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慎重对待孩子的“第一次”
教育无小事,小事处理不好,受影响的不只是这个事情本身,它会连带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同时,教育其实就是由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一件件小事按照某种规律组合起来,就成了决定孩子一生的大事。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是一个木桶容积的大小。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就如同木桶的容积不同一样。如果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都足够长而完整,那么整个木桶的容积就足够大。如果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无论有的木板是多么长,整个木桶的容积也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给我们的小学生家庭教育带来两个启示:
一是尽可能提高每块木板的高度。小学阶段是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能力和一些基本素质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果等孩子长大或成人了再发展和弥补将非常困难,甚至有的就此成为永远的“短板”。
二是要发现孩子暂时的“短板”和已经表现出来的优势“木板”。首先,对短板不能放弃。请家长一定要记住,这时候孩子所谓的“短板”,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短”。身体正在发育,智力发展有先后,人格和性格特征远未定型,发现孩子暂时的“短板”,正是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可能是一个或几个“短板”所致,早发现就能够早行动,让“短板”不再“短”。
对花朵而言,有的率先绽放,光彩夺目,有的待繁华过后才悄然绽放。你的孩子可能就是那最后绽放的最美丽的鲜花。要相信他的绽放和绽放时的美丽,要给每一朵花绽放的时间和机会。这是为人父母者必须具备的起码的爱心、信心和耐心。
其次,更应该关注优势“木板”的发展。人们可以具有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也给各种人才提供了足够的舞台,即所谓“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很典型的例子是,一些非洲的田径运动员,因为身体素质的出色,在跑步等项目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及早发现孩子的优势“木板”,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一个人的能力由四种因素组成:健康、人格、智商、情商。成功的人生=健康的身体+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足够的智商+良好的情商,大凡获得杰出成就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四种因素就如四块木板,它们紧密结合,互相影响,形成了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这四块木板的最终的高度,就是孩子未来人生可能达到的高度。
而这每一种因素都形成了人们每一方面的能力,这每一方面的能力同样遵循上述的木桶定律。因此,我们可以把每个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和综合实力看成是一个又一个的木桶。
比如智力,它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几块“木板”之一,同时智力又是由记忆力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木桶”,记忆力又是由孩子的兴趣等因素组成的又一个“木桶”……这就是木桶细分理论。看似复杂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木桶和木板,然后像积木一样模块化,一个个模块组合起来,就是一座巍峨的城堡。
这样讲的目的,就是想告诉父母,教育无小事,小事处理不好,受影响的不只是这个事情本身,它会连带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同时,教育其实就是由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一件件小事按照某种规律组合起来,就成了决定孩子一生的大事。所以,父母要慎重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事,不能以为事情小就掉以轻心、随意对待。
不作为比乱作为、错误作为强100倍
面对孩子第一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忌草率随意。如果父母不知道怎么处理才是正确的,或者没有把握,可以暂时把问题放一放,等琢磨清楚了再来处理。要知道,哪怕是不作为,也比乱作为、错误的作为强100倍。
我们发现,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父母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如何应对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上,但是这些应对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令人忧虑的是,孩子的问题似乎层出不穷,让父母疲于应付,并让他们产生极度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怎么说、怎么做孩子都不听也不改,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了,父母的情绪也因此一天天变得急躁而冲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说,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孩子出现了问题,肯定是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有的父母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到处找相关的教育书来看,找教育专家咨询,跟身边的父母交流,然而书上说的、专家的建议、别人的成功经验、各种说法和方法借鉴了一大堆,也反思自己,耐着性子照着这些方法和建议来做,但结果往往却收效甚微。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无论多好的方法,都存在是否“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中医看病一样,即使同一个病症,医生一般也不会开出两个相同的药方。二是是否找到了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父母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有莫名其妙的攻击行为,经常没有原因地打别的同学一下。这时候,如果我们仅仅给孩子讲不要打人的道理,肯定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这两个原因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找到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够结合书上讲的道理、专家的建议和别人成功的做法,找到最适合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根本原因呢?还是以孩子打人为例。引起孩子出现这种轻微的攻击倾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缺乏安全感,希望用这种行为引起注意;比如孩子把这种行为当成了自己发泄心中情绪的一种方法,就像成人在生气时会摔东西一样;比如孩子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了暴力倾向;甚至可能只是孩子觉得好玩,形成了习惯而已。
针对上述原因,父母可以通过咨询和学习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继续去寻找。比如,孩子为什么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他没有感觉到来自家庭和父母、学校和老师足够的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最近父母工作太忙,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了,还是经常对孩子吼叫、训斥,或者有什么事情让孩子感觉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
是的,就是应该这样,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这样一直追问下去,通过自己的反思,观察孩子的言行,与孩子沟通交流,直到找到引起孩子出现问题的最初原因。那可能只是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声喝斥,可能只是对孩子某个要求不经意的忽略,可能只是父母自身不良情绪的慢慢释放……
其实事实的真相就是这样简单,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由最初某个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的。如果父母对这样的小事处理不当,那么这个小事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慢慢让孩子出现另外的问题,等父母发现问题时,小事可能已经不小了。这个时候父母再想办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自然很容易出现本文开头描述的情况。
所以,我们要告诉父母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慎重对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在“第一次”这个起点找到原因。面对孩子第一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忌草率随意,如果父母不知道怎么处理才是正确的,或者没有把握,可以暂时把问题放一放,等琢磨清楚了再来处理。要知道,哪怕是不作为,也比乱作为、错误的作为强100倍。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什么也不写不画,至少它还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乱写乱画了,那就必须擦了重新来。“擦”这个行为弄不好本身就会有伤害,更不要说是否能够擦干净了。
第一章 孩子的起跑线在父母身上 3 慎重对待孩子的...
"标题:"第一章 孩子的起跑线在父母身上 3 慎重对待孩子的“第一次”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