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纳什博弈论及对自然法则的研究
原作名: A Beautiful Math
译者: 洪雷 / 陈玮 / 彭工
出版年: 2011-6
页数: 159
定价: 2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2206694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通过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丽心灵》的主角、诺贝尔奖获得者纳什的均衡理论,及其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的应用。并简单扼要地介绍了其他科学家对博弈论的研究成果。篇幅精炼,但内容翔实,适合广大对纳什及博弈论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作者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颁发的社会科学奖,以及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在科学新闻创办方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其作品广受读者欢迎。
目录 · · · · · ·
第一章亚当·斯密之手——找寻自然法典7
第一节看不见的经济学8
第二节逻辑和道德9
第三节看不见的手11
第四节理性不是天性14
第五节达尔文主义之源15
第六节酝酿中的博弈17
第二章冯·诺依曼之博弈论——博弈论的起源18
第一节广博的研究19
第二节效能和策略20
第三节博弈进入经济学23
第四节鲁滨逊遭遇盖里甘岛25
第五节测量社会的体温27
第六节掌握最小最大化原理30
第七节不仅仅是游戏34
第三章纳什均衡——博弈论的基础36
第一节初创时的冷遇37
第二节美丽的数学38
第三节寻求均衡39
第四节博弈论的成长42
第五节背叛还是合作43
第六节公共物品45
第七节博弈论的今天46
第四章史密斯的策略——进化、利他主义与合作52
第一节生活和数学53
第二节生命的博弈55
第三节地景上的进化59
第四节同族与合作61
第五节以牙还牙策略62
第六节博弈与惩罚64
第五章弗洛伊德的梦——博弈和大脑67
第一节大脑和经济学68
第二节博弈和情绪69
第三节经济学和大脑70
第四节你相信谁?73
第五节人类神经经济学76
第六章谢顿的解决方案——博弈论、文明和人性79
第一节人性的天性80
第二节比较文化81
第三节文化多样性83
第四节博弈,基因与人类天性85
第五节混合的人性89
第七章凯特勒的统计数据和麦克斯韦的分子理论——数据与社会学,
数据与物理学91
第一节统计学与社会92
第二节社会物理学94
第三节麦克斯韦和分子理论96
第四节概率分布99
第五节统计学重返社会100
第八章培根的链接——网络、社会与博弈102
第一节六度空间103
第二节网络就在我们身边104
第三节网络狂热105
第四节小世界107
第五节无标度的幂110
第六节回到博弈论113
第九章阿西莫夫的预见——心理史学或社会物理学117
第一节社会谴责118
第二节社会磁性120
第三节社会网络122
第四节社会物理学与博弈论123
第五节多元文化125
第十章梅耶的硬币——趣味量子与博弈论128
第一节量子电视129
第二节冯·诺伊曼归来130
第三节量子困境132
第四节量子通讯133
第五节量子缠结134
第六节量子选举135
第十一章帕斯卡的赌注——博弈、概率、信息与无知137
第一节统计学和博弈139
第二节概率和信息140
第三节信息和无知142
第四节回到博弈145
第五节心理史学的视角149
后序151
第一节物理学和万物152
第二节天生的分离153
第三节危险155
附录纳什均衡计算157
· · · · · · (收起)
喜欢读"纳什均衡与博弈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纳什均衡与博弈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更多书评 8篇
-
Silence (绘事后素)
一方面智力有限,一方面又要参与多种博弈,所以“理性”的选择就是放弃纯粹理想化的博弈选择,代之以一系列的指导方针……这就是文化行为的意义所在。 醍醐灌顶。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大于制度和法律,此等奥义也不知道2000多年前的先哲们是怎么悟到的。2017-03-03 22:22:06 1人喜欢
-
Silence (绘事后素)
