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这书如果按小说看,最多也就两星。但是考虑到改编电影潜力,能有四星。所以折中就是三星。
这本书本身也不像小说,更像电影剧本。作者在小说文字能力也比较欠缺。而且可以这么说,读者只需要看个开头(顶多看到王飞在防空洞消失),然后跳到结尾(从王飞带主人公去雪山开始看),基本就够了。中间的情节作者在最后会跟柯南一样再复述一遍的。如果没有复述的,那基本可看做挖了不填的弃坑,不看可能反而对这书印象更好。
其实我认为,作者创作的核心想法还是不错的。当然欧美电影大概有很多类似的想法和桥段,比如盗梦空间禁闭岛第六感小岛惊魂致命id穆赫兰道记忆碎片……有些我看过但是也记不清了,有些则是只知道个梗概。不过印象中还没见过黑白配这样的。黑白配的核心就是一个类似庄周梦蝶的终极问题,在一个类似盗梦空间的世界里展开,而主人公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梦。如果不是梦,那么说是梦的那个人就是神经病;如果是梦,那么说不是梦的人就是主人公自身维护梦境、不愿离开梦境的保护意识。这个“自我保护意识”的具象化可以说是本书想法上的卖点和驱动力,类似于盗梦空间里的防盗梦机制,只是更倾向于主观存在。
但是很可惜的是,作者似乎只是得意于自己的这个想法。而在写作和情节展开上基本就是胡来。按作者后记所说,这个故事其实是很圆的,各种伏笔啊暗线啊……而我只能认为这是作者故作玄虚虚张声势,或者就是太自以为是了。如果看完全文反推写作过程,可以猜测实际情况就是作者定好反转结局后开始狂写,堆砌各种经典悬疑段子,怎么爽怎么来。反正到最后,能解释的,或者说作者想解释的疑点(比如开头妻子消失),作者就解释。就算解释的不好,或者牵强,也可以说是维护梦境逻辑一方(凌志杰代表)的逻辑维护能力牵强;至于不能解释的(比如说黑头发胡萝卜、手表移动)疑点,那就说成是作者幻觉,或者是破坏逻辑一方(王飞代表)破坏逻辑的结果……反正都说的通。
总之,我认为,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情节深度上,作者都辜负了
这个点子。可以说是很可惜的。随便举个例子,比如主人公最后就跟个傻子一样,王飞说啥他就信,然后凌志杰又反过来说,他也信。我帮楼主续一下,这里完全可以让主人公质问凌志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疑点没有解释。凌志杰就可以说他的确是没法解释,但那又如何,难道你真的要像王飞说的那样,就因为一些逻辑上的无法解释之处,去自杀,去放弃这个世界吗之类的。虽然这样也有点老套,但总比挖坑不填好吧。当然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主人公自己逐渐在适应这个逻辑会变得混乱的世界,而其体现就是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下降。但整本书在情节发展中也没有有效的反映这一点。
再一个就是对往事的三种陈述。王飞的陈述,主人公的陈述,凌志杰的陈述。其实这三种陈述之间类似罗生门的关系是很有意思,很有发展潜力的。如果王飞的陈述是真的,那主人公的陈述就反映了他潜意识对现实的逃避,而凌志杰的陈述则是维护梦境逻辑一方对于逻辑破坏的“现实”的修补。但如果凌志杰的陈述是真的,那主人公的陈述是对现实的另一种逃避,而王飞的陈述就是一种恶意的、变态的心理诱导。还有可能就是只有主人公的陈述是真的……三种陈述体现了三个相应的“现实”。而其中真真假假又都是相对的。比如在这个梦境里,可能凌志杰的陈述就是相对“真”的,在梦境里是诚实的;而王飞这个陈述虽然在最高的现实里是真的,在梦境里却是恶意的破坏,等等。但很可惜,作者似乎是太沉迷动作片画面感的表现形式,大部分时间都在写虚拟世界的打打杀杀,而对于这个更偏心理的部分,只是作为次要情节和最后收尾的解释来处理。如果能够以这个“往事”为线索展开,在文学性上应该可以更上一层楼。
在情节发展上,本书可以说也没有任何像样的层次可言。前面乱七八糟一大堆作者玩够了,到最后都被结尾大而化之了。我也随便给个想法,比如可以在小说一半的时候,主人公就知道了自己是在梦境中,然后主动脱离,在现实中从植物人状态苏醒,但是苏醒后却对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又产生怀疑,从而继续调查……
另外一个技术上的缺陷就是文中各种玄幻的,吊读者胃口无法合理化的“梦境”式疑点,也使得小说很难再合理的展开,只能以虚拟世界的封闭结尾解释了。
最后,本书当然也可以衍生其他的解释。比如说可以假设其实现实中的主人公就是住在702杀一家四口的凶手,那个罗**一家就是主人公这个人格的投影。不过就有点太扯了。
一篇写的比较凌乱的读后感,有剧透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