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形式论与文化批评
出版年: 2011-6
页数: 280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
ISBN: 9787309075694
内容简介 · · · · · ·
《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内容简介:反讽时代,不是犬儒时代。恰恰相反,反讽最认真:承认彼此各有是非,却不借相对主义逃遁。欲在当代取得成熟的个人性与社会性存在,反讽是唯一方式。而要理解反讽文化,就必须从反讽的形式特征说起。这也是《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作者赵毅衡先生的基本思维方式:概念再美,若不能归到形式,就无法分析、验证、操作,必是大而空。除非以空为捕获意义的诱饵,这样的过程也是反讽。
作者简介 · · · · · ·
赵毅衡,南京大学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四川大学,任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The Uneasy Narrator、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远游的诗神》、《新批评》、《文学符号学》、《苦恼的叙述者》、《当说者被说的时候》、《礼教下延之后》、《对岸的诱惑》、《意不尽言》、《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主要文学创作有:中篇小说《居士林的阿辽沙》、长篇小说《沙漠与沙》和散文集《有个半岛叫欧洲》。
目录 · · · · · ·
写在前面
符号学
反讽时代
——当今文化与“和而不同”
论艺术“虚而非伪”
——纪念钱锺书先生
诚信与谎言之外:符号表意的“可接受原则”
论“伴随文本”
——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
单轴人:后期现代的符号危机
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形式论
“叙述”还是“叙事”?
叙述转向之后:建立一门广义叙述学
吞噬自身的叙述:中国小说中的回旋分层
新批评与当代批判理论
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形式论60年
唯美主义与社会改造
布斯的遗产
从符号学定义艺术
关于文化
走向边缘: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到位
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的分层机制
从金庸小说找中国人的“全民共识”
争夺孔子
好一双“中国式眼睛”
关于文学
智性的雨:卞之琳论
李金发:不会写作,才会写诗
林语堂:语言即内容
如何克服“语言障”
禅机诗话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早提出四体演进关系的是18世纪初启蒙时代意大利思想家维柯,他把世界历史分成四个阶段的退化过程——“神祗时期”:比喻为主,给自然界的每个方面以意图或精神,即神权时期;“英雄时期”:转喻为主,某些特殊人物具有这种精神,即贵族时期;“人的时期”:提喻为主,上层与下层共享某种人性,特殊向一般,部分向整体升华,即理性时期;“颓废时期”:反讽为主:意识走向谎言,人已经意识到真实与伪装的差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笔者的看法是,一旦某种表意方式(例如中国章回小说、中国旧体诗)走到尽头,这种表意方式就只能走到尽头,重新开头的将是另一种表意方式。它会重新构成一个从隐喻到反讽的漫长演变。中国叙述艺术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演化规律:古典小说在反讽的晚清后,让位给现代小说;现代小说在反讽的90年代让位给影视,影视又让位给网络。新的表意方式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人类文化的历史也没有穷尽:必定用反讽结束自身的,是任何一种表意形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反讽时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反讽时代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反讽时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评赵毅衡《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
> 更多书评 1篇
-
雙木 (sero te amavi)
他一再强调:修辞学不再是传授从别处得来的知识,不是“劝使”人们相信在别处发现的真理,修辞本身就是思考的一种形式。他的意思是:修辞不是说话的修饰,而是思想的根本形式:人用不着对自己修饰词句,但是人必须理解自己,因此,修辞是自我的存在方式。 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布斯再三强调修辞是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因此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道德。 ………… 我很想把布斯的这种追求称为“主体修辞学”(Subjective Rheto...2013-12-04 08:20
-
神游者Cosimo (月亮只有一个你喜欢的话甘愿给你)
最后,第四阶段是反讽,是现代主义式的否定,落在在肯定表达层面上的正是实际上被否定的东西,因此反讽是其本质,主任公比读者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读者对他们的处境有轻蔑的感觉。 身份与自我有明确的区分:身份必须是社会的,自我是个人性的,两者结合成社会性自我。正因为身份的社会性,它能够被偷窃借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假定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的个人性,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变化:只有自我才能对一个人采取的真真假假...2020-03-19 11:29
最后,第四阶段是反讽,是现代主义式的否定,落在在肯定表达层面上的正是实际上被否定的东西,因此反讽是其本质,主任公比读者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读者对他们的处境有轻蔑的感觉。 引自 反讽时代 身份与自我有明确的区分:身份必须是社会的,自我是个人性的,两者结合成社会性自我。正因为身份的社会性,它能够被偷窃借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假定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的个人性,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变化:只有自我才能对一个人采取的真真假假的身份负责。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布斯的“隐含作者”应当是个普遍概念。主要有意义表达,就必须有文本身份,就必须有符号自我;符号自我可以人格化为“隐含自我”。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意义的追寻首先造成了“主我(I)”和“宾我(me)”的区别。