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清暉 2015-07-13 19:26:51

    为了回答自己的疑问开始每天刷一些书,只是读这本的时候倒是挺服气的。我不认为他十分坚持精英主义的立场,倒是真的有些正反合的思路。不过,这次读引文材料比较细。还有,我似乎又,又跨出了自己的范围。

  • 10 欢乐分裂 2020-08-13 15:58:24

    考察汉魏晋之后胡系国家群的权力结构和种族对峙/融合,如何迈向隋唐帝国的演变以及前朝/后世的影响/遗迹,史观恢宏。虽为论文串成,且关乎300年累世之乱,主旨却鲜明:1、五胡特有的政治军事分权体制具有部落联盟形态,与皇权私有化之间的矛盾,是王权快速更替的原因之一;君权受宗室制约,模仿姬周制为称帝合法。2、门阀/贤才之争,门阀身份秩序受到民众暴动冲击,呈现出打破身份制度的历史潮流,原为自由民的北族士兵身份降格,汉人作为幕僚进入政界的振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六镇之乱成为转折点。3、征服华北进程中的镇/州军内部分化,导致军阀林立,以乡里社会为背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豪强们,形成类军事组织、有一定独立性的乡兵集团(从六朝督府制到府兵制,尤以关陇集团为盛),隋唐成朝皆以此为基础,霸府开创新世。

  • 8 秉存 2021-07-08 23:14:43

    还是应了钱穆先生的话,没有一劳永逸千百年适用的制度,必随形势而调整。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对赵(南匈奴)、燕(慕容)等胡族国家无视多民族杂居后“国家社会的公共性已经不能依靠血缘的纽带加以保证”“贯穿于这一世界中的公共性必须依靠更深刻更内在的精神来保障”的整肃;却又堕入镇兵府户化、镇将隶属化进而切断了军人上升与取得荣耀的途径终成六镇之乱。这是门阀主义占先下时局僵化坏死的机制。而对立面贤才主义在北齐却同样造成了勋贵妄动而糜烂覆灭的结局。“所谓国家的变质即支撑官僚制度的原理变质。”但门阀主义与贤才主义都是属于士人的立场,后者不过是对前者的变化与补充。“一介寒士纯粹想通过才能获取一定的地位,在当时应是非分之想……他们只是把豪族之间的矛盾或是豪族势力与君主权的矛盾所产生出的缝隙作为提高自己地位的机会。”

  • 5 全身远害 2015-06-22 09:24:08

    眼光很独到,也许可以加个副标题:“从民族国家到世界帝国”,背后关涉的是国家权力的不断整合与集中。作者的基本预设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民众似乎成了具有“自我意识”的历史主体。

  • 0 Irreversus 2012-10-04 17:37:38

    于北魏肇基期之社会史似有论述未详处。

  • 2 2048 2019-11-01 21:59:39

    没有一个体制是普通百姓建立,也没有一个政体能靠贵族来维持

  • 2 思无邪 2020-01-18 14:30:21

    尚可,但为反马而反马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七十年代京都学派的通病。所以需从本书中重新提炼脉络及角度

  • 0 飞云 2014-03-09 11:26:10

    府兵制国家论颇有理论建设力

  • 0 寻道 2013-02-25 14:11:20

    读了一半,开学估计没时间继续看了,其中有颇多谷川先生的独到的见解

  • 1 阿拉斯加牧羊人 2012-12-09 17:14:33

    或许是自己水平忒凹,看这个有一半左右似懂非懂,作者所引用参考文献多来自日本研究结果,引用中国的仅限古籍和陈,唐个别人。不可否认作者着眼点的确有高度。不过貌似书中亦有疑似常识性的错误。最喜欢最后增补的府兵制相关内容。

  • 0 eien99 2018-07-23 16:01:43

    作者:知名、4; 装帧开本手感:普通开本,还好、4; 画面图像清晰度:没有、0; 印刷字体:清楚、3; 内容:还好、4; 厚度:适中、3; 价格:适中、3;总体还好,值得细读的书

  • 0 变幻自在 2013-02-05 10:21:13

    北周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它逐渐走出了五胡国家的历史困境,成为隋唐帝国形成的前夜。改观了北周野蛮落后的形象

  • 0 正清 2013-04-10 00:07:23

    谷川先生此书纵横解构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历史,自成体系,尤为难得!读罢受益启发良多!当然书中有些观点仍有商榷之余地,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堪称佳作。

  • 0 Tacher 2013-12-09 18:28:22

    我能够感觉到这是一部鸿篇巨著,但是,每个分论点基本看得懂,如何组成一个大的世界观,感到无力。一个原因是作者很多新名词提出的太多了,一下子难以适应。

  • 0 素舲 2014-03-23 18:02:35

    通过分析五胡十六国以及北朝诸国以求得隋唐形成的流变,其本身即包含对中国古史分期的论断(京都学派)。此外,着重于支撑政权的基源,强调由下至上的视野,是谷川氏最要紧的论点。至于精神史范畴的共同体论似乎不适于此书的具体史料,也或是由于成书时补入的关系,第一编内的结论段落多有衔接不妥、骤然跨越的感觉。另外,翻译也有可商榷处,比如“自由民”与自耕农是否为同一意、“公共”作何解等。这固然是由于译者直接挪用日语词彙所致,但因此而造成文意违和,就非但难以忠实于原著愿意,而且对谷川氏史哲学的演绎也将是一损失。尽管不苛求翻译做语词的定义工作,因为过多的揣测反而有添足之嫌,但就上述问题在后记中撰文述出,应不是过分的要求罢。

  • 0 荃心 2013-08-31 15:59:10

    politics是复合产物,是多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的眼界很开阔,但由于着眼点过多,不少地方的论证也有欠份量。整书有言语未尽的感觉。

  • 1 隐清 2019-09-21 14:49:18

    从十六国到隋的北朝政治史,脉络非常清晰。胡汉杂处的环境逐步打破了门阀主义,最终以府兵制国家的形态完成了统一。宇文泰的地位在这三百年空前重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