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冷战体制再思考
1. 白乐晴:使超克分断体制运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
2. 朴姿映:对东亚社会主义人民的表象政治――以1960~1970年代在韩国的李泳禧为例
3. 李政勋:“东亚论述”与批判知识分子的两难之境——从韩国视角回应孙歌对竹内好的解读
第二辑 制造“国民”:日常生活的逻辑
4. 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5. 丁云亮:识字的政治——1950年代上海工人的学文化运动
6. 权明娥:对纪念/共有记忆研究方法论与去民族主义的研究趋势的批判性考察——以战后“国民化”和共有记忆的话语的霸权为中心
7. 金美兰:1953年中国婚姻自主运动的两面性——贯彻方式和冷战之下的文化重构
8. 金艾琳:1960年代中后期开发民族主义以及中产阶层家庭幻想的文化政治学
9. 李萱坭:战后韩国与中国的人口政策和女性
第三辑 实践中的文艺:社会主义理想及其镜像
10. 张炼红:“红色经典”的想象政治与“革命中国”的认同困境——以《沙家浜》史事演义为个案
11. 倪伟: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现——“户县农民画”再释读
12. 张硕果:从“文艺可不可以为小资产阶级服务”讨论到“文艺整风学习运动”:中国政权与电影工作者的第一次角力
13. 孙柏:镜与窗——《早春二月》中知识分子的视界
14. 叶荫聪:旁观者的可能:香港电影中的冷战经验与“社会主义中国”
15. 王智明:叙述七○年代:离乡、祭国、资本化
《制造“国民”》目录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