识以视觉手段传播开来时,当他以字母表的形式出现更方便人使用时,知识就发生定位,并分割为专门的领域。直到电气化的前夕,速度的增加都一直使功能、社会阶级和知识产生分化 然而在电的速度之中,一切都颠倒了。内向爆炸和收缩代替了外向爆炸和扩张 Implosion and contraction replace mechanical explosion and expansion 在机械时代,工作指用装配线切分操作的步骤和分等委派的权威来组织各种物质材料;电力线路与上述关系相关联时,工作精力被用于程序设计方面 数学问题 数字增值的快感 这种感觉在西方社会的读书识字的人之间值得怀疑 个体与群体空间上的分离(静居独处) 在思想上的分离(观点) 在工作上的分离(分工) 数字使人最亲密关系最深的感觉触觉的延伸 客体量化 产生最浓缩或最宽泛的形象 机器是生产流程的外化或眼神 轮子以转动或者序列运动的方式使脚延伸 eg.摩托车驾驶人Xxxx 12岁 or 威廉 萨姆森51岁 被任命为副校长 数字偶像的力量 或者说女性三围公式36 24 36 可触性感性 欧几里德几何 无穷的函数运算法 拼音文字。 中枢神经在电力技术的延伸 量子无法用数学去处理 就像吟唱的诗歌不能转换为印刷书页上的视觉形态 排队等候对数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和消失点、零才获得无穷的概念,之前是计数版的空白一块 微积分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最基本观念 an infinite but continuos and uniform process 三体人不会撒谎 电影问题 视觉卷入 注重视觉的民族看到裸体才会有淫欲 口头上怎么说淫秽词都没事,印成铅字就抓狂 借助文字把耳朵转换成眼睛 卓别林丑角深沉的忧郁旗帜,难道不是机械技术的胜利本身固有的吗 失去人情味 经过学习才能看懂电影、拼音字母 虽然印刷技术要求剥离其他感官而只留下视觉,但中国诗歌的形象色彩要求整体的兴发 卷入问题 为什么孩子不会读书了?电视是一种新的感知。学生适应象征结构与神秘结构的触觉、非图像的姿态 印刷术是个热媒介,他把作家投射到公众之上,不需要作家突出,而要读者卷入 棒球 个人主义和内向型的特点;橄榄球篮球冰球,许多事同步发生的运动 棒球是热媒介 小汽车最冷 即使对媒介的独特力量有最深入的了解都无法阻挡正常感官的关闭 逆转 高清摄影和宝丽来 土著人:为什么需要文字?难道你们记不住吗? <恶之花><肢体> 卖报童的例子 「由于用玻璃窗控制光线,又一种媒介来临了」 建筑问题 人的第二层皮肤,身体,整体感官的延伸 ,借助电力的模拟的意识作用 货币问题 实际上西方人把货币用作贮存和转换社会劳动和技术的手段,依靠的是我们对书面词语的长期习惯,是依赖书面词语化的力量,是依赖它委派和分化一个组织中的功能和力量 工作这一概念在无文字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原始的猎手和渔夫无所谓工作 只要全深心地介入从事的活动 工作的出现肇始于劳动分工和职能的专门化 人只能通过官能感知世界啊 Chaos 七日而混沌死 编排和章法 语言学、符号学的问题 中西的宇宙观 混乱而广博 速度问题 陆上商队需要轻便的支付媒介,而海上的腓尼基人之类的贸易者就无此迫切需求 字母表刻在石头上是一回事,写在莎草纸上另一回事,由此产生的速度和空间的飞跃创造了罗马帝国 轮子与道路是集中制媒介,加速运转超过某个程度,就在集中制内创造出非集中化的过程 地球安全声明 因果关系的速度是光的速度(一是速度,是网状) 字行 A follow B,but now 行动与结果几乎同时发生,行动的人几乎没有卷入自己的行动(轮子的时代与电路的时代) 加速发展是任何组织笑容消融与瓦解的公式 自动化不是机械原理的延伸,而是电力速度瞬息万里的速度对机械世界的入侵 时钟问题 当人们可以把时间固定在两点之间以后,从视觉的抽象的和统一的单位的运用中产生了对期间duration的感觉 比如在日本和中国,有更香(可是也有日晷啊) 作者认为时间的卷入跟嗅觉有关 荷比人的时间不是统一的接续succession或duration 而是许多事情共存的多元想象。有多少种生命就有多少种时间。这也是现代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对时间的感觉,他们不再设法把事件限制在时间概念之中,而是认为每样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在电力时代,越来越不容易找到恰当的理由把同一套关系强加在每一种(群)物体上了。但是在古代,谋求权力的手段有让数以千计的奴隶像一个人一样干活。