大自然之所以包含这么多复杂的系统,绝非没有原因。复杂性是发展变化的。”聪明“的设计都是一些简单、可预见的系统,以便人们理解。 问:人类是否有能力“设计”一个真正的“复杂”系统? 答:人类无法凭空“创造”一个复杂系统。因为复杂性总是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即变化(各种相互作用)本身。但我们可以部分改变接下来某个时刻的“初始条件”,通过引入新变量来影响复杂系统未来的走势。这大概才是“设计”的本质吧。不断尝...2017-02-16 22:31:58
-
NE_Mmemory (一分踏实的耕耘,一分安心的收获)
作者开篇的文路颇让我适应了一阵,时而描述生平,时而总结前人思想,时而又点缀上自己的评论,实在是于中国经传写法大为不同,不过这跳动的文笔中,还是有核心的理念。比方说这个第一章。 17世纪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诞生,人类开始体会到利用科学认识世界的快感,继而是一波以科技为基础的工程技术的革命,人类理性改造世界的自信到达了最高峰。人们慢慢近乎于将科学当做了新的神学,信仰自然规律,崇尚自然法典,追寻规律,利用规...2012-06-17 10:28:31
作者开篇的文路颇让我适应了一阵,时而描述生平,时而总结前人思想,时而又点缀上自己的评论,实在是于中国经传写法大为不同,不过这跳动的文笔中,还是有核心的理念。比方说这个第一章。 17世纪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诞生,人类开始体会到利用科学认识世界的快感,继而是一波以科技为基础的工程技术的革命,人类理性改造世界的自信到达了最高峰。人们慢慢近乎于将科学当做了新的神学,信仰自然规律,崇尚自然法典,追寻规律,利用规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18世纪由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开始草创。人类沿用了从寻找自然世界规律过程得来的经验与灵感,寻找社会的自然秩序。如亚当斯密之看不见的手,提出了,社会的自然规律的推导方法,应当是从人类思想内在特点的本性出发,而不是重审历史,分析现实。即人类社会有一种自然的秩序,暗合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本质。 19世纪达尔文建立物种物竞天择的思路,将自然物理学,经济社会学的思路带到了自然界中物种的变迁发展。 “自然法典”?!与我看来,与其说是规律,不如说是概率。。。 再写又要扯到我信奉的敬畏学,和表象物理学了。 周末快乐,笔记之。
回应 2012-06-17 10:28:31
-
王白 (From zero to hero)
17世纪法国,帕斯卡与费马关于如何在赌局中制胜的邮件讨论过程中,创造了“概率论”。期望值=产出的概率*产出本身。 目前, 运用社会物理学来描述社会的尝试绝大多数并不以博弈论为基础, 而是以统计物理学。 但博弈 论中混合策略/ 概率方程式表现出其与统计物理学中概率分布有惊人相似。 科学(不像数学)不是建立在不可约规则的坚实基础上的。 科学就像语法。 语法是由使用该语言的本 族人在创造词汇和联系词汇时发展出来的规...2017-07-20 13:51:12
17世纪法国,帕斯卡与费马关于如何在赌局中制胜的邮件讨论过程中,创造了“概率论”。期望值=产出的概率*产出本身。
目前, 运用社会物理学来描述社会的尝试绝大多数并不以博弈论为基础, 而是以统计物理学。 但博弈 论中混合策略/ 概率方程式表现出其与统计物理学中概率分布有惊人相似。
科学(不像数学)不是建立在不可约规则的坚实基础上的。 科学就像语法。 语法是由使用该语言的本 族人在创造词汇和联系词汇时发展出来的规律。 科学源于方法的集合,成功诠释自然。 这就是为什么 科学不完全是实验,也不完全是理论,而是两者相互影响的复合体。 引自 帕斯卡的赌注——博弈、概率、信息与无知 对概率的两个理解:1. 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该事件本身的性质。 你观察所有情况中事件发生的片断,并籍此测量出它的客观概率(客观派)。2.概率是一 种对于某事件可能会怎么发生的信念。测量 某事件多久发生一次得到的是一个频率,而非概率(主观派)。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客观派的测量方法无法施行。
熵:熵越大,不确定性越大,无知越大。“熵的最大化” 简单解释就是,选择那些源于一切符合自然法则的可能性集合中的概率分布。
概率论 就是关于如何找到对于每个参与者都是最好的混合策略(为了达到这个博弈的最大效用,或最大回报)。纳什均衡 就是在一个多人博弈中, 在所有参与者的各种混合策略中至少有一个组合可以达到没有一个参与者能通过改变策略获得更好的结果。
但是现代博弈论的瑕疵:所有的博弈(在确定条件下)都有至少一个纳什均衡, 但在很多博弈中能够出现不止一个纳什 均衡。你无法辨别出在真实世界情况下参与者们将会实际采用哪套混合策略,即便只有一个纳什均衡的复杂博弈,要计算所有参与者的混合策略,也超出了超级计算机的能力。而且,传统博弈论的基本假设的薄弱之处——参与者是理性的回报最大化者,现实中人们并不是“绝对理性”的——使得这个瑕疵更加放大。
