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Living with Art
译者: 王滢
出版年: 2011-8-1
页数: 608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1003591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近700幅, 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近700幅, 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盖特雷恩(Mark Getlein)原本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但他很快就被纽约的艺术活动和丰富的博物馆收藏深深地迷住了。他既是钢琴家,也是画家。作为作家和策划编辑,他参与开发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大学文学与艺术课本,包括《艺术史》、《非洲艺术史》、《哈珀柯林斯世界文学》、《朗曼英国文学选》和《朗曼世界文学选》等,本书是作者独立编写的最有名的艺术基础概论课本。
目录 · · · · · ·
前 言 1
第一部分 导 论
第一章 与艺术相伴 2
艺术冲动 3
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7
创造与创造力 13
观看与反应 15
艺术家
林 璎 9
文森特•凡•高 12
思考艺术
谁是买主? 18
第二章 艺术是什么? 20
艺术家与观众 24
艺术与美 28
艺术与表象 31
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 32
非具象艺术 36
风 格 37
艺术与意义 39
形式与内容 40
图像志 42
情 境 44
艺术与物品 49
思考艺术
艺术家是什么人? 27
艺术家
路易丝•布儒瓦 34
思考艺术
美 学 48
第三章 艺术的主题 54
视觉愉悦与日常生活艺术 54
神 界 56
政治和社会制度 61
故事和历史 66
向外看:此时此地 68
向内看:人类体验 73
虚构和幻想 75
艺术与自然 77
艺术与艺术 80
思考艺术
圣像破坏运动 59
艺术家
罗伯特•劳申伯格 72
葛饰北斋 82
第二部分 艺术语汇
第四章 视觉元素 85
线 条 85
外形与轮廓 87
方向与运动 87
暗 线 90
图形与体块 91
暗 形 93
光 94
间接表现的光:在二维艺术中塑造体块 95
色 彩 97
色彩理论 98
色彩属性 99
光与色料 100
配 色 101
色彩的视觉效果 102
色彩的情感效果 104
质地与图案 107
真实质地 107
视觉质感 108
图 案 109
空 间 110
三维空间 110
间接空间:在二维艺术中表现深度 110
时间和运动 119
跨文化
日本版画 106
思考艺术
修 复 115
第五章 设计原则 125
统一与多样 125
平 衡 129
对称平衡 129
非对称平衡 133
重点与次要 138
尺度与比例 140
节 奏 145
元素与原则:小结 147
艺术家
乔治娅•奥基夫 130
思考艺术
观 点 137
第三部分 二维媒介
第六章 素 描 153
素描工具 158
固体工具 158
液体工具 162
新方向:走向墙面 165
艺术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 155
跨文化
纸157
第七章 绘 画 170
蜡 画 171
湿壁画 171
蛋彩画 173
油 画 174
水彩画 179
水 粉 180
丙 烯 181
模糊边界 183
拼 贴 183
脱离墙面! 185
艺术家
雅各布•劳伦斯 176
第八章 版 画 189
凸 印 189
木 刻 190
木口木刻 194
麻胶版画 195
凹 印 196
雕 版 196
干 刻 198
网纹刻法 198
蚀 刻 199
凹版蚀刻 200
石 印 202
网 印 205
单版画 206
新方向:计算机与版画制作 208
艺术家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192
艺术家
克特•珂勒惠支 203
第九章 摄影机艺术与计算机艺术 211
摄 影 211
照相机及其起源 213
见证和纪实 218
摄影与艺术 220
电 影 229
电影的起源 230
探索可能性 231
大制片厂制度 234
艺术家与电影 237
独立电影 239
数字革命 241
视 频 244
互联网 247
艺术家
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 216
思考艺术
审查: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226
第十章 平面设计 252
标识和符号 253
排字设计和版面设计 256
文字与图像 259
运动和交互 263
第四部分 三维媒介
第十一章 雕塑和装置 267
雕塑方法和材料 268
塑 造 268
铸 造 268
雕 刻 271
集 合 272
雕塑与第三维度 276
雕塑中人的形象 278
与时间和地点合作 284
艺术家
伊塞的奥洛维 273
跨文化
原始主义 280
思考艺术
公共艺术 285
艺术家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洛德 292
第十二章 手工艺 294
黏 土 295
玻 璃 298
金 属 300
木 头 302
纤 维 303
玉和漆 306
模糊边界:艺术家与手工艺 307
艺术家
玛丽亚•马丁内斯 297
第十三章 建筑 312
建筑中的结构体系 312
承重结构 313
柱楣结构 313
圆拱和圆拱顶 317
尖拱和尖拱顶 320
穹 顶 322