符号学家威利指出,一个人在思考过去的经验时,找到对象自我,一个人在考虑到他的思考之后果时,面对未来自我。这样就出现了自我的水平组合:人在思考自身时构成符号自我,过去的我是这个符号的对象,未来的我是这个符号的解释项,解释项在自我思考的进一步时间延伸中成为新的自我,形成的一个符号展开过程。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检验的对象,哪怕是自己,也是已经过去的自我;而检验的结果,即是对自己的解释,却是未来的向度。 自我思考在时间轴上的横向展开…… 认为自我的思索是逆向的,自我内心的对话是现在的我朝向过去的我 组成三联式,即当下—过去—未来,与I—me—you相应,也与皮尔士的符号—对象—解释相应。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回旋分层小说与自生小说还有一个更细腻的差别:叙述行为从定义上说,是倒溯的,是事后的,它总在小说情节结束之后才发生。因此自生小说的全书情节结束时,主任公才想到写小说或开始写小说,他不可能提前。 为了使整部小说文本与被文本叙述出来的文本在时间上共存,就必须制造一个时间与情节的悖论,文本自身才能写到文本的产生过程,叙述行为就与情节同时展开。当叙述不再是事后式时,就只能让传送与编辑变成事后式。 引自 吞噬自身的叙述:中国小说中的回旋分层 如何判断叙述者不可靠,一直是叙述学的大难题。 他(布斯)实际上是说,叙述者有任何性格上的缺点或智力上的缺陷都会造成叙述不可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智力上的底下经常使叙述者变得极为可靠。 虽然叙述不可靠的种类极多、程度各异,但不可靠的最基本原因是道德差距。而大部分现代小说追求叙述不可靠,不可靠叙述成为现代叙述艺术的一个最有趣特征。如此多的小说中叙述者的道德意识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观相龃龉,应当说,现代小说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地位已经变得非常特殊—小说对现代社会总是持批评态度,无疑是把自己放逐到文化主流之外。 引自 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回应 2020-03-19 11:29 -
笔者的看法是,一旦某种表意方式(例如中国章回小说、中国旧体诗)走到尽头,这种表意方式就只能走到尽头,重新开头的将是另一种表意方式。它会重新构成一个从隐喻到反讽的漫长演变。中国叙述艺术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演化规律:古典小说在反讽的晚清后,让位给现代小说;现代小说在反讽的90年代让位给影视,影视又让位给网络。新的表意方式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人类文化的历史也没有穷尽:必定用反讽结束自身的,是任何一种表意...
2014-10-31 10:35
-
神游者Cosimo (月亮只有一个你喜欢的话甘愿给你)
最后,第四阶段是反讽,是现代主义式的否定,落在在肯定表达层面上的正是实际上被否定的东西,因此反讽是其本质,主任公比读者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读者对他们的处境有轻蔑的感觉。 身份与自我有明确的区分:身份必须是社会的,自我是个人性的,两者结合成社会性自我。正因为身份的社会性,它能够被偷窃借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假定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的个人性,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变化:只有自我才能对一个人采取的真真假假...2020-03-19 11:29
最后,第四阶段是反讽,是现代主义式的否定,落在在肯定表达层面上的正是实际上被否定的东西,因此反讽是其本质,主任公比读者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读者对他们的处境有轻蔑的感觉。 引自 反讽时代 身份与自我有明确的区分:身份必须是社会的,自我是个人性的,两者结合成社会性自我。正因为身份的社会性,它能够被偷窃借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假定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的个人性,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变化:只有自我才能对一个人采取的真真假假的身份负责。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布斯的“隐含作者”应当是个普遍概念。主要有意义表达,就必须有文本身份,就必须有符号自我;符号自我可以人格化为“隐含自我”。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意义的追寻首先造成了“主我(I)”和“宾我(me)”的区别。符号学家威利指出,一个人在思考过去的经验时,找到对象自我,一个人在考虑到他的思考之后果时,面对未来自我。这样就出现了自我的水平组合:人在思考自身时构成符号自我,过去的我是这个符号的对象,未来的我是这个符号的解释项,解释项在自我思考的进一步时间延伸中成为新的自我,形成的一个符号展开过程。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检验的对象,哪怕是自己,也是已经过去的自我;而检验的结果,即是对自己的解释,却是未来的向度。 自我思考在时间轴上的横向展开…… 认为自我的思索是逆向的,自我内心的对话是现在的我朝向过去的我 组成三联式,即当下—过去—未来,与I—me—you相应,也与皮尔士的符号—对象—解释相应。 引自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回旋分层小说与自生小说还有一个更细腻的差别:叙述行为从定义上说,是倒溯的,是事后的,它总在小说情节结束之后才发生。因此自生小说的全书情节结束时,主任公才想到写小说或开始写小说,他不可能提前。 为了使整部小说文本与被文本叙述出来的文本在时间上共存,就必须制造一个时间与情节的悖论,文本自身才能写到文本的产生过程,叙述行为就与情节同时展开。当叙述不再是事后式时,就只能让传送与编辑变成事后式。 引自 吞噬自身的叙述:中国小说中的回旋分层 如何判断叙述者不可靠,一直是叙述学的大难题。 他(布斯)实际上是说,叙述者有任何性格上的缺点或智力上的缺陷都会造成叙述不可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智力上的底下经常使叙述者变得极为可靠。 虽然叙述不可靠的种类极多、程度各异,但不可靠的最基本原因是道德差距。而大部分现代小说追求叙述不可靠,不可靠叙述成为现代叙述艺术的一个最有趣特征。如此多的小说中叙述者的道德意识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观相龃龉,应当说,现代小说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地位已经变得非常特殊—小说对现代社会总是持批评态度,无疑是把自己放逐到文化主流之外。 引自 叙述形式的文化意义 回应 2020-03-19 11:29 -
笔者的看法是,一旦某种表意方式(例如中国章回小说、中国旧体诗)走到尽头,这种表意方式就只能走到尽头,重新开头的将是另一种表意方式。它会重新构成一个从隐喻到反讽的漫长演变。中国叙述艺术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演化规律:古典小说在反讽的晚清后,让位给现代小说;现代小说在反讽的90年代让位给影视,影视又让位给网络。新的表意方式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人类文化的历史也没有穷尽:必定用反讽结束自身的,是任何一种表意...
