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 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印度说一切有部的禅定论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佛教禅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 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以梵文原典《俱舍论》第八定品为基础,参考其梵汉注释以及汉、法、英等各种译本,并辅以巴利文经典,对四禅、四无色、等持、等至,以及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理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对一些重要的术语从翻译和历史演化等角度作了考证和辨析。
作者简介 · · · · · ·
惟善,江西于都人,生于1967年。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巴利语和佛教研究生院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印度佛教哲学、南传佛教及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通晓英文、梵文、巴利文和等语言。先后于中外专业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自2006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目录 · · · · ·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古印度前佛教时期的禅 /
第二节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 /
一、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 /
二、佛教禅修对主流禅修的影响 /
第三节佛教禅修及其目的 /
· · · · · · (更多)
第一节古印度前佛教时期的禅 /
第二节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 /
一、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 /
二、佛教禅修对主流禅修的影响 /
第三节佛教禅修及其目的 /
· · · · · · (更多)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古印度前佛教时期的禅 /
第二节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 /
一、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 /
二、佛教禅修对主流禅修的影响 /
第三节佛教禅修及其目的 /
第四节有部及其相关部派 /
一、说一切有部 /
二、经量部师和譬喻师 /
三、 分别论者 /
第五节关于选题、研究现状及方法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有部与有部禅定论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二章禅及其相关术语辨析 /
第一节生和定的概念分析 /
一、生的定义与外延 /
二、定的定义与外延 /
三、生与定的不同 /
第二节禅的本义与发展 /
一、禅的本义 /
二、有部与经部对禅的定义探讨 /
三、四禅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节三摩地的概念分析 /
一、三摩地的定义 /
二、与三摩地相关联的词 /
三、 三摩地和等至的区别 /
四、三摩地作为大地法 /
五、正三摩地与邪三摩地 /
六、三摩地与散乱的辨析 /
第四节小结 /
第三章三界——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辨析 /
第一节界的定义 /
第二节略释三界 /
一、欲界六道 /
二、色界与无色界 /
第三节三界分别 /
一、蕴、处、界 /
二、二十二根在三界的增上功能 /
三、三界有情的心理要素 /
四、三界的缘起 /