所以,不仅仅是参与者持有混合策略,观察者对于博弈结果也要有一个可行预测,将参与者考虑成微粒,最大化其不确定性(无知/熵),得出公式算出概率分布。
最大化无知法包含了另一个因素,参与者的非理性,将其量化为“热度”:热度越高越非理性。实际决策中,根据你了解的热度,可以改善你的概率分布。
事实上,概率分布的公式中,人不单单只有热度一个特征,还有风险规避程度等等,如果加入一个真实人的知识到公式里,就可以降低熵的值。这实际上是将博弈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了。——想想心理史学吧,这与博弈论的行为学间存在着相似性。
回应 2017-07-20 13:51:12 -
王白 (From zero to hero)
硬币翻转游戏:一枚正面朝上的硬币用盒子罩住,Q先选择是否翻转硬币,接着在不知道Q的操作的情况下,J决定是否翻转硬币,最后Q再选择是否翻转硬币。在传统博弈论下,J的最佳策略是随机半数翻转,Q的4种组合选择策略也是随机1/4。那么结果将是胜负一半。 亚原子世界中, 现实是模糊的, 它包含了多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真实的。 你无法知道一个 原子在哪里, 因为它不是占据特定的空间,而是同时占据了多个空间。(量子理论的多...2017-06-30 10:42:05
硬币翻转游戏:一枚正面朝上的硬币用盒子罩住,Q先选择是否翻转硬币,接着在不知道Q的操作的情况下,J决定是否翻转硬币,最后Q再选择是否翻转硬币。在传统博弈论下,J的最佳策略是随机半数翻转,Q的4种组合选择策略也是随机1/4。那么结果将是胜负一半。
亚原子世界中, 现实是模糊的, 它包含了多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真实的。 你无法知道一个 原子在哪里, 因为它不是占据特定的空间,而是同时占据了多个空间。(量子理论的多重现实)
针对硬币翻转游戏,J采用经典方法玩,Q使用量子策略:半正半反(在量子信息物理的术语中, 这种 正- 反组合的双值关系称作量子比特- qubit),量子控制可以确保这枚硬币最终朝上。
至少量子物理学和博弈论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 概率分布,也就是博弈论混合策略的概率分布和 量子力学多重现实的概率分布。
回应 2017-06-30 10:42:05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Joseph Henry Press (2006)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关于经济学的书 (ABCDE)
- 区块链与Web3通识一百本 (加菲众)
- 2014 (书单品鉴)
- 已买未读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 没事就涨点姿势 (南池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纳什均衡与博弈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牛油果小王子 2015-01-27 22:35:17
粗略讲述了博弈论的完整历史,冯诺依曼个大神棍。。。既有入门级的推导又有各学科的联系,适合普通读者
15 有用 南池子 2015-06-06 12:19:09
删掉注释是几个意思!
1 有用 辵兔 2015-06-08 10:28:28
读了一半读不下去,正如热门评论,没有什么让我耳目一新的东西。
0 有用 書魚 2019-09-18 12:08:31
读不下去
2 有用 头撞墙 2015-08-23 10:48:47
『我敢打赌, 博弈论和概率的密切联系是博弈论之所以被广泛地应用在这么多不同科学领域的原因。并且,毫无疑问,正是博弈论的这个方面使其居于一个如此战略性的位置,作为一种原动力促使社会学与统计物理学融合形成社会物理学——有些像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或自然法典。』
0 有用 Voyager 1# 2022-06-11 18:24:58
你永远无法战胜庄家,到你可以从庄家那全身而退。
0 有用 菩提觉 2022-05-21 12:41:44
隔靴搔痒,宽泛肤浅
0 有用 Fzy 2022-02-09 17:29:36
读不到实质内容,感觉规模挺大,但啥也没说
0 有用 ZJ 2022-01-21 22:58:04
比起科普读物,这本书更像一本博弈论的发展史。从约翰开始的经典经济系,到博弈论,到均衡博弈,网络,量子等描述了经济学中关于博弈论的发展。博弈论是用来研究人群的行为的工具。
0 有用 T 2021-12-28 21:51:17
很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