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什么是精神分析?
电影及漫画很喜欢出现这画面:一个病人躺在沙发上,对着虚空说话,而医生翘着二郎脚低头作笔记------尤有甚者,像好莱坞娱乐片「老大靠边闪」一样,黑道老大听到「恋母情结」就气得跳脚,拿枪指着精神科医师,不准他乱说话。
精神分析已深入现代生活,成为流行文化的符号,例如潜意识、伊底帕斯情结、梦的意义等。然而,想要了解精神分析,不能只读佛洛伊德,因为,精神分析从那张躺椅上诞生之后,在过去五十年间,已经历了许多的扩展与改革,越来越丰富并引人入胜。
《超越佛洛伊德》宛若一堂精彩的导读课,引导读友进入精神分析的世界。本书最大特色,是它首度让精神分析脱去艰涩的外衣,透过丰富生动的案例,平易近人 的笔触,扼要介绍精神分析思想的流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迅速了解其精华堂奥,也让我们对人类心灵的深度和复杂度,发出衷心的赞叹。
作者简介 · · · · · ·
史帝芬.米契尔(Stephen A. Mitchell, 1946-2000)
米契尔身 兼威廉.阿兰森.怀特研究所(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的训练及督导分析师,并任教于纽约大学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博士后课程。他被视为精神分析中「关系学派」的创立者,而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立国际精神分析期刊「精神分析对话」(Psychoanalytic Dialogues),这份学术期刊极具影响力,他也藉此将「关系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介绍给更多读者。
在与葛林伯格(Jay Greenberg)合作出版第一本书《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理论》(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后,他经常受邀至美国、欧洲与以色列等地授课。除了学术贡献,米契尔...
史帝芬.米契尔(Stephen A. Mitchell, 1946-2000)
米契尔身 兼威廉.阿兰森.怀特研究所(William Alanson White Institute)的训练及督导分析师,并任教于纽约大学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博士后课程。他被视为精神分析中「关系学派」的创立者,而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立国际精神分析期刊「精神分析对话」(Psychoanalytic Dialogues),这份学术期刊极具影响力,他也藉此将「关系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介绍给更多读者。
在与葛林伯格(Jay Greenberg)合作出版第一本书《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理论》(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后,他经常受邀至美国、欧洲与以色列等地授课。除了学术贡献,米契尔在精神分析领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人物,协助成立好几个精神分析的组 织;此外,心理卫生领域长期将同性恋病态化,但米契尔早年的两篇文章对扭转此一现象有决定性的影响。
米契尔五十四岁时死于心脏衰竭,著作作有《精神分析中的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s in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中的希望与恐惧》(Hope and Dread in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中的影响力与自主》(Influence and Autonomy in Psychoanalysis)、《关系》(Relationality)、《爱能持续吗?》(Can Love Last?)等,以及与妻子玛格丽特.布莱克合着的《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历史》。
玛格丽特.布莱克(Margaret J. Black)
美国国家心理治疗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Psychotherapies)推广教育委员暨主任。
译者简介
白美正
1960年于台湾出生,1984年赴美取得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所毕业后,进入美国奥思丁瑞格中心(Austen Riggs Center)工作,并继续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98年返回台湾,自2004年起担任台湾精神分析学会教育委员,目前她主要的工作是精神分析教学与临床 实践、心理治疗,以及临床督导。
目录 · · · · · ·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佛洛伊德及古典精神分析的传统
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
第三章 苏利文和人际精神分析
第四章 克莱恩与当代克莱恩学派理论
第五章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费尔贝恩和温尼考特
第六章 身分心理学与自体心理学:艾瑞克森和寇哈特
第七章 当代佛洛伊德学派的改革者:肯伯格、薛佛、娄沃与拉冈
第八章 理论的争议
第九章 技巧的争议
附录一 参考书目
附录二 英文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 而精神分析发展早期的重要人物——荣格、阿德勒、费伦齐、兰克——已被逐出弗洛伊德理论的主流,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确立的学说存在着明显分歧。 2. 但是,1939年后,世上再无弗洛伊德,无人再来裁决各种不同观点中哪个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从此,精神分析的思想得到解放,得以更加自然地奔涌。原来只有一条道路,而今有了许多。原来只有一种传统,而今是多样的学派、多样的技术术语和多样的临床实践形式。精神分析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创造成果。 3. 现代世界急速变化,强调成本效益,执著地追求利润和生产率,在这样的世界中,精神分析那悠长、深思的特点可能像弗洛伊德那张盖着东方花纹毯子的维多利亚时代躺椅一样显得过时。 4. 过去之井很深……我们探测得越深,越是深入触及较远的过去世界,我们就越会发现人性最早的基础,它的历史与文化,更显得深不可测。 ——托马斯·曼 5. 弗洛伊德对这一临床问题的苦苦求索,带来了理论上和技术上的重大进展。