五、四识住与七识住 /
第四节三界寿命的局限性 /
第五节有情及其世界的毁灭 /
一、欲界的毁灭 /
二、色界天的毁坏 /
三、第四禅与四无色之无常 /
第六节人间为最好的禅修处 /
第七节小结 /
第四章无色界是否有色(物质)之辩 /
第一节色与无色的定义 /
第二节有色与无色之别 /
第三节分别论者与应理论者之辩论 /
一、分别论者之教证(gama) /
二、分别论者之理证(yukti) /
三、应理论者之教证 /
四、应理论者之理证 /
五、对引用经典的评定 /
六、对两派所引经典之讨论 /
第四节“无色”问题之解决 /
第五节小结 /
第五章无想定与灭尽定之辨析 /
第一节无想定 /
一、早期佛经对无想定的探讨 /
二、阿毘达磨中的无想定 /
第二节灭尽定 /
一、灭尽定的定义 /
二、有关灭尽定的经典 /
三、灭尽定的修习者 /
四、灭尽定的获得 /
五、灭尽定的所依 /
六、意成身与灭尽定 /
七、入灭尽定 /
八、灭尽定的性质与异熟 /
九、灭尽定的位置 /
十、灭尽定的期限 /
十一、灭尽定的力量 /
十二、出灭尽定 /
十三、触的生起 /
十四、死亡与灭尽定的不同 /
十五、为何叫灭受想定 /
第三节无想定与灭尽定之异同 /
第六章有关无想定与灭尽定的辩论 /
第一节无心之辩 /
一、“俱”字的两层含义 /
二、从心与心所的关系上论证 /
三、从三法和合来论证 /
四、从识是否不离身来论证 /
五、心之生起 /
六、两种作为实体的定 /
七、众贤的结论 /
第二节灭尽定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吗? /
一、涅槃之义 /
二、灭尽定与涅槃之相似 /
三、灭尽定与身证 /
四、灭尽定之正见 /
第三节小结 /
第七章四禅所具备的基本要素 /
第一节不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 /
一、禅支的建立 /
二、近分定与四无色无禅支 /
三、分别释禅支 /
第二节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 /
第三节动禅与不动禅 /
第四节禅作为生存界之受差别 /
第五节小结 /
第八章等至的不同种类 /
第一节略释三种等至 /
一、味等至 /
二、净等至 /
三、无漏等至 /
第二节三类等至的获得 /
第三节三类等至相生论 /
一、从无漏等至无间生净无漏等至 /
二、从净等至无间生起净无漏等至 /
三、从染污等至无间生起净等至 /
第四节四种净等至 /
第五节修习超等至 /
第六节等至依身、所缘与断烦恼 /
第七节无漏等至及诸净近分定所断烦恼 /
第八节八近分定与中间定 /
第九节小结 /
第九章九等至与解脱的关系 /
第一节九等至的范围界定 /
第二节四禅与四乐通行的关系 /
第三节佛依乐速通行而证悟 /
第四节佛陀及其弟子依第四禅入涅槃 /
第五节四禅与四无色定的不同特点 /
第六节生天界与解脱之趋向 /
第七节小结 /
第十章论种种三摩地 /
第一节有无寻伺三摩地 /
第二节空、无愿、无相三摩地 /
一、三三摩地的建立 /
二、三三摩地与三解脱门 /
三、三三摩地的差别相 /
第三节三重三摩地 /
一、三重三摩地的建立 /
二、三重三摩地是有漏 /
三、三重三摩地之生起 /
第四节四修三摩地 /
第五节小结 /
第十一章论金刚喻定的特色 /
第一节金刚喻定与无间道 /
第二节金刚喻定与智 /
第三节金刚喻定与依地 /
第四节金刚喻定与断烦恼 /
第五节金刚喻定的力量 /
第六节小结 /
第十二章依定所起功德:四无量的修学体系 /
第一节什么是四无量 /
第二节为何称之为“无量” /
第三节四无量的性质 /
第四节四无量定之行相 /
第五节四无量之所缘境 /
第六节四无量的所依处——界与地 /
第七节修四无量观能对治烦恼 /
第八节四无量的修习 /
一、慈无量的修习 /
二、悲与喜无量的修习 /
三、舍无量的修习 /
第九节修四无量观的行者 /
第十节修四无量观的功力 /
第十一节修四无量观的果报 /
第十三章论依定所起功德: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 /
第一节八解脱 /
一、八解脱名目 /
二、解脱的定义 /
三、具足住之本意 /
四、八解脱的建立 /
五、八解脱之所缘境 /
六、八解脱的不同特色 /
七、修八解脱的理由 /
八、何许人能生起八解脱 /
九、何为“身作证” /
第二节八胜处 /
一、八胜处名目 /
二、众贤对“胜处”的解释 /
三、前三解脱与八胜处的关系 /
第三节十遍处 /
一、遍处之名目 /
二、何为遍处 /
三、众贤对“遍处”的解释 /
第四节解脱、胜处、遍处的所依和获得 /
第五节解脱、胜处、遍处之辨别 /
