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365天的静心冥想
原作名: The Book of Life:Daily Meditations with Krishnamurti
译者: 胡因梦
出版年: 2011-6-1
页数: 412
定价: 36.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71720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地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细品味。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封底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 纪伯伦(Kahlil Gibran)
在我人生中,克里希那穆提曾深深地影响我,帮助我突破了重重的自我设限。
——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
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地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细品味。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封底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 纪伯伦(Kahlil Gibran)
在我人生中,克里希那穆提曾深深地影响我,帮助我突破了重重的自我设限。
——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
——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赤裸而富有启发性,它替代了障碍竞赛和捕鼠器,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种喜悦的过程。
——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 赫胥黎(Aldous Huxley)
一种深奥而新颖的自我认识之道,为个人解脱及成熟之爱带来更深的洞识。
—— 罗洛•梅(Rollo May)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权威所左右。
——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克里希那穆提带给我深思的机会,并促使我去追求自己几乎不理解的东西。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
作者简介 · · · · · ·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译者简介
胡因梦,台湾名演员、作家与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与治疗。近二十年来,胡因梦引介了多位心灵导师至华人世界,译有《平常禅》《克里希那穆提传》《生命之书》《恩宠与勇气》《转逆境为喜悦》《无可摧毁的纯真》等书。
目录 · · · · · ·
导 言 你就是这本《生命之书》 胡因梦
一 月 聆听•学习•权威•自我认识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 · · · · · (更多)
导 言 你就是这本《生命之书》 胡因梦
一 月 聆听•学习•权威•自我认识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二 月 变成•信仰•行动•善与恶
阶级次第为自我膨胀带来了大好的机会。难道了解实相、体悟神性是必须落入阶级之分或修行位阶的吗?处心积虑地营造出大师和弟子的阶级之分、救主与罪人的分别、开悟者与未开悟之人的差距,就是在否定爱。剥削者即是被剥削的人,他永远会在黑暗的幻觉里寻找令他畅快的狩猎场。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心中不断在冲突的欲望,而这份了解只能透过自我认识和不断地觉察才会产生。
三 月 依赖•执著•关系•恐惧
一个总想依赖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你会发现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谦和的,一个谦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凡的事——只是学习而不累积知识。我们一般所谓的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那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从已知进入已知,但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四 月 欲望•婚姻•性•热情
如果没有热情,如何能有爱?缺少了热情,如何能有敏锐的感受力?敏锐的感受力意味着随时去感觉你身边的人,去观察城市的乌烟瘴气、喧嚣及贫困,并且能看见河水、大海及天空的美。若是没有热情,如何能对这些事物有所感觉呢?如何能体会别人的笑容和泪水呢?
五 月 智慧•感觉•语言•局限
你必须拥有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力——对走过墙檐的野猫、脏乱、尘嚣、人类的贫苦无依,都有强烈的感受。你的这份感受力是没有特定方向的,也不是一种来来去去的情绪,而是整个神经系统、眼睛、身体、耳朵等等,都能敏锐地感知。你必须随时随刻处在高度敏感的状态,除非能变得如此敏锐,否则很难产生智慧。智慧是透过感受力和观察而产生的。
六 月 能量•觉知•无拣择的觉察•暴力
如果你的内在有空间,那空间里一定有寂静—— 从寂静里会产生别的东西,然后才有能力聆听,有能力在不抗拒的情况下去觉知。心如果不塞满东西,就能听见附近的狗吠声、火车经过远处的那座桥所发出的声响,同时也能觉知到眼前那个人话语中的真意。这样的心是活泼而非僵死的。
七 月 快乐•哀伤•受创•痛苦
