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精)》(作者古川道雄)是一本以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而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也是作者著称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由以提出并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对于这本成名之作,作者自称:“如果说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负之处的话,那便是密切注意民众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点。”《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精)》作者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和形成动力,指出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隋唐帝国便不可能出现”。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会的内部和基层,把摸这一时代的精神脉搏,揭示出从纷乱的十六国发展到强盛的隋唐帝国的历史内在逻辑,突破了战后日本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史基本规律而忽视中国历史特色的研究范式,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中古史阐释体系的成立。
作者简介 · · · · · ·
谷川道雄,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继内藤湖南、京崎市定后日本研究魏晋隋唐史的第三代领军人物。
目录 · · · · · ·
序说论隋唐帝国的本源——中国中世的国家与共同体
第一编 古代世界帝国的崩溃与五胡诸国家的兴立
序章
第一章 南匈奴的自立及其国家
一 刘渊自立的历史背景
(一)释“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二)南单于权威的丧失及其恢复过程
二 前赵、后赵政权的历史结构
(一)问题考察的视角
(二)前赵、后赵国家中的匈奴世界
(三)皇帝权力的两个方向
第二章 慕容国家的君权与部族制
一 慕容燕简史
(一)鲜卑族的兴起
(二)慕容国家的胎动
(三)慕容□的建国
(四)慕容□的称霸辽东、辽西
(五)慕容□的帝国建设
(六)慕容□与前燕的灭亡
(七)后燕的复兴
(八)后燕的瓦解
二 慕容燕皇权的特征
三 军事体制诸问题
第三章 五胡十六国史上苻坚的位置
一 问题所在
二 前秦国家的正当性
三 优待鲜卑的精神
四 统一事业与德治主义
五 前秦皇权结构上的矛盾
第二编 北魏统一帝国的统治结构与贵族制社会
第一章 北魏的统一过程及其结构
一 从部落联盟到部落解散
二 华北的统一与州镇制
三 北魏国家的诸阶段与汉人贵族
四 门阀主义诸政策的推行
第二章 北魏官界的门阀主义与贤才主义
一 序言
二 孝文朝的两种立场
三 北魏末期的门阀主义
四 结语
第三章 北魏末期的内乱与城民
一 内乱中诸势力
二 城民的概念
三 北魏的军事体制与城民
四 内乱的意义
第三编 北朝后期的新旧贵族制之争
第一章 北朝后期的乡兵集团
一 序言
二 乡兵结集的诸例
三 乡兵集团的结构
四 乡兵集团与门阀社会的变质
第二章 北齐政治史与汉人贵族
一 序言
二 高氏政权的成立与展开
(一)高欢称霸的诸契机
(二)东魏政权的成立与内部抗争
(三)魏齐革命的内情
(四)文宣朝的抑压勋贵
(五)孝昭帝的复古政治
(六)武成帝与恩幸
(七)后主朝的党争
(八)北齐的灭亡
三 汉人贵族与政治现实
(一)北齐政治的推进者
(二)关于所谓勋贵
(三)汉人贵族中的新倾向
第三章 五胡十六国、北周的天王称号
一 秦汉以后的王号与皇权
二 五胡诸国天王号之例
三 天王号与封建的政治体制
四 西魏-北周的周礼主义与天王号
第四章 周末隋初的政界与新旧贵族
一 周隋革命与门阀官僚
二 高颍与隋朝政界
(一)前言
(二)开皇之治的代表性官僚集团
(三)高□的新贵族性格
(四)高□集团的新官人像
(五)高□的至公立场
补编 府兵制国家论
第一章 武川镇军阀的形成
一 序言
二 关中政权的成立与武川镇集团
(一)六镇之乱与武川镇
(二)武川镇民的南下
(三)阎氏的信
(四)宇文泰的被拥立
(五)关中政权的成立
(六)贺拔岳的西征军与武川镇集团
三 武川镇社会与武川镇军阀
(一)“乡里”武川镇的内涵
(二)武川镇社会的结构
(三)武川镇集团与西魏二十四军
第二章 两魏齐周时期的霸府与王都
一 序言
二 东魏的两都制
三 北齐的两都制
四 西魏、北周的两都制
五 中国的再统一与两都制
第三章 府兵制国家与府兵制
一 序言
二 霸府与府兵制
三 都督府制度的展开与府兵制
四 皇帝与府兵
第四章 西魏二十四军的成立与豪族社会
一 序言
二 “广募豪右”与“统领乡兵”
三 “乡望”与“豪右”
四 结语
第五章 府兵制国家论
一 序言
二 府兵制与兵民分离
三 豪右与乡帅
四 率募与授官
五 隋代的豪右与乡兵
六 府兵制与皇权
七 结语
译者后记
关系地图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中国历史是我的情人!”——访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谷川道雄

> 更多书评 22篇
-
齐天大沈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苻坚的德治未能跨越种族使鲜卑、羌归心。前秦在苻坚手中达到鼎盛,这是十六国中少有的盛世。苻坚本人推崇儒学,博学多才,是一代贤君,胜过刘聪、石虎辈远矣。在统治上,他也一直奉行仁德的政策。然而,恰恰是他的仁德葬送了前秦的命运。王猛、苻融都曾劝苻坚提防鲜卑,可惜均未被接纳。种族之墙难以逾越,鲜卑人终究要恢复鲜卑人自己的政权,无关苻坚的恩惠。2020-11-11 16:05 1人喜欢
-
思无邪 (生而为人是最大的苦与最深的罪)
摘要 本书可视为一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政治史。分析自汉末统一帝国崩溃,魏晋十六国及北朝,至隋唐统一普世帝国重新建立之过程,可自二主要维度切入,一曰民族,二曰阶级,历朝相关制度则为历史于此二维度中演进之重要节点。 民族问题 东汉至魏晋,南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胡族,在汉人中央政权之政策下内迁华北及关中。此时诸胡之社会形态多仍为酋长部族制。 八王之乱,晋室倾颓,各胡族纷纷自立。率先占据中原者,为南匈奴及...2020-01-18 14:33 1人喜欢
摘要
本书可视为一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政治史。分析自汉末统一帝国崩溃,魏晋十六国及北朝,至隋唐统一普世帝国重新建立之过程,可自二主要维度切入,一曰民族,二曰阶级,历朝相关制度则为历史于此二维度中演进之重要节点。
民族问题
东汉至魏晋,南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胡族,在汉人中央政权之政策下内迁华北及关中。此时诸胡之社会形态多仍为酋长部族制。
八王之乱,晋室倾颓,各胡族纷纷自立。率先占据中原者,为南匈奴及其下羯人所建之前,后赵。此时期之民族政策为胡汉之民严格分治。国家统治阶级为胡族,仍部分保留胡制,如单于称号及部族军制,军权由宗室所分掌。然其官制已开始汉化,亦起用部分汉人官僚。
此时期之激烈民族矛盾终致北方汉人之反扑,如冉闵反后赵,屠羯人,建冉魏。
继而入主中原者为鲜卑慕容部所建之燕。前燕之制度基本为前,后赵制度之改良及进一步汉化,设郡县,置汉官,废单于。军制仍有胡制之残余,宗室分掌兵权。胡汉之民仍为分治,创军封制,胡人兵士及部分为其服务之汉人被安置于军营,后演变为长期存在之军镇。
前秦苻坚为五胡国家之异数及一失败之社会制度实验。其欲以德治之理念消弭胡汉及各胡族间之民族矛盾,及氐人统治阶级内部之权力分配矛盾,终至身崩国裂。
北魏一朝之制度,为五胡诸国制度更进一步之改良及汉化。道武帝朝已通过近侍制,八国制来取缔胡人部落,集中王权。至孝文帝朝,迁都洛阳,改鲜卑贵族之姓为汉姓,与山东汉人士族合流。此过程中亦有逆流,太武帝朝之国史事件,崔浩之死及四大士族之灭族,即为鲜卑贵族反扑之一例。北魏之平民管理制度大体仍为胡汉分治,州郡民基本为汉人;然北魏中期开始,汉人开始迁入本大部为胡人所驻之军镇,城镇内部开始出现胡汉合流。
及北魏崩溃,分为北齐及北周。齐制基本为北魏制度之延续,其民族整合政策仍以高层通婚为主。另据陈说,北齐高层之文化有胡化之倾向。
宇文泰于关中建西魏,所得之北镇胡人本较东魏为少,又于邙山损失大半,遂几无胡民,仅余统治阶级。大统九年后,宇文泰以军制改革为起点,使胡化之北镇武川集团与关中汉人豪族合流,融胡汉之民于北周之军,乃至最终形成一关陇集团。
后北周灭齐,隋代北周以统一天下之过程中,逐渐以兵农之分代替胡汉之分,最终兵农合一。汉末以来之诸胡,遂彻底汉化,融入汉人。唐代之胡姓者,不再被视为异种,如河南元氏,贺氏等。
阶级问题
自汉末至隋唐,社会结构主要可分为几个阶级:
士族,为世代传承参与政治之高级贵族;豪族,为各地方上拥有雄厚实力之家族。士族的政治地位高于豪族。士族和豪族可能相互转换,士族之没落者或旁支,可能退化为地方豪族;豪族通过经营进入中央统治阶级者,则可能晋为士族。
民众可分为州郡民与城镇民。州郡民多为自耕农,于魏晋大量成为地方豪族之佃农,于北魏恢复自耕农之地位。城镇民最早于十六国前燕出现,为各地驻镇之军队及其属民,早期多为胡人,北魏中期开始有汉人迁入。十六国至北魏中期,城镇民之政治地位高于州郡民,甚至可被视为低级贵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城镇民地位降低,逐渐贱民化。
东汉起,儒家地位进一步确立,创立察举制,开始出现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如汝南袁氏;同期地方豪族大量兼并土地,不断壮大。
魏晋,创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之地位制度化,成为世族,如颍川荀氏,太原王氏;地方豪族设立庄园,使州郡自耕农成为其佃农。
十六国期间,魏晋两代兴起之世族大多南渡或西避,留于北方之地方豪族结坞为堡,以自保于乱世,或出仕于胡族政权。前燕创军封制,开始出现城镇民。
北魏,部分北方豪族继续进入官界,如清河崔氏,同留北世族如太原王氏一同成为一等士族,与鲜卑八大胡姓结合,构成北魏之最高统治阶级。朝廷设三长制与均田制,直接管理州郡民,打压地方豪族。孝文帝汉化及贵族制改革后,城镇民地位降低,逐渐贱民化。其前后地位之反差,尤以北方边镇之胡族镇民为甚,终致六镇之乱。
北齐之统治阶级,为六镇民之怀朔集团与山东豪族之组合,如渤海高氏。高澄时期,引入部分高门士族。
北周之统治集团,为六镇民之武川集团与关中豪族之融合。宇文泰所创之一系列官制及军制,使北周统治集团之整合程度远胜于北齐。
西魏北周至隋唐制度
西魏北周至隋唐制度,乃汉末三百年来社会问题之阶段性终极解决。上述之两组矛盾,均于此时期得到彻底解决或变相解决。 此二矛盾解决之过程,亦为历代皇权不断集中之过程。
关于种族问题:北魏末仍幸存之五胡贵族,均高度汉化,被视为汉人之族;五胡之民亦在胡汉混治制度下,彻底融入汉人,最终建立三百年胡汉矛盾后,一全新之统一普世帝国。至于隋唐时期所新涌现之塞外各族,如突厥,吐蕃,回鹘,则不在此五胡问题之讨论范畴内。
关于阶级问题:府兵制成为一暂时性之阶级流动通道,使地方豪族,甚至部分平民得以进入统治阶级。至中唐,引入山东及江左士族进入统治阶级,稀释以关中大族及武川系家族为主关陇集团之权力。最终通过科举制之常态化,瓦解及摧毁士族阶级,消灭其贵族属性,仅余氏族作为社会关系纽带之属性;同时使平民阶级固定拥有一狭隘之阶级上升通道,疏缓阶级矛盾,最终成为此后一千五百年历朝用以稳定国本之制度。