第十四章结论 /
一、圣者成就的等至的数目 /
二、不同部派的基本观点 /
三、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 /
四、大乘禅定理论的发展 /
附录:汉梵/巴重要术语名称对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 · · · · · (收起)
第一节古印度前佛教时期的禅 /
第二节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 /
一、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 /
二、佛教禅修对主流禅修的影响 /
第三节佛教禅修及其目的 /
第四节有部及其相关部派 /
一、说一切有部 /
二、经量部师和譬喻师 /
三、 分别论者 /
第五节关于选题、研究现状及方法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有部与有部禅定论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二章禅及其相关术语辨析 /
第一节生和定的概念分析 /
一、生的定义与外延 /
二、定的定义与外延 /
三、生与定的不同 /
第二节禅的本义与发展 /
一、禅的本义 /
二、有部与经部对禅的定义探讨 /
三、四禅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节三摩地的概念分析 /
一、三摩地的定义 /
二、与三摩地相关联的词 /
三、 三摩地和等至的区别 /
四、三摩地作为大地法 /
五、正三摩地与邪三摩地 /
六、三摩地与散乱的辨析 /
第四节小结 /
第三章三界——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辨析 /
第一节界的定义 /
第二节略释三界 /
一、欲界六道 /
二、色界与无色界 /
第三节三界分别 /
一、蕴、处、界 /
二、二十二根在三界的增上功能 /
三、三界有情的心理要素 /
四、三界的缘起 /
五、四识住与七识住 /
第四节三界寿命的局限性 /
第五节有情及其世界的毁灭 /
一、欲界的毁灭 /
二、色界天的毁坏 /
三、第四禅与四无色之无常 /
第六节人间为最好的禅修处 /
第七节小结 /
第四章无色界是否有色(物质)之辩 /
第一节色与无色的定义 /
第二节有色与无色之别 /
第三节分别论者与应理论者之辩论 /
一、分别论者之教证(gama) /
二、分别论者之理证(yukti) /
三、应理论者之教证 /
四、应理论者之理证 /
五、对引用经典的评定 /
六、对两派所引经典之讨论 /
第四节“无色”问题之解决 /
第五节小结 /
第五章无想定与灭尽定之辨析 /
第一节无想定 /
一、早期佛经对无想定的探讨 /
二、阿毘达磨中的无想定 /
第二节灭尽定 /
一、灭尽定的定义 /
二、有关灭尽定的经典 /
三、灭尽定的修习者 /
四、灭尽定的获得 /
五、灭尽定的所依 /
六、意成身与灭尽定 /
七、入灭尽定 /
八、灭尽定的性质与异熟 /
九、灭尽定的位置 /
十、灭尽定的期限 /
十一、灭尽定的力量 /
十二、出灭尽定 /
十三、触的生起 /
十四、死亡与灭尽定的不同 /
十五、为何叫灭受想定 /
第三节无想定与灭尽定之异同 /
第六章有关无想定与灭尽定的辩论 /
第一节无心之辩 /
一、“俱”字的两层含义 /
二、从心与心所的关系上论证 /
三、从三法和合来论证 /
四、从识是否不离身来论证 /
五、心之生起 /
六、两种作为实体的定 /
七、众贤的结论 /
第二节灭尽定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吗? /
一、涅槃之义 /
二、灭尽定与涅槃之相似 /
三、灭尽定与身证 /
四、灭尽定之正见 /
第三节小结 /
第七章四禅所具备的基本要素 /
第一节不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 /
一、禅支的建立 /
二、近分定与四无色无禅支 /
三、分别释禅支 /
第二节染污禅所具备的要素 /
第三节动禅与不动禅 /
第四节禅作为生存界之受差别 /
第五节小结 /
第八章等至的不同种类 /
第一节略释三种等至 /
一、味等至 /
二、净等至 /
三、无漏等至 /
第二节三类等至的获得 /
第三节三类等至相生论 /
一、从无漏等至无间生净无漏等至 /
二、从净等至无间生起净无漏等至 /
三、从染污等至无间生起净等至 /
第四节四种净等至 /
第五节修习超等至 /
第六节等至依身、所缘与断烦恼 /