教堂的钟声。使人工作同步化,前提是接受偏重视觉的倾向,这一倾向又是与使用拼音文字相关的。时钟和新兴印刷术结合使社会组织力量几乎拓展到民族国家的规模,时间被时钟和印刷术切割成连续的片段,把人从季节节律和循环的世界中拽出来 中标通过协调和加速人的会晤行动,增加人际交往的数量。 中世纪粘合的城市形态 还有空间,尼日利亚人不能认出阳光下的物体的阴影指向哪个方向 对于中世纪的人、土著人和现代物理学家,空间并不是同质的,并且不包容物体 (您对印刷术多执着啊!) 低清晰度的世界 印刷问题 图画似的表述,可以清楚而无限制的加以重复(可重复的准确性向)、它把个人从群体中解放出来,同时又提供了一种如何把隔日凝聚成一种强大力量的模式(通过同质化的过程而实现延伸的原理) 一般报纸标题的风格趋于将字母推向图形的形态,这一形态很接近听觉回响,就像它接受可触性和雕塑性一样 将物体容纳进一个统一/连续而合理的空间 超脱于不卷入的态度——只需行动而不必作反应的能力 有点像胶片电影摄影机的原理 托克维尔 18世纪法国南北成了一种人 饱和的出版物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性 压倒了口耳相传文化的纷繁复杂性 然而同时英国习惯法的口头文化传统却是非常强大 对抗标准化的情感。济慈:凡是一辆车可以去的地方其他车都可以去 一致性问题,承接上面的准确复制 一致性进入了语言和文学。书面语的同一性渗入了口语之中,磨掉了文人的棱角,知道他们的言语称为了印刷文字的模本而已 们我确实使自己的学校、工厂、城市和娱乐全都达到了很高程度上的同质化。究其原因,书面语言统一性和同质性的精神。欧洲的百万富翁作为中产阶级如果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力,除了吃火腿和豆子外不知道该干什么 打字机 古登堡技术,走向统一拼写与语法规范的效果,也是追求口语色彩和拟声效果的工具(口授的神采飞扬的作家们)典型的逆转 日本企业的团结紧密部落组织,几十年前他们经历的书面文化和个人切割又能释放个人主义能量 距离 集体 德国电影浪潮 女性角色的反感 分离问题 借助分离实现的专门化,创造了西方的力量和效率 “让鱼雷见鬼去吧,全速前进!” 同质性的古登堡逻辑在美国受到电视马赛克的触觉网络冲击 作为人的延伸的语言,其分割与分离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 今日在非洲只要一代人使用拼音文字至少就足以初步把个人从部落网络中脱离出来。这一事实与拼音文字书写的内容无关,它是人听觉体验与视觉体验突然分裂的结果。 书面词推动了社会职能的分离 序列的拼音文字与直觉的回忆文字 印度铺设自来水管道毁灭社交网络的故事 象形文字和圣书文字代表视觉的延伸(对语言学学习大有裨益) 什么学科一旦深入就会与别的学科发生关联 摄影问题 不借助句法而做出视觉记录,土著民需要训练才会看画 摄影术比作娼妓 大批量生产易于得到的商品 照片的时代成了身体姿势、模拟表演和舞蹈的时代 对画家,画家回头用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去揭示创造力的内心活动 照片实在是超越了图像的范畴,攫住了身心方面的内在姿态,生成了内分泌学和心理病理学的崭新世界 旅游问题 实际哪里都没去 报纸问题 群体自白。书是个人自白 多种书页或多种信息以马赛克的形式排列在同一张纸上 国别:重视口头文化的俄罗斯,真理报和消息报处理国内新闻,重大国际题材通过莫斯科国际广播;美国,电台电视处理国内,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进行国际时事的处理 热媒介 广告的错误在于它总是报告好消息。为了保证读者热情报纸必须登载坏消息,真正的好新闻是坏消息 为什么儿童喜欢喋喋不休的讲他一天的事情?打开报纸喜欢阅读熟悉的场景?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无须代价的生活雅兴 报纸的马赛克形态是部落形态和部落参与的一种直接形态。报纸的一些特点与书面文化的严格个性标准是最不协调的 电台复活了血亲网络中排他的参与性活动,埃及人不允许耳机 电话问题 贝尔父子关注聋子,使世上一切简单的语言能以一种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来 唱机问题 电报将文字转换成声音。最后的口语的围墙被电影、传真照片与唱机越过。文字的电化形式跃入非视觉的、听觉的空间这一步 电话:without walls 唱机:没有围墙的音乐厅 电灯:没有围墙的空间 电影电台和电视:没有围墙的教室 采集食物的人以采集信息的人的面貌重新出现