第一编 古代世界帝国的崩溃与五胡诸国的建立
十六国始于西晋建武元年,南匈奴刘渊自立称汉,氐族李雄建立成汉;终于北魏太武帝平定沮渠北凉。
汉帝国瓦解的原因:一 豪族的自立与成长,贵族制社会的出现;二 种族问题。
东汉以降的种族问题
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各部(包括羯族)降汉内迁,自西河,美稷,沿黄河南下,至山西汾水流域。
东汉征伐羌族,迁其于关中。
东汉迁氐族于渭水流域至巴蜀一带,曹魏为避免其为蜀汉所用,迁其于关中。
曹魏时期,毋丘俭伐高句丽后,迁高句丽人于河南荥阳。
据江统《徙戎论》,其时关中百万人口中一半为戎狄,故主张回迁氐,羌,匈奴,高句丽等各族于塞外故地。
(一) 南匈奴的自立及前后赵
南匈奴
至东汉中晚期,南单于对于南匈奴族内部仍保持权威。
汉和帝永元元年,汉与南匈奴联军大破北匈奴,大量北匈奴人归与南匈奴,旧民与降民开始对立和内乱。
永元五年,单于安国与左贤王师子相争,前者代表新降胡,后者得旧民支持。汉廷支持师子,杀安国,继单于位,新降胡民十五部二十万人造反出塞,持续二十五年。汉安帝永宁二年,降胡反对征兵讨伐鲜卑而逃亡。汉安帝延光三年,降胡部落大人阿族叛乱。
汉顺帝永和五年,句龙王吾斯,车纽包围南单于王庭,汉廷以统御不利,逼死南单于休利。叛军拥立车纽为单于,与乌桓,羌联合侵入并凉幽冀四州,南单于王庭由美稷内迁至离石。
汉桓帝延熹元年,匈奴中郎将张奂带南单于居车儿出塞攻鲜卑未果,南单于诸部不满征兵,皆反,与乌桓,鲜卑联合侵袭九郡,南单于尽丧族内威信。
汉灵帝光和二年,中郎将张修杀南单于呼征,立羌渠,兵役繁重,南匈奴国人十余万反叛,杀羌渠。羌渠子于扶罗继位,国人不服,转立须卜骨都侯,至此单于之位从挛鞮氏转至他姓。于扶罗后投袁绍,为曹操所败,降曹。
曹魏时期,将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各选部帅(晋改为都尉),部帅之下置汉人司马予以监督,另以并州刺史兼匈奴中郎将监督五部。
南匈奴丧失自治权,贵族地位降低,民众沦为奴婢田客。南匈奴开始逃亡塞外,如左贤王刘猛,其弟为铁弗部之祖,其子为独孤部之祖,后入鲜卑。
曹魏末,于扶罗之孙刘渊为侍子,滞留洛阳,后获授北部都尉,乃至五部大都督实权。其从祖刘宣谓之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前赵
晋惠帝建武元年,刘渊自立称大单于,即汉王位。
晋怀帝永嘉四年,刘渊薨,子刘和继位,未几遭其弟刘聪(时任大司马,大单于)进攻而亡。刘聪即帝位,命异母弟刘乂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
永嘉五年,刘聪破洛阳,移怀帝于平阳,陷长安,驻刘渊族子刘曜。山东石勒归顺。
刘聪朝,外戚靳准勾结宦官与刘聪子刘桀杀皇太弟刘乂,为皇太子,领相国。
刘桀继位,靳氏诛杀宗室诸刘,朝臣投长安刘曜;靳氏杀刘桀,自立为汉天王。
刘曜于长安即位,改国号为赵,诛靳氏。同期石勒亦称赵王,据洛阳。
前赵光初十一年,刘曜败于石勒,被俘杀。
后赵
石勒,南匈奴之下羯人贵族出身,族败,沦为奴隶。率马贼十八骑专事掠夺,其部包括胡族呼延氏,支氏等。后转于西晋成都王司马颖部下,失败后归刘渊,于永嘉之乱时杀王衍等西晋宗室官员两千人。后统合乌桓张氏之兵,转战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建后赵,灭前赵刘曜,称帝。
石勒崩,太子石弘继位。勒从子石虎废杀石弘,自立。
石虎三子石邃,石宣,石韬内斗,均被杀。幼子石世被立为太子,其母为刘曜女。后九子石遵杀石世即帝位,不久亦为石虎养子石闵所弑。石闵杀石勒孙三十八人,诛杀胡人,自即帝位,恢复旧姓冉,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不久鲜卑慕容部南下,俘杀冉闵灭魏,持续半世纪的匈奴系国家崩溃。
两赵国家之权力分配
两赵国家,诸王多握有重兵。诸王虽带汉人式的将军号和官制,但此制较类似匈奴军制,为两赵历代争斗不休的前提。
单于之号在两赵颇重要。君主尚处称王阶段时,一般自任大单于;即帝位后,则将其授给最尊贵的近亲子弟,代表储位,亦对胡民具有行政权。单于之下设元辅,左右辅,都尉等,均为汉官制,故单于称号之尊并不意味恢复匈奴旧制。
两赵为加强皇权,利用宦官和外戚,授权太子掌管国政。宗室诸王之外,两赵朝廷里另有一与外戚,宦官相抗衡的势力,为知识阶层,包括胡族集团出身者,如陈元达,王延,汉人官僚如范隆。
(二) 慕容国家的君权与部族制
慕容诸燕
东汉末以降,匈奴分裂衰亡,鲜卑人崛起塞北,如檀石槐,轲比能。此时鲜卑国家为部落联盟,共十余部,分为东,中,西三大部,每一大部由诸大人统领数个部落,宇文部属东,慕容部属中,拓跋部属西。据称檀石槐时代已形成大人世袭制,但诸大人一旦亡故,其部多分裂骚乱。
乌丸与鲜卑习俗相近,后乌丸之鲜卑奴隶反客为主,是为段部。
慕容部大人最早见于史籍者,为莫护跋,曾随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其子木延在曹魏正始年间随毋丘俭伐高句丽,木延之子涉归亦因军功被赐封鲜卑单于。涉归长子吐谷浑率本部一千七百户西迁,为后世吐谷浑国之祖,次子慕容廆杀叔继位。
八王之乱后,慕容廆名义臣服东晋,封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大量收编逃难东北的汉人士庶流民。其时晋东夷校尉崔毖纠合鲜卑宇文部,段部,高句丽,欲灭慕容部,为慕容廆所败。另破与后赵石勒联盟的宇文部西支宇文乞得龟。
慕容廆三子慕容皝灭收留其流亡庶兄慕容翰之段部,收留其同母弟慕容仁之宇文部,高句丽,扶余,自称燕王。东晋许之。
慕容皝二子慕容儁灭冉魏,迁都于蓟,后又迁邺,称大燕皇帝,开始与江左东晋及关中前秦对抗。
慕容儁三子慕容𬀩时期,太傅慕容评与足可浑太后逼皇叔慕容皝五子慕容垂出走前秦。垂领前秦军灭前燕,俘慕容𬀩,苻坚迁鲜卑四万户于长安。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称帝,定都中山,是为后燕。慕容𬀩之弟慕容泓,慕容冲于关中建西燕,后传至慕容永,为后燕所灭。
慕容垂晚年,其太子慕容宝在参合陂惨败于鲜卑拓跋部,逃至龙城,为慕容氏的姻族兰汗所杀。兰汗又为慕容盛所杀。龙城系政权传至慕容熙,为冯跋所弑,转为北燕。
同期慕容皝幼子慕容德在邺建南燕,为北魏所南逐,定都青州广固,后为东晋刘裕所灭。
慕容燕皇权的特征
前燕立国之前,慕容部已趋于统一国家,积极汉化,设郡县,置汉官。慕容儁称帝时,取消大单于之号。
胡族社会体制尚存,国家权力具有多元性,皇权更迭不稳定,皇弟仍有继位之法理可能,如慕容廆与其叔慕容耐相争,如慕容儁崩,群臣拥皇弟慕容垂;太子与其余诸皇子间地位差别亦不分明,如慕容皝与兄弟慕容翰,慕容仁相争。
国家军权分掌于宗室及慕容部,《晋书 载记》所录前燕武将四十人,一半出身于慕容部;辅政皇叔慕容恪死前托孤于其弟慕容垂,在己任诸职中唯重大司马。
军户的出现
前燕时已出现军户,当时称营户,军封,可视为胡族以军事组织的形式建立的一封建形式。营户驻扎于各地军营,专事军需生产,由胡人组成的骑兵承担战斗任务。
与之相对的州郡户,平时上纳常调,以供军需,战时则会被征为步兵。
慕容𬀩时期,悦绾试图改革整治军封,为太傅慕容评所杀。
(三) 前秦与苻坚
宗室问题
蒲洪,原为汉中氐族一小帅,先后归附前后赵,后以谶文有“艸付应王”,改姓为苻。
苻洪子苻健先为天王,大单于,最后称帝,可视为对宗室的谦逊。苻健时期,其弟苻雄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位极人臣;其侄苻菁亦有兵权,在苻健病重时欲杀太子苻生以夺帝位,事败被诛。
苻生时期,同族苻安为领太尉,苻柳为征东大将军,苻謏为镇东大将军。
苻生异母弟苻坚杀苻生,即位大秦天王,拜苻法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用苻侯为太尉,苻柳为车骑大将军,尚书令。此后十年,苻双,苻柳,苻庾,苻武等人分别驻守蒲坂,陕城等长安附近要地,直至苻洛之乱。
宗室为前秦国家的军事骨干,此点与前后赵及前燕无异。
民族政策
前秦灭燕,授慕容垂京兆尹,授燕帝慕容𬀩新兴侯,尚书,授慕容冲平阳太守,迁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
分徙本族。苻洛叛乱后,苻坚分徙关中氐族十五万户至关东各地,以安关东。秘书侍郎赵整歌曰“阿得脂,阿得脂,伯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苻坚的德政方针
苻坚对宗室及异族,均采取压制兼宽容之态度。
从兄苻洛同部将兰殊不满宗室待遇,叛。苻坚赦二人死罪,署兰殊为将军,徙苻洛于凉州。平乱后,苻坚以末弟苻融为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
苻坚时期,前秦皇权得王猛等官僚之助,得以趋于集中,最终使苻坚能在弟苻融,子苻诜等宗室反对之下,实行南征。
淝水战败,苻坚逃亡关中,关中堡壁三千处仍结盟向长安供粮。及坚为姚苌所弑,苻登继位,供坚之牌位,所部十万人刻“死休”于其铠,抗姚九年。足见前秦之亡,非因其内部腐败失德。
盖因苻坚的政治,内含一极深的矛盾。试图以德治国,解决民族问题及权力分配问题,导致前秦政治结构之脆弱。但此亦不失为一有价值之社会实验,及向后世北朝诸国最终解决此问题政策之过渡。
第二编 北魏统一帝国的统治结构与贵族制社会
(一) 北魏的统一过程及其结构
部落联盟期之汉化趋势及胡汉矛盾
汉末,鲜卑人崛起于东北,鲜卑十二部中,拓跋诘汾率拓跋部西迁至塞北。诘汾长子匹孤为后世秃发部之祖;另一子力微继位,聚民二十万,于盛乐祭天建国。
西晋武帝咸宁元年,力微遣子朝晋,二年后,中西晋幽州刺史卫瓘之计而杀子灭国。
力微孙猗卢统一塞北,援刘琨,击前赵,受封代国公,控句注陉北之地,筑城于盛乐,平城。启用卫操,姬澹等代郡汉人,加强王权。后为其子及北族旧臣所叛杀。
什翼犍时期,整备官制,启用代北汉人士大夫,如燕凤,许谦,莫显;以诸部族大人子弟为左右近侍,职能相当于唐制之门下省,以将仍相对独立的部族势力整合进王权。后代国为前秦所灭。
什翼犍孙拓跋圭流亡至贺兰部,开牛川大会,即代王位,改国号为魏,平定独孤部,库莫奚部(鲜卑宇文部旁支),高车人等势力,于参合陂大败后燕,入局中原。
八国制
道武帝皇始年间,解散部落,使诸部定居各处,不许迁徙,如皇始二年,平贺兰部叛,处其部于东界。
天兴元年,定都平城,以代郡,善无,阴馆,参合为四至划定畿内,于畿外设八国(八部),各设八部大夫一名,置北族诸部之民于直辖。
天赐元年,改革官制,在八国设大师,小师,在州郡另设师职,为中正官,负责评定出仕之人的出身与人物;赐爵于旧各族大人,缓其统帅权被夺之不满。
明元帝朝,改八部为天地东西南北六部;太武帝朝,改为四部,后逐渐取缔。
北魏于建国初期,断然解散游牧民部落,由此超越了前代五胡诸国即为核心,亦为限制的部族制度。八国制,可视为部落联盟国家体制的余波,及部落国家发展为汉化帝国之过程中一过渡阶段。
徙民政策与州镇制
北魏每灭一国,均将其核心之民徙于首都附近,计口受田,通过郡县制加以管理,以彻底分化瓦解降族,并利用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成果,如道武帝陷中山,迁慕容部及胡汉百工于盛乐;献文帝取山东,移当地望族于桑干河,设平齐郡。
徙民之后,在新占之地驻军设镇,至地方秩序恢复,方改镇为州,转军政为民政,且镇转州之初期,州镇并置,刺史兼任镇将,如在胡夏旧都统万置镇,设统万镇将,直至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始改统万镇为夏州,设刺史,兼统万镇将;北燕和龙镇后改营州;北凉凉州镇后改凉州;北方六镇更保留至终。
地方州镇的驻军主要为北族鲜卑兵,在部落解散后被编入八国制,随北魏扩张而定居于各地。州镇统帅多为鲜卑宗室,贵族,带汉官将军号,开军府,配属官。此军制仍颇具胡族特色。
汉人贵族
道武帝朝,山东贵族开始参政,如清河崔氏之崔宏,崔浩;太武帝神䴥四年,下诏招聘山东名士数百人为官,如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崔浩亦推举冀,定,相,幽,并五州士大夫数十人,其中不少曾因出仕北燕,北凉等国而为俘虏。
