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东京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文泽尔 2013-11-01 23:47:30

    名字起得人遐想联翩(倘使作为小说 则起到读完标题三字就忍不住想开卷的效果)实际内容却是作者针对日本时事要闻进行的专栏点评 或许是持续一年 人在东京 又正好以“伪”字作为那年的年度汉字 便灵机一动取了这个书名 内容每篇都很短小 按“知日”标准看 是可以轻轻松松了解到日本的方方面面了 但就深刻程度而言 却实在谈不上 毕竟是以轻松有趣为己任的专栏文章 读完只加深了“过去的日本将是未来中国”的预感 话题人物的几位女性 而今也已完全沉寂 作者说自己是富国穷民 照后几本看来倒也不尽然 想来想去 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最后的酪梨寿司对谈 生活在东京的台湾女人 说话有些咄咄逼人 台腔明显 却后继乏力 相反是稳重的新井 在文学创作的马拉松当中 持续走到了现在

  • 2 唐小万 2012-10-24 19:42:05

    可以一窥日本的社会现状

  • 2 2015-05-21 08:20:40

    文笔清新 思路清晰 这种社会评论我觉得写成这样不容易 有点幽默 又温暖 不偏激 话说她为什么用中文写作

  • 1 布宜諾斯 2012-06-18 20:09:32

    轻松小书,有概况无深度

  • 1 prost 2018-10-20 04:28:06

    前几年买了之后最早最快读完的一本,因为开本的合理设计在上下班路上就搞定了。文章短小,多是谈论对东京现状的一些看法——专栏集结成册。虽然是十年前但是这些现象也出现在现今的中国城市,只是新井的见解跟李开复之流一样有局限性,大抵是这山看着那山好而已。每个国家都有类似的社会问题,所有的现象看新闻都太片面,但大家追求更高文明的诉求是一样的,愿这个人间越来越好

  • 0 diabolo 2012-06-13 11:04:22

    东京流水账

  • 1 Azzurra 2014-07-13 16:18:04

    寫得跟北京似的

  • 1 guji-jin 2015-04-22 09:52:00

    大部分写评论的人出书的时候,都爱说一句话:文学或文化评论生命周期比较长,而时政评论的生命周期比较短。这话有道理,我虽然不写评论,但最近精神颓靡,别说看书了,就连了解时政都觉得是枉然,可能是体会到了人在群体中的无力。但是如果向内看,就只专注于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东西是不需要看它能活多久的。时评的效用在几十年的跨度里看是小的,但是拉到百年以上,就能作为史料,用于后人洞察世风人情了。一直以为作者是个日本男孩子,看到最后才知道是个日本阿姨。她书中有几个地方我记得很深:我们对于向往的另一个城市,往往如看童话故事里的城堡,缺少真实接触。人在城市中通过寻找故事来获得存在感。如果保持外乡人的心态生活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反而能自得其所。写角田光代那篇很喜欢,想找她的小说来读了。

  • 0 叶酱 2012-07-01 23:25:20

    虽然有点水,但比起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有意思多了

  • 0 把吴钩看了 2015-04-13 21:20:54

    碎片式对于当下日本的近距离观察,限于专栏篇幅,都只能浮光掠影简讯性写写,不过很多地方对于当下的中国却是一种镜像式存在

  • 1 痕酒 2017-03-28 15:18:11

    小付的书 真诚的文字

  • 1 2016-07-26 17:52:49

    真实得可怕的现实

  • 0 2014-02-27 16:38:09

    : I313.65/0951-5

  • 0 Treeing 2012-01-09 01:12:53

    07年的专栏拿来改改就成了本书,因为专栏字数有限,每篇都感觉差了点意思。

  • 0 ZJJ 2012-03-18 15:30:33

    是本有意思的书

  • 0 小爱 2012-02-20 15:59:05

    有关霓虹的诸多苦逼现实,日饭看到估计会很失望.东京比南京可怕多了

  • 0 海岸 2012-11-16 13:43:20

    非常像新闻评论,其中的不少文章也就是新闻评论。明明是日本的事,看起来却不觉得陌生,高学历者的失业,堕胎,犯罪,望子成龙给孩子报一大堆补习班的父母,越来越高的教育费用,食品安全问题剩女问题——太熟悉了,天朝每天都会在报纸上看到的东西。

  • 0 antares 2014-02-28 13:51:07

    有些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些就比较凑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