若想认识喜悦,你必须深入于内心。喜悦不是一种觉受,你的心必须非常精致才能体会到它,但这种精致并不是一种享受物质的能力。囤积物质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无我的喜悦,可是你必须了解这个不凡的东西,否则人生就会变得琐碎而肤浅—— 出生,学会一些东西,受苦,结婚生子,赚钱,拥有小小的智性上的享受,然后死去。
八 月 实相•事实•观与被观•眼前的真相
实相是无法累积的。凡是能累积的东西一定会被摧毁,它会逐渐衰萎。实相不可能衰萎,因为你会在每个当下的念头、关系、语言、姿态和泪水中发现它。如果你和我能发现它,并且能活出它来,我们就不会变成肤浅的传教士,我们会变成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富有创造力的人。
九 月 智能•思想•知识•心智
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即使是一刹那,都可能产生一些了悟。实验一下你就会发现,当心非常安静的时候,便可能在一瞬间产生不凡的洞见—— 洞察到一幅画、你的妻小、你的邻居或是眼前的真相—— 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种安静的状态是无法培养的;刻意静心只会让心变得僵固。
十 月 时间•洞察•头脑•转化
只有当心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的聆听,这时心就不再产生立即的反应,亦即反应和听进来的话语之间有一段间隔。这段间隔就是空寂,从空寂中能生出理解力,但不是头脑层次的理解。如果别人的话语和你的反应之间有一个空当,那么不论这个空当能延续几秒钟或比较长的时间,都能带给你一种清明的感觉。这个空当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新。
十 一 月 生活•死亡•重生•爱
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收敛你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而不炫耀,是非常美好的事。匿名行善也是美好的事。你不会因此而成名,你的照片不会出现在报纸上,政客也不会来造访你。你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无名氏;这种创造性才是丰富而美好的。
十 二 月 寂然独立•宗教•上帝•冥想
真正的宗教是一种至善的境界,那份爱就像河水一般,不停地流动着。处在那种状态里,你会发现你的心已经不再追求任何事物,而停止追寻便是另一个东西的开端。那是一种彻底良善的感觉——但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善行或谦卑,而是去发现超越心智的把戏与发明的某种境界。然而只有当你离开了自己挖掘的那个小池塘、真的进入生命之流中,才能办得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很简单,它们是透过外在的刺激和神经传导而产生的。你用针刺我,我立刻会跳起来;你赞美我,我会感觉开心;你侮辱我,我会不高兴。情绪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快感,这是很显然的事。你喜欢加入某个团体、某个社群或隶属于某个古老的传统,你喜欢像《薄伽梵歌》或《奥义书》这么古老的传统经典。伊斯兰教徒也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们的情绪很显然是借由外在的刺激、环境里的人和事物而产生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你会发现情绪与心情都跟爱无关,情绪与心情只是一些好恶的反应罢了。我喜欢你,于是我对你开始产生兴趣;我喜欢某个地方,我觉得它真是美极了。这些心情之中都有对另一种东西的排斥,因此情绪和心情往往会助长残忍的心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生命之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生命之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7 条 )
-
安静的听(5月1日) 太多的声音,总会在你不思索什么,不分辨什么的时候才听得到。 人的本能,在很多的时候屏蔽掉很多你大脑不愿意听到的声音。身体如此,我们在人世上也如此。 同样的,太多的美丽,总是在你不在意自己的境况时才被发现。于是,你的头脑,其实一直在制约你得到真实美丽的东西。 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时。 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 再次倾听(5月1日) 听,到底是一种共鸣,还是一种寻找,是被动的接受,... (1回应)
2012-06-13 18:34:53 31人喜欢
安静的听(5月1日) 太多的声音,总会在你不思索什么,不分辨什么的时候才听得到。 人的本能,在很多的时候屏蔽掉很多你大脑不愿意听到的声音。身体如此,我们在人世上也如此。 同样的,太多的美丽,总是在你不在意自己的境况时才被发现。于是,你的头脑,其实一直在制约你得到真实美丽的东西。 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时。 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 再次倾听(5月1日) 听,到底是一种共鸣,还是一种寻找,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一种遴选的结果? 你努力分辨和分析你听到的,那你如何倾听到全部呢? 直如交响乐,直如天籁,你越努力的分辨分解里面的某一个声音,美和真实都消失了。 你越纠结于你想听到的,永远也听不到真实和美。
1回应 2012-06-13 18:34:53 -
1.其实你追求的只是自己的投射,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妄想。——“变成”就是不和谐 2.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心中不断在冲突的欲望,而这份了解只能透过自我认识和不断的觉察才会发生。——自我扩张的机会 3.你必须有高度的智慧,警觉性和不间断的觉知力,才能了解自己。——超越所有的经验 4.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当爱出现时,自我就消失了 5.收藏一堆的经书以及各种象征神的物品,就代表你是真正的宗教人...
