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Contribution à la 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du droit Hegel的创作者
· · · · · ·
-
卡尔·马克思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反宗教的斗争间接的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他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们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查看原文) -
我们往往只有一度,在自由被埋葬的的那一天,才在我们牧师的领导下,处于自由社会。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把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历史对这一学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过去,因此,这个法的历史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的历史产物,那它就是杜撰了德国的历史。 在同这种制度进行斗争当中,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它不是解剖刀,而是武器。 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这里指的是描绘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倾轧,描述普遍的沉闷和不满以及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偏颇,也就是描述专以维护一切卑鄙行为为生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无非是一种以政府形式表现出来的卑鄙事物的那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一切。 旧制度是现代国家隐蔽的缺陷。 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着-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了本世纪所谓的问题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 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Contribution à la 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du droit Hegel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该作是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 261 至 313 节有关国家问题的阐述而作的批判,与费尔巴哈单纯关注自然与宗教有别,马克思将探讨重心放在社会及政治上,并在市民社会、人民、国家与革命间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与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的建...
(展开)


【转】张双利:再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在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长期较量中,其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第一个环节,他为此写下的第一本著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马克思在该著中所取得的成果?在中国学界,一个流行的见解是把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理解为一个简单的颠倒:在黑格尔那里是现代...
(展开)

伊尔廷:黑格尔的国家概念与马克思的早年批判
译 |祁 涛 1843年的春夏时节,青年马克思写了一部关于批判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著作,这部批判著作决定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并且影响至今。虽然马克思宣称他曾经和卢格(Luge)一起全身心地接受过黑格尔的想法,但是在波兰哲学家奇茨科乌斯基(August Cieszkowski)与费尔...
(展开)

【转】韩立新 |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与传统的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解释不同,笔者认为,在1843年前后,马克思经由了一个“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他借助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完成了这一转变。黑格尔与斯密之间具有继承关系,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
(展开)


【转】文兵: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完成与“无产阶级”的出场
文兵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本文来自《哲学动态》2020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早期主要从事的是法哲学批判,在1844年后则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他通过此文“突然”宣告了“无产阶级”的...
(展开)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笔记
马克思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开篇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展开)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人民出版社 (1963)9.2分 620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1955)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暂无评分
谁读这本书? · · · · · ·
> 1人想读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Contribution à la 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du droit Hegel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