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的原文摘录

  • 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查看原文)
    凌闲之 7赞 2022-06-17 17:01:06
    —— 引自章节:None
  •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这就是甲申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 (查看原文)
    阿邻 5赞 2020-01-02 18:08:38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 在南明史籍中,指斥孙可望“胁封”的文字多极了,其中不少出自忠于明室的遗民之手。他们似乎从未想过孙可望提出联明抗清时大西军拥有十万左右的兵力和云南一省的地盘,求一个王爵千难万阻;后来孙可望兵败失势,仅带了一百多名官兵向清朝投降,顺治皇帝立即派人赶赴湖南封他为义王,毫不吝惜爵位俸禄。相形之下,多少可以看出清廷为什么能胜利,南明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查看原文)
    邵西 2回复 4赞 2014-11-25 23:19:24
    —— 引自第448页
  • 施琅的一生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虽不能说他缺乏政治主见,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总是以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许可以说“士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为准则。恃才傲物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无论在明朝还是在清朝他都表现出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口吐不满。然而,却从来没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在于驾驭得当,用其所长,制其所短。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后来康熙皇帝对施琅就是恩威并用,深得御将之道。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这同施琅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有很大的区别。但他少年得志,性格刚毅,遇事容易冲动,往往凭一时的好恶不计后果地处理间题,缺乏作为统帅人物必需的全局观念。施琅叛逃之后,又株连到他的父亲和兄弟,很难说是明智之举。郑氏家族靠的是海上活动起家,清军不习海战,这是郑军能够长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重要原因。郑成功处置失当,导致施琅这样一位杰出的海军将领投入清方怀抱,使清廷能够建立一支足以同郑军相抗衡的水师,这对后来局势的发展确实是关系匪浅的。 (查看原文)
    算来一梦浮生 3赞 2021-05-10 10:30:56
    —— 引自章节:第四节 郑、施交恶和施琅降清
  • 在这前后山东各地百姓的反清义举此伏彼起,都是一种自发的斗争,从来没有得到南明弘光朝廷的支持。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2赞 2019-11-25 23:12:34
    —— 引自章节: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山东百姓的抗清斗争
  • 总之,吴三桂的引狼入室,在弘光朝廷决策大臣中无不认为是一大快事,都主张应该尽早同吴三桂取得联系,借清军之力共灭“流寇”。 后来清军南下,凌才恍然大悟,坚决反清,在河南归德府被杀②。他在那段时间里忽清忽明、亦清亦明的异常表现并不是他本人想左右逢源,而是深受弘光君臣奉行的“联虏平寇”政策的影响。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2赞 2019-11-25 23:12:34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 冯梦龙 兵既聚而饷不足。于是倡为打粮之说,公然扫掠民间,掠妇女则为妻妾,掠丁壮则为奴仆。 他的个人品德完全弥补不了客观需要而他本人又不具备的雄才大略和果断魄力。史可法在调处四镇、保境安民上确实颇费心机,过分责备固然不当,但他畏清若虎,奉四镇为骄子,使这些军阀顿兵江北,一味鱼肉人民。史可法本人也认为有四镇作南京小朝廷的屏障,自己的督师大学士就可以安然无事地当下去。就实际情况而言,史可法出任督师整整一年,耗费了江南百姓的大量粮饷,一筹莫展,坐看黄河流域大好河山沦入清方之手,说他姑息养奸,喂虎贻患,并不过分。 甲申十二月决定“凡民间田土,熟田每亩二分,熟地每亩五分,山塘每亩一厘,给予弘光元年契尾一纸”③,合计江南一年另“加折色银五十万六千四百五十余两,道路哗然”④。地方官胥趁机横征暴敛,剥民肥身。时人辛升作《京饷》诗云:“一年血比五年税,今岁监追来岁银。加二重头犹未足,连三后手急须称。可怜卖得贫儿女,不饱奸胥一夕荤。”《县令》诗云:“世局于今又一更,为民父母虎狼心。鞭笞只作肉鼓吹,痛哭如闻静好音。” 朱由崧被拥上宝座以前到处漂泊,生活来源断绝,处处乞怜于较殷实的宗藩和官僚,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时期的皇帝看齐。他下令为自己和太后修建宫殿,为筹备大婚四出购买珠宝,为追欢逐乐置办歌儿舞女;一些在他倒霉时曾出力相助的人也蜂拥而至,共享富贵。“修兴宁宫、建慈禧殿,大工繁费,宴赏皆不以节,国用匮乏”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2赞 2019-11-25 23:12:34
    —— 引自章节: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 朱由崧的荒淫在历史上可以同许多亡国之君媲美。他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以“大婚”为名派出内官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挑选“淑女”。太监屈尚忠之流乘机作威作福,“都城内凡有女之家,不问年纪若何,竟封其门,受金然后释放,又顾别室。邻里哭号,唯利是图” 在南京遍索不能如意,又派出内监前往苏州、浙江等地选拔。祁彪佳日记中载,1645年二月十二日,“因奉旨选婚,越中嫁娶如狂,昼夜不绝”。 民间有‘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之谣” 阮大铖公然以行贿作为理财妙方:“大铖自受事以来,凡察处降补各员,贿足则用。尝语礼科沈胤培曰:‘国家何患无财,即如抚按纠荐一事,非贿免,即贿求,但令纳银若干,于官应纠者免纠,欲荐者予荐,推而广之,公帑充矣。’” 即便是那些自命与马、阮党见不同的官绅在生活上也大抵是追欢逐乐,寻花问柳,过着燕巢幕上的日子。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2赞 2019-11-25 23:12:34
    —— 引自章节: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
  • 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別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明帝国。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 (查看原文)
