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副标题: 记忆·时间·变老
译者: 李炼
出版年: 2011-8
页数: 135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6062498
内容简介 · · · · · ·
《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聚焦人类的晚年记忆。作为对人类记忆颇有造诣的心理学史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在书中探讨关于回忆的不可靠性和人类对遗忘的恐惧感,关于人们对一个从来只存在于回忆之中的世界的向往和思念;同时他也讲述人们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能体会到一种未曾预料到的喜悦:所谓的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正是这种心理效应影响的缘故,人们到了晚年会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关于不断变老的大脑的真实故事,并告诉读者,我们应当珍惜那种缅怀式的恋旧,珍惜往事不可捉摸的本质和鲜明的回忆所带来的慰藉。
作者简介 · · · · · ·
杜威•德拉埃斯马,出生于1953年。现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心理学史教授。1999年因为在记忆研究方面的成果而荣获海曼斯奖。他的《记忆的隐喻》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均已出版中文版;他的《误入歧途的心灵》(2008年)被《法兰克福评论报》称为“当代最具创造力、最敏锐以及最有趣的作品之一。
目录 · · · · · ·
喜欢读"怀旧制造厂"的人也喜欢 · · · · · ·
怀旧制造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怀旧制造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不适合年轻的与心理学无关的人士阅读

当我们开始怀旧,就开始老了?
>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绿萝妈妈 (媒介心理学)
怀旧制造厂 P4 这种怀旧性记忆的返回,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 P5 令人费解的是,恰恰在一个人们的记忆力走下坡路的年龄阶段,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日渐壮大起来。正是在记忆存储过程显而易见,并有据可循地日渐缓慢的同时,怀旧记忆却出其不意的产生了。 P13 人们观察到,在变老的过程中那些负责计划的记忆——所谓的“预期记忆”——有些被消蚀掉了。 P13-14 预期记忆使人能够—...2019-09-23 14:27
怀旧制造厂
P4
这种怀旧性记忆的返回,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
P5
令人费解的是,恰恰在一个人们的记忆力走下坡路的年龄阶段,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日渐壮大起来。正是在记忆存储过程显而易见,并有据可循地日渐缓慢的同时,怀旧记忆却出其不意的产生了。
P13
人们观察到,在变老的过程中那些负责计划的记忆——所谓的“预期记忆”——有些被消蚀掉了。
P13-14
预期记忆使人能够——或者至少应该使人能够——记得未来的行动计划。这个特征使这一记忆种类区别于其他那种存储了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忆。普通的记忆里可以包括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 :人、地方、事件和情节。但是预期记忆只和唯一的一个门类有关:对行动的规划——而这些是很难被存储起来的。一个已经完成的行动是随着很多联想和所有相关的东西而被储存起来的,例如在哪里发生的、有谁在场以及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而未来的行动却缺乏这些联系的纽带,这是因为:尽管联想为我们一度铺设以通向记忆的道路,但是这种联想最终很容易和我们的计划和打算脱节。
P19
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用一种叫做“望远镜——”或“天文仪观点”的心理机制来解释。那种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昨的记忆唤起了我们某种印象,它就好像是我们朝望远镜里张望之后能把过去看得很近。这是一种凭直觉很有道理的心理机制,而且它的存在也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P52
对怀旧性回归记忆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调查经常使用暗示性词汇。在研究过程中,被测试者们先是被提供某个单词——例如“马戏表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叙述一段由这个单词联想起来的一段回忆。然后他们尝试着给这段回忆注明相关事件的日期。如果谁给老年人做这项测试,然后给记忆里各个年龄的回忆次数做上记号,他就会得到一个带有明显特征的曲线图。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个人最初的回忆来自他三岁或四岁之后的时期。此后这条曲线直线上升,大约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它达到顶峰,接着就开始下降,慢慢地趋向于平坦,在最终阶段再一次有个小小的回升。
P54
在自传体小说《剥洋葱》里,京特•格拉斯叙述了他一生中的将近三十个春秋。对于他的前十年、前十五年(他的少年时代),他并没有着重叙述:到了第87而的时候,自传里的第一人称叙事人已经到了十六岁。但是从他十六岁到变成十七岁的短短一年里,叙述篇幅延续到了第133页;然后又这么继续叙述了差不多整整100页——也就是到第229页的时候,他才刚到十八岁。直到329页的时候,他在书里还只有二十岁。他当时这个不断发展的年岁的大部分时间正巧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发生,但那几年也正是他人生发展阶段中的关键岁月。在这之后直到他三十二岁的十年里,他总共才叙述了不到150页,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描述的篇幅也越来越短。直到最后,他以“没有兴趣再叙述接下去发生的事情”为理由而宣告了自传的终结。换言之,《剥洋葱》具备了典型的老年作者们喜欢使用的怀旧性回归叙事结构。