回应 2013-05-22 21:09:28
-
亮 (走在文化青年的路上)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 二、热媒介与冷媒介 华尔兹舞的兴起,是渴望真实、纯朴,渴望贴近自然和原始风格的结果 收音机的热媒介,电影 电话之类的冷媒介,电视 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充满数据的感觉。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 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需要自己补充信息。 法国印象派诗人: 为了放大或增加人体官能的力量,我们放任自己,我...2021-06-24 14:59:53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
二、热媒介与冷媒介
华尔兹舞的兴起,是渴望真实、纯朴,渴望贴近自然和原始风格的结果
收音机的热媒介,电影
电话之类的冷媒介,电视
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充满数据的感觉。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
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需要自己补充信息。
法国印象派诗人:
为了放大或增加人体官能的力量,我们放任自己,我们自我异化,这是邪恶的花朵。
语言之于智能,犹如轮子之于脚和人体。
肢体的卷入。
口语词使人的一切感官卷入的程度具有戏剧性。
知书识字并不是经验的主导形式,这些文化自然需要感知上的卷入。比如,在导游手册上。
凡事侧重书面语视觉形象的文化,都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感知卷入和文化鉴赏情趣。
无文字民族,口语和书面语
拼音文字着重视觉形象,养成了隐私的价值观,听觉与视觉分离、个人和集体分离。
个人主义和保守隐私的习惯,需要视觉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语言被认为是人的技术,它损害削弱了集体无意识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语言,人的智能会全部卷入其注意的客梯。
语言之于智能,就好比轮子之于脚和人体。轮子使人的肢体快速启动
语言使人延伸和拓展,却又使人的官能割裂。人的集体意识或直觉,由于语言这种意识的技术延伸而被削弱了。
————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连意识本身也是人的延伸,意识使集体无意识中的极乐境界暗淡无光。
言语的作用把人与人分开,把人类和宇宙无意识分开。作为人各种感觉的同时延伸或言说(即外化),语言一向被认为是人最丰富的技艺形式。
人耳可以译解电磁波代码,人的 嗓音可以比做无线电发射机,
每一种母语以完全独特的方式教它的使用者如何看待世界、感知世界,在世上行事。
新的电力技术以拥抱全球的方式使我们的感知和神经延伸,对语言的未来蕴含着重大的意义。
电力技术不需要语言,正如数字型计算机不需要数字一样。
电能指向意识延伸的道路,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无需任何言语的道路。
这样的集体知觉状态很可能是人类语言出现之前的状态。
作为人的延伸的语言,其分割和分离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
计算机展示了瞬息之间讲一种代码和语言翻译成任何其他代码或语言。
计算机以技术给人展示了世界大师大同的圣灵降临的希望。
无重力状态预示着肉身的不朽,无重力状态
回应 2021-06-24 14:59:53 -
【序】新媒介会把旧媒介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没想到啊),我以为是新媒介会提升旧媒介中某些功能,比如电视相较于电影更便捷,更大众。 【媒介即讯息】以下为随便写写的黑话: 狗在守着屋子里的财富 / 人们共同维持着社会的运作 猎人用肉把狗引走 / 新媒介创造者用媒介的内容吸引我们注意力 猎人成功闯入屋子 / 新媒介改变了社会运作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结果一:猎人盗取财富 ,狗顺从了猎人/ 新的垄断产生,我们成为数字资本主...