挑托拱和挑托穹顶 326
铸铁结构 327
轻质木骨架结构 328
钢架结构 329
悬 吊 331
钢筋混凝土 331
网格穹顶 333
建筑的用途 334
三座博物馆 334
三栋办公楼 337
三所住宅 340
新方向:环保建筑 345
艺术家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342
塞缪尔•莫克比 344
第五部分 艺术史
第十四章 古代地中海世界 351
最古老的艺术 351
美索不达米亚 354
埃 及 358
爱琴海 363
古典世界:希腊和罗马 366
希 腊 366
罗 马 374
思考艺术
谁的坟墓? 364
思考艺术
大理石雕与博物馆 372
第十五章 基督教与欧洲的形成 379
基督教的兴起 379
拜占庭 382
欧洲的中世纪 385
中世纪早期 385
中世纪盛期 387
走向文艺复兴 393
第十六章 文艺复兴 39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 397
北方文艺复兴 413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 419
艺术家
米开朗琪罗 404
第十七章 17世纪和18世纪 423
巴洛克时期 423
18世纪 435
革 命 441
艺术家
伦勃朗 433
思考艺术
学 院 438
艺术家
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 442
第十八章 伊斯兰艺术和非洲艺术 445
伊斯兰艺术 445
建筑:清真寺和宫殿 446
书籍艺术 450
日常生活艺术 451
非洲艺术 452
跨文化
非洲回头看 455
第十九章 东亚艺术:印度、中国和日本 460
印度艺术 460
印度河流域文明 460
佛教及其艺术 462
印度教及其艺术 466
耆那教艺术 470
莫卧儿艺术及其影响 471
中国艺术 471
形成期:从商到秦 471
儒家与道家:汉和六朝 473
佛教时代:唐 474
山水画的崛起:宋 475
文人及其他画家:元和明 477
日本艺术 480
新思想及其影响:飞鸟时代 481
宫廷的精雅:平安时代 482
武士文化: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 483
绚丽与空寂:桃山时代 486
大众艺术:江户时代 487
跨文化
早期佛像 465
抢救吴哥窟 469
第二十章 太平洋和美洲艺术 488
太平洋文明 488
美 洲 492
中部美洲 493
南美洲和中美洲 498
北美洲 501
思考艺术
神圣与世俗 506
第二十一章 现代世界:1800—1945年 508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508
现实主义 511
马奈与印象主义 512
后印象主义 517
横渡大西洋:19世纪的美国 520
进入20世纪:先锋派 522
解放色彩:野兽派和表现主义 522
粉碎形体:立体主义 526
狂想与未来主义 530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531
两次大战之间:建设新社会 535
思考艺术
呈现过去 516
艺术家
亨利•马蒂斯 524
巴勃罗•毕加索 529
第二十二章 1945年以来的艺术 541
纽约画派 541
进入60年代: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 545
60年代和70年代的艺术 548
波普艺术 548
极少艺术和地景艺术 551
真实,超级真实 553
观念艺术 555
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艺术 555
80年代以来的艺术:后现代世界? 558
涂绘式绘画 560
文字与图像,争端与身份 563
走向剧场:表演和装置 567
电子领域 569
身为人类: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 570
向世界开放 573
艺术家
杰克逊•波洛克 543
安迪•沃霍尔 550
艾丽斯•尼尔 557
思考艺术
游击队女孩 565
相关网上资源 577
延伸阅读 578
术语表 581
译后记 59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越南战争是我们最痛苦的民族记忆之一,由于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在这场遥远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它在国内遭受了日益强烈的质疑和抗议。到战争结束时,国内的分歧已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以致回国退伍军人的贡献几乎得不到承认。在这种论战不断的氛围中,林璎的任务就是建造一座纪念碑,向战争中牺牲的人们表达敬意,同时,对战争本身既不美化也不谴责。 纪念碑的核心是一面长长的黑色花岗岩墙,它两头逐渐变尖,整体呈V字形,上面刻着失踪、被俘和死亡者的姓名——共有大约58000个名字。在一座坡度不大的小丘上切开一个楔形的大口子,墙就嵌在漏出来的泥土中,让人觉得它是一座古冢的现代入口,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入口。相反,被打磨得锃亮的墙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周围的树木、附近的华盛顿纪念碑和路过的参观者。 从两头沿着一条走道进入纪念碑的参观者们起初几乎没有意识到脚边的矮墙。纪念碑的起点和战争本身的开场完全一样:几乎不被察觉,几支支援部队被派往一个遥远的小国,几个人阵亡的消息出现在晚间新闻中。当参观者沿着向下倾斜的小路继续往下走时,墙变得越来越高,直至高过头顶,上面的人名层层叠叠。