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内容简介:“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史料与史学的创作者
· · · · · ·
-
翦伯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翦伯赞(1898—1968),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后从事民主革命和史学研究。1949年后,主要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又兼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1—3辑);主编有《中国史纲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1—8册)等。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再次,说到史部以外的群书,即群经、诸子和集部诸书。这些书,虽不如史部诸书专记史实,但其中皆有意无意保存了一些史料,甚至比之史部诸书上所载更为可靠的史料。 首先说到群经。提起群经,就会使人头痛,今日流行的一部《十三经》,古往今来不知消磨了多少学者的精力。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一种令人不能接近的怪物。 实际上,所谓群经,并不是什么神奇的天书,只是几部七拼八凑、残缺不全的古书。固然,由于其中文字的古奥、讹误、脱漏,致使义理不明,但这是一般古书的通病。这几部古书之所以令人头痛,一般的说来,是由于它们在经的尊称之下,被神秘化了。 因为一尊为经,则其中一言一句,皆被认为圣人垂世立教的微言大义。于是自汉以降,历代的经师皆以“说三字至二十万言”的著作来注释这几部古书。因而注疏之书,盈千累万。即一部《十三经注疏》而言,就有四百一十六卷,而其中所收之注疏,每经尚仅一家;又唐宋以后之注疏,且不在内。 这些著作,或注释名物,或训诂音义,或疏通经说,其中固有不少佳作。但亦有若干著作,繁辞缛说,节外生枝,以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甚至“饰经术以文讦言”者,亦往往而有。因之,愈注愈疏,就愈繁重,愈玄妙,愈使人头痛;此古人所以皓首穷经而至死不通也。 经书令人头痛之最主要的原因尚不在此,而是今古文之争。本来在汉初,中国的经书,只有一种用当时流行的文字写定的本子,即所谓今文经。至哀、平之际,又出现了一种所谓古文经。这种古文经,系当时学者刘歆等伪撰而托为《孔壁遗书》。自是以后,今古文并行,以致真伪相乱,时代不明。于是而门户之见,流派之别,纷然杂起。今古文之争,纠缠了两千余年,难解难分。直到清代,才算做了一个结束。 当作史料看,我们对于今古文问题,似乎可以不管;但这个问题攸关群经的真伪,和它的时代,所以仍然不许我们逃避。在下面,我们对于今日流行之所谓《十三经》,分别给予以说明。 (一)《易经》,本是古代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四、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
评《史记》,则曰:“述《儒林》,则不取游、夏之文学;著《循吏》,不言冉、季之政事。”而传《货殖》,“独以子贡居先”;录《佞幸》,“惟以弥子瑕为始”。是其扬善显恶,有所未尽。又说:“撰《孔子世家》,多采《论语》旧说;至《管晏列传》,则不取其本书。”是其取材“可除而不除,宜取而不取”。又说:“《史记·邓通传》云:‘文帝崩,景帝立。’向若但云景帝立,不言文帝崩,斯亦可知矣,何用兼书其事乎?”而于《序传》云:"为太史七年,而遭李零之祸,幽于缧绁",不及其他。是其叙事,可省而不省,不可省而省。自然他认为最大的弊病,就是“推命而言成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六 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史料与史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史料学概论 7.5
-
- 唐宋天文星占与帝王政治 6.4
-
- 史料五讲 8.5
-
- 读史求识录 8.1
-
- 相声溯源 8.1
-
- 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讲 9.1
-
- 良史的命运 8.1
-
- 史学遗产六讲 6.6
-
- 史学研究经验谈 8.5
-
-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 8.0
史料与史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史料与史学研究入门指导书

治史的方法:读翦伯赞的《史料与史学》

唯物史观下的史料和史学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北京出版社 (2005)7.3分 148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6)8.5分 58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家小书 (白露@思勉)
- 大家小书 (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部)
- 大家小书 (北京出版社人文社科事业部)
- 自己的藏书量 (🍇)
- 国朝现当代文史学术思想 (吃蛋挞)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史料与史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愚公∞ 2017-10-04 20:14:11
翦伯赞全集里并没有这本书,这本书是由四篇文章共同组成,其中前两篇专门谈史料文献问题,后两篇则是以司马迁和刘知幾为样板,谈论古典史学。也就是说,这本书分为史料部分和史学部分。前半部分侧重史料,也就是强调史料的收集整理,这些工作,其实一直都有人做,后半史学则是以太史公书和史通作为样板
0 有用 Asa 2011-10-17 18:16:50
读来玩的= =
1 有用 J&W 2013-06-22 10:59:33
文字淳朴,思想淳朴。
1 有用 豆友199280500 2020-12-29 11:31:17
去掉序吧...
0 有用 穆范哲 2023-02-17 16:55:36 河南
3.5 序该毁,不能毒害读者(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宜言辞简质。啰哩啰嗦说了那么多,全是废话,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说话不可不谨慎,翦伯赞语《汉书》于汉武之前照抄《史记》,或许失实(可参考同老《史记》、《汉书》籍贯书法与区域观念变动一文);言赵光义弑兄,似乎武断……还有一些小错误,不一一列出。 读知几篇,慨然有感,《史通》不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