汉人士大夫大量入仕,导致崔浩产生一错觉,北魏已汉化为一中原王朝,并企将之改造为一汉人贵族制国家。胡族在其理想之社会等级结构中,地位不显。其友卢玄曾劝其三思,崔浩笑而不纳。崔浩最终因过于激进,遭胡族高层势力反扑,死于国史事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亦被牵连灭族,遭受重创。
文成帝,献文帝朝为北魏内乱期,恰值南朝刘宋末年亦乱,故北魏反趁机收取青州,淮北,并吸收当地豪族。南朝贵族亦有北奔者,如王肃。北魏至此得南朝之文化。
孝文帝朝所创之制中,均田制,三长制为太和十年所定,所反映者乃文明太后之态度,需与太和十四年后孝文帝亲政时期之汉化政策相区别。
鲜卑贵族之汉化与门阀化
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发起三次官制改革。太和十七年令中,大部分官职为汉官,但仍包含部分北魏特有官职,主要为胡族贵族子弟而设的侍从之官,如侍御中散,中散等;太和二十二年令,北魏前期特有官职一齐消失,全为汉官;同样的官等中出现模仿南朝的清官与浊官之别,清官多为文官,浊官多为武官。
官阶有流内与流外之分,流内官分为九品,主要为士族大夫;流内以下的流外官亦分为九品,主要为因勋功而入仕之庶民。此制后为南朝梁武帝改革时所借鉴,为南北两朝门阀贵族主义相互影响之一例。
改国姓拓跋为元;改鲜卑八大胡姓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八汉姓,与汉族四姓同为最高门第,不任浊官;其他北族各氏,以是否为部落大人之后或开魏以来之勋位高低,高者为姓,低者为族。此时代居于平城及洛阳之鲜卑贵族已颇染汉人士风。
另审定汉人士族等级,以四姓为第一等,四姓历代说法不一,大致包括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及赵郡李氏;对其余汉人士族,上朔其族中出仕者至汉魏,以定其等。
鼓励胡汉通婚,为皇室及鲜卑贵族聘娶汉人一等士族之女。
孝文帝朝诸门阀主义政策,意在进一步清除北族要素,摆脱种族之别,使北魏由胡族国家转为一以贵族等级制为基础之普世国家。
孝文帝之姓族详定及门阀主义政策,遭部分汉人士族抵制,其因有二:一 非一等士族对士族阶级内部平等性之诉求;二 士族内部开明者之贤才主义理念,如三长制之创始者李冲。
(二) 北魏贵族阶级之门阀主义与贤才主义
孝文帝之门阀主义
太和年间,平城胡人贵族已颇为汉化,然其门第之念不显,渐染汉人工商及贱民之风俗,如孝文帝弟咸阳王纳隶户为妃。孝文帝发诏禁止不同阶级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人高门通婚。
胡族之质朴性及缺乏坚固的阶级制度,导致其在汉化过程中遭受结构性危机。孝文帝欲以门阀主义,重新整理及保证胡族在新的普世社会秩序中之地位。
贤才主义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改革官制,讨论官吏进用之原则。门阀主义者认为“才在门中”。
贤才主义者,多为其祖于北魏开拓期已出仕者,且多为汉人非一等士族,如陇西李氏之李冲(其通过与山东一等士族通婚,将陇西李氏实质上提升为一等士族),昌黎韩氏之韩显宗。
出现寒门而入仕者,但仍需依附于士族,如李冲举荐之李彪,初为李冲派系,后与李冲起纷,遂被遣归。
孝明朝之政争及汉人士族之态度
宣武帝崩,乱起宫廷,禁军领军将军于忠杀权臣外戚高肇,拥孝明帝。其亲母胡嫔幸免于北魏“子为太子,其母当死”之制,为灵太后,逐于忠,第一次摄政。
灵太后以妹婿宗室元叉为领军将军。元叉与宦官刘腾掌握禁军,分隔太后与孝明帝。
刘腾死,孝明帝重见太后,罢元叉。灵太后二次摄政,后毒杀孝明帝,立孝明帝独女元氏,又立孝明帝堂侄元釗,终为尔朱荣于河阴所尽屠。
孝明朝诸次政争中,当权者所倚有二:一 胡族兵组成的禁军;二 各阶段当权者倚靠不同阶级,如灵太后亲近胡汉贵族,于忠则颇恨后者,元叉起用北族中之寒人。
孝明朝当权者动辄更替,而其对不同阶级之态度大异,故汉人士族于此阶段之政治态度多为消极避世,但求无过,崔亮,崔光兄弟即为两例;而恣意者恐招杀身之祸,如裴植,郭祚。
北魏末期的门阀主义至东西魏的贤才主义
孝明帝神龟二年,张仲瑀上书请另设武人选格,使其不入清流;羽林愤而哗变,袭伤张氏父子。灵太后胡氏被迫颁令,使武人亦可凭年资入选清流。为此,崔亮创“年劳”之制,计官员在某一职上之任职时间为“停年格”,依据其长短授予新职。此制完全忽略对官吏才能之考察。魏收叹曰“魏之失才,从亮始也”。
崔亮创年劳之制,其意有二:一 对勋人,武人之妥协;二 此制下,待授新职者将远多于可授之官,故此制可变相阻止平民阶层之勋人,武人进入高层。
至西魏,当权者开始倡导贤才主义。苏绰作《六条诏书》之四“擢贤良”,主张民间必有贤才,应权衡叙用之。
而东魏高欢擢人授任之时,亦重视其才。其子高澄为吏部尚书时,改革年劳制。
(三) 北魏之城民阶级与六镇之乱
北方之乱
孝明帝正光五年,北方六镇之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杀镇将造反,自称真王,陷武川,怀朔二镇。魏廷遣广阳王元渊为平叛军主帅,所部包括武川镇军主贺拔度拔及其三子。元渊上奏,陈述镇民之苦。八月,朝廷发诏改镇为州,解放六镇之民,为时已晚。正光五年,北方六镇全部反叛。
后拔陵遭贺拔胜突袭,又中元渊奇计,被策反敕勒部三万户,复被柔然夹击南渡黄河,不知所踪。所部六镇之民二十万被俘,被迁至河北冀,定,瀛三州。
旧柔玄镇民杜洛周于河北上谷反。稍后定州降户鲜于修礼亦反,不久为沟通北魏的元洪业所杀,之后葛荣又杀元洪业,败元渊,斩之,自称天子,定国号为齐。
武泰元年,葛荣杀杜洛周,兼并其部。
西方之乱
西北甘陕亦乱,高平镇民赫连恩等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响应拔陵。后胡琛死,部将万俟丑奴继之。
秦州城民薛珍等杀刺史李彦反,南秦州城民张长命等杀刺史崔游反,共推莫折念生为天子,率氐,羌人联军过汉水进攻雍州之北魏军总帅萧宝夤,发生内讧,念生被杀。宝夤亦反,后败于北魏中央军,奔万俟丑奴。
尔朱之崛起与败亡
北秀荣契胡(陈说为羯人,另有一说主体为南匈奴屠各人)酋长尔朱荣散家财,编私兵,镇压叛乱。孝明帝欲以尔朱氏对抗灵太后,被后党毒杀。尔朱荣推长乐王元子攸为孝庄帝,入洛杀太后及朝臣两千人,是为河阴之变。
荥阳,齐州等地城民杀太守,刺史,呼应尔朱。同期汉人豪族纷纷起兵,讨伐尔朱,如渤海高乾兄弟在山东起兵,河间邢杲于青州北海郡起兵,清河崔祖螭于齐州起兵。
武泰元年九月,尔朱荣破叛军,俘杀葛荣,获六镇降民二十万。
永安三年,尔朱荣入朝,为孝庄帝所诛。其侄尔朱兆杀孝庄帝,立节闵帝。两年后,尔朱荣部将高欢于韩陵击败尔朱兆,复得二十万六镇之兵。
城民
城民,亦作城人,城内人,城中人,指州城,郡城,镇城,戍城等内部之人,为配属州镇的军役及兵士;分布于北魏全境,汉水流域东益州的城民具有与北镇城民同样的性质。
城民与州郡民身份对立,时有纠纷,如清河崔祖螭不堪城民陵纵而讨之。反映北朝城市,在政治与军事机能方面与农村的对立。
城民之阶级成分变动
北魏入主中原分为三个阶段:一道武帝朝,灭河北后燕;二太武帝朝,灭赫连胡夏,辽西冯氏北燕,甘肃沮渠北凉,及渭水上游之氐人,羌人;三献文帝朝,伐刘宋,占山东,迁都洛阳。
北魏每灭一国,均将其降民迁至北魏首都平城,优待其中顺从之汉人豪族,使其为己所用;不顺从之豪族,部分迁至边远之郡为郡户,可被视为自由民。
在新征服地区设镇,所驻之军为镇军,后或成为州军。城民或镇民即为州兵,镇兵,其成分包括:一以鲜卑为主的胡人贵族子弟;二汉人豪族;三流放罪人。其中的汉人豪族,则为另外一部分不顺从中央政府者,其反意似更甚,故被迁至边镇为军户,逐渐沦为贱民。
入仕之汉人豪族积极救助沦为军户的同类,如李冲,高允。至太和年间,平齐户已经消失。故镇军的成分变化,只余胡族贵族后裔及罪犯之人,甚至罪犯可成为胡族镇兵之监督者。
北魏末年,武人的社会地位普遍降低,甚至中央禁军亦被排除出官界,太和年间的羽林哗变即为一例,遑论边镇之军。
六镇之乱时,除中央军外,各地汉人豪族亦积极起乡兵平叛,此点值得注意,可为北魏国家性质由胡转为普世,及豪族乡党阶级崛起之一例。
第三编 北朝后期的新旧贵族制之争
(一) 乡兵集团
乡兵一词,自北魏孝昌年间至隋开皇年间见于史书,多见于西魏,北周,隋等关中政权。
北朝兵制,官方兵制为兵农分离,以羽林,州军,镇军为形式的世兵制;然则北魏末年,地方豪族以乡人,宗族为对象的募兵制相当普遍。中央政府亦不得不予以承认,地方豪族阶级开始官僚化。
六镇之乱时,北方豪族有募乡兵者,如范阳卢文伟,阳平路思令,赵郡李枿,河东薛修义,薛凤贤,弘农杨祯。孝庄帝诛尔朱荣,命各地豪族募乡人为军,如曲阳魏兰根,中山甄楷。尔朱兆弑孝庄帝,豪族有募乡兵而讨之者,如平阳羊侃,渤海高乾,高昂兄弟。
六镇之乱后,各军阀手握的军队主要成分有二:一 北镇的叛民;二 地方豪族的乡兵。北方分裂为东西魏后,西魏所得北族系之兵较少,故需大量吸收关中豪族之乡兵,以补兵力不足。
西魏大统三年,沙苑之战,西魏独孤信败东魏高昂,占洛阳。河东豪族率众投西军者,如河东裴邃,荥阳郑伟,河内司马裔,洛阳赵肃,商洛泉企,夏州宇文贵,陇西李贤,李远兄弟,河东裴侠,新安魏玄。
西魏文帝大统九年,西魏于邙山败于东魏,胡族之兵损失惨重,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关中大量豪族被授帅都督之位,统领乡兵,如京兆韦瑱,太原郭彦,武功苏椿。西魏通过积极集结乡兵,使之制度化,普遍化。乡帅集团跻身新贵族阶级。
乡兵集团,为乡帅与各自之兵,及乡帅与乡帅,构成的地域武力集团。乡帅多为当地望族,其集结乡人为军之手段为募兵,而非征兵,需散财以赈军士。
北齐建国后仍允许有功者,保留亲兵。部分寒门出身者作为豪族之亲兵,亦成为武将,如高昂之部曲东方老,梁士彦之苍头梁默,此为北朝末年打破门阀政治之一例。
(二) 北齐与汉人贵族
北魏孝文帝朝,推行汉化政策,详定姓族,北方的贵族制度达到巅峰,同时包括胡族在内的城民贱民化。胡汉贵族与平民社会阶级的对立,超越了胡汉之间的种族对立。
六镇之乱,并非只是胡族对汉化之反抗,亦是平民对门阀之反抗,自由民对自己成为贱民这一趋势和事实之反抗。
魏分东西,东魏及北齐所占之山东,为山东士族的渊源之地,为从魏晋至北魏之贵族政治之中心;种族成分亦十分复杂。故比之北周,北齐社会内部的矛盾更为复杂。
高欢其人与崛起
高欢,史载渤海蓨县人,似为汉人高门出身,颇可疑。祖高谧因犯法徙至怀朔镇,父高树为无赖,寄养于姐夫尉景家,渐染鲜卑习俗,娶鲜卑贵族娄氏之女。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高欢任怀朔镇函使送公文入洛,睹羽林军哗变,感北魏气数已尽,返怀朔后散家财,募乡兵。
六镇之乱,高欢率众投杜洛周,后谋划杀杜,失败后投尔朱荣,为其所重。
及荣为孝庄帝所诛,高欢掌握了尔朱荣自葛荣处所得的六镇余众二十万,与河北豪族如高乾等达成同盟,灭尔朱氏。至此高欢集团包括了六镇反民,汉人贵族等多个阶级和集团。
东魏内部之双重矛盾
朝廷与霸府之对立。孝武帝倚靠贺拔岳与高欢对峙,欢使岳部将侯莫陈悦杀岳。岳部将宇文泰败悦,据长安。孝武帝西奔宇文泰。
霸府内部之对立。高欢长子高澄入辅朝政,起用山东士族,如崔季舒,压制随高欢起家的勋贵集团,如司马子如,高隆之,高岳,孙腾等平民出身的新贵,甚至包括尉景在内的怀朔旧贵。高乾之弟高慎被迫亡命西魏。
侯景之叛东魏,对高澄以山东士族压制勋贵之不满可为一因。
北齐之权力分配及阶级变动
高澄暴毙,其弟高洋迫孝静帝禅位,为北齐文宣帝。此举受到勋贵反对,如斛律金,但受汉人士族支持,如魏收,杨愔,崔㥄,邢卲,王昕。文宣帝诛杀勋贵及宗室,如四贵。杨愔在此过程中作用甚大。
文宣帝崩,其弟高演继位为孝昭帝。勋贵集团反扑,诛杀杨愔派系。
孝昭帝崩,皇弟高湛登基,为武成帝。恩幸数人得宠,如和士开,赵彦深,多为鲜卑勋贵之门人。汉人高门如祖珽不能容,弹劾恩幸,失败。
后主朝,和士开受顾命,甚跋扈,与胡太后及其婢陆令萱结党。武成帝子琅琊王反,被杀。北齐整治京畿兵。祖珽逢迎陆氏,构陷斛律光,杀之。后陆令萱及恩幸一党杀祖珽及汉人高门,如崔季舒。
北齐政界,主要分为两集团,胡族勋贵及山东汉人士族。高澄时期开始,勋贵逐渐失势,虽有反扑,但总体被压制,以斛律光之死为终结。