人们常常会伸手去摸这些字母,在这样做时,他们也碰触到了自己回到往昔的思绪。在走道的最低点,墙在达到最高的同时拐了一个弯。小路开始向上倾斜,墙则开始逐渐消失。参观者被华盛顿纪念碑或林肯纪念碑吸引,忘记了战争。 林璎建造的建筑物以一种安静、不显眼的方式引发了一种仪式,一段向下进入死亡谷,然后朝上走向希望、康复与和解的旅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在庞贝城区之内,挖掘工人发现了精美绝伦的壁画,它们的保存状况之佳,世所罕见。庞贝不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所以我们无法假定,在那里工作的是当时最有才华的艺术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7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与艺术相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与艺术相伴"的人也喜欢 · · · · · ·
与艺术相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与艺术相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 更多书评 30篇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第一章 与艺术相伴 创造与创造力 在京都的一个雨天,恩斯特•哈斯出外散步,他本可以注意到公园里的这张长椅,愉悦地笑笑,然后继续向前走去。一个多世纪以前,凡•高站在田间,他本可以在看见夜空后返回寓所——而且我们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顿悟时刻:它们将我们置于艺术开始的地方。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时刻本身即为目的。而对艺术家而言,它们只是个开头,是启动创造进程的原材料。 “创造力”...2011-07-22 16:35 3人喜欢
第一章 与艺术相伴 创造与创造力 在京都的一个雨天,恩斯特•哈斯出外散步,他本可以注意到公园里的这张长椅,愉悦地笑笑,然后继续向前走去。一个多世纪以前,凡•高站在田间,他本可以在看见夜空后返回寓所——而且我们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顿悟时刻:它们将我们置于艺术开始的地方。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时刻本身即为目的。而对艺术家而言,它们只是个开头,是启动创造进程的原材料。 “创造力”是在谈论艺术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词,但到底什么是创造力?它是人生来就有的吗?它能被学习吗?它会消失吗?艺术家是否比其他人更有创造力?如果是,他们是如何变成这样的?许多作家和教育家试图分析创造力,查明是什么让人具有创造性。①尽管创造力的准确本质仍然难以界定,但普遍的意见是,富于创造力的人常常具有某些特征,包括: • 敏感——对所见、所闻、所触有更强烈的感觉,更易被他人及其情绪感染。 • 灵活——适应新环境和留意到新环境的可能性的能力;愿意去发现具有创新性的关系。 • 创见——对环境和在解决问题时的非常反应。 • 幽默——幽默感和独立试验的能力。 • 生产力——轻松、频繁地产生想法以及把这些想法贯彻到底的能力。 • 流利——能够随时自由地表达思想。 • 分析技能——一种研究问题的才能:深入剖析,找出各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 • 组织技能——把事物恢复到协调有序状态的能力。 在欣赏蒂姆•霍金森(Tim Hawkinson)的《表情仪》(Emoter,1.12)时,这份清单会浮现在我们脑中。与霍金森的许多作品一样,《表情仪》看上去像是业余爱好者自己动手实施的科学项目,只是有点脱离了控制。地板上的梯凳里装着一台黑白电视监控器,已被调至一家本地电台的频率。吸在监控器屏幕上的一排排光敏感元件对移动图像作出反应,通过一团乱糟糟的塞绳、电缆和电线,把信号传至上方一幅巨大的艺术家脸部照片。脸部的各个部位——眼睛、鼻子、眉毛和嘴——在接收到的信号的刺激下不断移动,形成各种小丑般的夸张表情。 无疑,是敏感使霍金森成了一名敏锐的面部观察者,是创见告诉他,像监测脑波的实验室实验或把特定的面部表情与特定的情感联系起来的过时的科学理论这样一些不可能的材料能成为艺术品的灵感来源。幽默、灵活、流利和生产力促使他开始探索项目可能的成形方式,而分析和组织技能则是他完成项目的条件。 艺术家这个职业并非唯一要求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数学家、教师、企业经理、医生、图书馆管理员、计算机程序员——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只要是有能力的,定会寻找提高创造力的途径。艺术家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这表现在,他们毕生都致力于开拓视觉创造力的领域。 人能变得更有创造力吗?回答基本上是肯定的,如果他自己允许的话。有创造力意味着学会信任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选择,并学会利用它们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抛弃“已经如何”或“应该如何”的僵化观念,思考“能够如何”。当眼睛和思维敞开时,创造力就会成长起来,“看”艺术与“做”艺术同等重要。 作为本章的结尾,我们将考察创造性的观看所可能涉及的问题。