2021-05-09 13:29:30 1人喜欢
【序】新媒介会把旧媒介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没想到啊),我以为是新媒介会提升旧媒介中某些功能,比如电视相较于电影更便捷,更大众。
【媒介即讯息】以下为随便写写的黑话: 狗在守着屋子里的财富 / 人们共同维持着社会的运作
猎人用肉把狗引走 / 新媒介创造者用媒介的内容吸引我们注意力
猎人成功闯入屋子 / 新媒介改变了社会运作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结果一:猎人盗取财富 ,狗顺从了猎人/ 新的垄断产生,我们成为数字资本主义下的数字劳工,逐渐麻木,被媒介囚禁
结果二:狗意识到肉的骗局,与猎人进行交涉,最后平等生活 / 我们意识到媒介本身带来的偏颇和压力,并积极回应,企图寻找媒介延伸过程中感官与媒介的平衡
【冷媒介与热媒介】 关于冷热媒介的探讨,不用太在意其系统性,只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里面提到了各种冷热媒介,而且意指还不一样,甚至会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下面是主要提到的概念: 冷媒介:低清晰度,需动用较多感官参与其中,包容的 热媒介:高清晰度,不需要调动太多感官参与,排斥的
冷文化:参考雅典时期,结构松散,市民参与度高,人们表达和探索欲望 热文化:参考工业社会,环境高度发达,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结构清晰,市民参与度低
特别要注意是,冷热媒介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视频来说,文字是冷媒介,但是在文字媒介内,笑话(双关语)相对于标准化含义而已又是一种冷媒介。 里面还提到了热冷的相互作用,升温、降温的概念,着实有点抽象,似懂非懂。
↓
[ 过热媒介的逆转 ]
麦克卢汉写的真的挺跳跃的😭。主要思想集中在断裂界限吧,一个系统在此突变为另一个系统的界限。发生突变的最常见原因:A系统与B系统“异体受精”。
机械形式转向瞬息万里的电力形式,这种加速度使外爆炸逆转为内向爆炸。 引自 三 过热媒介的逆转 内爆(紧缩)会造成一种拥挤感,给人们带来焦虑,有点类似我们普遍意义上的“内卷”。与此同时,更多事物会融合发展。
还有一个挺有趣的观点:
知识分子的角色,从古至今都是新旧权力集团之间的联系人和中间人。 引自 三 过热媒介的逆转 【媒介即人的延伸】章节四——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
我们利用媒介对自身进行延伸的过程,也是在进行“自我截除“的过程。 该观点强调的是任何媒介都会影响人体感觉的整体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率)
在当代,算法大大延伸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爆炸带来的负担与压力,以及焦虑感。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截除“大脑的功能,作为应付加重负担的对抗手段,会进一步加重算法出现以前的信息量,加快信息迭代速度,产生了放大效应 于是,唯有借助麻木和堵塞感知通道,神经系统才能承受这种处理强度。 结果可以看到,我们越来越封闭自我思考能力,依赖算法,将自我命运交付出去…
媒介与技术作为对我们自身的延伸,事实上是由我们自己生产的,是用我们自己的映像(image)生成的,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并且渐渐地疏远了我们自己的创造物,把它看成某些东西,而不是我们自己。同时变得时常地眷恋它们,却不曾意识到我们只不过是迷恋对自己的反射。——兰斯·斯特拉特,《麦克卢汉与媒介生态学》,2016,31页) 再回到个性化推荐机制也一样,很多人由于麻痹了中枢神经,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只是迷恋对自己的反射。
【五六七】这部分不太看得懂,印象比较深刻就是说到 艺术家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能把握自己行为的含义,能把握时代新知识含义的人。
—————————————————————————————————
下面谈论的多是具体某一媒介的延伸。
【道路与纸路】【数字:集群的侧面像】
这里谈到麦克卢汉一个观点——口语传播时代的“部落化”到文字印刷时代的“去部落化”再到电气时代的“再部落化”。
当知识以视觉手段传播开来时,当它以字母表的形式出现、更方便人们使用时,知识就发生定位,并分割为专门的领域。 引自 十 道路与纸路 电讯传播瞬息万里的特性,不是使人类大家庭扩大,而是使其卷入村落生活的凝聚状态。 引自 十一 数字:集群的侧面像 【货币:穷人的信用卡】
从物物交换发展到货币交换,代表新的观念的诞生:金钱用作货币,而非商品。我们放开了商品的把握,不再使用奢侈品进行交易,在抓放行为中实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行为。
