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
这棵万年巨树上结出的硕果。
过常宝主编的《中医文化》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谈起,由此展开
中医文化的历史画卷。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天人相应”和“辨证论治”
等主要理论,以及“四诊”、中药、针灸、推拿等诊疗方法,生动地再现
了御医、坐堂大夫、游方郎中等行医场景。接着,一个个中医故事和一位
位名医的事迹娓娓道来,令我们对中医文化有了更贴近、更真实的了解,
对中医德行有了一份感动、一种敬意。此外,《中医文化》还特别关注了
中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功用,以及中西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对中医文化进行梳理和品读,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我们对中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以生动而内涵丰富的教学,曾被学生评为“北师大最受欢迎的本科教学十佳教师”。曾任中国香港教育学院、中国台湾东吴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院校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上古文学和文化,著有《楚辞与原始宗教》《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先秦散文研究——上古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依然旧时明月——唐诗宋词中的生命和情感》等多部学术著作。
学到很多哇
科普读物,前面几章知识性不错,可以读读
中医科普图书,不过发现古代文人很多都精通中医。
最后一章讲的是中西医的碰撞和融合,是什么导致中医西医融合的尼,还是我们自己吧,或者说这个社会,现在的人,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虽然是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生长,但却是使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那么,为什么国家政府到各方各界会极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呢?这是由两方面觉定的,一方面是中医专业人士没有能力展示自身基础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是难以抗拒... 最后一章讲的是中西医的碰撞和融合,是什么导致中医西医融合的尼,还是我们自己吧,或者说这个社会,现在的人,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虽然是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生长,但却是使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那么,为什么国家政府到各方各界会极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呢?这是由两方面觉定的,一方面是中医专业人士没有能力展示自身基础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是难以抗拒的国内国际社会背景。看似中国在发展,其实国人的根已经丢了。 (展开)
前半部分还行,尤其最后谈到中西医结合,我觉得可能对某种疾病疗效好,但是两个同为治病救人的学科在各自的教育领域不适合有交集。
> 1人在读
> 8人读过
> 6人想读
订阅关于中医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icegun 2023-07-03 20:34:23 广东
学到很多哇
0 有用 小勃Jeremy 2012-11-23 18:06:23
科普读物,前面几章知识性不错,可以读读
0 有用 深蓝男孩 2024-12-24 13:16:58 江苏
中医科普图书,不过发现古代文人很多都精通中医。
0 有用 So what 2018-11-03 11:50:54
最后一章讲的是中西医的碰撞和融合,是什么导致中医西医融合的尼,还是我们自己吧,或者说这个社会,现在的人,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虽然是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生长,但却是使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那么,为什么国家政府到各方各界会极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呢?这是由两方面觉定的,一方面是中医专业人士没有能力展示自身基础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是难以抗拒... 最后一章讲的是中西医的碰撞和融合,是什么导致中医西医融合的尼,还是我们自己吧,或者说这个社会,现在的人,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虽然是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生长,但却是使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那么,为什么国家政府到各方各界会极力推进中西医结合呢?这是由两方面觉定的,一方面是中医专业人士没有能力展示自身基础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是难以抗拒的国内国际社会背景。看似中国在发展,其实国人的根已经丢了。 (展开)
0 有用 后窗 2019-02-02 00:12:08
前半部分还行,尤其最后谈到中西医结合,我觉得可能对某种疾病疗效好,但是两个同为治病救人的学科在各自的教育领域不适合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