回应 2011-07-22 16:35 -
-
后浪 (先读书 🌊后浪)
第二章 艺术是什么? 艺术与美 美与对艺术的思考之间有着很深的关联。哲学中研究艺术的分支——美学也研究美的本质。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艺术品就该是美的,甚至艺术的全部目标就是美。我们为何会这么想?我们所想的是正确的吗? 18世纪,当我们的艺术范畴开始形成之时,美与艺术被放在一起讨论,因为二者都被认为提供了快乐。当哲学家们自问,这种快乐的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感觉到的时,他们的回答是:它是一种智力上的乐趣...2011-07-22 16:45 2人喜欢
第二章 艺术是什么? 艺术与美 美与对艺术的思考之间有着很深的关联。哲学中研究艺术的分支——美学也研究美的本质。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艺术品就该是美的,甚至艺术的全部目标就是美。我们为何会这么想?我们所想的是正确的吗? 18世纪,当我们的艺术范畴开始形成之时,美与艺术被放在一起讨论,因为二者都被认为提供了快乐。当哲学家们自问,这种快乐的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感觉到的时,他们的回答是:它是一种智力上的乐趣,我们通过一种被称为无功利静观的特殊的注意力来感知它。他们所说的“无功利”,意指我们在观看时抛开一切个人的、实际的利害关系。比方说,如果我们察看一个桃子是否已经熟得可以吃了,那么我们就是带着对直接的个人利益的考虑在观察它。如果我们往后退,欣赏它的颜色、纹理、饱满的外形,而心中并未想到吃它,那么我们就是在不带私心地观察它。如果我们喜欢自己所见到的,那么我们说,这个桃子是美的。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的摄影作品《卷心菜叶》(Cabbage Leaf,2.9)体现了这种冷静的、保持距离的注意力。凝眸注视着光线轻抚优雅地拱起的菜叶,我们几乎可以感到自己的想象脱离了实际的思虑(它适合做成凉拌卷心菜吗?它是不是太蔫了?)。在看的时候,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个弯曲的物体是一个纯形式,而根本不是一个叫做“卷心菜叶”的东西。它看上去大概像拍岸的浪,或拖在草地上的舞裙。让自己的想象力这样跳跃飞舞,是哲学家们所描述的快乐的一部分。 但我们在看艺术品时,是否总能感到快乐?对于一幅像贝利尼(Bellini)的《圣母怜子》(Pietà,2.10)这样的画而言,“忧伤”可能是更合适的词。画的标题Pietà是意大利语,意为“怜悯”,它是基督教艺术中一个基本题材的名称,表现的是耶稣被人们从钉死他的十字架上放下来后,他的母亲马利亚抱着儿子的情景。贝利尼把这件作品设计成一幅祷告像,即意在集中和激发宗教冥思的画像。虽然题材既令人悲痛又感人至深,并不能让人快乐,但许多人还是会觉得这幅画是美的。 一些理论把美与对称、简单的几何形式和纯色这样一些形式特征联系起来。比方说,在《圣母怜子》中,贝利尼把马利亚的长袍处理成一个对称的三角形。基督所缠腰布的白色在马利亚的头巾上得到了延续。头巾的曲线与背景中路的蜿蜒曲折相呼应。她长袍的纯蓝色和纯紫色与天空的淡蓝色形成呼应关系,也与她背后植物的深绿色相配,画的其余部分则用的是柔和但鲜艳的矿物颜料。如果我们觉得贝利尼的《圣母怜子》很美,使我们有此反应的兴许就是以上这些特质。 为了静观贝利尼画作的形式美,我们使自己与使人产生同情的题材分离开来,有点像爱德华•韦斯顿为了拍摄照片,而超脱于他对卷心菜可能产生的一切感觉。但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能如此轻松地做到这种超脱。像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 de Goya)的《克罗诺斯食子》(Chronos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2.11)这样的画似乎关闭了产生审美距离的一切可能性。它攫住我们的喉咙,展现给我们一幅恐怖十足的图景。 作为一名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几十年里度过职业生涯的西班牙画家,戈雅亲身经历过混乱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可怕的残暴、愚蠢、战争和杀戮行为。作为一名为西班牙宫廷服务的官方画家,他受命画轻松愉快的场景、宁静祥和的风景和高贵庄严的肖像。在他出于个人原因创作的作品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人性日益悲观的看法。《克罗诺斯食子》是戈雅在自家墙上画的一组梦魇般的画中的一幅。根据它们不可抗拒的视觉力量和急迫逼人的寓意,我们认为它们是非凡的艺术。但我们必须承认,它们把快乐和美的观念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艺术确实能够产生快乐,正如最先研究美学的那些哲学家所强调的那样。但它也会激起悲伤、恐惧、怜悯、敬畏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一条共同的主线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因画本身的缘故而发现了观看体验的宝贵。艺术让观看有了真实的价值。类似地,艺术可以是美的,但并非所有的艺术都试图变成美的,美不是艺术的必要条件。美一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它,许多人因它而产生争执,却没有一个人能定义它。艺术家跟我们所有人一样受到了美的强烈吸引,一次又一次地回归于它,尽管回归的形式并不总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他们常常在新的天地——比如一片卷心菜叶——中搜寻美。