2012-10-19 23:45:30 21人喜欢
1.其实你追求的只是自己的投射,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妄想。——“变成”就是不和谐 2.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心中不断在冲突的欲望,而这份了解只能透过自我认识和不断的觉察才会发生。——自我扩张的机会 3.你必须有高度的智慧,警觉性和不间断的觉知力,才能了解自己。——超越所有的经验 4.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当爱出现时,自我就消失了 5.收藏一堆的经书以及各种象征神的物品,就代表你是真正的宗教人士吗?因此宗教并不是为了逃避事实,宗教修持乃是去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譬如自己是如何对待佣人,妻子和邻居的。——被信仰所搅扰 6.其实这种接受信念的态度就是在掩盖内心的恐惧——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也抓不住。但是一个杯子必须空了才有用,心如果充满着各种信念,教条,主张或别人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创意,它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信仰会阻碍真实的理解 7.政客可能承诺了一些事,所谓的宗教组织也承诺过人类未来的幸福愿景,然而当下的我们并不快乐,因为未来的愿景永远解决不了当下的饥渴。——没有概念的行动就是爱 8.邪恶就是邪恶,它是不可能带来善果的。战争绝不是能够带来和平的一种手段。——为邪恶找理由 9.良善是没有动机的。 10.一个总想依赖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自由的心是谦和的 11.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因为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我们从不质疑自己的依赖性 12.依赖性会造成执著和疏离的态度,心会不断的产生冲突而不了解原因是什么,也得不到解脱。——深入地觉知 13.当我们利用别人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着最终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会阻碍关系的互动和真正的交流。别人无论能带来多大的慰藉和满足,我们的心中永远会有恐惧,为了逃避这份恐惧,我们就更想去占有。从这份占有欲中又会生起嫉妒,怀疑和冲突。这样的关系,永远也不会带来快乐。——关系 14.只要不甘愿做个什么都不是的人,不可避免的一定会助长痛苦和敌意。——“我”的占有欲 15.只有愚蠢的心才会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只会让你的心执著于另一种态度。——执著就是我们的真相 16.其实关系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它的不安全和无法掌控。在关系之中追求安全感便是在阻碍它的运作,并且会造成怪异的行为和不幸的结果。——关系的运作 17.不安全感如果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依赖性,那么这份关系迟早会被丢开,而去追求另一份新的关系。因为依赖性会助长恐惧,为了解决这份恐惧,我们又会去寻找另一个能带来安全感的关系。——关系的运作 18.我们欠缺的便是爱及关系之中的温暖与诚挚。因为我们缺乏爱,温柔,慈悲以及慷慨的心胸,所以才会逃脱到群众活动里,进而制造出了更多的困惑和不幸。我们在心中描绘出改造世界的蓝图,却不去认清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只有爱。——与万物连接 19.若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了解自己。世界跟我们不是分开来的,我们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问题不在外面 20.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孤独,恐惧,需求和脆弱之处,而不只是去了解外在的压力和必须负起的责任。独立生活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生活就是关系的互动。——独立生活是不可能的事 21.你必须在当下看到随着年龄而发展出来的思维和情绪习惯,透过对它们的了解才能转化它们。内在富足感的本身就能带来祥和及喜悦。——独立生活是不可能的事 22.事实是一种东西,对事实抱持看法则是另一种东西。因为我害怕的是心中的想法,所以我从不了解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 23.一个不断想得到确定感的心是不可能稳定的,同时也尝不到永恒的滋味。——接触恐惧 24.恐惧就是不接受眼前的真相。 25.渴望变得更好,更有成就,会助长依赖性,进而引发恐惧。然而不恐惧并不是恐惧的反面,也不是刻意鼓起勇气来。依赖人,事物,观念都会助长恐惧,依赖性就是从无明,缺乏自我认识和匮乏感所产生的。——恐惧的根由 26.自我才是所有恐惧的根由。——恐惧的根由
回应 2012-10-19 23:45:30 -
