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亲历川藏线》是一部参加解放川藏、修筑川藏公路的亲历者,饱经沧桑的“老西藏”独家披露的历史上最真实、最全面、最动人的川藏线传奇。作者高平本着“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还原历史,生动再现了修筑川藏线的全过程,令人终生感怀那些英雄的战士、可爱的藏胞、古老的文化和淳朴的生活。
《亲历川藏线》流畅的语言、灵动的诗文、黑白的照片、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绘就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热情讴歌了惊心动魄、壮烈豪迈的修筑川藏线全景,充分展现了十八军全体进藏官兵和老一代进藏工作者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老西藏精神”,奏响了军民鱼水一家亲、汉藏手足情深的和谐乐章,架起了民族团结进步、共同走向幸福的连心桥梁。
高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生于北平,原籍济南。17岁参军,曾参加解放四川和西藏。一直在部队和地方文艺单位担任专业创作及组织领导工作。出版有诗集《大雪纷飞》,文艺评论集《致诗友》,散文集《从西藏到东欧》,长篇小说《仓央嘉措》,歌剧《二次婚礼》,电视连续剧《贺龙》(合作)等20余种。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30余次,已被译为英、俄,匈、罗马尼亚、马其顿文和藏文。2009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文艺终身成就奖。
作者是亲历川藏线的修筑过程。五十年代初他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作者并没交代在修筑部队中的角色,貌似负责写作,“鼓励军民同心、汉藏同心共建美好家园”。有些话听来很左,可作者文革中还是成了右派。 书的内容包括当年修路的目的、方法、人员等。小故事清晰的刻画出川藏线修建之艰难。 我们刚走了一小段川藏线。现在的路应该是在50年代建成的道路上进一步增强加固开拓的。路况已经非常好,仍能感到高海拔高落差,气候变化... 作者是亲历川藏线的修筑过程。五十年代初他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作者并没交代在修筑部队中的角色,貌似负责写作,“鼓励军民同心、汉藏同心共建美好家园”。有些话听来很左,可作者文革中还是成了右派。 书的内容包括当年修路的目的、方法、人员等。小故事清晰的刻画出川藏线修建之艰难。 我们刚走了一小段川藏线。现在的路应该是在50年代建成的道路上进一步增强加固开拓的。路况已经非常好,仍能感到高海拔高落差,气候变化莫测,河流湍急等困难。 川藏线修建时,完全无路。全靠人力开山铺路,还物资匮乏,困难超越了作者的描述及我的想象。 建成怒江大桥,还真想去看看。 虽然作者的“红”文字不合现代人胃口,但我以为那个年代能修成那样路,没有“红色”的激情是办不到的,所以无可厚非。 书中提到他们拍过的纪录片,很想找来看看。 (展开)
开头真的很吸引我,不过中间开始显现五毛色彩太浓烈的时候不得不质疑书内容的真实性了。这样也就没有读下去的必要了,不过长了不少知识还是很感谢作者的。
> 更多书评 1篇
> 13人读过
> 13人想读
订阅关于亲历川藏线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Lan 2018-06-24 21:57:47
作者是亲历川藏线的修筑过程。五十年代初他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作者并没交代在修筑部队中的角色,貌似负责写作,“鼓励军民同心、汉藏同心共建美好家园”。有些话听来很左,可作者文革中还是成了右派。 书的内容包括当年修路的目的、方法、人员等。小故事清晰的刻画出川藏线修建之艰难。 我们刚走了一小段川藏线。现在的路应该是在50年代建成的道路上进一步增强加固开拓的。路况已经非常好,仍能感到高海拔高落差,气候变化... 作者是亲历川藏线的修筑过程。五十年代初他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作者并没交代在修筑部队中的角色,貌似负责写作,“鼓励军民同心、汉藏同心共建美好家园”。有些话听来很左,可作者文革中还是成了右派。 书的内容包括当年修路的目的、方法、人员等。小故事清晰的刻画出川藏线修建之艰难。 我们刚走了一小段川藏线。现在的路应该是在50年代建成的道路上进一步增强加固开拓的。路况已经非常好,仍能感到高海拔高落差,气候变化莫测,河流湍急等困难。 川藏线修建时,完全无路。全靠人力开山铺路,还物资匮乏,困难超越了作者的描述及我的想象。 建成怒江大桥,还真想去看看。 虽然作者的“红”文字不合现代人胃口,但我以为那个年代能修成那样路,没有“红色”的激情是办不到的,所以无可厚非。 书中提到他们拍过的纪录片,很想找来看看。 (展开)
0 有用 Stanico 2012-10-22 14:00:11
开头真的很吸引我,不过中间开始显现五毛色彩太浓烈的时候不得不质疑书内容的真实性了。这样也就没有读下去的必要了,不过长了不少知识还是很感谢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