汉人士族虽积极参政,但亦面临门阀衰落之趋势。北朝末年,作为新军阀的幕僚为进入政界之一途,然通过此途入仕者,除传统士族外,亦包含寒人出身者,如高欢心腹之高隆之,张亮,陈元康。
(三) 十六国及北朝天王称号考
王号与权力分配
天王称号沿袭自周。春秋时期出现僭王之霸者,故周天子需从王改称天王,以示区别。
秦汉之后,王爵一般赐给宗室。异性赐王,代表易代革命已近在咫尺。
王朝末期,控制区域变小,会出现疆域之外的王,一般封给胡族首领,如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亦有胡酋自立为王者,如刘渊自立汉王,慕容皝自立燕王。
权臣从称王至称天王,为易代夺位之标志。天王实质上是君主,未称帝的原因在于国家权力不够集中,宗室尚分掌部分权力,对君主有一定程度的制衡。
五胡诸国之天王号
后赵石勒,先称赵王,此时仍承认刘氏前赵;后灭前赵,称赵天王,乃至大赵皇帝。
前秦苻健称帝,苻坚弑苻生即位后,只称大秦天王。
后秦姚苌称帝,姚兴朝以天变地异为由,降号为王。
后凉吕氏,四代君主均称天王。
后燕慕容宝庶长子慕容盛称帝后,又弃帝号,改成庶民天王。
北燕慕容云为冯跋所拥,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初称天王,大单于,后称帝。
西魏,北周之天王号
宇文觉,宇文毓称天王,乃依周礼。宇文毓诛顾命宇文护后称帝,为北周武帝。
五胡诸国与北周政治结构之差异:五胡诸国,支撑并限制君权的是分掌军权的宗室;北周,支撑政权之柱国并非宗室,而为异性武人。 替代血缘关系而连结其者,隋唐帝国之基也。
(四) 周末隋初的政界与新旧贵族
周隋革命与门阀官僚
南北朝之易代革命,新兴势力大多拥有压倒性之武力。杨坚则为一例外,同期北周重臣持有军权者,反坚者众,如尉迟迥。
杨坚之得权柄,一重要因素乃其得北周静帝之御正及内使之助,如刘昉。刘昉一派,多为汉人门阀出身,媚上以保持家族阶级。助杨坚篡位,似为此集团一政治赌博。
杨坚即位,开皇元年正月,刘昉一派即遭弹劾谋逆,不久被清洗出隋初政坛。
高颎集团
隋文帝开皇年间之代表性官僚集团,主要为原相国府之幕僚。开皇初年的“四贵”,包括高颎,苏威,杨雄,虞庆则。
高颎其人,自云出自渤海高氏,颇可疑,以行事公正著称。开皇初年,高颎举荐之人来自不同阶级及集团,文武胡汉兼备,如虞庆则(灵武豪杰出身),贺若弼,韩擒虎,于义(柱国于谨之子),武功苏威,弘农杨素等。
开皇年间,高颎集团先击败旧贵族,北周皇帝近侍一派,如刘昉,卢贲;后打压平尉迟迥乱之功臣一派,如宇文忻,梁士彦,元谐,李询等。此一派中人多为曾与杨坚于北周同朝为官者,于新朝自需革除。
第四编 府兵制国家论
(一) 武川镇军阀
赵翼《廿二史札记》曰“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武川镇,北魏北方六镇之一,居民多为他处徙民,如贺拔氏自神武郡尖山以良家子迁入,寇氏自上谷郡昌平迁入;多为旧酋帅家族,与汉人之地方豪族结构类似,家族之间以通婚及交友,互相连结。
北镇豪族的利益本来与北魏国家高度一致,故被疏远后也迅速持反政府立场;而中原豪族某种程度上超脱于王朝权力,故不甚敏感。
六镇之乱,武川镇军主贺拔度拔与宇文肱刺杀破六韩拔陵部将卫可孤。后贺拔度拔战死,贺拔三兄弟投尔朱荣,宇文氏,独孤氏等武川镇民迁至河北定州。
鲜于修礼率六镇之民反,宇文肱从之,不久战死。其子宇文洛生及宇文泰继之。后葛荣代修礼,武川镇民归尔朱,迁晋阳,计有宇文氏,独孤氏,赵氏,贺兰氏,尉迟氏,寇氏。
尔朱天光入关中讨逆,贺拔岳为副将,部分武川镇民从之。后尔朱荣死,天光出关东讨高欢,关中为贺拔岳,侯莫陈悦所控。高欢使侯莫陈悦杀贺拔岳。贺拔岳旧部中,赵贵推宇文泰为首,讨悦,杀之。
关陇集团中,武将多为武川镇出身,文官则多为关陇望族,如苏,辛。
西魏二十四军,以金字塔形统合了北镇和关陇的乡兵集团。二十位柱国及大将军中,武川镇出身占八人,八位柱国中更占五人,多为武川镇的豪族。大将军以下之二十四开府及四十八仪同,则多武川镇民出身者,如韩果,王勇,宇文虬。
(二) 霸府与两都制
东魏,北齐之两都制
高欢击败尔朱氏占领邺城,设大丞相府,同时在洛阳拥戴孝武帝元修,形成“洛阳-邺城”两都制,同年占晋阳,迁大丞相府至晋。
高欢要求孝武帝迁邺,使其远离魏廷根基之洛阳,孝武帝以祖制拒绝,西奔宇文泰。高欢拥孝静帝元善见,强行迁邺。遣长子高澄为京畿大都督于邺监视朝廷,自己往来于晋,邺之间。
高欢死,高澄赴晋阳任大丞相,送其弟高洋至邺城为京畿大都督。
东魏之十五年,即为高氏对皇室压制之过程。先迫其自洛迁邺,自己以晋阳为据点。
晋阳,为北齐军事之中心,驻重兵。自晋阳下汾水过黄河,即可入西魏之境。此地亦为尔朱氏之旧领,自尔朱氏收服六镇流民,为六镇民之驻地。
高洋即位于邺,为文宣帝,虽罢晋阳大丞相府,但留骑兵,外兵曹,各立一省,别掌机密,保留晋阳之军事机能。即位后,亦频繁来往于邺,晋之间。
此后有齐一代,均保持两都。其因盖为北齐政权内部未及消除之二元性,皇帝更替之时常有两争位者各据一都。
西魏,北周之两都制
宇文泰拥立孝武帝,建西魏,定都长安,自身亦居于长安。大统四年,泰于同州建城及霸府,每征北齐,均还同州。泰子宇文觉,宇文邕均出生于此。
同州,为周齐战争之前沿,驻有重兵,八柱国之大半均驻于此,为宇文氏集团之根据地。
魏周革命后,宇文护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同州置中外府,继续两都格局。其时在同州,亦有两宫,同州宫与长春宫。宇文氏为皇族而两都制续存,盖因宇文氏内部仍有二元化之对立。
隋,唐之两都制
建德五年,北周武帝破晋阳,迁晋阳兵家四万户于关中。次年破邺,置相州六府,为中央派出机构。北周宣帝大成元年,移相州六府至洛阳,称东京六府,统辖河北,河南,山东七总管,为山东之政治中心。
北周灭齐后,同州的前线意义已不存,废同州,长春二宫,移同州军力于长安,形成“长安-洛阳”的东西两都制。
高氏,宇文氏以军权取代北魏皇权,故东西魏内部各具权威与权力之二元性,故各自形成两都制。周,齐分别代魏后,权力与权威仍在各自的皇族内部具有二元性,故两都制仍存,但有归一的趋向。
隋炀帝与武曌均以洛阳为正都,皆因此二者作为君主,均力图集权,并压制西魏以来的关陇集团。
洛阳,天下之正中,九省通衢而无险可守,为盛世之不二都城;长安,关中之重镇,崤涵之固而沃野千里,为乱世之理想根据。班固《两都赋》曰“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
(三) 府兵制
西魏之扩军与整军
西魏军队的主力,一 尔朱氏关中讨伐军之北族兵,二 关中豪族之乡兵。
大统九年,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叛归西魏,宇文泰攻洛阳,惨败于邙山,北族兵力损失惨重。战后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大统十年起,西魏令关陇望族出身者任大都督,帅都督,统领乡兵,如武功苏椿,河东柳敏,太原郭彦,京兆韦瑱;将国之军从六军逐步增加,是为扩军。
其中诸乡帅,为本地众乡望中权衡之结果,多为本有官职,向趋宇文泰之人。乡帅之下统合本地各豪右,多为次一等的豪族,门第上不如薛柳裴等一等豪族,但在各自乡县具影响力。诸豪右所率之乡兵军团有其独立性,故需位于其之上的郡望为乡帅,以统合郡内诸豪族军团。
大统十六年,东魏禅让,西魏伐齐,成立二十四军,纳其入八(六)柱国制之下。西魏军制中,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仪同三司,九十六仪同三司,其下为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子都督,别将,统军,军主。二十四军军团的基本单位为大都督府,盖因上至柱国,下至仪同三司,均为使持节大都督一职上所加之头衔,如开府仪同三司全称为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大都督。一柱国领四军,一大将军领二军,一军之帅封开府仪同三司,共二十四开府。此举使大统九年以来所募之关中豪族乡兵中央化,是为整军。
柱国,大将军多为北族出身,开府仪同三司以下基本为关陇豪族之将。此制之创,整合北镇及关中豪族以上阶级为一统一集团,为魏,周,隋,乃至唐初之国本。
率募豪右,充实军队,此政于隋依然存在,所募者包括北齐之江北豪族,如淮阴张奫;周灭齐后降周之北齐豪族,如新野来护儿;叛陈入隋之江北豪族,如彭城刘权,庐江樊子盖;乃至隋末之梁师都,刘武周,薛举。
社会阶级之变动
府兵制可被视为一社会身份上升之通道。各地豪族组织有志于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州郡民组成军团,自己做为首领,接受军职,进入政界,以维系或繁荣家门,成为新贵族。此时期文武官升迁途径混杂,如苏绰为文官代表,其弟苏椿则为乡兵领袖。
北周武帝将府兵改称侍官,为一名誉称呼,延续至唐初。至天宝年间,府兵制有名无实,府兵变为提供给士人之宿卫,地位降低,侍官一词则成为蔑称。
府兵制与国家权力之分配
大统九年,西魏惨败于邙山,北族兵损失严重。故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至大统十六年,完成二十四军的编制,此后乡兵比例逐渐增高超过北族兵。
宇文泰于柱国之外,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统辖全军,包括二十四军,及念贤之陇右军,王思政之河南军;亦任关西大行台,总管尚书行政机构,集军政权力于一。后苏绰仿周官制,宇文泰为大冢宰,废止大行台一职。
宇文泰甍,其侄宇文护受托孤,承其军政之权。武帝诛护,即废都督中外府,收归兵权。
北周宣帝朝,压制西魏以来功臣之族;隋文帝对勋贵亦颇猜疑;炀帝设骁果军,在府兵之外募兵,名为骁果,以为亲卫,另置军营于府兵左右十二卫之外。
隋末之乱,有府兵参与其中,群雄中不乏出身鹰扬府者(府兵制在地方之军府)。李渊举兵太原,建大将军府,以二子分别统帅左右军。其府僚将兵多出自太原附近之鹰扬府。
南朝督府制之取缔与复起
六朝军制。魏晋以来,州刺史带将军号掌管军政,亦出现都督一州甚至数州军事的体制,两相结合,形成都督府制度。都督兼任主要州的刺史,重要幕僚兼任管下的州刺史或郡太守。
而府兵制则为中央军制,将领一般不参与地方民政,并且军民分离,使军事逐渐集于中央,同时州郡摆脱了军事色彩。
西魏大统九年,邙山败后,编关陇乡兵入军;北周建德二年,北周武帝扩军,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民籍转为军籍。北周通过州郡组织乡兵,使国家权力触及州郡,将地方乡党社会中央化,削弱其独立性。
北周明帝将魏晋以来之都督一州或数州军事府改为总管府,隋炀帝完全废止之。及隋末大乱,李唐再设总管府,平乱后再废止。
唐制中,仍有特定的州设置都督府,负责本州及周边数州的武器和军事设施的监督,但不一定有常备军。近畿各州,都督府无常备军;边境各州,则设常备军,直至由胡族酋帅任都督的羁縻州。
唐睿宗景云二年,置二十四都督,使其纠察境内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权限过大,不久即废。后此职演变为采访处置使与观察处置使,于安史乱时被委以兵权,军政权合一,终为藩镇。
兵农之一致与分离
汉代兵制,分南北二军,南军之兵由其出身之郡的尉官率领,之上由九卿之一的卫尉所统领;北军为中央军,设中尉,归首都长官内史统领。可见两汉军,政权尚不分明。
西魏至隋之府兵制,为兵民分离,基于募兵,给予侍官的荣誉和不错的待遇。隋开皇十年后,创义仓制,兵户之农垦任务渐重,兵民逐渐一致。
开唐以来,出现大量非农业人口,以农民为募兵对象之府兵兵源日趋困难。至中唐,遂将非农业人口雇以为兵,对农民课以实物及货币税。出现佣兵制之雏形,再一次走向兵农分离。
宋代之禁军为佣兵制,起源为中晚唐节度使之兵制。
回应 2020-01-18 14:33
-
殿前不检点 (椒山自有胆)
苻坚死后,慕容氏攻击前秦, 苻登供奉着苻坚的神主牌位参加战斗,每逢出战或者他事,都要在牌位前禀告,久之成习。将士们为其所感,在铠甲上刻“死休”二字,拼死搏杀。 归附苻登的这些人无不称“吾等生逢先帝(苻坚)尧舜之化,累世受恩。”也正如谷川氏在本书中所说: 苻坚的道德主义在其当政的所有方面都得到了实践。2015-01-24 14:35
-
