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 短评

热门
  • 2 师北宸 2012-05-07 12:11:02

    看完第一篇后面的就不用再看,翻来覆去都是同一个调调。

  • 3 ittalks 2013-01-21 16:20:22

    这本书就生产部门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部分,还是有启发的。电商不就是这么干的,说大了去互联网也是。

  • 2 malingcat 2012-03-12 17:50:44

    书名骗了我,其实是女性研究(如果有这么种研究的话)论文集。

  • 0 伊卡洛斯 2012-03-23 09:52:59

    或许自嘲和“比惨”确有减轻生活压力、宣泄抑郁情绪的作用,而群体性的自嘲和“比惨”更让人在从众的行为中逃离孤独的感觉,获得认同感。

  • 1 当时只道 2022-12-16 01:22:21 天津

    比想象中好,分析了科技和商品化造成的原子化社会以及女性依旧困难的境地。不过论述大都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其余大家也有相关作品。

  • 1 子猫 2022-11-11 00:54:01 山东

    我觉得对女性工作的考量还是很有深度 不得不说在当时还是有很多观点有预见性

  • 0 maomy 2013-01-31 20:30:40

    好久以前读过了,突然发现没有标注

  • 2 第五象限 2014-10-23 20:09:56

    从卢瑟、宅男到屌丝,这些身份标签,或者说身份认同,折射出近十年内中国社会的某些人群的生存状态。而它们的先后出现以及彼此细微差异,也颇耐人寻味。 那些常常自称“卢瑟”或“屌丝”的人,是在表达对生存状态的不满。但他们在中国社会里其实远不是最穷的、最累的人,后者在互联网上几乎是缺席的,当然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 0 青年哪吒 2015-09-26 18:33:05

    现在很多论述已成常识,作者问题在于往往开了个头就迅速收尾,这可能正证明了她所论述的问题

  • 1 Anthony 2019-11-14 16:46:37

    这书仨特点:女性主义、白领工人、车轱辘话。 抽象讲质量确实一般般……第一章和第十章写得比较好,主要是因为车轱辘话有点多,第一章之后都有重复;第十章则是本书的同名主打文章,虽然最后也没给出啥结论…… 我欣赏它的地方在于作者强烈的主体性吧,作者是女性,所以通篇几乎都在谈女性工人的情况(读之前完全没有料想到简直是本女权书……);作者参与过左翼的集会、讨论等实践面向的东西,因此有时候写得像个回顾。 准确识别出,关键在于时间上的剥削,这一点很重要;揭示清楚,消费主义不断扩张之后,重要的结果是工人对工资体系依赖性更强,也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想过的;从女性工人入手的便利和有力之处就更不用说了。

  • 1 merleau 2012-01-16 18:25:46

    所有的快感都是可以购买和拥有的商品:美国人在说“玩得开心”或“发生性关系”时用的是have,在说“上床”或“吸大麻”时用的是get,而“做爱”、“作乐”等老式词组则用的是make.

  • 0 Rhinover 2013-09-13 12:28:51

    写得还挺易懂的,虽然框架还是政治经济学、时间-地理空间的,但是可以看出一个貌似外行的研究者如何一步一步将自己关注的话题理论化。

  • 1 N 2013-02-23 18:20:39

    被标题欺骗了,其实这本书是一组文章构成的,其中第十篇才叫《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

  • 0 where,where 2013-03-10 11:46:44

    是目前看过的比较不错的学术类书籍啦~~由于是合辑吧,各章之间的逻辑什么的不是很好,,而且可以作为 单向度的人 的举例说明注释!

  • 0 松子蜘蛛侠 2013-01-06 15:36:23

    的确与某学姐所提到的观点类似,白领与工人在当今中国的差距逐渐缩小。所谓高科技无产阶级,所指的也是这些伴随着科技发展却并未相应进步的人。中产阶级的固化,在当今中国已有显现,我们的未来实难预料。唯一遗憾的是,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执着,反而使得这本书失色不少。总觉得女性主义如果单单拿出来讨论,意义甚大,反而是如此在讨论一些共通的问题时,如果过分关注于从女性角度的考虑,会失去一些大局观。不可否认,女性面临着问题,同时也不可否认,男性同样面临着问题。然而,究竟压力更大的谁?需要我们好好的考虑。

  • 1 Eukelade 2014-06-05 23:04:27

    没想到是女性主义的,开拓了视野.但是有点观点不能赞同啊.对技术带来的好处视而不见...

  • 0 浪漫剩余 2022-03-01 11:55:00

    核心都在前面两三章,后面要么是已经脱离时代要么是罗列材料。但是这前面的几章看得格外舒畅,可能因为之前没有机会读到这类书。家庭工作的社会化、技能化与去技能化,还有一点我比较看重,是生产知识转为消费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它关乎人类生命的存在,如果生命是"意志",是大脑相关的,那么从消费知识来看,我们听从专家安排的操作序列。

  • 2 白山 2021-11-28 18:04:13

    真实地感受到了“学术萨啦咪”(将一个研究切分成几篇文章发)。主要讨论了资本主义发展和高新技术如何再生产了女性贫困,还是挺有启发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