第七节无漏等至及诸净近分定所断烦恼 /
第八节八近分定与中间定 /
第九节小结 /
第九章九等至与解脱的关系 /
第一节九等至的范围界定 /
第二节四禅与四乐通行的关系 /
第三节佛依乐速通行而证悟 /
第四节佛陀及其弟子依第四禅入涅槃 /
第五节四禅与四无色定的不同特点 /
第六节生天界与解脱之趋向 /
第七节小结 /
第十章论种种三摩地 /
第一节有无寻伺三摩地 /
第二节空、无愿、无相三摩地 /
一、三三摩地的建立 /
二、三三摩地与三解脱门 /
三、三三摩地的差别相 /
第三节三重三摩地 /
一、三重三摩地的建立 /
二、三重三摩地是有漏 /
三、三重三摩地之生起 /
第四节四修三摩地 /
第五节小结 /
第十一章论金刚喻定的特色 /
第一节金刚喻定与无间道 /
第二节金刚喻定与智 /
第三节金刚喻定与依地 /
第四节金刚喻定与断烦恼 /
第五节金刚喻定的力量 /
第六节小结 /
第十二章依定所起功德:四无量的修学体系 /
第一节什么是四无量 /
第二节为何称之为“无量” /
第三节四无量的性质 /
第四节四无量定之行相 /
第五节四无量之所缘境 /
第六节四无量的所依处——界与地 /
第七节修四无量观能对治烦恼 /
第八节四无量的修习 /
一、慈无量的修习 /
二、悲与喜无量的修习 /
三、舍无量的修习 /
第九节修四无量观的行者 /
第十节修四无量观的功力 /
第十一节修四无量观的果报 /
第十三章论依定所起功德: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 /
第一节八解脱 /
一、八解脱名目 /
二、解脱的定义 /
三、具足住之本意 /
四、八解脱的建立 /
五、八解脱之所缘境 /
六、八解脱的不同特色 /
七、修八解脱的理由 /
八、何许人能生起八解脱 /
九、何为“身作证” /
第二节八胜处 /
一、八胜处名目 /
二、众贤对“胜处”的解释 /
三、前三解脱与八胜处的关系 /
第三节十遍处 /
一、遍处之名目 /
二、何为遍处 /
三、众贤对“遍处”的解释 /
第四节解脱、胜处、遍处的所依和获得 /
第五节解脱、胜处、遍处之辨别 /
第十四章结论 /
一、圣者成就的等至的数目 /
二、不同部派的基本观点 /
三、争论中所涉及的问题 /
四、大乘禅定理论的发展 /
附录:汉梵/巴重要术语名称对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哲学文库 (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雅克•拉康》,《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宗密思想综合研究》,《宗密思想综合研究(精装)》。
喜欢读"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 更多短评 9 条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关于中间定所处的位置,日本学者吉濑胜在《俱舍论における中间定解释》中对DLLM一世的《俱舍论注释》的解释做了探讨,指出了DLLM一世对中间定的理解是,第一禅根本定就是中间定,第一禅根本定无第二寻作为伴侣,伺为决定性。而中间定断绝寻,伺为决定性。这就是初根本定与中间定是同一物,是无寻唯伺三摩地。这种理解方式与梵本不符合。” 《杂阿毘昙心论》卷六有“若依初禅得神通,知初禅及中间,同一地故。”一句。所以将初... (4回应)
2019-07-04 21:23
-
“关于中间定所处的位置,日本学者吉濑胜在《俱舍论における中间定解释》中对DLLM一世的《俱舍论注释》的解释做了探讨,指出了DLLM一世对中间定的理解是,第一禅根本定就是中间定,第一禅根本定无第二寻作为伴侣,伺为决定性。而中间定断绝寻,伺为决定性。这就是初根本定与中间定是同一物,是无寻唯伺三摩地。这种理解方式与梵本不符合。” 《杂阿毘昙心论》卷六有“若依初禅得神通,知初禅及中间,同一地故。”一句。所以将初... (4回应)
2019-07-04 21:23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佛教书目整理 (笑之哭之)
- 佛教史与佛教哲学 (正太就是个弟弟)
- 开阔视野2 (靜)
- 哲学文库@人大社 (Shownotes)
- bibliography to be (C-A-D)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C-A-D 2013-07-24
幾乎讀了一個月才讀完,非常難讀,但受益匪淺。有唯善法師這樣的佛學學者真讓人高興。
1 有用 已注销 2017-03-02
研究的典范?