人生不是一刹那的事情。于是,你的看到听到也不是一刹那的事情。以一段时间,一个生命的长度去看你看到的,去听你听到的,真相自然在那里。 一切的生命都在努力绽放,那你也需要用整个生命去听去看。 知识不会让你更强大,除非他没有阻碍你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过程。 面对生命要有面对生命的态度,你以刹那的瞬间态度去听去看,或仅仅用你的一部分去感知,你也已经死亡,真相不在的生命已然死亡。
2012-05-31 23:13:46 12人喜欢
-
豆友4258435 (露水网友)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很简单,它们是透过外在的刺激和神经传导而产生的。你用针刺我,我立刻会跳起来;你赞美我,我会感觉开心;你侮辱我,我会不高兴。情绪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快感,这是很显然的事。你喜欢加入某个团体、某个社群或隶属于某个古老的传统,你喜欢像《薄伽梵歌》或《奥义书》这么古老的传统经典。伊斯兰教徒也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们的情绪很显然是借由外在的刺激、环境里的人和事物而... (3回应)2014-04-25 09:57:13 8人喜欢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很简单,它们是透过外在的刺激和神经传导而产生的。你用针刺我,我立刻会跳起来;你赞美我,我会感觉开心;你侮辱我,我会不高兴。情绪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快感,这是很显然的事。你喜欢加入某个团体、某个社群或隶属于某个古老的传统,你喜欢像《薄伽梵歌》或《奥义书》这么古老的传统经典。伊斯兰教徒也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们的情绪很显然是借由外在的刺激、环境里的人和事物而产生的。 引自第1页 你会发现情绪与心情都跟爱无关,情绪与心情只是一些好恶的反应罢了。我喜欢你,于是我对你开始产生兴趣;我喜欢某个地方,我觉得它真是美极了。这些心情之中都有对另一种东西的排斥,因此情绪和心情往往会助长残忍的心态 引自第1页 我所谓的感受力就是去欣赏树枝曲曲折折的美,观察路上的尘土,感受别人的痛苦,或是欣喜万分地看着落日的美景。这些都不仅仅是情绪或心情而已。情绪或心情会形成残忍的态度,被社会所利用;只要落入情绪和心情里,你就变成了社会的奴隶。但是人必须有强烈的感受力。美、语言、话语间的静默以及对声音的觉知,这一切都会带来强烈的感受。只有感受力能够使人心变得敏锐。 引自第1页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另一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真的想做某件事,自然会有能量……这股能量会变成自律的工具,于是就不需要外在的纪律了。在追求实相的过程中,能量会创造出自己的纪律。人若是能自动自发地追求实相,就会变成正当而善良的公民,而不是去依循某个政府或社会所制定的规范。 引自第1页 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的第一件事便是“努力”,然后我们整个一生就花在努力上了 ——若想有成就,你必须奋斗,必须对抗邪恶,学会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学校教育、社会和宗教组织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努力奋斗。周围的人总是告诉你,如果想发现上帝,就必须守戒,努力地修炼,折磨你的身心灵,否定和压抑你的欲望;你必须在精神层次上不断地对抗某些东西 ——但这根本与精神修为毫无关系。 引自第1页 你如果说“我该如何节省能量?”的话,那么你已经制造出了一个概念。你会按照这个概念而行事,如此一来冲突矛盾就产生了。但若是能觉察自己的精力是怎么消耗的,你就会发现心中的冲突便是最主要的耗能原因 ——譬如有烦恼而不去解决,活在旧有的记忆里,受制于传统,等等。 你必须了解能量消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但不需要按照商羯罗、佛陀或其他圣人的观点,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冲突的整个过程。因此,能量消耗的主因便是冲突。只要概念比事实还重要,冲突便永远存在。 引自第1页 大部分的人都活在矛盾冲突里,包括内在与外在。矛盾冲突意味着费力……只要感到费力,能量就会耗损。只要心中有矛盾,就会有冲突,冲突一出现,你又会想克服它 ——另一种形式的抗拒。不过抗拒也会制造出某种形式的能量。 引自第1页 我们年纪越长,越渴望去享受一些事情,然而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对其他的觉受产生执著 ——肉欲、权力、地位。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需要谴责它们,也不需要合理化它们,但必须去了解它们,把它们放在正确的位置。如果你把它们视为毫无价值或愚蠢低俗的东西,就等于在摧毁人生的整个历程。 引自第1页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里丧失了爱,减弱了对美的感受力,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我们变得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无法统合。知识是必要的,科学也有它的位置,但如果心和脑全都塞满了知识,而痛苦的根由却没有深入地加以探索,那么生命就会变得肤浅,无意义。我们总是见树不见林,这种片面的知识根本无法了解整体的喜悦。理智永远无法看到整体,因为它是不完整的。 引自第1页 我们有理智,我们也有纯粹的情感 ——纯粹的爱和丰富的情感。