齐天大沈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苻坚的德治未能跨越种族使鲜卑、羌归心。前秦在苻坚手中达到鼎盛,这是十六国中少有的盛世。苻坚本人推崇儒学,博学多才,是一代贤君,胜过刘聪、石虎辈远矣。在统治上,他也一直奉行仁德的政策。然而,恰恰是他的仁德葬送了前秦的命运。王猛、苻融都曾劝苻坚提防鲜卑,可惜均未被接纳。种族之墙难以逾越,鲜卑人终究要恢复鲜卑人自己的政权,无关苻坚的恩惠。2020-11-11 16:05 1人喜欢
-
思无邪 (生而为人是最大的苦与最深的罪)
摘要 本书可视为一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政治史。分析自汉末统一帝国崩溃,魏晋十六国及北朝,至隋唐统一普世帝国重新建立之过程,可自二主要维度切入,一曰民族,二曰阶级,历朝相关制度则为历史于此二维度中演进之重要节点。 民族问题 东汉至魏晋,南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胡族,在汉人中央政权之政策下内迁华北及关中。此时诸胡之社会形态多仍为酋长部族制。 八王之乱,晋室倾颓,各胡族纷纷自立。率先占据中原者,为南匈奴及...2020-01-18 14:33 1人喜欢
摘要
本书可视为一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政治史。分析自汉末统一帝国崩溃,魏晋十六国及北朝,至隋唐统一普世帝国重新建立之过程,可自二主要维度切入,一曰民族,二曰阶级,历朝相关制度则为历史于此二维度中演进之重要节点。
民族问题
东汉至魏晋,南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胡族,在汉人中央政权之政策下内迁华北及关中。此时诸胡之社会形态多仍为酋长部族制。
八王之乱,晋室倾颓,各胡族纷纷自立。率先占据中原者,为南匈奴及其下羯人所建之前,后赵。此时期之民族政策为胡汉之民严格分治。国家统治阶级为胡族,仍部分保留胡制,如单于称号及部族军制,军权由宗室所分掌。然其官制已开始汉化,亦起用部分汉人官僚。
此时期之激烈民族矛盾终致北方汉人之反扑,如冉闵反后赵,屠羯人,建冉魏。
继而入主中原者为鲜卑慕容部所建之燕。前燕之制度基本为前,后赵制度之改良及进一步汉化,设郡县,置汉官,废单于。军制仍有胡制之残余,宗室分掌兵权。胡汉之民仍为分治,创军封制,胡人兵士及部分为其服务之汉人被安置于军营,后演变为长期存在之军镇。
前秦苻坚为五胡国家之异数及一失败之社会制度实验。其欲以德治之理念消弭胡汉及各胡族间之民族矛盾,及氐人统治阶级内部之权力分配矛盾,终至身崩国裂。
北魏一朝之制度,为五胡诸国制度更进一步之改良及汉化。道武帝朝已通过近侍制,八国制来取缔胡人部落,集中王权。至孝文帝朝,迁都洛阳,改鲜卑贵族之姓为汉姓,与山东汉人士族合流。此过程中亦有逆流,太武帝朝之国史事件,崔浩之死及四大士族之灭族,即为鲜卑贵族反扑之一例。北魏之平民管理制度大体仍为胡汉分治,州郡民基本为汉人;然北魏中期开始,汉人开始迁入本大部为胡人所驻之军镇,城镇内部开始出现胡汉合流。
及北魏崩溃,分为北齐及北周。齐制基本为北魏制度之延续,其民族整合政策仍以高层通婚为主。另据陈说,北齐高层之文化有胡化之倾向。
宇文泰于关中建西魏,所得之北镇胡人本较东魏为少,又于邙山损失大半,遂几无胡民,仅余统治阶级。大统九年后,宇文泰以军制改革为起点,使胡化之北镇武川集团与关中汉人豪族合流,融胡汉之民于北周之军,乃至最终形成一关陇集团。
后北周灭齐,隋代北周以统一天下之过程中,逐渐以兵农之分代替胡汉之分,最终兵农合一。汉末以来之诸胡,遂彻底汉化,融入汉人。唐代之胡姓者,不再被视为异种,如河南元氏,贺氏等。
阶级问题
自汉末至隋唐,社会结构主要可分为几个阶级:
士族,为世代传承参与政治之高级贵族;豪族,为各地方上拥有雄厚实力之家族。士族的政治地位高于豪族。士族和豪族可能相互转换,士族之没落者或旁支,可能退化为地方豪族;豪族通过经营进入中央统治阶级者,则可能晋为士族。
民众可分为州郡民与城镇民。州郡民多为自耕农,于魏晋大量成为地方豪族之佃农,于北魏恢复自耕农之地位。城镇民最早于十六国前燕出现,为各地驻镇之军队及其属民,早期多为胡人,北魏中期开始有汉人迁入。十六国至北魏中期,城镇民之政治地位高于州郡民,甚至可被视为低级贵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城镇民地位降低,逐渐贱民化。
东汉起,儒家地位进一步确立,创立察举制,开始出现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如汝南袁氏;同期地方豪族大量兼并土地,不断壮大。
魏晋,创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之地位制度化,成为世族,如颍川荀氏,太原王氏;地方豪族设立庄园,使州郡自耕农成为其佃农。
十六国期间,魏晋两代兴起之世族大多南渡或西避,留于北方之地方豪族结坞为堡,以自保于乱世,或出仕于胡族政权。前燕创军封制,开始出现城镇民。
北魏,部分北方豪族继续进入官界,如清河崔氏,同留北世族如太原王氏一同成为一等士族,与鲜卑八大胡姓结合,构成北魏之最高统治阶级。朝廷设三长制与均田制,直接管理州郡民,打压地方豪族。孝文帝汉化及贵族制改革后,城镇民地位降低,逐渐贱民化。其前后地位之反差,尤以北方边镇之胡族镇民为甚,终致六镇之乱。
北齐之统治阶级,为六镇民之怀朔集团与山东豪族之组合,如渤海高氏。高澄时期,引入部分高门士族。
北周之统治集团,为六镇民之武川集团与关中豪族之融合。宇文泰所创之一系列官制及军制,使北周统治集团之整合程度远胜于北齐。
西魏北周至隋唐制度
西魏北周至隋唐制度,乃汉末三百年来社会问题之阶段性终极解决。上述之两组矛盾,均于此时期得到彻底解决或变相解决。 此二矛盾解决之过程,亦为历代皇权不断集中之过程。
关于种族问题:北魏末仍幸存之五胡贵族,均高度汉化,被视为汉人之族;五胡之民亦在胡汉混治制度下,彻底融入汉人,最终建立三百年胡汉矛盾后,一全新之统一普世帝国。至于隋唐时期所新涌现之塞外各族,如突厥,吐蕃,回鹘,则不在此五胡问题之讨论范畴内。
关于阶级问题:府兵制成为一暂时性之阶级流动通道,使地方豪族,甚至部分平民得以进入统治阶级。至中唐,引入山东及江左士族进入统治阶级,稀释以关中大族及武川系家族为主关陇集团之权力。最终通过科举制之常态化,瓦解及摧毁士族阶级,消灭其贵族属性,仅余氏族作为社会关系纽带之属性;同时使平民阶级固定拥有一狭隘之阶级上升通道,疏缓阶级矛盾,最终成为此后一千五百年历朝用以稳定国本之制度。
第一编 古代世界帝国的崩溃与五胡诸国的建立
十六国始于西晋建武元年,南匈奴刘渊自立称汉,氐族李雄建立成汉;终于北魏太武帝平定沮渠北凉。
汉帝国瓦解的原因:一 豪族的自立与成长,贵族制社会的出现;二 种族问题。
东汉以降的种族问题
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匈奴各部(包括羯族)降汉内迁,自西河,美稷,沿黄河南下,至山西汾水流域。
东汉征伐羌族,迁其于关中。
东汉迁氐族于渭水流域至巴蜀一带,曹魏为避免其为蜀汉所用,迁其于关中。
曹魏时期,毋丘俭伐高句丽后,迁高句丽人于河南荥阳。
据江统《徙戎论》,其时关中百万人口中一半为戎狄,故主张回迁氐,羌,匈奴,高句丽等各族于塞外故地。
(一) 南匈奴的自立及前后赵
南匈奴
至东汉中晚期,南单于对于南匈奴族内部仍保持权威。
汉和帝永元元年,汉与南匈奴联军大破北匈奴,大量北匈奴人归与南匈奴,旧民与降民开始对立和内乱。
永元五年,单于安国与左贤王师子相争,前者代表新降胡,后者得旧民支持。汉廷支持师子,杀安国,继单于位,新降胡民十五部二十万人造反出塞,持续二十五年。汉安帝永宁二年,降胡反对征兵讨伐鲜卑而逃亡。汉安帝延光三年,降胡部落大人阿族叛乱。
汉顺帝永和五年,句龙王吾斯,车纽包围南单于王庭,汉廷以统御不利,逼死南单于休利。叛军拥立车纽为单于,与乌桓,羌联合侵入并凉幽冀四州,南单于王庭由美稷内迁至离石。
汉桓帝延熹元年,匈奴中郎将张奂带南单于居车儿出塞攻鲜卑未果,南单于诸部不满征兵,皆反,与乌桓,鲜卑联合侵袭九郡,南单于尽丧族内威信。
汉灵帝光和二年,中郎将张修杀南单于呼征,立羌渠,兵役繁重,南匈奴国人十余万反叛,杀羌渠。羌渠子于扶罗继位,国人不服,转立须卜骨都侯,至此单于之位从挛鞮氏转至他姓。于扶罗后投袁绍,为曹操所败,降曹。
曹魏时期,将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各选部帅(晋改为都尉),部帅之下置汉人司马予以监督,另以并州刺史兼匈奴中郎将监督五部。
南匈奴丧失自治权,贵族地位降低,民众沦为奴婢田客。南匈奴开始逃亡塞外,如左贤王刘猛,其弟为铁弗部之祖,其子为独孤部之祖,后入鲜卑。
曹魏末,于扶罗之孙刘渊为侍子,滞留洛阳,后获授北部都尉,乃至五部大都督实权。其从祖刘宣谓之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前赵
晋惠帝建武元年,刘渊自立称大单于,即汉王位。
晋怀帝永嘉四年,刘渊薨,子刘和继位,未几遭其弟刘聪(时任大司马,大单于)进攻而亡。刘聪即帝位,命异母弟刘乂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
永嘉五年,刘聪破洛阳,移怀帝于平阳,陷长安,驻刘渊族子刘曜。山东石勒归顺。
刘聪朝,外戚靳准勾结宦官与刘聪子刘桀杀皇太弟刘乂,为皇太子,领相国。
刘桀继位,靳氏诛杀宗室诸刘,朝臣投长安刘曜;靳氏杀刘桀,自立为汉天王。
刘曜于长安即位,改国号为赵,诛靳氏。同期石勒亦称赵王,据洛阳。
前赵光初十一年,刘曜败于石勒,被俘杀。
后赵
石勒,南匈奴之下羯人贵族出身,族败,沦为奴隶。率马贼十八骑专事掠夺,其部包括胡族呼延氏,支氏等。后转于西晋成都王司马颖部下,失败后归刘渊,于永嘉之乱时杀王衍等西晋宗室官员两千人。后统合乌桓张氏之兵,转战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建后赵,灭前赵刘曜,称帝。
石勒崩,太子石弘继位。勒从子石虎废杀石弘,自立。
石虎三子石邃,石宣,石韬内斗,均被杀。幼子石世被立为太子,其母为刘曜女。后九子石遵杀石世即帝位,不久亦为石虎养子石闵所弑。石闵杀石勒孙三十八人,诛杀胡人,自即帝位,恢复旧姓冉,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不久鲜卑慕容部南下,俘杀冉闵灭魏,持续半世纪的匈奴系国家崩溃。
两赵国家之权力分配
两赵国家,诸王多握有重兵。诸王虽带汉人式的将军号和官制,但此制较类似匈奴军制,为两赵历代争斗不休的前提。
单于之号在两赵颇重要。君主尚处称王阶段时,一般自任大单于;即帝位后,则将其授给最尊贵的近亲子弟,代表储位,亦对胡民具有行政权。单于之下设元辅,左右辅,都尉等,均为汉官制,故单于称号之尊并不意味恢复匈奴旧制。
两赵为加强皇权,利用宦官和外戚,授权太子掌管国政。宗室诸王之外,两赵朝廷里另有一与外戚,宦官相抗衡的势力,为知识阶层,包括胡族集团出身者,如陈元达,王延,汉人官僚如范隆。
(二) 慕容国家的君权与部族制
慕容诸燕
东汉末以降,匈奴分裂衰亡,鲜卑人崛起塞北,如檀石槐,轲比能。此时鲜卑国家为部落联盟,共十余部,分为东,中,西三大部,每一大部由诸大人统领数个部落,宇文部属东,慕容部属中,拓跋部属西。据称檀石槐时代已形成大人世袭制,但诸大人一旦亡故,其部多分裂骚乱。
乌丸与鲜卑习俗相近,后乌丸之鲜卑奴隶反客为主,是为段部。
慕容部大人最早见于史籍者,为莫护跋,曾随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其子木延在曹魏正始年间随毋丘俭伐高句丽,木延之子涉归亦因军功被赐封鲜卑单于。涉归长子吐谷浑率本部一千七百户西迁,为后世吐谷浑国之祖,次子慕容廆杀叔继位。
八王之乱后,慕容廆名义臣服东晋,封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大量收编逃难东北的汉人士庶流民。其时晋东夷校尉崔毖纠合鲜卑宇文部,段部,高句丽,欲灭慕容部,为慕容廆所败。另破与后赵石勒联盟的宇文部西支宇文乞得龟。
慕容廆三子慕容皝灭收留其流亡庶兄慕容翰之段部,收留其同母弟慕容仁之宇文部,高句丽,扶余,自称燕王。东晋许之。
