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可以再勇敢一点

摇摆巴罗 2012-08-24 17:03:26

刚刚读完玛姬欧法洛的《牵手之初》,极力思索这本书所要阐释而我应该读出的深意是什么。
厚厚的374页26万文字的长篇小说,两个女主人公并行横穿于两个时代的同一个地方。生活于19世纪60年代的莱克茜和19世纪90年代的伊莉娜。她们都有着相似的身份——单身母亲,除此之外,也有惊人相似的性格和经历。同是背井离乡独自到伦敦闯荡,对艺术充满激情,随着自己的心意生活。与她们的同龄人相比,她们身上多了份改变的勇气和对自我的执着,是不甘生活仅仅为此的不羁与真实。莱克茜在20岁因不肯向学校为了自己说出的关于女人应该和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活动室道歉而被大学以不颁发毕业证为要挟而辍学在家。也正是在家乡小镇百无聊赖的生活让她萌发了想要去伦敦独自生活的夙愿。那个《在别处》杂志社穷困潦倒的主编也正是在这个小镇发现了她,给了她一张名片。于是故事展开,莱克茜独自到达伦敦,租住在专为单身女子开设的公寓。严格的门禁和古板古怪的女房东的刻薄又促使她不顾世俗眼光搬去与伊利斯同居。而这期间,伊利斯的名义上的妻子携女儿玛戈特前来讨伐第三者。可伊利斯告诉莱克茜,他的妻子不过是在他去德国打仗时趁机独占他家房产并在那期间生下孩子的贪婪女人而已。原以为对玛戈特和她那贪婪的母亲的描述就到此为止了,却发现整个故事中都有她们的身影。在莱克茜与伊利斯相爱的短暂岁月里,伊利斯教会了莱克茜打字、摄影、评论艺术品,而在此基础上莱克茜竟在后来能独当一面担任报纸的编辑独立地支撑她和孩子的生活。不久后,伊利斯因肺炎去世。而在去世时,竟是他最厌恶的他所谓的妻子为他送葬并按法律规定夺走了他的一切,而莱克茜一无所有,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伊利斯的画。
当日子慢慢过去,莱克茜终于决定要重新生活,在被卖掉的《在别处》杂志社改办的《每日信使》工作,她从伊利斯那学会的关于文字的处理技巧和本身的才华让她胜任了编辑的工作。此时,她变身为混迹于男人独占的报纸行业的时尚女记者,可她内心却始终是冷漠的。在佛罗伦萨的一次洪灾采访中,遇见了电视台记者菲利克斯。一直看不出她是否爱他,或许只是某个时候需要他,两人成为情人,莱克茜怀孕,坚持生下了儿子西奥,只因为他是她的孩子,她想要他,与菲利克斯无关。我能理解为什么她会生下那个孩子,其实或许说她很想生下伊利斯的孩子,留住点什么,因为一切都是变幻的,唯有血脉相承是真实的可以慰藉的。也正是因为她淡定从容,所以不介意选择与众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去介意菲利克斯的胡作非为和之后罗伯特是有妇之夫。
而另一场阴谋正在蓄意而动。玛戈特在她母亲的教唆下设计勾引菲利克斯以怀有他的孩子为由逼迫他和她结婚,是在报复莱克茜抢走了“父亲”还是“父亲的那些画”?我不得而知。可不管是什么理由,她们都错了,她们不知道莱克茜并不那么爱菲利克斯,至于她们的行为是否让她尝到了多年前玛戈特母亲以伊利斯合法妻子身份向莱克茜讨伐的切肤之痛我能肯定地否定。莱克茜依旧过着自我的生活,带着小西奥与罗伯特约会。在西奥三岁生日不久,在海洋中游泳丧生,垂死中她唯一挂念的只有自己的儿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我一样疼爱他”。小西奥被带到菲利克斯与玛戈特组建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中,他失掉了之前的记忆,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的父母。如此戏剧性的,玛戈特和她的母亲天天不得不见到酷似她们仇人莱克茜的的小西奥,还得把他当亲生儿子、外孙疼爱。之后20多年过去,西奥改名为泰德,搬出去独自生活,遇到有着不羁性格的画家伊莉娜,相爱,未婚生下约拿。而泰德不时的昏厥与时断时续的记忆黑点不时困扰着他,终于在一次周末去海边散心的旅途中晕倒而爆发。泰德冲回父母家,父亲告诉了他真相,于是他崩溃,选择了无休止的沉睡。伊莉娜担负起了照顾泰德的责任,勇敢地帮泰德找回真相和她生母莱克茜的点滴痕迹。终于,泰德选择了清醒,接受一切。
整部书并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无固定的叙述模式,很多次读着读者就不想再翻下一页。许多时候里面都描述了未婚母亲照顾孩子的艰辛,婴儿不停发出的刺耳尖叫和吵闹、随时可能饿着找奶喝的冲动、不固定时间不分场合大便弄得母亲惨不忍睹的尴尬和初为人父人母的孤独和不知所措。
许多评论家说,欧法洛选定的是很多作家不敢尝试的主题,她以独特的视角去关注了一种情境而非特定的个人。而正是她的这一视角,让我第一次看到初为父母的生活状态,并非广告中短暂三十秒那么的美好,也非我们在公园中因见到别的小孩可爱而想要早点也有自己小孩的冲动那么简单。很多评论家都把目光放在了小说在这方面的独性上,而我却更看重它的另一指向:迷茫和选择。
或许因为我也是与20岁的莱克茜一样迫切需要作出关于生活方式的选择的缘故,我把焦点更多地放在了人物们作出的选择上。莱克茜在20岁选择离开大学,离开小镇,奔赴伦敦,开始了告别黑白人生的生活,一路跌跌撞撞却也十分精彩。怀孕时,选择了独自生下西奥,与任何人无关,独立生活。菲利克斯为了逃避与玛戈特结婚而向她求婚时选择了把他轰出家门,而至死未婚。
最近,很多着眼于青年人关于爱情和工作的热播电视剧,譬如《北京青年》《我的经济适用男》。众多影视剧也将焦点置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上。面对被父母安排好的安逸生活,你会如何选择?面对高富帅和经济适用男,你会如何选择?有句话很对:纵有弱水三千,我也只取一瓢饮。面对纷纭选择题,我们害怕行差半步,踟躅不前,瞻前顾后,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因为我们深知:我们别无选择,关于生活的存与续。因为我们必将做出选择。而正是这些选择,设定了今日和明日之你我。因为我们不想输。可是,输赢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坐拥香车美女是赢?过平平淡淡小老百姓日子是输?关键还是看自己要的是什么,而我们这一代人正是最迷茫的一拨人,迷失了最初所要,于是随大流,羊群效应。
其实我也想过和莱克茜一样的生活,想远离现在的生活,过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一点,可我渐渐丢掉了那些勇气。她是勇敢的,而只有勇敢的人才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结局虽悲凉,却也不悔曾经那么努力过。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牵手之初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