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蓝狮子
译者: 有2011年8月3印本
出版年: 2011-5
页数: 290
定价: 35.00元
丛书: 吴晓波作品集
ISBN: 9787213045028
内容简介 · · · · · ·
《大败局1》是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图书之一。“失败”仅仅是对它们成长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的描述。我祝福它们能够一一地从这个失败的阴影中站起来。而作为局外人和旁观者的我们,则希望用我们的“解剖刀”和“显微镜”从它们各自的败局中提取宝贵的“失败基因”。《大败局1》献给所有在市场经济浪漫中拼打、奋斗过和正在拼打、奋斗的企业经理人,所有关心中国企业命运的各界人士。
作者简介 · · · · · ·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等
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7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及“2008~《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奖,《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大败局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败局Ⅰ"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败局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大败局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7 条 )


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身陷大败局的企业和企业家们现在过的怎么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应该是我最近半年读完的最震撼的一本书!!!(虽然最近半年只读完这一本。。。)因此感觉不得不说点什么~ 首先很荣幸,读到的书很有历史感——第七次重印版。短短5个月重印7次,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这本书的火爆程度。 作者吴晓波先生,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吴先生... (展开)

-
企业:山东秦池酒厂 企业家:姬长孔 发展史: 1990年,秦池酒成立,规模小,销售范围局限于山东潍坊。 1993年,姬长孔调任秦池酒一把手。 1994年,姬长孔携秦池最后家当50万元奔赴沈阳,在当地电视台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大街上沿街邀请市民免费品尝,甚至租用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上空撒传单……通过一系列广告轰炸,秦池酒在沈阳热销。1年时间,秦池酒攻下东北三省,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1995年11月8日,秦池以6666万元...
2020-03-09 11:00
企业:山东秦池酒厂
企业家:姬长孔
发展史:
1990年,秦池酒成立,规模小,销售范围局限于山东潍坊。
1993年,姬长孔调任秦池酒一把手。
1994年,姬长孔携秦池最后家当50万元奔赴沈阳,在当地电视台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大街上沿街邀请市民免费品尝,甚至租用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上空撒传单……通过一系列广告轰炸,秦池酒在沈阳热销。1年时间,秦池酒攻下东北三省,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1995年11月8日,秦池以6666万元获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5秒黄金标版,成为第二届标王。标王诞生
1996年,秦池销售收入猛增至9.5亿元(+400%);同年11月8日,秦池以3.2亿天价再夺标王;确立“永远的秦池,永远的绿色”形象宣传主题;当年年底,秦池扩产,罐装生产线从两年前的5条增至47条,“秦池特曲”荣获当时中国白酒行业唯一“绿色食品认证”。 (宣传+扩产+提升产品质量)
1997年1月,北京《经济参考报》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被国内无数报刊转载。当年,秦池销售额下滑至6.5亿元(-32%)。 负面新闻爆出,公关失败
1998年,姬长孔离开秦池。当年秦池年销售额3亿元(-54%)。
2000年7月,秦池因拖欠300多万货款被法院裁定拍卖“秦池”商标。
点评:
像那个年代的很多民营企业一样,秦池酒一炮而红是因为广告做的好,也即靠媒体。但是曲终人散也是因为媒体,负面新闻爆出之时,所有媒体一拥而上,秦池没能及时作出合理应对,彻底击垮了这个企业。正所谓“成也传媒,败也传媒”。
作者在文中指出,在白酒行业,勾兑并不是什么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而是一种先进的制酒工艺,秦池没有抓住时机对此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贻误战机,回天乏术。这也反映了企业领导人的不成熟,没有足够的危机管理意识与能力,企业没有正常的公关能力。虽然姬长孔是靠做广告出了头,但是并没有见识到传媒这把双刃剑真正的面目,反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殊不知美酒喝多了亦能杀人。
但是如果没有传媒的大范围攻击,秦池能否在白酒行业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白酒行业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是品牌声誉?是口味?口味是靠祖传秘方还是靠研发?也就是这个行业的壁垒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如果说是品牌,那么秦池酒的品牌知名度已经可以,美誉度尚不清楚,口味不清楚,研发应该不多(但应该也不太重要吧,回头看看茅台的财报)。总的来说,在现有资料中,并没有看出秦池的酒的口味有任何出色之处。秦池宣传中最大的卖点是“绿色”,emmmm这个方向挺奇怪的说实话,喝酒的人连自己的命都不爱惜了,还会爱惜地球???所以就算没有这桩丑闻,我认为秦池也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鉴于秦池有较强的建设品牌的意识,加上短时间内获得了中国白酒行业唯一“绿色食品认证”,扩产迅速,其实还是能看到他们在努力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多给他们些时间,也许会有机会?可惜时不我待,那时的中国正是巨龙起飞的时刻,不会等待这个追寻绿色的山东大汉……)
回应 2020-03-09 11:00
-
vivre (抬起头,看看天。)
广告量力而行,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管理结构更新。 多元化经营是要有前提的:一是企业的主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无懈可击,产业的发展余地到顶了,剩余资本还有有一大坨;二是进入的领域必是优势所在。这两者缺一不可。现在一些民营企业主业还未搞好,就急着铺摊子,借了钱往里扔,结果统统被套死,是企业自己把多元化变成了一个大陷阱。 市场机遇的时候,它首先要解决的内部问题...2014-01-20 20:58
广告量力而行,同时注重产品质量,和管理结构更新。 多元化经营是要有前提的:一是企业的主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无懈可击,产业的发展余地到顶了,剩余资本还有有一大坨;二是进入的领域必是优势所在。这两者缺一不可。现在一些民营企业主业还未搞好,就急着铺摊子,借了钱往里扔,结果统统被套死,是企业自己把多元化变成了一个大陷阱。 市场机遇的时候,它首先要解决的内部问题,便是如何调整原有的财务和资本结构。西方经济学家曾经提供过的一个公式是,销售量或订单量每增加40%—50%,新企业的增长就会超出其资本结构的增长,这时,企业一般就需要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资本结构。 对一个产业和企业家而言,最具危机的,不是看到对手的日益强盛,而是目睹对手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这预示着一个产业正走向夕阳,或市场竞争方式的老化。 对手又是什么? 如果说,你是一对拳击手套的这一只,那么对手就是另一只。 东山再起的秘诀何在?这些公司正全力拥抱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抛弃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规则,以硅谷为榜样,潜心从事创新和机构改革。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特别是年青一代消费者)并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它们重视团队协作,讲究效率,有效利用数据信息,采用精明的在线营销战略。南加州大学资深研究员杰伊·康格认为:“硅谷模式是有效的、成功的。” 鲁冠球深谙一个道理:一位大企业家应该善于保护自己的政治羽毛,在政治话语上拒绝进行任何冒险。可以观察到,鲁冠球与政治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社会观察始终是以乡镇企业为圆心、以中国改革的现实阶段为半径、以自身的企业实践为基础而展开的,而他提出的诸多观点基本上与他所经营的企业利益无关。
回应 2014-01-20 20:58 -