慕容皝二子慕容儁灭冉魏,迁都于蓟,后又迁邺,称大燕皇帝,开始与江左东晋及关中前秦对抗。
慕容儁三子慕容𬀩时期,太傅慕容评与足可浑太后逼皇叔慕容皝五子慕容垂出走前秦。垂领前秦军灭前燕,俘慕容𬀩,苻坚迁鲜卑四万户于长安。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称帝,定都中山,是为后燕。慕容𬀩之弟慕容泓,慕容冲于关中建西燕,后传至慕容永,为后燕所灭。
慕容垂晚年,其太子慕容宝在参合陂惨败于鲜卑拓跋部,逃至龙城,为慕容氏的姻族兰汗所杀。兰汗又为慕容盛所杀。龙城系政权传至慕容熙,为冯跋所弑,转为北燕。
同期慕容皝幼子慕容德在邺建南燕,为北魏所南逐,定都青州广固,后为东晋刘裕所灭。
慕容燕皇权的特征
前燕立国之前,慕容部已趋于统一国家,积极汉化,设郡县,置汉官。慕容儁称帝时,取消大单于之号。
胡族社会体制尚存,国家权力具有多元性,皇权更迭不稳定,皇弟仍有继位之法理可能,如慕容廆与其叔慕容耐相争,如慕容儁崩,群臣拥皇弟慕容垂;太子与其余诸皇子间地位差别亦不分明,如慕容皝与兄弟慕容翰,慕容仁相争。
国家军权分掌于宗室及慕容部,《晋书 载记》所录前燕武将四十人,一半出身于慕容部;辅政皇叔慕容恪死前托孤于其弟慕容垂,在己任诸职中唯重大司马。
军户的出现
前燕时已出现军户,当时称营户,军封,可视为胡族以军事组织的形式建立的一封建形式。营户驻扎于各地军营,专事军需生产,由胡人组成的骑兵承担战斗任务。
与之相对的州郡户,平时上纳常调,以供军需,战时则会被征为步兵。
慕容𬀩时期,悦绾试图改革整治军封,为太傅慕容评所杀。
(三) 前秦与苻坚
宗室问题
蒲洪,原为汉中氐族一小帅,先后归附前后赵,后以谶文有“艸付应王”,改姓为苻。
苻洪子苻健先为天王,大单于,最后称帝,可视为对宗室的谦逊。苻健时期,其弟苻雄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位极人臣;其侄苻菁亦有兵权,在苻健病重时欲杀太子苻生以夺帝位,事败被诛。
苻生时期,同族苻安为领太尉,苻柳为征东大将军,苻謏为镇东大将军。
苻生异母弟苻坚杀苻生,即位大秦天王,拜苻法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用苻侯为太尉,苻柳为车骑大将军,尚书令。此后十年,苻双,苻柳,苻庾,苻武等人分别驻守蒲坂,陕城等长安附近要地,直至苻洛之乱。
宗室为前秦国家的军事骨干,此点与前后赵及前燕无异。
民族政策
前秦灭燕,授慕容垂京兆尹,授燕帝慕容𬀩新兴侯,尚书,授慕容冲平阳太守,迁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
分徙本族。苻洛叛乱后,苻坚分徙关中氐族十五万户至关东各地,以安关东。秘书侍郎赵整歌曰“阿得脂,阿得脂,伯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
苻坚的德政方针
苻坚对宗室及异族,均采取压制兼宽容之态度。
从兄苻洛同部将兰殊不满宗室待遇,叛。苻坚赦二人死罪,署兰殊为将军,徙苻洛于凉州。平乱后,苻坚以末弟苻融为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
苻坚时期,前秦皇权得王猛等官僚之助,得以趋于集中,最终使苻坚能在弟苻融,子苻诜等宗室反对之下,实行南征。
淝水战败,苻坚逃亡关中,关中堡壁三千处仍结盟向长安供粮。及坚为姚苌所弑,苻登继位,供坚之牌位,所部十万人刻“死休”于其铠,抗姚九年。足见前秦之亡,非因其内部腐败失德。
盖因苻坚的政治,内含一极深的矛盾。试图以德治国,解决民族问题及权力分配问题,导致前秦政治结构之脆弱。但此亦不失为一有价值之社会实验,及向后世北朝诸国最终解决此问题政策之过渡。
第二编 北魏统一帝国的统治结构与贵族制社会
(一) 北魏的统一过程及其结构
部落联盟期之汉化趋势及胡汉矛盾
汉末,鲜卑人崛起于东北,鲜卑十二部中,拓跋诘汾率拓跋部西迁至塞北。诘汾长子匹孤为后世秃发部之祖;另一子力微继位,聚民二十万,于盛乐祭天建国。
西晋武帝咸宁元年,力微遣子朝晋,二年后,中西晋幽州刺史卫瓘之计而杀子灭国。
力微孙猗卢统一塞北,援刘琨,击前赵,受封代国公,控句注陉北之地,筑城于盛乐,平城。启用卫操,姬澹等代郡汉人,加强王权。后为其子及北族旧臣所叛杀。
什翼犍时期,整备官制,启用代北汉人士大夫,如燕凤,许谦,莫显;以诸部族大人子弟为左右近侍,职能相当于唐制之门下省,以将仍相对独立的部族势力整合进王权。后代国为前秦所灭。
什翼犍孙拓跋圭流亡至贺兰部,开牛川大会,即代王位,改国号为魏,平定独孤部,库莫奚部(鲜卑宇文部旁支),高车人等势力,于参合陂大败后燕,入局中原。
八国制
道武帝皇始年间,解散部落,使诸部定居各处,不许迁徙,如皇始二年,平贺兰部叛,处其部于东界。
天兴元年,定都平城,以代郡,善无,阴馆,参合为四至划定畿内,于畿外设八国(八部),各设八部大夫一名,置北族诸部之民于直辖。
天赐元年,改革官制,在八国设大师,小师,在州郡另设师职,为中正官,负责评定出仕之人的出身与人物;赐爵于旧各族大人,缓其统帅权被夺之不满。
明元帝朝,改八部为天地东西南北六部;太武帝朝,改为四部,后逐渐取缔。
北魏于建国初期,断然解散游牧民部落,由此超越了前代五胡诸国即为核心,亦为限制的部族制度。八国制,可视为部落联盟国家体制的余波,及部落国家发展为汉化帝国之过程中一过渡阶段。
徙民政策与州镇制
北魏每灭一国,均将其核心之民徙于首都附近,计口受田,通过郡县制加以管理,以彻底分化瓦解降族,并利用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成果,如道武帝陷中山,迁慕容部及胡汉百工于盛乐;献文帝取山东,移当地望族于桑干河,设平齐郡。
徙民之后,在新占之地驻军设镇,至地方秩序恢复,方改镇为州,转军政为民政,且镇转州之初期,州镇并置,刺史兼任镇将,如在胡夏旧都统万置镇,设统万镇将,直至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始改统万镇为夏州,设刺史,兼统万镇将;北燕和龙镇后改营州;北凉凉州镇后改凉州;北方六镇更保留至终。
地方州镇的驻军主要为北族鲜卑兵,在部落解散后被编入八国制,随北魏扩张而定居于各地。州镇统帅多为鲜卑宗室,贵族,带汉官将军号,开军府,配属官。此军制仍颇具胡族特色。
汉人贵族
道武帝朝,山东贵族开始参政,如清河崔氏之崔宏,崔浩;太武帝神䴥四年,下诏招聘山东名士数百人为官,如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崔浩亦推举冀,定,相,幽,并五州士大夫数十人,其中不少曾因出仕北燕,北凉等国而为俘虏。
汉人士大夫大量入仕,导致崔浩产生一错觉,北魏已汉化为一中原王朝,并企将之改造为一汉人贵族制国家。胡族在其理想之社会等级结构中,地位不显。其友卢玄曾劝其三思,崔浩笑而不纳。崔浩最终因过于激进,遭胡族高层势力反扑,死于国史事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亦被牵连灭族,遭受重创。
文成帝,献文帝朝为北魏内乱期,恰值南朝刘宋末年亦乱,故北魏反趁机收取青州,淮北,并吸收当地豪族。南朝贵族亦有北奔者,如王肃。北魏至此得南朝之文化。
孝文帝朝所创之制中,均田制,三长制为太和十年所定,所反映者乃文明太后之态度,需与太和十四年后孝文帝亲政时期之汉化政策相区别。
鲜卑贵族之汉化与门阀化
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发起三次官制改革。太和十七年令中,大部分官职为汉官,但仍包含部分北魏特有官职,主要为胡族贵族子弟而设的侍从之官,如侍御中散,中散等;太和二十二年令,北魏前期特有官职一齐消失,全为汉官;同样的官等中出现模仿南朝的清官与浊官之别,清官多为文官,浊官多为武官。
官阶有流内与流外之分,流内官分为九品,主要为士族大夫;流内以下的流外官亦分为九品,主要为因勋功而入仕之庶民。此制后为南朝梁武帝改革时所借鉴,为南北两朝门阀贵族主义相互影响之一例。
改国姓拓跋为元;改鲜卑八大胡姓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八汉姓,与汉族四姓同为最高门第,不任浊官;其他北族各氏,以是否为部落大人之后或开魏以来之勋位高低,高者为姓,低者为族。此时代居于平城及洛阳之鲜卑贵族已颇染汉人士风。
另审定汉人士族等级,以四姓为第一等,四姓历代说法不一,大致包括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及赵郡李氏;对其余汉人士族,上朔其族中出仕者至汉魏,以定其等。
鼓励胡汉通婚,为皇室及鲜卑贵族聘娶汉人一等士族之女。
孝文帝朝诸门阀主义政策,意在进一步清除北族要素,摆脱种族之别,使北魏由胡族国家转为一以贵族等级制为基础之普世国家。
孝文帝之姓族详定及门阀主义政策,遭部分汉人士族抵制,其因有二:一 非一等士族对士族阶级内部平等性之诉求;二 士族内部开明者之贤才主义理念,如三长制之创始者李冲。
(二) 北魏贵族阶级之门阀主义与贤才主义
孝文帝之门阀主义
太和年间,平城胡人贵族已颇为汉化,然其门第之念不显,渐染汉人工商及贱民之风俗,如孝文帝弟咸阳王纳隶户为妃。孝文帝发诏禁止不同阶级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人高门通婚。
胡族之质朴性及缺乏坚固的阶级制度,导致其在汉化过程中遭受结构性危机。孝文帝欲以门阀主义,重新整理及保证胡族在新的普世社会秩序中之地位。
贤才主义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改革官制,讨论官吏进用之原则。门阀主义者认为“才在门中”。
贤才主义者,多为其祖于北魏开拓期已出仕者,且多为汉人非一等士族,如陇西李氏之李冲(其通过与山东一等士族通婚,将陇西李氏实质上提升为一等士族),昌黎韩氏之韩显宗。
出现寒门而入仕者,但仍需依附于士族,如李冲举荐之李彪,初为李冲派系,后与李冲起纷,遂被遣归。
孝明朝之政争及汉人士族之态度
宣武帝崩,乱起宫廷,禁军领军将军于忠杀权臣外戚高肇,拥孝明帝。其亲母胡嫔幸免于北魏“子为太子,其母当死”之制,为灵太后,逐于忠,第一次摄政。
灵太后以妹婿宗室元叉为领军将军。元叉与宦官刘腾掌握禁军,分隔太后与孝明帝。
刘腾死,孝明帝重见太后,罢元叉。灵太后二次摄政,后毒杀孝明帝,立孝明帝独女元氏,又立孝明帝堂侄元釗,终为尔朱荣于河阴所尽屠。
孝明朝诸次政争中,当权者所倚有二:一 胡族兵组成的禁军;二 各阶段当权者倚靠不同阶级,如灵太后亲近胡汉贵族,于忠则颇恨后者,元叉起用北族中之寒人。
孝明朝当权者动辄更替,而其对不同阶级之态度大异,故汉人士族于此阶段之政治态度多为消极避世,但求无过,崔亮,崔光兄弟即为两例;而恣意者恐招杀身之祸,如裴植,郭祚。
北魏末期的门阀主义至东西魏的贤才主义
孝明帝神龟二年,张仲瑀上书请另设武人选格,使其不入清流;羽林愤而哗变,袭伤张氏父子。灵太后胡氏被迫颁令,使武人亦可凭年资入选清流。为此,崔亮创“年劳”之制,计官员在某一职上之任职时间为“停年格”,依据其长短授予新职。此制完全忽略对官吏才能之考察。魏收叹曰“魏之失才,从亮始也”。
崔亮创年劳之制,其意有二:一 对勋人,武人之妥协;二 此制下,待授新职者将远多于可授之官,故此制可变相阻止平民阶层之勋人,武人进入高层。
至西魏,当权者开始倡导贤才主义。苏绰作《六条诏书》之四“擢贤良”,主张民间必有贤才,应权衡叙用之。
而东魏高欢擢人授任之时,亦重视其才。其子高澄为吏部尚书时,改革年劳制。
(三) 北魏之城民阶级与六镇之乱
北方之乱
孝明帝正光五年,北方六镇之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杀镇将造反,自称真王,陷武川,怀朔二镇。魏廷遣广阳王元渊为平叛军主帅,所部包括武川镇军主贺拔度拔及其三子。元渊上奏,陈述镇民之苦。八月,朝廷发诏改镇为州,解放六镇之民,为时已晚。正光五年,北方六镇全部反叛。
后拔陵遭贺拔胜突袭,又中元渊奇计,被策反敕勒部三万户,复被柔然夹击南渡黄河,不知所踪。所部六镇之民二十万被俘,被迁至河北冀,定,瀛三州。
旧柔玄镇民杜洛周于河北上谷反。稍后定州降户鲜于修礼亦反,不久为沟通北魏的元洪业所杀,之后葛荣又杀元洪业,败元渊,斩之,自称天子,定国号为齐。
武泰元年,葛荣杀杜洛周,兼并其部。
西方之乱
