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rl Gustav Jung
出版社: Editions Albin Michel
副标题: Etudes sur la phénoménologie du soi
出版年: 1983-4-13
页数: 334
定价: EUR 24.75
装帧: Broché
ISBN: 9782226016423
出版社: Editions Albin Michel
副标题: Etudes sur la phénoménologie du soi
出版年: 1983-4-13
页数: 334
定价: EUR 24.75
装帧: Broché
ISBN: 9782226016423
豆瓣评分
Aïon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C. G.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他所提出的自性化、共时性、原型、集体无意识、情结、外倾与内倾等概念,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人会觉得自己拥有了某一件事物本身,这是幻觉之源。实际上,人不过拥有万物的名字,尽管人们长期误以为名字魔法般地表征着万物,叫出名字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设想其存在。几千年来,拥有理性大脑的人们一直有机会看穿这种自负,明白这种自负一无是处,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从智性上掌握事物,仅仅接纳事物的表面价值我们的心理经验充分表明:对心理学事实的智性“理解”,产生的不过是其概念;而一个概念无非是一个名字,一种“声息”( flatus vocis)。这些智性上的“计数器”,可以被轻易地四散传播。它们一传十、十传百,毫不费力,因为它们没有重量或实质。它们看起来圆满,实际上是空的;它声称指派给我们重责大任,其实将我们交付于虚无之中。毋庸置疑,智性在其自己的领域中是有用的,但当它试图操控价值时,却像个智性的诳话家和幻术师。 运用智性可以进行任何科学研究,除了心理学。因为心理学的主体ー一心灵一一有两个以上的方面,被感知觉和思维所调节。价值的功能一一情感一一是我们意识定位的一个完整的部分,不应该被任何一种心理判断忽视。否则,我们试图构建的过程是不完整的。每个心灵过程都有一个价值品质依附于它,也就是它的“主观感觉基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阴影 -
心理学并不知道善恶本身是什么,而只是把它们认作对各种关系的判断。所谓的“善”,就是看起来恰当的、满意的,或是从某个角度看来有价值的;恶则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称为善的东西“真的”善,那么,一定也有“真的”是恶的东西。心理显然涉及或多或少的观判断,换句话说,在给价值关系命名时,总会涉及心灵的对立面,“好”表示某些不坏的东西,而“坏”则是某些不好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东西是极端邪恶的,也就是危险的。人性无所不包,那非常危险的部分,任何人都有。掩盖邪恶毫无意义,因为这样只会自欺欺人地产生一种不实的安全感。人性具有无穷无尽的恶。而且,就人类经验而论,就心灵对善恶的判断与区别而论,恶行与善行同样真实。惟有无意识不区分善恶。老实说,在心理范围内,个体并不知道支配心理世界的是善是恶。我们仅仅希望是善在支配——即由那些看起来适合我们的东西来支配。谁也不可能说清楚,普遍意义上的善究竟是什么。我们对自己道德判断的相对性和易错性领悟得再多,也不能让我们免这些缺点。而且,那些自视超越善恶的人,总是人类最残忍的行刑者,因为他们在自身弊病的痛苦与畏惧中纠结。 今天,有一点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人类不应该忽视潜藏于他们之中的恶的危险。不幸的是,这一点过于真实。所以,心理学必须坚持恶的实在性,也必须否定任何将恶视为毫无意义或实际上不存在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科学,处理的是实际情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基督,自性的象征
> 全部原文摘录
Aïon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一生都在认识人的真我的荣格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佛...
(展开)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荣格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意识是精神事实对自我的一种关系,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 自性(Self)即全部的人格。 自我(Ego)是有意识的人格,从属于自性,是自由意志在意识域的内部。 荣格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无论意识延伸得多远,也仅仅只在无意识领域里保持着一...
(展开)

“史上最难荣格著作”
荣格的著作不容易理解,而这本书几乎堪称“史上最难荣格著作”,读一遍恐怕是不行的。但是,经典的好处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如此一来,反而能激发自己的思考。我想这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吧。读这本书,建议先读最后的出版后记,会对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大体内容有一个概...
(展开)

评《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
我记得不知道哪里看到的一句话讲过,英语是世界上最不适合哲性的清晰表达的语言(即使他们的学术成果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因为太多的概念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准确的对应词。所以,比起直接使用原德语法语拉丁语单词,英语更喜欢做的事情是,在现有的日常英文词汇间选一个比较有关...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译林出版社 (2019)8.6分 196人读过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9.1分 187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199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Aïon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