回应 2011-07-22 16:45 -
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约960年。挂轴,绢本水墨淡彩,高111.8厘米。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馆,堪萨斯城,密苏里 [http://nelson-atkins.org/collections/iscroll-objectview.cfm?id=641] [http://www.zjdart.com/upload/2009_04/090408140183931.jpg] 移动视点/散点透视(mobile midair perspective)的杰作!
2012-07-18 22:26
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约960年。挂轴,绢本水墨淡彩,高111.8厘米。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馆,堪萨斯城,密苏里 http://nelson-atkins.org/collections/iscroll-objectview.cfm?id=641 http://www.zjdart.com/upload/2009_04/090408140183931.jpg 移动视点/散点透视(mobile midair perspective)的杰作!
回应 2012-07-18 22:26
-
奈良美智在一本翻印的日本江户时代木刻版画集的书页上一连画了多张画,这些名为浮世绘的版画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众艺术——成千上万的制作出来,以大概相当于一碗面条的价格销售出去。对于世界上许多人来说,这些版画已成了日本艺术和文化精髓的代表,在这里,奈良美智将一幅浮世绘改造成了流行艺术,当代艺术,他在上面画了一个漫画风格的小女孩形象。 对埃及人而言,把他们最好的艺术品跟尊贵的死者一同埋葬是正常而且正确的做...
2019-02-08 13:33
奈良美智在一本翻印的日本江户时代木刻版画集的书页上一连画了多张画,这些名为浮世绘的版画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众艺术——成千上万的制作出来,以大概相当于一碗面条的价格销售出去。对于世界上许多人来说,这些版画已成了日本艺术和文化精髓的代表,在这里,奈良美智将一幅浮世绘改造成了流行艺术,当代艺术,他在上面画了一个漫画风格的小女孩形象。 对埃及人而言,把他们最好的艺术品跟尊贵的死者一同埋葬是正常而且正确的做法,对我们来说,如此的美丽永远封存在黑暗之中似乎是一种极度的浪费。 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最终必将占上风,原因很简单:我们还活在世上,而古埃及人早已作古。 人类迄今为止设计过的最好认的图标之一是耐克图标——一个随意的草体勾号,他被称为一剔,是一个名叫卡罗琳·戴维森的平面艺术学生于1971年创作的。 同样的指令可以衍生出大量其他迥异的素描作品,但他们都将互有关联,因为它们源自同一个想法,想法或说观念是指导原则,正因为这样,勒威特及其他观点相同的艺术家的作品被称为观念艺术( Concept Art)。 艺术史上最可爱的怪人之一是一位人称北斋的日本画家,木刻家。在89年的生命中,北斋住过至少90所不同的房子,用过大约50个名字。流传到后世的这个名字北斋的意思是北斗星。 终其一生,他都对钱毫不在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经常处于挨饿的边缘。 他在弥留之际高呼:如果老天爷多给我五年,我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他的坟前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他所用的最后一个名字:画狂老人卍 感知的主观性质解释了为什么对不同的人来说,艺术品的含义不同,以及为什么我们会一遍遍的重温心爱的作品,而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了解的越多,每一次新的与艺术的相遇就越丰富充实——因为我们将把更多的经验带入这次相逢,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亲身体验尽可能多的艺术——因为物质维度也会影响感知。 胡安·德·巴尔德斯·莱亚尔的《虚空》粗看起来就是一堆随意摆放,杂乱无章的物品和一个低头看着他们的小天使,在背景处,有一个男子从阴影里面朝观众向外张望,但这堆东西是什么?小天使和男子在做什么?只有当我们开始问这样的问题并作出回答时,此画的寓意才会显现出来。 此画的基本寓意:人生短暂,在世时所珍视和追求的一切终将毫无意义,当世界末日来临,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时,财富,美貌,好运,权势,知识,名誉,统统都无法拯救我们。
回应 2019-02-08 13:33 -
p4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获得的体验——在我们心中激发的情感。 p6 艺术的起点之一: 并非所有的图像都是艺术,但造像的能力是艺术的起点。 p6 艺术的起点之二: 兴许正如卡罗所暗示的,斯通亨奇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存在,证明我们创造有意义的秩序和形式、把世界构建成我们思想的反映这样的冲动古老而基本。 p7 艺术的起点之三 : 探索新技术在审美上的可能性的冲动。 p7 构...