西北甘陕亦乱,高平镇民赫连恩等反,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响应拔陵。后胡琛死,部将万俟丑奴继之。
秦州城民薛珍等杀刺史李彦反,南秦州城民张长命等杀刺史崔游反,共推莫折念生为天子,率氐,羌人联军过汉水进攻雍州之北魏军总帅萧宝夤,发生内讧,念生被杀。宝夤亦反,后败于北魏中央军,奔万俟丑奴。
尔朱之崛起与败亡
北秀荣契胡(陈说为羯人,另有一说主体为南匈奴屠各人)酋长尔朱荣散家财,编私兵,镇压叛乱。孝明帝欲以尔朱氏对抗灵太后,被后党毒杀。尔朱荣推长乐王元子攸为孝庄帝,入洛杀太后及朝臣两千人,是为河阴之变。
荥阳,齐州等地城民杀太守,刺史,呼应尔朱。同期汉人豪族纷纷起兵,讨伐尔朱,如渤海高乾兄弟在山东起兵,河间邢杲于青州北海郡起兵,清河崔祖螭于齐州起兵。
武泰元年九月,尔朱荣破叛军,俘杀葛荣,获六镇降民二十万。
永安三年,尔朱荣入朝,为孝庄帝所诛。其侄尔朱兆杀孝庄帝,立节闵帝。两年后,尔朱荣部将高欢于韩陵击败尔朱兆,复得二十万六镇之兵。
城民
城民,亦作城人,城内人,城中人,指州城,郡城,镇城,戍城等内部之人,为配属州镇的军役及兵士;分布于北魏全境,汉水流域东益州的城民具有与北镇城民同样的性质。
城民与州郡民身份对立,时有纠纷,如清河崔祖螭不堪城民陵纵而讨之。反映北朝城市,在政治与军事机能方面与农村的对立。
城民之阶级成分变动
北魏入主中原分为三个阶段:一道武帝朝,灭河北后燕;二太武帝朝,灭赫连胡夏,辽西冯氏北燕,甘肃沮渠北凉,及渭水上游之氐人,羌人;三献文帝朝,伐刘宋,占山东,迁都洛阳。
北魏每灭一国,均将其降民迁至北魏首都平城,优待其中顺从之汉人豪族,使其为己所用;不顺从之豪族,部分迁至边远之郡为郡户,可被视为自由民。
在新征服地区设镇,所驻之军为镇军,后或成为州军。城民或镇民即为州兵,镇兵,其成分包括:一以鲜卑为主的胡人贵族子弟;二汉人豪族;三流放罪人。其中的汉人豪族,则为另外一部分不顺从中央政府者,其反意似更甚,故被迁至边镇为军户,逐渐沦为贱民。
入仕之汉人豪族积极救助沦为军户的同类,如李冲,高允。至太和年间,平齐户已经消失。故镇军的成分变化,只余胡族贵族后裔及罪犯之人,甚至罪犯可成为胡族镇兵之监督者。
北魏末年,武人的社会地位普遍降低,甚至中央禁军亦被排除出官界,太和年间的羽林哗变即为一例,遑论边镇之军。
六镇之乱时,除中央军外,各地汉人豪族亦积极起乡兵平叛,此点值得注意,可为北魏国家性质由胡转为普世,及豪族乡党阶级崛起之一例。
第三编 北朝后期的新旧贵族制之争
(一) 乡兵集团
乡兵一词,自北魏孝昌年间至隋开皇年间见于史书,多见于西魏,北周,隋等关中政权。
北朝兵制,官方兵制为兵农分离,以羽林,州军,镇军为形式的世兵制;然则北魏末年,地方豪族以乡人,宗族为对象的募兵制相当普遍。中央政府亦不得不予以承认,地方豪族阶级开始官僚化。
六镇之乱时,北方豪族有募乡兵者,如范阳卢文伟,阳平路思令,赵郡李枿,河东薛修义,薛凤贤,弘农杨祯。孝庄帝诛尔朱荣,命各地豪族募乡人为军,如曲阳魏兰根,中山甄楷。尔朱兆弑孝庄帝,豪族有募乡兵而讨之者,如平阳羊侃,渤海高乾,高昂兄弟。
六镇之乱后,各军阀手握的军队主要成分有二:一 北镇的叛民;二 地方豪族的乡兵。北方分裂为东西魏后,西魏所得北族系之兵较少,故需大量吸收关中豪族之乡兵,以补兵力不足。
西魏大统三年,沙苑之战,西魏独孤信败东魏高昂,占洛阳。河东豪族率众投西军者,如河东裴邃,荥阳郑伟,河内司马裔,洛阳赵肃,商洛泉企,夏州宇文贵,陇西李贤,李远兄弟,河东裴侠,新安魏玄。
西魏文帝大统九年,西魏于邙山败于东魏,胡族之兵损失惨重,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关中大量豪族被授帅都督之位,统领乡兵,如京兆韦瑱,太原郭彦,武功苏椿。西魏通过积极集结乡兵,使之制度化,普遍化。乡帅集团跻身新贵族阶级。
乡兵集团,为乡帅与各自之兵,及乡帅与乡帅,构成的地域武力集团。乡帅多为当地望族,其集结乡人为军之手段为募兵,而非征兵,需散财以赈军士。
北齐建国后仍允许有功者,保留亲兵。部分寒门出身者作为豪族之亲兵,亦成为武将,如高昂之部曲东方老,梁士彦之苍头梁默,此为北朝末年打破门阀政治之一例。
(二) 北齐与汉人贵族
北魏孝文帝朝,推行汉化政策,详定姓族,北方的贵族制度达到巅峰,同时包括胡族在内的城民贱民化。胡汉贵族与平民社会阶级的对立,超越了胡汉之间的种族对立。
六镇之乱,并非只是胡族对汉化之反抗,亦是平民对门阀之反抗,自由民对自己成为贱民这一趋势和事实之反抗。
魏分东西,东魏及北齐所占之山东,为山东士族的渊源之地,为从魏晋至北魏之贵族政治之中心;种族成分亦十分复杂。故比之北周,北齐社会内部的矛盾更为复杂。
高欢其人与崛起
高欢,史载渤海蓨县人,似为汉人高门出身,颇可疑。祖高谧因犯法徙至怀朔镇,父高树为无赖,寄养于姐夫尉景家,渐染鲜卑习俗,娶鲜卑贵族娄氏之女。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高欢任怀朔镇函使送公文入洛,睹羽林军哗变,感北魏气数已尽,返怀朔后散家财,募乡兵。
六镇之乱,高欢率众投杜洛周,后谋划杀杜,失败后投尔朱荣,为其所重。
及荣为孝庄帝所诛,高欢掌握了尔朱荣自葛荣处所得的六镇余众二十万,与河北豪族如高乾等达成同盟,灭尔朱氏。至此高欢集团包括了六镇反民,汉人贵族等多个阶级和集团。
东魏内部之双重矛盾
朝廷与霸府之对立。孝武帝倚靠贺拔岳与高欢对峙,欢使岳部将侯莫陈悦杀岳。岳部将宇文泰败悦,据长安。孝武帝西奔宇文泰。
霸府内部之对立。高欢长子高澄入辅朝政,起用山东士族,如崔季舒,压制随高欢起家的勋贵集团,如司马子如,高隆之,高岳,孙腾等平民出身的新贵,甚至包括尉景在内的怀朔旧贵。高乾之弟高慎被迫亡命西魏。
侯景之叛东魏,对高澄以山东士族压制勋贵之不满可为一因。
北齐之权力分配及阶级变动
高澄暴毙,其弟高洋迫孝静帝禅位,为北齐文宣帝。此举受到勋贵反对,如斛律金,但受汉人士族支持,如魏收,杨愔,崔㥄,邢卲,王昕。文宣帝诛杀勋贵及宗室,如四贵。杨愔在此过程中作用甚大。
文宣帝崩,其弟高演继位为孝昭帝。勋贵集团反扑,诛杀杨愔派系。
孝昭帝崩,皇弟高湛登基,为武成帝。恩幸数人得宠,如和士开,赵彦深,多为鲜卑勋贵之门人。汉人高门如祖珽不能容,弹劾恩幸,失败。
后主朝,和士开受顾命,甚跋扈,与胡太后及其婢陆令萱结党。武成帝子琅琊王反,被杀。北齐整治京畿兵。祖珽逢迎陆氏,构陷斛律光,杀之。后陆令萱及恩幸一党杀祖珽及汉人高门,如崔季舒。
北齐政界,主要分为两集团,胡族勋贵及山东汉人士族。高澄时期开始,勋贵逐渐失势,虽有反扑,但总体被压制,以斛律光之死为终结。
汉人士族虽积极参政,但亦面临门阀衰落之趋势。北朝末年,作为新军阀的幕僚为进入政界之一途,然通过此途入仕者,除传统士族外,亦包含寒人出身者,如高欢心腹之高隆之,张亮,陈元康。
(三) 十六国及北朝天王称号考
王号与权力分配
天王称号沿袭自周。春秋时期出现僭王之霸者,故周天子需从王改称天王,以示区别。
秦汉之后,王爵一般赐给宗室。异性赐王,代表易代革命已近在咫尺。
王朝末期,控制区域变小,会出现疆域之外的王,一般封给胡族首领,如晋封拓跋猗卢为代王。亦有胡酋自立为王者,如刘渊自立汉王,慕容皝自立燕王。
权臣从称王至称天王,为易代夺位之标志。天王实质上是君主,未称帝的原因在于国家权力不够集中,宗室尚分掌部分权力,对君主有一定程度的制衡。
五胡诸国之天王号
后赵石勒,先称赵王,此时仍承认刘氏前赵;后灭前赵,称赵天王,乃至大赵皇帝。
前秦苻健称帝,苻坚弑苻生即位后,只称大秦天王。
后秦姚苌称帝,姚兴朝以天变地异为由,降号为王。
后凉吕氏,四代君主均称天王。
后燕慕容宝庶长子慕容盛称帝后,又弃帝号,改成庶民天王。
北燕慕容云为冯跋所拥,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初称天王,大单于,后称帝。
西魏,北周之天王号
宇文觉,宇文毓称天王,乃依周礼。宇文毓诛顾命宇文护后称帝,为北周武帝。
五胡诸国与北周政治结构之差异:五胡诸国,支撑并限制君权的是分掌军权的宗室;北周,支撑政权之柱国并非宗室,而为异性武人。 替代血缘关系而连结其者,隋唐帝国之基也。
(四) 周末隋初的政界与新旧贵族
周隋革命与门阀官僚
南北朝之易代革命,新兴势力大多拥有压倒性之武力。杨坚则为一例外,同期北周重臣持有军权者,反坚者众,如尉迟迥。
杨坚之得权柄,一重要因素乃其得北周静帝之御正及内使之助,如刘昉。刘昉一派,多为汉人门阀出身,媚上以保持家族阶级。助杨坚篡位,似为此集团一政治赌博。
杨坚即位,开皇元年正月,刘昉一派即遭弹劾谋逆,不久被清洗出隋初政坛。
高颎集团
隋文帝开皇年间之代表性官僚集团,主要为原相国府之幕僚。开皇初年的“四贵”,包括高颎,苏威,杨雄,虞庆则。
高颎其人,自云出自渤海高氏,颇可疑,以行事公正著称。开皇初年,高颎举荐之人来自不同阶级及集团,文武胡汉兼备,如虞庆则(灵武豪杰出身),贺若弼,韩擒虎,于义(柱国于谨之子),武功苏威,弘农杨素等。
开皇年间,高颎集团先击败旧贵族,北周皇帝近侍一派,如刘昉,卢贲;后打压平尉迟迥乱之功臣一派,如宇文忻,梁士彦,元谐,李询等。此一派中人多为曾与杨坚于北周同朝为官者,于新朝自需革除。
第四编 府兵制国家论
(一) 武川镇军阀
赵翼《廿二史札记》曰“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武川镇,北魏北方六镇之一,居民多为他处徙民,如贺拔氏自神武郡尖山以良家子迁入,寇氏自上谷郡昌平迁入;多为旧酋帅家族,与汉人之地方豪族结构类似,家族之间以通婚及交友,互相连结。
北镇豪族的利益本来与北魏国家高度一致,故被疏远后也迅速持反政府立场;而中原豪族某种程度上超脱于王朝权力,故不甚敏感。
六镇之乱,武川镇军主贺拔度拔与宇文肱刺杀破六韩拔陵部将卫可孤。后贺拔度拔战死,贺拔三兄弟投尔朱荣,宇文氏,独孤氏等武川镇民迁至河北定州。
鲜于修礼率六镇之民反,宇文肱从之,不久战死。其子宇文洛生及宇文泰继之。后葛荣代修礼,武川镇民归尔朱,迁晋阳,计有宇文氏,独孤氏,赵氏,贺兰氏,尉迟氏,寇氏。
尔朱天光入关中讨逆,贺拔岳为副将,部分武川镇民从之。后尔朱荣死,天光出关东讨高欢,关中为贺拔岳,侯莫陈悦所控。高欢使侯莫陈悦杀贺拔岳。贺拔岳旧部中,赵贵推宇文泰为首,讨悦,杀之。
关陇集团中,武将多为武川镇出身,文官则多为关陇望族,如苏,辛。
西魏二十四军,以金字塔形统合了北镇和关陇的乡兵集团。二十位柱国及大将军中,武川镇出身占八人,八位柱国中更占五人,多为武川镇的豪族。大将军以下之二十四开府及四十八仪同,则多武川镇民出身者,如韩果,王勇,宇文虬。
(二) 霸府与两都制
东魏,北齐之两都制
高欢击败尔朱氏占领邺城,设大丞相府,同时在洛阳拥戴孝武帝元修,形成“洛阳-邺城”两都制,同年占晋阳,迁大丞相府至晋。
高欢要求孝武帝迁邺,使其远离魏廷根基之洛阳,孝武帝以祖制拒绝,西奔宇文泰。高欢拥孝静帝元善见,强行迁邺。遣长子高澄为京畿大都督于邺监视朝廷,自己往来于晋,邺之间。
高欢死,高澄赴晋阳任大丞相,送其弟高洋至邺城为京畿大都督。
东魏之十五年,即为高氏对皇室压制之过程。先迫其自洛迁邺,自己以晋阳为据点。
晋阳,为北齐军事之中心,驻重兵。自晋阳下汾水过黄河,即可入西魏之境。此地亦为尔朱氏之旧领,自尔朱氏收服六镇流民,为六镇民之驻地。
高洋即位于邺,为文宣帝,虽罢晋阳大丞相府,但留骑兵,外兵曹,各立一省,别掌机密,保留晋阳之军事机能。即位后,亦频繁来往于邺,晋之间。
此后有齐一代,均保持两都。其因盖为北齐政权内部未及消除之二元性,皇帝更替之时常有两争位者各据一都。
西魏,北周之两都制
宇文泰拥立孝武帝,建西魏,定都长安,自身亦居于长安。大统四年,泰于同州建城及霸府,每征北齐,均还同州。泰子宇文觉,宇文邕均出生于此。
同州,为周齐战争之前沿,驻有重兵,八柱国之大半均驻于此,为宇文氏集团之根据地。
魏周革命后,宇文护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同州置中外府,继续两都格局。其时在同州,亦有两宫,同州宫与长春宫。宇文氏为皇族而两都制续存,盖因宇文氏内部仍有二元化之对立。
隋,唐之两都制
建德五年,北周武帝破晋阳,迁晋阳兵家四万户于关中。次年破邺,置相州六府,为中央派出机构。北周宣帝大成元年,移相州六府至洛阳,称东京六府,统辖河北,河南,山东七总管,为山东之政治中心。
北周灭齐后,同州的前线意义已不存,废同州,长春二宫,移同州军力于长安,形成“长安-洛阳”的东西两都制。
高氏,宇文氏以军权取代北魏皇权,故东西魏内部各具权威与权力之二元性,故各自形成两都制。周,齐分别代魏后,权力与权威仍在各自的皇族内部具有二元性,故两都制仍存,但有归一的趋向。