在理论方面,他开始设想关于心灵的地形模型(topographical model),将心灵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无意识,由不可接受的想法和情感构成;前意识,由能够变成意识内容的可接受的想法和情感构成;意识,由任何时间处于意识觉察中的想法和情感构成。 6. 在分析的最初几个月,对这些疑虑、思维和恐惧的追溯逐渐回到了童年。她记得自己非常担心什么灾难会发生在父母和其他亲戚身上。她会编出具有幻想的预测力的游戏:如果接下来的两分钟转过街角的汽车是偶数,一切就会正常;如果是奇数,意味着将会发生灾难。 7. 这些发现导致弗洛伊德提出了引起争议的幼儿诱惑(infantile seduction)理论:所有神经症的根源原因是在儿童的经验中过早引入了性。3儿童天然的无知使她无法加工这种经验,在青春期自身性欲出现自然高峰时再次受到创伤。青少年这种新的、强烈的情感重新点燃了早期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安吉拉是一个生动的阻抗病人的例子;她远远不是在自由地暴露“所有进入脑海的内容”,而是完全不愿意报告任何内容。 在墙后她感到受保护,但代价是,墙让她觉得与别人有距离,无法感受自己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安吉拉没有感到内疚,也就标志着他没有内化的、能够发挥作用的道德准则。在她的体验中,最近似超我的部分是“地下室的男人”,但在想象中那完全不是她自己真实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一个攻击性的“他人”居住在她的内心中,他是一个虐待狂式的暴君。 安吉拉德其他经历似乎暗示着未经加工的前语言期记忆,反映了她早期生活中遭遇的发展性创伤。例如,安吉拉持续地体验到分析师在情感上与她分离,没有兴趣帮助她,“只是观察”她。这种体验带着近似狂乱的焦虑色彩,所代表的似乎并非本能渴望的挫败,而是一种长期感受,仿佛焦虑地漂浮于模棱两可、缺乏响应的环境中。 有时候,安吉拉会为这种无法忍受的孤独体验提出自己的解释:她太坏了,太贫穷又太丑陋,不配得到分析师的关注。对于像安吉拉这样的病人,这种移情表现暗示着早期养育环境的中断,这种环境本来应该具有共情应答性和对儿童情绪的容纳力,这些是共生体验中“安全港”的关键元素。 看一看安吉拉在对分析师表达了较为积极的感觉之后报告的一场噩梦:有个人在召唤我进入一个城堡。他站在楼上的窗边。这景象很美,令人印象深刻。我走了进去,我找不到他。然后有很多伸向我的手,我移近了一些,然后我看到这些手臂是从墙里伸出来的。它们缠绕着我的脖子,试图把我拉进墙里面。我很害怕,奋力挣扎。我不想消失。 在这个梦里,安吉拉已经能够把莫名的恐惧形象化,这些恐惧一直萦绕着她,使她不能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她让自己对谁感到爱意,她害怕自己将消失在这个人里面,并进入一种微末而无形的世界,部分是人、部分是无生命的。此处的手对她来说象征着人类的联系,伸向她并引诱她进入非人的噩梦。 雅各布森强调,要将攻击性应用于建设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自我心理学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超越佛洛伊德"的人也喜欢 · · · · · ·
超越佛洛伊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全书笔记Xmind笔记整理

To Heal yourself:精神分析部分理论摘录与思考

如果对精神分析感兴趣或者想深入学习的,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虽然咨询师可能也挣不到什么钱,没有多少来访者,但是至少牌子立在那里,价格先竖起来,可以使更多的咨询师参加培训,培训后的咨询师也会找个人体验,然后会找督导,这就变成了一种互相割韭菜的一个圈子文化
> 更多书评 4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商务印书馆 (2007)9.3分 1804人读过
-
Basic Books (2016)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Basic Books (1996)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1995)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台版阅读 (靜)
- 精神分析临床治疗 (O)
- 电影和设计书籍 (颉儿)
- kubrick北京2011.09.14到货港、台版书单part.3 (库布里克@北京)
- 新到书籍2011.10.19 (杭州库布里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3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超越佛洛伊德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西祠 2014-09-19 11:56:28
对别人的感觉,我们真正了解的仅限于那些我们自己也有的感觉-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有些概念的理解跟我之間的瞭解有些偏頗。不過正如對人,或對精神分析,存在的各種不同的聲音。
2 有用 Gee 2015-01-29 10:36:07
了解精神分析理论流派发展必读的一本,台版与大陆版本翻译有一些差异。
1 有用 O 2017-01-31 00:14:57
初学者拿来理顺流派脉络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0 有用 爆仔 2018-09-27 23:15:15
买了同名的,佛洛姆写的。新潮文库出版,已购
2 有用 乘物游心 2020-02-21 16:17:11
"临床精神分析在最根本上与人及其生存困境相关,与更深的自我理解、更丰富的个人意义感和更多自由的关系相关。" 读书过程中做了很多笔记,对精神分析有了一个粗浅的立体认识。觉得每个观点都有道理,但可能是同时在读《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的缘故,对沙利文及人际关系学派很有好感,特别是运用此时此刻来作为来访者平时关系的缩影(以及好我坏我观点)。还有自我心理学的母婴认同,雅克布森的力比多心理粘合剂+攻击性强调差异... "临床精神分析在最根本上与人及其生存困境相关,与更深的自我理解、更丰富的个人意义感和更多自由的关系相关。" 读书过程中做了很多笔记,对精神分析有了一个粗浅的立体认识。觉得每个观点都有道理,但可能是同时在读《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的缘故,对沙利文及人际关系学派很有好感,特别是运用此时此刻来作为来访者平时关系的缩影(以及好我坏我观点)。还有自我心理学的母婴认同,雅克布森的力比多心理粘合剂+攻击性强调差异,克莱因的“鲜花与粪人”,温尼科特的“保持环境”。柯恩伯格的修正与整合,沙弗对人主宰性的强调以及叙事的引入,拉康的“想象自我”等等,这本书都用清晰直白的语言提炼出这些大家的主要想法与观点,受益匪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