2019-08-18 01:12
p4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获得的体验——在我们心中激发的情感。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6
艺术的起点之一:
并非所有的图像都是艺术,但造像的能力是艺术的起点。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6
艺术的起点之二:
兴许正如卡罗所暗示的,斯通亨奇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存在,证明我们创造有意义的秩序和形式、把世界构建成我们思想的反映这样的冲动古老而基本。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7
艺术的起点之三 :
探索新技术在审美上的可能性的冲动。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7
构筑有意义的图像和形式,创造秩序和结构,探索审美的可能性——这些特点似乎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艺术以它们为根基生长起来,每个文明则以自己的方式养育它。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回应 2019-08-18 01:12 -
英国当代雕塑家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o)说过:“一切艺术从根本上说都是旧石器或者新石器艺术:不是把煤灰和油脂涂抹到洞壁上的强烈欲望,就是堆石头的冲动。”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sculptor Anthony Caro has said that "all art is basically Paleolithic or Neolithic: either the urge to smear soot and grease on cave walls or pile stone on stone." 这是第三处我们可以寻求艺术起源的地方——探索新技术在...
2012-06-23 18:51
英国当代雕塑家安东尼·卡罗(Anthony Caro)说过:“一切艺术从根本上说都是旧石器或者新石器艺术:不是把煤灰和油脂涂抹到洞壁上的强烈欲望,就是堆石头的冲动。”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 The contemporary British sculptor Anthony Caro has said that "all art is basically Paleolithic or Neolithic: either the urge to smear soot and grease on cave walls or pile stone on stone."
这是第三处我们可以寻求艺术起源的地方——探索新技术在审美上的可能性的冲动。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 Here is a third place we might turn to for the origins of art—the urge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possibilities of new technologies.
回应 2012-06-23 18:51 -
1. 出于某种与人有关的目的建造建筑物 林璎(Maya Lin),越战老兵纪念碑,华盛顿。 以一种安静、不显眼的方式引发了一种仪式,一段向下进入死亡谷,然后朝上走向希望、康复与和解的旅程。 是沉思和怀念之所,也起到了聚集公众的作用。 2. 造出不普通的普通用品 肯特布,产自加纳。 3. 记录和纪念 历史相关 4. 将未知事物实体化 如,神像 5. 将感情和思想实体化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星夜》,现代艺术博...
2019-08-18 02:03
1.
出于某种与人有关的目的建造建筑物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林璎(Maya Lin),越战老兵纪念碑,华盛顿。
- 以一种安静、不显眼的方式引发了一种仪式,一段向下进入死亡谷,然后朝上走向希望、康复与和解的旅程。
- 是沉思和怀念之所,也起到了聚集公众的作用。
2.
造出不普通的普通用品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肯特布,产自加纳。
3.
记录和纪念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历史相关
4.
将未知事物实体化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如,神像
5.
将感情和思想实体化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星夜》,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6.
恢复我们的洞察力,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世界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摄影作品《1981年京都长条铁凳上剥落的油漆》(Peeling Paint on Iron Bench, Kyoto, 1981)
回应 2019-08-18 02:03
-
p15 感知的本质表明,观看艺术最重要的关键是意识到观看的过程——注意细节和视觉关系,探究它们所激发的联想和感情,搜寻可供使用的知识,努力把所见付诸文字。 胡安·德·巴尔德斯·莱亚尔(Juan de Valédes Leal),《虚空》(Vanitas),1660 奥德丽·弗拉克(Audrey Flack),《命运转盘(虚空)》(Wheel of Fortune (Vanitas)),1977-1978 吉姆·霍奇斯(Jim Hodges),《一点一滴》(Every Touch),1997 p17 用...