2014-10-31 10:35
-
最早提出四体演进关系的是18世纪初启蒙时代意大利思想家维柯,他把世界历史分成四个阶段的退化过程——“神祗时期”:比喻为主,给自然界的每个方面以意图或精神,即神权时期;“英雄时期”:转喻为主,某些特殊人物具有这种精神,即贵族时期;“人的时期”:提喻为主,上层与下层共享某种人性,特殊向一般,部分向整体升华,即理性时期;“颓废时期”:反讽为主:意识走向谎言,人已经意识到真实与伪装的差别。
2014-10-30 16:49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反讽时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Tony Yet 2018-09-14
都是诚实话
0 有用 RIC 2014-01-18
符号泛滥使我们失去寻找意义的能力,甚至我们不再有寻找意义的愿望,因为在真真假假的符号之海中,我们不仅被淹没过头顶,而且正在梦幻般下沉。
0 有用 月野兔水冰月 2017-10-17
像是一本论文合集,而且论文都很精彩。没有想到符号学这么有趣。
0 有用 李三倍 2019-12-09
好清晰啊。喜欢感慨“知识分子终于边缘了”的那一篇。读完对形式论好感爆棚,但是不安在于形式论的某些概念很像是现实的一种同义反复,它其实并没有更概括更深入。那么形式论是不是只能当做一个通过简化现实从而促进近一步思考的策略?是不是只在作为一种话语策略的意义上有用呢?
0 有用 林夕遥 2015-03-24
我本来是想看看怎么从“语言”的角度理解“反讽”的,但这书是搞文学研究的,方向不符啊╮(╯-╰)╭
0 有用 是小艾(*’ー’*) 2020-12-26
人之间的联系不再基于部落氏族身份的相似性,不再基于宗法社会的整体内容,不再基于阶级认同,当代文化的基础是商品消费,人与人之间没有生活方式的联系,而在这个基础上要交建立社区意识,就只有在不同意见中互相阅读对方的意见。用如此方式交换意见,社群起的主要方式就是争论,不是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是在冲突中协调。用道德叙述意识形态的体系被消解,通过控制表意方式,让符号消费变成社会的调节机制。
0 有用 一起睡觉 2020-05-26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反讽的时代,符号无处不在,语言外延与内涵的不对称,使得意义越来越难以轻易被把握。反讽是由符号跟符号的表意反差实现的,反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习以为常的反讽表达出现危机的时候,表达自身会进行下一轮嬗变,在衰败的形式上脱胎换骨而出全新的表意方式,反讽得益于此无穷无尽地衍变下去,实现自我更新。反讽背后的真实意图需要被人正确接收,就需要作者、文本、读者间的相互联动,读者在接收过程中占...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反讽的时代,符号无处不在,语言外延与内涵的不对称,使得意义越来越难以轻易被把握。反讽是由符号跟符号的表意反差实现的,反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习以为常的反讽表达出现危机的时候,表达自身会进行下一轮嬗变,在衰败的形式上脱胎换骨而出全新的表意方式,反讽得益于此无穷无尽地衍变下去,实现自我更新。反讽背后的真实意图需要被人正确接收,就需要作者、文本、读者间的相互联动,读者在接收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作者意图可以造假,文本意图可以作伪,读者若能理性客观地看待文本构建的真实,文本潜在的真实意图便可被揣摩而出。需要警惕的是,对符号所传达的信息不加辨别,盲目地相信和追求符号所宣传的形象,会使人本身也变成符号,从而失去自我的真实身份,穿梭在一个符号到另一个符号构造的自我认同之中。 (展开)
0 有用 李三倍 2019-12-09
好清晰啊。喜欢感慨“知识分子终于边缘了”的那一篇。读完对形式论好感爆棚,但是不安在于形式论的某些概念很像是现实的一种同义反复,它其实并没有更概括更深入。那么形式论是不是只能当做一个通过简化现实从而促进近一步思考的策略?是不是只在作为一种话语策略的意义上有用呢?
0 有用 Waldeinsamkeit 2019-09-28
没怎么看懂。
0 有用 拖拉机 2018-12-28
语言通俗易懂,能把深奥的东西讲得比较浅显,但是没有成体系,略碎,有些也是感想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