理智只会推理、算计、衡量和对照,它总是在问:“这值不值得?它能不能带给我利益?”另外还有一种纯粹的情感——对天空、对邻居、对自己的妻小、对树木的美、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强烈的感受。当这两者结为一体时,自我的活动就熄灭了。你了解我的意思吗?只要纯粹的情感被理智所败坏,人就会变得平庸,而这正是大部分人的情况。我们不断地算计,问自己值不值得,能得到什么利益。我们不但对金钱抱持这样的态度,对精神层面的事也是如此 ——这样的修持方式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引自第1页 假设你的心中有一个问题,你左思右想,不断地跟自己对谈,并且竭尽所能地去了解它,最后你说:“我没辙了。”那时没有任何人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既无上师,也无书本,在没有出口的情况下,你只好面对它。因为已经竭尽所能地去探索这个问题,所以你决定丢下它不管了。你的心不再担忧,也不再说:“我必须找到一个答案。 ”于是你的心就安静了,对不对?然后在安静的状态里你突然有了答案。这样的事经常在发生,没有什么了不得。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里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引自第1页 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收敛你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而不炫耀,是非常美好的事。匿名行善也是美好的事。你不会因此而成名,你的照片不会出现在报纸上,政客也不会来造访你。你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无名氏;这种创造性才是丰富而美好的。 引自第1页 我想停止抽烟,我想去掉这个习惯,因此我的对治方式就是排斥它和谴责它。因为我不想再抽烟了,而我采取的方式就是压抑它、谴责它或找到一个可以咀嚼的东西来代替它。但是我能不能不带着谴责或压抑来看这个问题?我能不能观察自己抽烟的习惯而不带着任何排斥的感觉?对一个东西既不排斥也不接纳,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的传统和整个背景都在驱动我们去排斥或合理化某个东西,所以很难保持单纯的好奇。我们的心无法被动地观察,它永远想对治问题。 我们都想变成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政治家、歌唱家等,可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自己眼前所做的事都不喜欢。如果你真的爱唱歌、画画、写诗,你就不会去考虑出不出名的问题。想要出名是俗气、愚蠢而不足取的念头,它没有任何意义;就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才会渴望名声所带来的满足。我们目前的教育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 引自第1页 如果只有一小时可活,你会做什么?你会不会安排好外在所有的事宜,譬如你的遗嘱?你会不会把家人和朋友都找来,请求他们宽恕你在他们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原谅他们在你身上所造成的伤害?你会不会彻底止息所有的心念活动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欲望?如果这些事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那么你的余生也应该可以办到这些事。试试看你就明白了。 引自第1页 现在越来越多的技术都在发展出来 ——透过各种宣传、强制、模仿来影响人心……无数的著作都在教人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思考、如何造房子、如何组装机器,因此我们逐渐失去了开创的能力以及靠自己思考的原创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政府都在利用各种手段来影响我们,于是我们就变成了善于臣服和模仿的人。如果我们臣服于某种态度或影响力,自然会抗拒其他的影响力,在抗拒另一个影响力的过程中,不就等于在用负面的方式臣服于它吗? 引自第1页 3回应 2014-04-25 09:57:13
-
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在某个晴朗的日子里坐在公园里谈人生,谈内心的问题,探究存在的本质,并且严肃地问自己,人生为什么困难重重?为什么我们高度发展的心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好像只是为了生存似的?每天的生活为什么会变成一种折磨?也许我们会上教堂、追随一些政治或宗教领袖,但日常生活总是充满着扰动;虽然某些时刻也会出现短暂的喜悦或快乐,但生活始终布满着乌云。你和讲者是本着朋友的情谊来探讨这些... (33回应)
2011-07-26 14:23:48
-
《 生命之书 》是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所著。给了人类对待生命的新的感悟。书中用心灵告诉我们: 大部分的人都有各种形式的痛苦:关系互动的痛苦,亲人死亡的痛苦,一事无成的痛苦,想要功成名就的痛苦以及面对彻底失败的痛苦;失去了某个亲近的人会发生什么事?你立即的反应可能是快要瘫痪了,一旦从那种震惊的状态回过神来,就会出现我们所谓的痛苦。两个人做伴时的愉悦感,快乐的交谈,曾经... (1回应)