货币的使用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否则毫无价值。
回应 2021-05-09 13:29:30
论坛 · · · · · ·
看了几页抽口烟 | 来自🤒 | 2021-08-28 02:34:03 | |
这本书体现了北美学者的通病 | 来自洗心革面波杰克 | 2021-04-17 10:34:41 | |
正文每页旁边空白处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 来自J_Drop | 2 回应 | 2019-09-05 10:12:24 |
《理解媒介》有导读类的书籍吗?参考书之类的? | 来自叫我堂吉诃德 | 2018-08-26 17:35:02 | |
翻译太差了 | 来自庸现 | 1 回应 | 2017-09-07 23:16:4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Signet (1969)8.5分 117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00)8.5分 2194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9)8.5分 750人读过
-
每满100-50
-
Routledge (2001)8.8分 7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理解媒介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小蓝 2012-10-05 09:57:59
这个版本有股墨臭味。。。挺厚的书大家还是慎重
79 有用 小水皮 2013-05-20 23:19:16
第2.5次读,还是有好多地方有种“what the fuking i am reading ”的感觉。麦克卢汉真是继承他老师伊伊尼斯的写作风格,语言晦涩,时不时还卖个小聪明。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中,有个学者在女盆友面前卖弄学问,讲的就是麦克卢汉的东东。
6 有用 伊卡洛斯的海 2020-09-26 11:49:52
读出了意识流的痛苦感。
4 有用 youlingman 2017-08-13 10:50:44
可以和芒福德汤因比组个神棍系列……附录不错
9 有用 Bani 2011-11-02 00:26:31
人类变成了机器世界的性器官,就像蜜蜂是植物界的性器官,使其多产繁衍,演化出新的形势
0 有用 浪白 2022-08-01 16:22:17
瞎定义
0 有用 什么粥 2022-07-30 18:16:04
认真读一遍,立flag
0 有用 龙乾rock 2022-07-25 10:24:23
内容和媒介往往是同一件事情。如今到处都是媒介,到处都是内容。人啊,要看的清楚,明白,真实!
0 有用 我好冷 2022-06-15 23:57:06
说实话,来来回回翻了不知道多少遍,画了不知道多少句需要引用的原话,甚至对于一些重点论述已经可以做到手到拈来,但主要还是聚焦在前几章及电影的一节,其他部分没有连起来仔细地读过,但还是要感谢麦克卢汉,这些关于媒介的论述给了我无限多可以借用与思考的理论出发点,作为我全部文章的理论基础,功不可没。就整书内容而言,充满了一位传播学者的离经叛道与大胆论断,许多当时的看法与猜测与现在社会已经不谋而合,不得不感叹... 说实话,来来回回翻了不知道多少遍,画了不知道多少句需要引用的原话,甚至对于一些重点论述已经可以做到手到拈来,但主要还是聚焦在前几章及电影的一节,其他部分没有连起来仔细地读过,但还是要感谢麦克卢汉,这些关于媒介的论述给了我无限多可以借用与思考的理论出发点,作为我全部文章的理论基础,功不可没。就整书内容而言,充满了一位传播学者的离经叛道与大胆论断,许多当时的看法与猜测与现在社会已经不谋而合,不得不感叹他的预言之精准,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怪人式的学者,本书的问世不仅引发了巨大的学术谈论,也激起了许多严肃学者的愤怒与不满,他的很多观点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矛盾,但正如其本人所言:“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学术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怪人式学者”,才有了更多探讨的激情与发展的空间。 (展开)
0 有用 Monica 2022-06-14 22:58:21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坐在飞机上时,飞机模拟鸟类的身体构造,而借助这一交通工具我回到了县城。媒介的两重基本功能:储存信息并加速传播信息,“我”同时既被作为“信息”被储存在一个集装箱中,也是借助这一物质媒介加速运输的过程。这也算契合了“一切技术都是人的延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