隋炀帝与武曌均以洛阳为正都,皆因此二者作为君主,均力图集权,并压制西魏以来的关陇集团。
洛阳,天下之正中,九省通衢而无险可守,为盛世之不二都城;长安,关中之重镇,崤涵之固而沃野千里,为乱世之理想根据。班固《两都赋》曰“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
(三) 府兵制
西魏之扩军与整军
西魏军队的主力,一 尔朱氏关中讨伐军之北族兵,二 关中豪族之乡兵。
大统九年,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叛归西魏,宇文泰攻洛阳,惨败于邙山,北族兵力损失惨重。战后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大统十年起,西魏令关陇望族出身者任大都督,帅都督,统领乡兵,如武功苏椿,河东柳敏,太原郭彦,京兆韦瑱;将国之军从六军逐步增加,是为扩军。
其中诸乡帅,为本地众乡望中权衡之结果,多为本有官职,向趋宇文泰之人。乡帅之下统合本地各豪右,多为次一等的豪族,门第上不如薛柳裴等一等豪族,但在各自乡县具影响力。诸豪右所率之乡兵军团有其独立性,故需位于其之上的郡望为乡帅,以统合郡内诸豪族军团。
大统十六年,东魏禅让,西魏伐齐,成立二十四军,纳其入八(六)柱国制之下。西魏军制中,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仪同三司,九十六仪同三司,其下为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子都督,别将,统军,军主。二十四军军团的基本单位为大都督府,盖因上至柱国,下至仪同三司,均为使持节大都督一职上所加之头衔,如开府仪同三司全称为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大都督。一柱国领四军,一大将军领二军,一军之帅封开府仪同三司,共二十四开府。此举使大统九年以来所募之关中豪族乡兵中央化,是为整军。
柱国,大将军多为北族出身,开府仪同三司以下基本为关陇豪族之将。此制之创,整合北镇及关中豪族以上阶级为一统一集团,为魏,周,隋,乃至唐初之国本。
率募豪右,充实军队,此政于隋依然存在,所募者包括北齐之江北豪族,如淮阴张奫;周灭齐后降周之北齐豪族,如新野来护儿;叛陈入隋之江北豪族,如彭城刘权,庐江樊子盖;乃至隋末之梁师都,刘武周,薛举。
社会阶级之变动
府兵制可被视为一社会身份上升之通道。各地豪族组织有志于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州郡民组成军团,自己做为首领,接受军职,进入政界,以维系或繁荣家门,成为新贵族。此时期文武官升迁途径混杂,如苏绰为文官代表,其弟苏椿则为乡兵领袖。
北周武帝将府兵改称侍官,为一名誉称呼,延续至唐初。至天宝年间,府兵制有名无实,府兵变为提供给士人之宿卫,地位降低,侍官一词则成为蔑称。
府兵制与国家权力之分配
大统九年,西魏惨败于邙山,北族兵损失严重。故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至大统十六年,完成二十四军的编制,此后乡兵比例逐渐增高超过北族兵。
宇文泰于柱国之外,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统辖全军,包括二十四军,及念贤之陇右军,王思政之河南军;亦任关西大行台,总管尚书行政机构,集军政权力于一。后苏绰仿周官制,宇文泰为大冢宰,废止大行台一职。
宇文泰甍,其侄宇文护受托孤,承其军政之权。武帝诛护,即废都督中外府,收归兵权。
北周宣帝朝,压制西魏以来功臣之族;隋文帝对勋贵亦颇猜疑;炀帝设骁果军,在府兵之外募兵,名为骁果,以为亲卫,另置军营于府兵左右十二卫之外。
隋末之乱,有府兵参与其中,群雄中不乏出身鹰扬府者(府兵制在地方之军府)。李渊举兵太原,建大将军府,以二子分别统帅左右军。其府僚将兵多出自太原附近之鹰扬府。
南朝督府制之取缔与复起
六朝军制。魏晋以来,州刺史带将军号掌管军政,亦出现都督一州甚至数州军事的体制,两相结合,形成都督府制度。都督兼任主要州的刺史,重要幕僚兼任管下的州刺史或郡太守。
而府兵制则为中央军制,将领一般不参与地方民政,并且军民分离,使军事逐渐集于中央,同时州郡摆脱了军事色彩。
西魏大统九年,邙山败后,编关陇乡兵入军;北周建德二年,北周武帝扩军,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民籍转为军籍。北周通过州郡组织乡兵,使国家权力触及州郡,将地方乡党社会中央化,削弱其独立性。
北周明帝将魏晋以来之都督一州或数州军事府改为总管府,隋炀帝完全废止之。及隋末大乱,李唐再设总管府,平乱后再废止。
唐制中,仍有特定的州设置都督府,负责本州及周边数州的武器和军事设施的监督,但不一定有常备军。近畿各州,都督府无常备军;边境各州,则设常备军,直至由胡族酋帅任都督的羁縻州。
唐睿宗景云二年,置二十四都督,使其纠察境内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权限过大,不久即废。后此职演变为采访处置使与观察处置使,于安史乱时被委以兵权,军政权合一,终为藩镇。
兵农之一致与分离
汉代兵制,分南北二军,南军之兵由其出身之郡的尉官率领,之上由九卿之一的卫尉所统领;北军为中央军,设中尉,归首都长官内史统领。可见两汉军,政权尚不分明。
西魏至隋之府兵制,为兵民分离,基于募兵,给予侍官的荣誉和不错的待遇。隋开皇十年后,创义仓制,兵户之农垦任务渐重,兵民逐渐一致。
开唐以来,出现大量非农业人口,以农民为募兵对象之府兵兵源日趋困难。至中唐,遂将非农业人口雇以为兵,对农民课以实物及货币税。出现佣兵制之雏形,再一次走向兵农分离。
宋代之禁军为佣兵制,起源为中晚唐节度使之兵制。
回应 2020-01-18 14:33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13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8.8分 517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9.3分 79人读过
-
筑摩書房 (1998)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2048 2019-11-01
没有一个体制是普通百姓建立,也没有一个政体能靠贵族来维持
0 有用 隐清 2019-09-21
从十六国到隋的北朝政治史,脉络非常清晰。胡汉杂处的环境逐步打破了门阀主义,最终以府兵制国家的形态完成了统一。宇文泰的地位在这三百年空前重要。
1 有用 白模卡 2014-08-15
阅后即忘
0 有用 饿霸逗地煮 2020-03-07
隋唐帝国的形成是从乡党到国家无数个共同体的联合而组成。十六国肇始,少数民族政权都要面对部族政治与汉文明冲突的问题,如何解决意味着生死存亡。石赵杀戮太盛,慕容燕小圈子政治,集团腐败,苻秦以王道为旗,但矛盾未改,一盘散沙。北魏一系列改革,至孝文帝与崔卢豪族结盟,却造成社会尖锐矛盾,六镇之乱亡国。周隋革命,依托关陇集团,宇文泰手创二十四军。一群文武兼备,代表乡党利益的全新贵族登上历史舞台。府兵制、均田制... 隋唐帝国的形成是从乡党到国家无数个共同体的联合而组成。十六国肇始,少数民族政权都要面对部族政治与汉文明冲突的问题,如何解决意味着生死存亡。石赵杀戮太盛,慕容燕小圈子政治,集团腐败,苻秦以王道为旗,但矛盾未改,一盘散沙。北魏一系列改革,至孝文帝与崔卢豪族结盟,却造成社会尖锐矛盾,六镇之乱亡国。周隋革命,依托关陇集团,宇文泰手创二十四军。一群文武兼备,代表乡党利益的全新贵族登上历史舞台。府兵制、均田制、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唐帝国若初阳之升,熠熠生辉。 (展开)
0 有用 寻道 2013-02-25
读了一半,开学估计没时间继续看了,其中有颇多谷川先生的独到的见解
0 有用 Justin 2021-03-06
宏观视角,鸟瞰深思。
0 有用 松岛菜菜子 2021-01-31
谷川道雄先生的代表作 国内一些中古史研究深受先生影响……
0 有用 五花王 2021-01-31
啃了很久终于啃完了
0 有用 冢虎 2021-01-28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书,都应该致以崇高的敬意。你可以不同意具体的观点,但你不能否认其所带来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革新。谷川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颇深,在研究思路上很“社会学”,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现实关怀。读完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有三点:第一,所谓“胡汉二元体制”可能是一个伪命题,胡人统治者引入胡化体制可能只是为了最终走向汉地皇帝制的一个过渡,无论胡制多重要多特殊,最终还是要走向汉式的君主专制。第二,北齐北...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书,都应该致以崇高的敬意。你可以不同意具体的观点,但你不能否认其所带来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革新。谷川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颇深,在研究思路上很“社会学”,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现实关怀。读完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有三点:第一,所谓“胡汉二元体制”可能是一个伪命题,胡人统治者引入胡化体制可能只是为了最终走向汉地皇帝制的一个过渡,无论胡制多重要多特殊,最终还是要走向汉式的君主专制。第二,北齐北周继任统治者非常强调本人武力的强势,这可能是胡地“尚武崇拜勇者”之风的遗存。第三,部分内容与毛汉光、黄永年的书参照会有非常大的启发。 (展开)
0 有用 叫我妖而不孽 2021-01-27
我是在张承志《诗与游击队的谶语》里知道谷川道雄的,终于近日读毕此书,赞叹不已。单说考据,陈寅恪、唐长孺、田余庆、周一良、胡宝国各家不会在其之下,但是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国家制度的竞合,不但看得出真·马克思主义史学,也看得出战败后美国影响下日本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我甚至认为若以此为旨归可出于义宁之上。历史学也首先应该是人学。不同于周一良、胡宝国书偏于细节,本书在大局上有了不起的尝试,是故私意此书可与... 我是在张承志《诗与游击队的谶语》里知道谷川道雄的,终于近日读毕此书,赞叹不已。单说考据,陈寅恪、唐长孺、田余庆、周一良、胡宝国各家不会在其之下,但是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国家制度的竞合,不但看得出真·马克思主义史学,也看得出战败后美国影响下日本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我甚至认为若以此为旨归可出于义宁之上。历史学也首先应该是人学。不同于周一良、胡宝国书偏于细节,本书在大局上有了不起的尝试,是故私意此书可与陈、唐之书同列而无愧。北族建立王朝后,统治者即使称号大单于以显示与汉家皇帝的绝对宰制不同,也会实际上侵凌底层士兵的权利,并最终导致反抗,但这反抗也会瓦解北族面对汉族具有的集团优势,进而导致北族政权的垮台。慕容燕和苻坚其实是被忽视的过渡者。武川镇提供了新的思路:混合胡夏的新北族上层和汉族乡兵的结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