2011-12-26 10:38:32 1人喜欢
《 生命之书 》是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所著。给了人类对待生命的新的感悟。书中用心灵告诉我们: 大部分的人都有各种形式的痛苦:关系互动的痛苦,亲人死亡的痛苦,一事无成的痛苦,想要功成名就的痛苦以及面对彻底失败的痛苦;失去了某个亲近的人会发生什么事?你立即的反应可能是快要瘫痪了,一旦从那种震惊的状态回过神来,就会出现我们所谓的痛苦。两个人做伴时的愉悦感,快乐的交谈,曾经做过的一些愉快的事,在一瞬间全都被夺走了,只剩下你一个人赤裸裸地面对孤独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去接受这份空虚感,既不产生反应,也不借由轮回转世的理论来提出合理化地解说----你只是全然地跟这份感觉共处。如果能慢慢地深入这份感觉,就会发现痛苦自然而然止息了下来,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心是彻底空寂的,里面没有任何想填满空虚的反应,也没有任何东西需要被保护,痛苦一旦止息下来,你就步入另一段旅程了。 整个世界都崇尚成就,你一定听过某个贫穷的孩子如何熬夜苦读,最后变成一名法官,或者一个人如何从卖报纸起家,最后变成了百万富翁。你从小就是被这种对成就的崇拜喂养大的,但是伟大的成就也会带来巨大的伤痛。然而大部分的人都耽溺在成就欲里面,因此成就的重要性才会超过对痛苦的了解与消融。 我们都想变成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政治家、歌唱家等等,可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自己眼前所做的事都不喜欢。如果你真的爱唱歌、画画、写诗,你就不会去考虑出不出名的问题。想要出名是俗气、愚蠢而不足取的念头,它没有任何意义;就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所做得事,才会渴望名声所带来的满足。 我们目前所以会如此腐败,就是因为它从小只教导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没有教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生活,爱我们的工作,因此结果就变得比工作本身还重要了。收敛你的光芒,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爱你所做的事而不炫耀,是非常美好的事。匿名行善也是美好的事。你不会因此而成名,你的照片不会出现在报纸上,政客也不会来造访你。你只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无名氏,这种创造性才是丰富而美好的。 我们对死亡都很恐惧,若想止息对死亡的恐惧,就必须面对死亡,不是面对死亡的意象,而是去感觉死亡。我们这个不断在消耗、不断在生病的有机体,终有一天会死亡。了解死亡才能了解什么是活着。活着是一件充满着折磨、骚乱、冲突和困惑的状态。我们所谓的生活就是每天上办公室,重复再三地经验一些快感,以及其中的痛苦、焦虑、不确定感和摸索的过程。我们已经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了。我们接受了它,然后就在其中老死。 你为什么恐惧死亡?也许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生活,如果你知道如何完整地生活,还会怕死亡吗?如果你爱树木、落日、鸟儿和落叶,如果你能觉知那些流泪的男人、女人和穷人,并且真的有爱的感觉,你还会怕死亡吗?你的生活里没有喜悦,你不快乐,你对事物没有高度的感受力,所以才会问死亡来临时会怎么样。因为你的人生很痛快,所以才会对死亡感兴趣----你觉得死后也许会快乐一些。但死亡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问题。其实埋藏在它底端的就是恐惧----对生活、痛快及死亡的恐惧。,如果你吧了解恐惧的原因,并且从其中解脱出来,那么不论活着或死亡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生理上的痛苦是一种紧张的反应,心里上得痛苦则是因执著于能带来满足的事物而产生的,因为我害怕有人会夺走这些东西。心理上所积累的一切会阻止我们去感受痛苦,换句话说,“我”就是由经验积累成的东西,而这些经验会帮助我免于受到严重的干扰,因此我很怕有人会干扰到我的内心。但我所恐惧的其实就是这些积累下来的东西,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经验,而我竟然还利用这些积累之物来防堵痛苦。医学上的知识能帮助我防止生理上得痛苦,而信仰则能帮我防止心理上的痛苦。这便是我们害怕失去信仰的原因,虽然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能证明这些信仰的真实。
1回应 2011-12-26 10:38:32 -
DE (JAZZ)
-
我们有没有可能毫无野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单纯地做自己?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的真相而不企图改变它,你的状态就会得到转化。我认为人可以大隐于世,完全不为人所知,也没有任何野心或残忍的倾向。在毫无重要性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快乐地活着,这也是正确教育的一部分。 整个世界都崇尚成就,你一定听过某个贫穷的孩子如何熬夜苦读,最后变成一名法官,或者一个人如何从卖报纸起家,最后变成了百万富翁。你从小就是被这种...
