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讲述了作者1951年入朝参战被俘,至2010年走访幸存战俘难友,这六十年间的个人经历,和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生活故事。作者在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了1/3篇幅的文字,补充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史实细节,尤其独家使用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朝鲜战争彩色战地照片,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六十年血与火、泪与恨、爱和痛、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战俘群体这个特殊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本很好的纪实文学作品,又是一本全世界人士都会关心的书、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好教材。该书与作者最新创作、即将出版的《孤岛——14000名志愿军战俘在台湾》相互补充。
朝鲜战争虽是一场局部战争,并已过去60年,但它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个说不透、道不尽的重大历史话题。...
本书讲述了作者1951年入朝参战被俘,至2010年走访幸存战俘难友,这六十年间的个人经历,和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生活故事。作者在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了1/3篇幅的文字,补充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史实细节,尤其独家使用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朝鲜战争彩色战地照片,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六十年血与火、泪与恨、爱和痛、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战俘群体这个特殊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本很好的纪实文学作品,又是一本全世界人士都会关心的书、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好教材。该书与作者最新创作、即将出版的《孤岛——14000名志愿军战俘在台湾》相互补充。
朝鲜战争虽是一场局部战争,并已过去60年,但它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个说不透、道不尽的重大历史话题。亲历者已逐渐老去,许多历史真相却尚未揭开。本书作者是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8团团政治处宣教干事,亲历朝鲜战争最惨烈的第五次战役并受伤被俘、坚决回国,他经过了战俘营里更为残酷的窝里斗,遭遇了历次政治斗争的歧视和折磨,却坚定顽强地自我振作、不断奋起,直到80岁高龄仍然在为6000名归国难友上诉鸣冤、落实政策。这本书就是一个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开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
残酷的战场见闻,不幸的战俘生活,痛苦的政治遭遇,沉痛的社会反省,反思中国传统的战争观念和战俘观念,具有令人深思的历史文化内蕴。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朝鲜战争和我们国家60年建设血与火、泪与恨、爱与痛、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一个战俘群体的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文风朴素,细节真实,图片珍贵,又加上原始档案、其他历史著作的参照,经过六十年时光打磨,二十多年的反复修订,是一本独一无二,让人一气读到底、读后掩卷长思的大书。
1.这是一本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曾荣获“北京市建国40 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
2.这是一本让全世界人士关注的书,被约翰?托兰写入《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激起中、美两国两名作家间一场著作权官司;
3.作者张泽石,归来志愿军战俘的总翻译官、总代表,世界学术名著《金枝》译者之一,以“忠诚于祖国”“忠诚于战友”被推荐为“感动中国2010”候选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 · · · · ·
张泽石,1929年生,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7年加入共产党,从事地下学运、农运及敌后武装斗争,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五次战役中受伤被俘,先后关押于韩国水原战俘收容所、釜山和巨济岛战俘营,担任回国志愿军战俘总翻译、总代表,曾被囚禁在美军“最高监狱”和“战犯战俘营”,1953年9月作为最后一批交换战俘归国。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我从美军集中营归来》(1989)《战俘手记》(1994)《我的朝鲜战争》(2000)等作品,及译著《金枝》。2010年底,张泽石先生以“忠诚于祖国”“忠诚于战友”被推荐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50候选人之一。
目录 · · · · · ·
前言
上卷 炼狱之火 140500字
第一章 千里夜行军、赶往三八线 (1951年3月下旬---1951年4月上旬 朝鲜)
1.跨过鸭绿江大桥
2.我真的能坚持走到三八线么?
· · · · · · (更多)
前言
上卷 炼狱之火 140500字
第一章 千里夜行军、赶往三八线 (1951年3月下旬---1951年4月上旬 朝鲜)
1.跨过鸭绿江大桥
2.我真的能坚持走到三八线么?
3.吓得尿了裤子!
4.被凝固汽油弹烧焦的战友
5.喝了有特殊臭味的水
6.善良的朝鲜阿妈妮
7.山林中掩藏着一排尸体
8..空无一人的小山庄
第二章 投入战斗、初战告捷(1951年4月上旬---1951年5月上旬 朝鲜 三八线北)
1.用步枪干掉鬼子飞机
2.政委给我队前表扬
· · · · · · (收起)
喜欢读"我的朝鲜战争"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的朝鲜战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历史天空下的信仰,个人,命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心不能安、理更不得。 前半部分是真正的战俘手记。看着作者给自己和战友们一次次的斗争做出的回应和定性,会知道,那真的是那个年代才有的事情。真的是新一辈革命者(第一代人必然是最早的党员了),满怀信念和理想,冲破自我身体和思想重围,在意识形态严重...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听说作者被牛头人了 | 来自盐酸左西替利嗪 | 2023-11-12 00:56:53 | |
排位第一的作者有误,第二才是作者本人。 | 来自Leon | 2022-09-13 02:10:23 | |
在網上讀了《文汇读书周报》轉載的此書部份內容 | 来自谷子 | 2011-08-05 12:35:0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时事出版社 (2000)7.7分 9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关于民国那些事 (圣)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人物传记类以及励志类书籍-2 (IVAN)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的朝鲜战争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雪 2020-10-25 02:26:55
读完想哭,虽然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主旋律应该是赞美歌颂。我感动这些可爱的人们对国家的贡献,但是对一些事情真心不敢认同。
2 有用 vivian 2013-09-18 16:55:40
读后半部俨然更让人泪流满面~读完(我的抗战)读这本,我依旧离那段历史太太太太遥远~战争的痛从皮肉到骨髓~敬重英雄们!!!
5 有用 钟灵静气 2016-04-18 02:48:16
文笔一般,但记叙了一段光鲜华丽战争背后一段不为人知的丑陋的历史。只有永远的牺牲,却没有永远的政治标准,自从权力诞生以来,不明真相的群众永远是任当权者宰割的羔羊。
25 有用 不勒个二 2014-02-04 20:05:57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处,一是黑人美国士兵请中国战俘张泽石帮他写一封家书,很荒诞;二是张泽石和初恋情人M干柴烈火的一段描写,情色味十足却丝毫不觉淫荡,反而映现出了现实的秽暗。
3 有用 山微漾 2022-02-07 11:26:23
关于180师的回忆其实很多,很多压根没有出版。张泽石作为1946年的清华生、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的高干子弟,其实是这批战俘后半生中少有的幸运儿。 举几个例子。林模丛,其父黄埔三期毕业,是蒋的秘书,被俘后邓文仪曾亲自劝说去台湾,依然选择回国(2万多俘虏1.4万主动被动去去台);续公度,北大学生,曾与郑介民之女结婚生子,并利用这层关系完成一些地下党工作,先后在遂远、银川参加策反工作……被俘后没有选择... 关于180师的回忆其实很多,很多压根没有出版。张泽石作为1946年的清华生、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的高干子弟,其实是这批战俘后半生中少有的幸运儿。 举几个例子。林模丛,其父黄埔三期毕业,是蒋的秘书,被俘后邓文仪曾亲自劝说去台湾,依然选择回国(2万多俘虏1.4万主动被动去去台);续公度,北大学生,曾与郑介民之女结婚生子,并利用这层关系完成一些地下党工作,先后在遂远、银川参加策反工作……被俘后没有选择去台湾与妻儿团聚,回国后在村小学开文具店谋生。 180师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24旅,参与解放太原、临汾、运城等战役,被俘的政治部主任吴成德是运城人…… 认同作者提到中国在对待战俘上的「双标」:对敌人如春天般温暖(姜文下部电影就拍这个);对自己人如冬天般冷酷无情。战俘观确实需要反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