1 有用 藥王子 2019-01-06
国内少见的研究说一切有部的著作,看得出功力很深
0 有用 d_a_a_d 2019-04-19
作者写作过于拘谨了。讨论无想定只有现在得,无过去未来得(p140),本可由①无想定无心,因而无法依心相续建立时间坐标分别过未,②加之有部对“得”与“成就”的区分,③再将佛陀作为超越的标准来反观无想定,即可讲清楚。不必按俱舍论原文的次序一句一句的复述,那样断裂感太强了。又如谈唯识宗认为于无色界也能入灭尽定(P158),直言灭尽定依然有细心存在,因而无色、心俱灭归于死寂的过失就可以了,不需要翻来覆去的... 作者写作过于拘谨了。讨论无想定只有现在得,无过去未来得(p140),本可由①无想定无心,因而无法依心相续建立时间坐标分别过未,②加之有部对“得”与“成就”的区分,③再将佛陀作为超越的标准来反观无想定,即可讲清楚。不必按俱舍论原文的次序一句一句的复述,那样断裂感太强了。又如谈唯识宗认为于无色界也能入灭尽定(P158),直言灭尽定依然有细心存在,因而无色、心俱灭归于死寂的过失就可以了,不需要翻来覆去的讲。又如关于灭尽定的期限、灭尽定中不会有身体、衣服的损坏这样琐碎的问题加个下注提一下就行,没有必要单列一节来“研究”。又,讨论欲界心所法处(P95),不定心所中的“痴”均应作“慢”。上二界无“悔”,是因为悔与忧根相应,上二界无忧根,因而无悔。并不是什么“没有不满足的”。 (展开)
0 有用 王而來 2019-12-10
书中梳理的学术用语对于我这种读书懒做笔记的人来说善莫大焉。
0 有用 王而來 2019-12-10
书中梳理的学术用语对于我这种读书懒做笔记的人来说善莫大焉。
0 有用 至密大辨 2019-07-20
对“禅”的解读有四两拨千斤之妙,作者很清楚自己和汉地佛教的区别,不过响雷没炸出来
0 有用 d_a_a_d 2019-04-19
作者写作过于拘谨了。讨论无想定只有现在得,无过去未来得(p140),本可由①无想定无心,因而无法依心相续建立时间坐标分别过未,②加之有部对“得”与“成就”的区分,③再将佛陀作为超越的标准来反观无想定,即可讲清楚。不必按俱舍论原文的次序一句一句的复述,那样断裂感太强了。又如谈唯识宗认为于无色界也能入灭尽定(P158),直言灭尽定依然有细心存在,因而无色、心俱灭归于死寂的过失就可以了,不需要翻来覆去的... 作者写作过于拘谨了。讨论无想定只有现在得,无过去未来得(p140),本可由①无想定无心,因而无法依心相续建立时间坐标分别过未,②加之有部对“得”与“成就”的区分,③再将佛陀作为超越的标准来反观无想定,即可讲清楚。不必按俱舍论原文的次序一句一句的复述,那样断裂感太强了。又如谈唯识宗认为于无色界也能入灭尽定(P158),直言灭尽定依然有细心存在,因而无色、心俱灭归于死寂的过失就可以了,不需要翻来覆去的讲。又如关于灭尽定的期限、灭尽定中不会有身体、衣服的损坏这样琐碎的问题加个下注提一下就行,没有必要单列一节来“研究”。又,讨论欲界心所法处(P95),不定心所中的“痴”均应作“慢”。上二界无“悔”,是因为悔与忧根相应,上二界无忧根,因而无悔。并不是什么“没有不满足的”。 (展开)
0 有用 春眠寺山 2019-02-19
缜密的博士论文。
0 有用 乃 去 2019-02-11
作者的博士论文,关于部派佛教禅定论研究,非常深入,名相术语的辨析也很详尽,毗昙的功夫也很深厚。阿毗达摩藏直接影响大乘有宗的理论,有部的“禅”简言虽然也是静虑,但与般若学说却是不同的思维路径。作者在后记里还提到了血橙,第一次接触《俱舍论》还是源于血橙破格允许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