2022-07-29 11:24:00
我们有没有可能毫无野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单纯地做自己?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的真相而不企图改变它,你的状态就会得到转化。我认为人可以大隐于世,完全不为人所知,也没有任何野心或残忍的倾向。在毫无重要性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快乐地活着,这也是正确教育的一部分。 整个世界都崇尚成就,你一定听过某个贫穷的孩子如何熬夜苦读,最后变成一名法官,或者一个人如何从卖报纸起家,最后变成了百万富翁。你从小就是被这种对成就的崇拜喂养大的,但是伟大的成就也会带来巨大的伤痛。然而大部分的人都耽溺在成就欲里面,因此成就的重要性才会超过对痛苦的了解与消融。 引自 十 一 月 生活•死亡•重生•爱 我们爱的只是“我妻子”或“我丈夫”的形象罢了,我们爱的并不是那个人。我们对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其实所知有限;如果你以为认识一个人就是不断地去辨识他,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他。因为辨识的活动永远是奠基于记忆的一一对苦乐的记忆,对自己曾经追求过或拥有过的事物的记忆。爱怎么可能跟恐惧、哀伤、孤独或绝望相关呢?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怎么可能有爱呢?但我们都有巨大的野心,不论这野心是体面的或不体面的。 引自 五 月 智慧•感觉•语言•局限 让我们继续来研究欲望这个东西。我们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欲望是非常折磨人的,它会使我们变得六神无主。我们的心会充满着痛苦 、焦虑、骚动以及想要掌控这一切的渴望。在永无止境的角力过程中我们会把欲望扭曲成各种不同的形态,但欲望始终在伺机而动,不论你如何逃避它、否定它、净化它、接纳它或控制它一一 它永远存在。大部分的精神导师或其他人都会告诉我们说:人应该没有欲望,应该培养不执著的态度,并且要从欲望里解脱出来。这其实是非常荒唐的说法,因为欲望必须被了解,而不是被摧毁。如果一味地摧毁欲望很可能把生命本身也毁掉了。如果你去塑造欲望、控制欲望或是去压抑它,都可能毁掉生命不可思议的美。 引自 四 月 欲望•婚姻•性•热情 回应 2022-07-29 11:24:00 -
書和 (活了60年后发觉对生活一窍不通)
只破不立 不设防的心 动机=自我中心 二元性=关注历史而不是当下 恐惧自己不存在 刻意不执着是执着的另一个面向 主客合一 熄灭记忆 情绪由思想产生,不是纯粹的感受。 思想就是受限的,没有所谓自由思想。 有了臣服的冲动,才有想要自由的冲动。 自由是副产品,重要的是了解制约的是什么。 概念比事实重要,冲突就存在。(快乐同) 心念减速 提高敏感度 理智不设防的时候,自发性会出现 经验残渣 未知不诱发恐惧,对已知的依赖...2022-07-17 10:17:09
只破不立 不设防的心 动机=自我中心 二元性=关注历史而不是当下 恐惧自己不存在 刻意不执着是执着的另一个面向 主客合一 熄灭记忆 情绪由思想产生,不是纯粹的感受。 思想就是受限的,没有所谓自由思想。 有了臣服的冲动,才有想要自由的冲动。 自由是副产品,重要的是了解制约的是什么。 概念比事实重要,冲突就存在。(快乐同) 心念减速 提高敏感度 理智不设防的时候,自发性会出现 经验残渣 未知不诱发恐惧,对已知的依赖令我们产生恐惧。 意识到的都是过往,这一刻是意识不到的。 只要追求延续,就是在追求时间之内的东西。 思想之内的改变都不是真正的突变。 已知进入未知带来真正的改变。 如果这些事能在一小时内完成,那么你的余生也能办到。 凡延续皆会辅修,有能力再生才是永恒。 解脱必须放在开端而不是结尾。
回应 2022-07-17 10:17:09
论坛 · · · · · ·
为什么说爱全人类的人对社会有威胁性呢?(5.12)谢谢。 | 来自Be myself | 3 回应 | 2021-12-22 16:33:05 |