    阿邻 2赞 2019-12-31 10:08:22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 举出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治学的第一步收集史料大非易事。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自己发表过的著作中存在缺陷和失误。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在我涉猎过的明清史领城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相当有限,许多问题仅具一般常识,甚至毫无所知。实事求是地对待学问,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切忌把治学看得太容易,切忌过高估计个人的能耐。至于在理论和观点问题上,则遵行“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必强调一律,既不想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他人,也不想违心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 (查看原文)
    忍辱仙人 1赞 2021-12-31 16:54:2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 当人们津津乐道“闯王进京”后如何腐化变质终于导致“群众”不满,归于失败的时候,本书作者却认为正是由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族贵族所扼杀。 (查看原文)
    宫保鸡丁 1回复 1赞 2019-11-18 14:11:05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 原大顺政权管辖区内的明朝官绅认为时机已到,迅速纠集兵力发动叛乱,推翻当地的大顺政权。这些发动和参与叛乱的官绅绝大部分是以明朝为正统的,他们对山海关战役和清军入京的情况并不大了解,有的只知道大顺军被吴三桂部杀败;有的虽然知道清军入关,也以为只是吴三桂借用清方兵力。因此,他们打的旗帜大抵是“擒贼复明”。 吴总戎(指吴三桂)扬■塞北,清兵挟汉将齐驱,屡有捷音,多方响应。知匡复之不远,识中兴之有期。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5 22:41:25
    —— 引自章节: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反对大顺政权的叛乱
  • 对于他们来说,当务之急是立君。由于崇祯帝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获,未能逃出北京,在没有直系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勋贵、太监和拥兵自重的将帅就在拥立哪一位藩王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勾心斗角的争执。 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东林—复社中一些骨干人士在继统问题上所起的恶劣作用,他们的一些偏见深入人心,一直沿袭到现在。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5 22:41:25
    —— 引自章节:第一节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 一度掌握着拥立大权的史可法未能抓住这个稍纵即逝决定社稷安危大计的机会,定策之功落入军阀之手,弘光既立,无论他在朝辅政,还是在外督师,都改变不了武将胁制朝廷、无意进取的局面。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5 22:41:25
    —— 引自章节: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 明初重武轻文,公侯多为开国、靖难元勋。 南明几个朝廷最大的特点和致命的弱点正在于依附武将。 扬州的百姓见高杰部下士卒在附近村庄到处抢掠焚杀,“烟火蔽日”、“僵尸遍野”,纷纷罢市登陴,不让高军入城。高杰恼羞成怒,于六月初七日下令攻城。扬州进士郑元勋从中调停,同高杰面议只让官兵家眷安置城内,不在城内驻军。不料扬州百姓群情激愤,当场击杀郑元勋......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决定把扬州附近的瓜州作为高军安顿之地。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5 22:41:25
    —— 引自章节: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 相形之下,东林骨干的迂腐偏狭令人惊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出仕以来从来没有什么实际业绩,而是以讲学结社,放言高论,犯颜敢谏,“直声名震天下”,然后就自封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即可立见太平。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甲申夏初,明朝南方官绅处于国难当头之时,东林—复社的主要人物关心的焦点不是如何共赴国难,而是在残存的半壁江山内争夺最高统治权力。 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是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 这无异是说,东林—复社人士孜孜以求的正是一派掌权,达不到目的就破口大骂。被东林—复社人士奉为圭臬的刘宗周就是抱着这种态度行事的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5 22:41:25
    —— 引自章节: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 这说明,大顺军发动的怀庆战役虽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却改变了整个战略态势,把两路清军主力都吸引到自己方面来了。 阶级的偏见、生活上的苟且偷安使他们利令智昏,幸灾乐祸地按兵不动,让清廷得以集中兵力打败大顺军,控制区扩大到整个北方。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6 14:40:40
    —— 引自章节: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 并且急调红衣大炮供攻关之用。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6 14:40:40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
  • 尚可喜 猝用大炮击之 唐通 民间精壮百姓抢去;止有老弱千余。(大顺)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6 14:40:40
    —— 引自章节: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 邓州志 自成败奔邓州,弥漫千里,老弱尽杀之,壮者驱而南下 宋献策却凭借他取得李自成信任的一套江湖占卜骗术投靠满洲贵族。 丞相牛金星认为大势已去,同儿子牛佺(大顺政权襄阳府尹)私自脱离大顺军,向清方投降。牛佺被委任为清朝黄州知府,后来升任湖广粮储道;牛金星因为在大顺政权中地位极高,在明朝官绅中名声又极坏,清廷不便安排其职务,老死于牛佺官署中。 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境九宫山下,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当时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义子张鼐和二十余名士卒,当地团练不知道这就是名震遐迩的大顺军,更不知道大顺皇帝就在这二十余人之中,就一拥而上。混战当中,李自成和随从侍卫被击杀 (查看原文)
    豆友199280500 1赞 2019-11-26 14:40:40
    —— 引自章节:第三节 李白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