2019-08-18 02:49
p15
感知的本质表明,观看艺术最重要的关键是意识到观看的过程——注意细节和视觉关系,探究它们所激发的联想和感情,搜寻可供使用的知识,努力把所见付诸文字。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观看与反应 - 胡安·德·巴尔德斯·莱亚尔(Juan de Valédes Leal),《虚空》(Vanitas),1660
- 奥德丽·弗拉克(Audrey Flack),《命运转盘(虚空)》(Wheel of Fortune (Vanitas)),1977-1978
- 吉姆·霍奇斯(Jim Hodges),《一点一滴》(Every Touch),1997
p17
用眼看,而且设法有意识地看;问问题,挖掘联想意义;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拷问自己的感觉。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观看与反应 p19
对于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而言,《一点一滴》的含义将永远不会与霍奇斯本人所认为的完全一致,它也不应该如此。艺术家的作品源于一生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其余任何人都无法精确地复制它们。艺术品拥有多重含义。最伟大的作品似乎对每一代人和每一个热心观众都有新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如果一些艺术品对某个人来说有某种意义,而他自己的经历、思考和情感也在其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那么就可以说他赋予了艺术品生命。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观看与反应 回应 2019-08-18 02:49 -
p13 富有创造力的人常常具有某些特征,包括: 敏感——对所见、所闻、所触有更强烈的感觉,更易被他人及其情绪感染。 灵活——适应新环境和留意到新环境的可能性的能力;愿意去发现具有创新性的关系。 创见——对环境和在解决问题时的非常反应。 幽默——幽默感和独立试验的能力。 生产力——轻松、频繁地产生想法以及把这些想法贯彻到底的能力。 流利——能够随时自由地表达思想。 分析技能——一种研究问题的才能:深入剖析,...
2019-08-18 02:16
p13
富有创造力的人常常具有某些特征,包括: 敏感——对所见、所闻、所触有更强烈的感觉,更易被他人及其情绪感染。 灵活——适应新环境和留意到新环境的可能性的能力;愿意去发现具有创新性的关系。 创见——对环境和在解决问题时的非常反应。 幽默——幽默感和独立试验的能力。 生产力——轻松、频繁地产生想法以及把这些想法贯彻到底的能力。 流利——能够随时自由地表达思想。 分析技能——一种研究问题的才能:深入剖析,找出各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 组织技能——把事物恢复到协调有序状态的能力。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创造与创造力 p14
- 蒂姆·霍金森(Tim Hawkinson),《表情仪》(Emoter)
p15
人能变得更有创造力吗?回答基本上是肯定的,如果他自己允许的话。有创造力意味着学会信任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选择,并学会利用它们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抛弃“已经如何”或“应该如何”的僵化观念,思考“能够如何”。当眼睛和思维敞开时, 创造力就会成长起来,“看”艺术与“做”艺术同等重要。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创造与创造力 回应 2019-08-18 02:16 -
1. 出于某种与人有关的目的建造建筑物 林璎(Maya Lin),越战老兵纪念碑,华盛顿。 以一种安静、不显眼的方式引发了一种仪式,一段向下进入死亡谷,然后朝上走向希望、康复与和解的旅程。 是沉思和怀念之所,也起到了聚集公众的作用。 2. 造出不普通的普通用品 肯特布,产自加纳。 3. 记录和纪念 历史相关 4. 将未知事物实体化 如,神像 5. 将感情和思想实体化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星夜》,现代艺术博...
2019-08-18 02:03
1.
出于某种与人有关的目的建造建筑物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林璎(Maya Lin),越战老兵纪念碑,华盛顿。
- 以一种安静、不显眼的方式引发了一种仪式,一段向下进入死亡谷,然后朝上走向希望、康复与和解的旅程。
- 是沉思和怀念之所,也起到了聚集公众的作用。
2.
造出不普通的普通用品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肯特布,产自加纳。
3.
记录和纪念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历史相关
4.
将未知事物实体化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如,神像
5.
将感情和思想实体化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星夜》,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6.