【生命之书】媒体报道集 | 来自野兽爱智慧 | 13 回应 | 2021-11-05 00:07:41 |
哪来这么多托啊! | 来自路人™ | 4 回应 | 2021-11-05 00:06:41 |
看不太懂,还有了恐惧的感觉 | 来自小玖 | 1 回应 | 2021-11-05 00:05:40 |
请问胡因梦翻译版本,电子书很多都是9号之后的内容... | 来自Fireflies | 1 回应 | 2021-01-19 05:20:41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HarperOne (1995)9.2分 16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0分 807人读过
-
心靈工坊 (2005年05月11日)8.9分 350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2)8.4分 4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超个人心理学读书会 (野兽爱智慧)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哪些书让你学会了独立思考? (鬼腳七)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生命之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162 有用 芦哲峰 2013-11-15 15:46:08
字字大彻,句句大悟。此书读罢,天下无书。
6 有用 夏一慕 2012-09-05 18:29:24
时读时新,可以按天每天翻翻。是可以消化和反刍的文字精品。胡因梦女士翻译功底值得肯定。
16 有用 小小 2014-03-17 23:05:44
一个总想依赖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2 有用 Yang 2012-05-21 13:54:41
枕边书…… 时不时地翻一翻……
3 有用 Chloooe 2012-08-08 11:24:10
生命的冥想
0 有用 Hero 2022-08-17 22:47:11
一本很有禅意的书。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很大理由是因为考试的焦虑和未来的茫然,听说冥想对人很有帮助,而这本书又把冥想放到了副标题中,以为是教导如何冥想的,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是像教科书一样去教导大家如何冥想,甚至让我感觉冥想不是他最主要想表达的,“倾听与觉察”才是关键字眼,从认知自我开始,我才发现自己既自卑又自傲,既熟悉又陌生,想要逃避,想要活在幻想里,想要远离痛苦,但是我们就是痛苦本身。心平气和放空自... 一本很有禅意的书。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很大理由是因为考试的焦虑和未来的茫然,听说冥想对人很有帮助,而这本书又把冥想放到了副标题中,以为是教导如何冥想的,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是像教科书一样去教导大家如何冥想,甚至让我感觉冥想不是他最主要想表达的,“倾听与觉察”才是关键字眼,从认知自我开始,我才发现自己既自卑又自傲,既熟悉又陌生,想要逃避,想要活在幻想里,想要远离痛苦,但是我们就是痛苦本身。心平气和放空自我与自然拥抱,聆听周围的风吹草动,鸟语花香,聆听生命的动静,走出自我怜悯,是我这颗急躁的心还难以触及的境界,但我也会去尝试,去深呼吸,去慢感受,去细聆听。 (展开)
2 有用 Fred 2022-08-17 22:20:27
中年不惑的良药
0 有用 阿毫 2022-08-17 11:26:38
我猜克氏应该挺性感的
0 有用 天空和惑星 2022-08-15 11:11:56
太好的一本
0 有用 fan 2022-08-14 20:48:19
这个适合阶段性看。找病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