P54-55
人类的认知能力——例如记忆能力和注意集中能力——在青年时代和成年早期的年龄会达到发展的顶峰。在这个时间段里,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各个种类的记忆能力进行着再生产过程。
大脑的成熟过程应该也是和这一阶段协调一致的。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寻找生活的伴侣,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父母们则要为他们的成长和教育而操心——正是在这个年代,大脑正处于巅峰状态。到了现在,我们早已不再是喜欢冒险的猎手或者采珍撷奇的收藏家,正是这种大脑和人生发展阶段之间的“协商”促成了这个记忆力的巅峰:比起人生旅途中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这个阶段里所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牢牢地储存在大脑里。这个更好的记忆储存确保了一点:正是这些回忆内容在我们以后的一生中更频繁地被召唤出来,而这种相对高频率的调出方式再次稳固了这些记忆在大脑中的优越地位。相比之下,一个四十岁的人所经历的事情就很难作为鲜活的记忆被保存下来,因为他的记忆力已经有些磨损了。
P61
和阅读的经历一样,看来在流行音乐领域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对作品刻骨铭心的人生阶段。人们一般所指的“我这一代的”音乐,大概是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岁末,一个大约长达十五年的时间范围。人们在那个年龄阶段里对某些流行音乐的推崇会在此后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如果被测试者被要求给上榜音乐分别从“非常糟糕”到“美妙动听”的级别打分,那么在上述的这段时间范围内流行的音乐都平均位于“美妙动听”的一端,而在此后出现的流行音乐则都聚焦在评分标度的别一个极端。通过表现人们对音乐的偏爱的图解,我们可以作出以下总结:“当我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当时市上所制作的音乐是最优秀的,可在这以后就江河日下了”。
P65
心理学家们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发展模式。在一个实验中,一百个年龄从55岁到78岁之间的人被问及最令人不快的和最美妙的回忆。实验结果表明,最美妙的加快的分布情况与怀旧性回忆曲线的发展趋势相符,而对不愉快的回忆的发展曲线在二十岁之后保持着水平走向。
回应 2019-09-23 14:27
-
绿萝妈妈 (媒介心理学)
怀旧制造厂 P4 这种怀旧性记忆的返回,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 P5 令人费解的是,恰恰在一个人们的记忆力走下坡路的年龄阶段,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日渐壮大起来。正是在记忆存储过程显而易见,并有据可循地日渐缓慢的同时,怀旧记忆却出其不意的产生了。 P13 人们观察到,在变老的过程中那些负责计划的记忆——所谓的“预期记忆”——有些被消蚀掉了。 P13-14 预期记忆使人能够—...2019-09-23 14:27
怀旧制造厂
P4
这种怀旧性记忆的返回,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
P5
令人费解的是,恰恰在一个人们的记忆力走下坡路的年龄阶段,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日渐壮大起来。正是在记忆存储过程显而易见,并有据可循地日渐缓慢的同时,怀旧记忆却出其不意的产生了。
P13
人们观察到,在变老的过程中那些负责计划的记忆——所谓的“预期记忆”——有些被消蚀掉了。
P13-14
预期记忆使人能够——或者至少应该使人能够——记得未来的行动计划。这个特征使这一记忆种类区别于其他那种存储了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忆。普通的记忆里可以包括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 :人、地方、事件和情节。但是预期记忆只和唯一的一个门类有关:对行动的规划——而这些是很难被存储起来的。一个已经完成的行动是随着很多联想和所有相关的东西而被储存起来的,例如在哪里发生的、有谁在场以及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而未来的行动却缺乏这些联系的纽带,这是因为:尽管联想为我们一度铺设以通向记忆的道路,但是这种联想最终很容易和我们的计划和打算脱节。
P19
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用一种叫做“望远镜——”或“天文仪观点”的心理机制来解释。那种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昨的记忆唤起了我们某种印象,它就好像是我们朝望远镜里张望之后能把过去看得很近。这是一种凭直觉很有道理的心理机制,而且它的存在也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P52
对怀旧性回归记忆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调查经常使用暗示性词汇。在研究过程中,被测试者们先是被提供某个单词——例如“马戏表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叙述一段由这个单词联想起来的一段回忆。然后他们尝试着给这段回忆注明相关事件的日期。如果谁给老年人做这项测试,然后给记忆里各个年龄的回忆次数做上记号,他就会得到一个带有明显特征的曲线图。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个人最初的回忆来自他三岁或四岁之后的时期。此后这条曲线直线上升,大约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它达到顶峰,接着就开始下降,慢慢地趋向于平坦,在最终阶段再一次有个小小的回升。
P54
在自传体小说《剥洋葱》里,京特•格拉斯叙述了他一生中的将近三十个春秋。对于他的前十年、前十五年(他的少年时代),他并没有着重叙述:到了第87而的时候,自传里的第一人称叙事人已经到了十六岁。但是从他十六岁到变成十七岁的短短一年里,叙述篇幅延续到了第133页;然后又这么继续叙述了差不多整整100页——也就是到第229页的时候,他才刚到十八岁。直到329页的时候,他在书里还只有二十岁。他当时这个不断发展的年岁的大部分时间正巧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发生,但那几年也正是他人生发展阶段中的关键岁月。在这之后直到他三十二岁的十年里,他总共才叙述了不到150页,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描述的篇幅也越来越短。直到最后,他以“没有兴趣再叙述接下去发生的事情”为理由而宣告了自传的终结。换言之,《剥洋葱》具备了典型的老年作者们喜欢使用的怀旧性回归叙事结构。