风小野 (心中有海 不赶浪潮)
重读-大败局1 秦池标王:6000万和3.3个亿连续两年竞标为王。却在一篇负面报道之后轰然倒塌、摧枯拉朽。媒体的无情和见风使舵,意料之中。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秦池会在第二年如此不理性的竞标。吴晓波先生的答案是:一、必须要继续标王造势,才能继续知名度和销量的增长。二、姬长孔和央视的心照不宣,相互造势。我觉得很不解:一、秦池从第一年到第二年竞标王的价格增长是惊人的,明显标王不是一条长期发展的道路。如此的标王,...2016-09-28 13:35
重读-大败局1 秦池标王:6000万和3.3个亿连续两年竞标为王。却在一篇负面报道之后轰然倒塌、摧枯拉朽。媒体的无情和见风使舵,意料之中。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秦池会在第二年如此不理性的竞标。吴晓波先生的答案是:一、必须要继续标王造势,才能继续知名度和销量的增长。二、姬长孔和央视的心照不宣,相互造势。我觉得很不解:一、秦池从第一年到第二年竞标王的价格增长是惊人的,明显标王不是一条长期发展的道路。如此的标王,如果能在竞标3.3亿之后,维持一年的销量增长,且收回竞标的钱,那么第三年,第四年呢?又将用多少钱来竞得标王。难道秦池一直都想以标王的方式营销吗 ? 难道这巨大的不理性仅仅是来自于人性?这样的悲剧来自姬长孔不计代价的继续刺激脑中的多巴胺? 这又让我想到了“企业的基因”。在哪里尝到甜头就会下意识的继续这样的行为模式,最后成也萧何败萧何。所以,发迹必然是良好的,适应时代的,才会持久。所谓厚德载物,根基稳,才能如大船,载满物资、乘风破浪。 对于当代社会,造名似乎已经没有当年的“奇效”。吴晓波先生总结得非常好,当时中国人口多,消费者盲从,媒体权威。我觉得三条不是逻辑关系正确的三点,造名有效的直接原因是消费者接受媒体的观念(媒体权威性),在此下层的原因才是消费者盲从,一麻袋土豆。人口众多不是造名成功的原因,因为只有人多的情况下,才有造名这回事。在一个小群体中,大家都口口相传就够了。 因此分析如今和当时的消费者结构和观念,才对今天的营销有指导意义。1当时,物品相对贫乏,消费者的评判标准没有建立。如今,国外高质量产品涌入国内,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中国人的味觉还没有打开(我也觉得,特别是老一辈的人) 2、现在人们接触的信息的渠道开放,追求真实的信息。由于人们往往认为眼见为实,能够抓住这一人性弱点的商家仍然能够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 3、另外,现在消费的主流人群的价值观发生变换,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主动的不愿跟风大众。
回应 2016-09-28 13:35
-
企业:山东秦池酒厂 企业家:姬长孔 发展史: 1990年,秦池酒成立,规模小,销售范围局限于山东潍坊。 1993年,姬长孔调任秦池酒一把手。 1994年,姬长孔携秦池最后家当50万元奔赴沈阳,在当地电视台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大街上沿街邀请市民免费品尝,甚至租用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上空撒传单……通过一系列广告轰炸,秦池酒在沈阳热销。1年时间,秦池酒攻下东北三省,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1995年11月8日,秦池以6666万元...
2020-03-09 11:00
企业:山东秦池酒厂
企业家:姬长孔
发展史:
1990年,秦池酒成立,规模小,销售范围局限于山东潍坊。
1993年,姬长孔调任秦池酒一把手。
1994年,姬长孔携秦池最后家当50万元奔赴沈阳,在当地电视台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大街上沿街邀请市民免费品尝,甚至租用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上空撒传单……通过一系列广告轰炸,秦池酒在沈阳热销。1年时间,秦池酒攻下东北三省,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1995年11月8日,秦池以6666万元获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5秒黄金标版,成为第二届标王。标王诞生
1996年,秦池销售收入猛增至9.5亿元(+400%);同年11月8日,秦池以3.2亿天价再夺标王;确立“永远的秦池,永远的绿色”形象宣传主题;当年年底,秦池扩产,罐装生产线从两年前的5条增至47条,“秦池特曲”荣获当时中国白酒行业唯一“绿色食品认证”。 (宣传+扩产+提升产品质量)
1997年1月,北京《经济参考报》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被国内无数报刊转载。当年,秦池销售额下滑至6.5亿元(-32%)。 负面新闻爆出,公关失败
1998年,姬长孔离开秦池。当年秦池年销售额3亿元(-54%)。
2000年7月,秦池因拖欠300多万货款被法院裁定拍卖“秦池”商标。
点评:
像那个年代的很多民营企业一样,秦池酒一炮而红是因为广告做的好,也即靠媒体。但是曲终人散也是因为媒体,负面新闻爆出之时,所有媒体一拥而上,秦池没能及时作出合理应对,彻底击垮了这个企业。正所谓“成也传媒,败也传媒”。
作者在文中指出,在白酒行业,勾兑并不是什么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而是一种先进的制酒工艺,秦池没有抓住时机对此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贻误战机,回天乏术。这也反映了企业领导人的不成熟,没有足够的危机管理意识与能力,企业没有正常的公关能力。虽然姬长孔是靠做广告出了头,但是并没有见识到传媒这把双刃剑真正的面目,反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殊不知美酒喝多了亦能杀人。
但是如果没有传媒的大范围攻击,秦池能否在白酒行业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白酒行业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是品牌声誉?是口味?口味是靠祖传秘方还是靠研发?也就是这个行业的壁垒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如果说是品牌,那么秦池酒的品牌知名度已经可以,美誉度尚不清楚,口味不清楚,研发应该不多(但应该也不太重要吧,回头看看茅台的财报)。总的来说,在现有资料中,并没有看出秦池的酒的口味有任何出色之处。秦池宣传中最大的卖点是“绿色”,emmmm这个方向挺奇怪的说实话,喝酒的人连自己的命都不爱惜了,还会爱惜地球???所以就算没有这桩丑闻,我认为秦池也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鉴于秦池有较强的建设品牌的意识,加上短时间内获得了中国白酒行业唯一“绿色食品认证”,扩产迅速,其实还是能看到他们在努力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多给他们些时间,也许会有机会?可惜时不我待,那时的中国正是巨龙起飞的时刻,不会等待这个追寻绿色的山东大汉……)
回应 2020-03-09 11:0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8.3分 16211人读过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8.1分 227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败局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天帝妖狐 2016-01-04
讲失败的书,从商、经营的人更应该看看。前车之鉴,能使人避免很多错误,少走很多弯路。向那些草莽英雄、探索者,致敬。
0 有用 轩辕白圭 2016-07-06
以史为鉴。当代失败企业的故事案例,看着比较痛心,却也感无奈。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能忽略掉时代的因素,时也运也。相比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大败局的厚度高度都不够,只能看个囫囵吞枣,原来这些企业曾经那般牛逼过,留给后人的那点经验,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像他们在某个时刻傻逼。前提条件,还得是要有一个不那么二逼的时代。
0 有用 零度 2014-02-07
世事变迁,大浪淘沙。那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已经不在,失败的原因何其相似。
0 有用 林雨飞 2014-10-12
看着让人十分痛心,不如成功案例看着爽哈哈
0 有用 村上发条橙 2015-02-15
这是吴晓波最好看的书。大败局一的书写虽然是《激荡30年》部分企业的放大,虽然依然没有太多深度,但只是有人愿意去以现在的视角记录当年的历史,这就开了记录中国企业史的先河。通俗易懂,能够被大众接受,毕竟普及这个事儿更重要。
0 有用 和平大嫖客 2021-02-26
那时候的企业管理粗放豪横的紧。
0 有用 qilin516 2021-01-09
《大败局1》是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图书之一。“失败”仅仅是对它们成长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的描述。我祝福它们能够一一地从这个失败的阴影中站起来。而作为局外人和旁观者的我们,则希望用我们的“解剖刀”和“显微镜”从它们各自的败局中提取宝贵的“失败基因”。《大败局1》献给所有在市场经济浪漫中拼打、奋斗过和正在拼打、奋斗的企业经理人。
0 有用 李诚 2020-12-05
2020.12.5
0 有用 不较真的现实派 2020-10-28
以前是创业容易守业难,现在是创业不易守业也难。
0 有用 新时代的Cupid 2020-08-21
惊讶激情的年代。畏惧铺天的广告,了解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