恢复我们的洞察力,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世界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家的工作是什么? - 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摄影作品《1981年京都长条铁凳上剥落的油漆》(Peeling Paint on Iron Bench, Kyoto, 1981)
回应 2019-08-18 02:03 -
p4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获得的体验——在我们心中激发的情感。 p6 艺术的起点之一: 并非所有的图像都是艺术,但造像的能力是艺术的起点。 p6 艺术的起点之二: 兴许正如卡罗所暗示的,斯通亨奇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存在,证明我们创造有意义的秩序和形式、把世界构建成我们思想的反映这样的冲动古老而基本。 p7 艺术的起点之三 : 探索新技术在审美上的可能性的冲动。 p7 构...
2019-08-18 01:12
p4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获得的体验——在我们心中激发的情感。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6
艺术的起点之一:
并非所有的图像都是艺术,但造像的能力是艺术的起点。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6
艺术的起点之二:
兴许正如卡罗所暗示的,斯通亨奇仅仅是作为一个实例存在,证明我们创造有意义的秩序和形式、把世界构建成我们思想的反映这样的冲动古老而基本。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7
艺术的起点之三 :
探索新技术在审美上的可能性的冲动。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p7
构筑有意义的图像和形式,创造秩序和结构,探索审美的可能性——这些特点似乎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艺术以它们为根基生长起来,每个文明则以自己的方式养育它。 引自 第1章 与艺术相伴-艺术冲动 回应 2019-08-18 01:12
论坛 · · · · · ·
这本与<认识艺术>是一样的吗??? | 来自Hermione | 1 回应 | 2014-09-09 |
如果是全彩印刷就好了 | 来自aleung | 1 回应 | 2014-02-10 |
京东买书地址~比当当便宜哦~ | 来自后浪 | 4 回应 | 2011-11-27 |
同期出版的中国艺术入门书 | 来自zp1984 | 4 回应 | 2011-07-1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9.0分 966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9)10.0分 21人读过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8.8分 675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8.9分 147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1 (天天见见不腻啊)
- 国外教材中文版 (在网上看风景)
- 西方艺术史入门 (剧旁)
- ♥封面☞买买买! (妍孜。)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与艺术相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倦怠感島民 2012-01-31
颤抖的终于读完了……教科书/入门级别/翻译赞/内容比较新/图片也不错很多/索引做得蛮好的(但是有些很奇怪明明是该彩印的地方用黑白,无所谓的地方又用彩印)
0 有用 第五象限 2012-06-02
艺术给了我们什么?作者的答案是:艺术给了我们这个世界。或者说,艺术给了我们看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甚至有人说,在今天不懂艺术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盲目。该书自1985年在美国首版以来不断印行,现在出到了第十版。
0 有用 玛格丽特*年 2012-06-19
确实好看~
0 有用 爱摸鱼的狗 2017-06-15
这书特别好,建议喜欢艺术的人都入一本。
0 有用 Ainland 2011-09-27
给学生推荐了
0 有用 追寻 2020-11-16
还是没有入门
0 有用 Cafedereve 2020-11-12
我的入门书
0 有用 小曼 2020-07-25
教科书一般的艺术理论教材,通读了一遍,感觉有机会还要再翻看再读。
0 有用 ★ 2020-04-30
0 有用 哆啦大胖 2020-02-26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首先,我们人类的生活中离不开艺术,我们创造和欣赏艺术,有时是为了追求它带来的审美愉悦,但有时艺术也同样带给我们一系列的负面情感。艺术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激活内心沉睡的感情和洞察力。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联系。我们总是觉得画一个东西至少要画得像,不然就是画家没水平,这表明我们习惯于欣赏具象艺术,要求艺术能够做到再现真实世界,但抽象艺术追求的并非如此,它所看...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首先,我们人类的生活中离不开艺术,我们创造和欣赏艺术,有时是为了追求它带来的审美愉悦,但有时艺术也同样带给我们一系列的负面情感。艺术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激活内心沉睡的感情和洞察力。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联系。我们总是觉得画一个东西至少要画得像,不然就是画家没水平,这表明我们习惯于欣赏具象艺术,要求艺术能够做到再现真实世界,但抽象艺术追求的并非如此,它所看重的是能够超越于自然和现实之上的,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现代艺术以及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的问题。现代艺术虽然非常难以理解,但它的发生和发展却都是有它的条理在那里的。历史和技术的发展变迁是培育现代艺术的背景,而人类对自身情感与思想的反省以及对创新的追求,则是真正推动这些艺术革命的车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