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拿到新书就会迫不急待地浏览,收到黄花兄签名的《客旅闲思录》后也一样,先浏览了一遍。因为是朋友的书,读起来自然有一种亲切感,虽然是粗粗翻阅,但是文章的思想理路应该还算是熟悉的吧!这样自然会大大减少误读误解。因为是粗粗的翻阅,对书中的文章还来不及细读,留在脑子中的印象也是非常粗浅。
黄花兄赠书出乎我的意外。当得知此书公开出版的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高兴,也表达了想阅读的念头。只是那要等待书店有了书,我也有空去书店并碰上的情况下,所以自己也不急。后来知道黄花兄想通过促销筹集一笔款项资助公益计划后,更是钦佩,除了钦佩他的爱心外,也钦佩他的精打细算,把利益做到最大化的专业素养。这更增强了我以后买一本的愿望。
那天黄花兄来了短信,说看到我在一篇文中提到的几本书,应该和他的爱好相仿。所以要赠我这本书。我当然高兴啦,毕竟赠与买不一样,这也是朋友的一种信任。我理解他所偏爱的那类书,在《客旅闲思录》中谈到的几本书,我都有,我也曾阅读过。当然我不是偏爱,这里面有跟风阅读的因素,不过我认为这些(还有更多)都是必读的经典。读经典不是为了某种观点而去寻找依据,而是为了汲取前人的养分,磨砺自己的理念,锻炼自己的思维,以至自己在今后的人生中少受骗上当,被人牵了鼻子走。可惜我在读书方面不如黄花兄那么认真,他的阅读文章洋洋洒洒,可能在观点上比较单一,理解上可能也有一些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思路清晰,才思敏捷,闪烁着不少思想火花,也流露了一定的真知灼见。我可是读了后没有一定的推力是不会去做进一步思考,如果思考了也不会去记录下来,有些记录了也不会像黄花兄那样文采斐扬。
《客旅闲思录》的第一部份电影观感,里面的大部分电影并没看过,但是打头的《肖申克的救赎》我看过,而且也写过观感。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尽管我是在电影问世好几年后才看的。从艺术上来说这部电影或有不足之处,但是有一点我和黄花兄相同,我也为影片内在的力量所打动。所不同的是我的表达不如黄花兄那么明晰,我以为“这部电影清楚的告诉人们,这个社会的任何政治设计都是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统治的需要,所谓程序公正也是对统治者而言,对被统治者来说也只是走形式而已。所以一些在走这些程序时无法给自己带来公正的人来说,只能把对自己的救赎寄托在程序之外了,因为很多情况下在程序之外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幻想了”。这仅仅是笼统地谈了一些感想而已。
其实《客旅闲思录》中所收的“忽而三十”一文,倒是我和黄花兄结缘的由头。在论坛里,黄花兄横空出世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初步印象此人属于精英一类,也非常骄傲,对这样一类人我在欣赏的同时也不会主动去结交。就是那篇“忽而三十”一文和孤云的一篇同类题材竟然深深地打动了我,人生就是一场奋斗,比如孤云当年还曾干过兑酒师,我看了文章后打电话给他,开玩笑地说,几时勾兑一些酒让我们品尝。黄花也是一样,那种飘泊动荡的生活特别让人心酸。别看现在一些精英当年都曾在底层跌爬滚打中奋斗过来的。我感动是因为我理解,而且勾起人生的不少回忆。感动之余,我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个傲慢的家伙,用傲慢的语言说,看在你主动的份上,就和你打个招呼吧!就这样,一来二去,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成为了朋友。说实话,这本书中类似的文章还有两篇,我都非常喜欢,因为文章里面透着真切,弥漫着亲情。由此想到,凡一个人不能只看到他的表象,只有了解了他的奋斗历程,他的人生背景之后,你才会对他有一个相当的认识。
也许从文学角度看,黄花的文章和他所敬佩人的文章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因他的专业素养从而让他文章脉络清晰,文风清新,没有酸味。若假以时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相信黄花兄文章的醇味会更加浓郁。
这只是我个人的印象,我匆匆翻阅的印象!
读《客旅闲思录》想到的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