P54-55
人类的认知能力——例如记忆能力和注意集中能力——在青年时代和成年早期的年龄会达到发展的顶峰。在这个时间段里,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各个种类的记忆能力进行着再生产过程。
大脑的成熟过程应该也是和这一阶段协调一致的。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寻找生活的伴侣,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父母们则要为他们的成长和教育而操心——正是在这个年代,大脑正处于巅峰状态。到了现在,我们早已不再是喜欢冒险的猎手或者采珍撷奇的收藏家,正是这种大脑和人生发展阶段之间的“协商”促成了这个记忆力的巅峰:比起人生旅途中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这个阶段里所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牢牢地储存在大脑里。这个更好的记忆储存确保了一点:正是这些回忆内容在我们以后的一生中更频繁地被召唤出来,而这种相对高频率的调出方式再次稳固了这些记忆在大脑中的优越地位。相比之下,一个四十岁的人所经历的事情就很难作为鲜活的记忆被保存下来,因为他的记忆力已经有些磨损了。
P61
和阅读的经历一样,看来在流行音乐领域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对作品刻骨铭心的人生阶段。人们一般所指的“我这一代的”音乐,大概是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岁末,一个大约长达十五年的时间范围。人们在那个年龄阶段里对某些流行音乐的推崇会在此后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如果被测试者被要求给上榜音乐分别从“非常糟糕”到“美妙动听”的级别打分,那么在上述的这段时间范围内流行的音乐都平均位于“美妙动听”的一端,而在此后出现的流行音乐则都聚焦在评分标度的别一个极端。通过表现人们对音乐的偏爱的图解,我们可以作出以下总结:“当我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当时市上所制作的音乐是最优秀的,可在这以后就江河日下了”。
P65
心理学家们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发展模式。在一个实验中,一百个年龄从55岁到78岁之间的人被问及最令人不快的和最美妙的回忆。实验结果表明,最美妙的加快的分布情况与怀旧性回忆曲线的发展趋势相符,而对不愉快的回忆的发展曲线在二十岁之后保持着水平走向。
回应 2019-09-23 14:27
-
绿萝妈妈 (媒介心理学)
怀旧制造厂 P4 这种怀旧性记忆的返回,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 P5 令人费解的是,恰恰在一个人们的记忆力走下坡路的年龄阶段,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日渐壮大起来。正是在记忆存储过程显而易见,并有据可循地日渐缓慢的同时,怀旧记忆却出其不意的产生了。 P13 人们观察到,在变老的过程中那些负责计划的记忆——所谓的“预期记忆”——有些被消蚀掉了。 P13-14 预期记忆使人能够—...2019-09-23 14:27
怀旧制造厂
P4
这种怀旧性记忆的返回,在心理学里被称为“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是一种神秘莫测的现象。
P5
令人费解的是,恰恰在一个人们的记忆力走下坡路的年龄阶段,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日渐壮大起来。正是在记忆存储过程显而易见,并有据可循地日渐缓慢的同时,怀旧记忆却出其不意的产生了。
P13
人们观察到,在变老的过程中那些负责计划的记忆——所谓的“预期记忆”——有些被消蚀掉了。
P13-14
预期记忆使人能够——或者至少应该使人能够——记得未来的行动计划。这个特征使这一记忆种类区别于其他那种存储了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忆。普通的记忆里可以包括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 :人、地方、事件和情节。但是预期记忆只和唯一的一个门类有关:对行动的规划——而这些是很难被存储起来的。一个已经完成的行动是随着很多联想和所有相关的东西而被储存起来的,例如在哪里发生的、有谁在场以及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而未来的行动却缺乏这些联系的纽带,这是因为:尽管联想为我们一度铺设以通向记忆的道路,但是这种联想最终很容易和我们的计划和打算脱节。
P19
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用一种叫做“望远镜——”或“天文仪观点”的心理机制来解释。那种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昨的记忆唤起了我们某种印象,它就好像是我们朝望远镜里张望之后能把过去看得很近。这是一种凭直觉很有道理的心理机制,而且它的存在也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P52
对怀旧性回归记忆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调查经常使用暗示性词汇。在研究过程中,被测试者们先是被提供某个单词——例如“马戏表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叙述一段由这个单词联想起来的一段回忆。然后他们尝试着给这段回忆注明相关事件的日期。如果谁给老年人做这项测试,然后给记忆里各个年龄的回忆次数做上记号,他就会得到一个带有明显特征的曲线图。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个人最初的回忆来自他三岁或四岁之后的时期。此后这条曲线直线上升,大约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它达到顶峰,接着就开始下降,慢慢地趋向于平坦,在最终阶段再一次有个小小的回升。
P54
在自传体小说《剥洋葱》里,京特•格拉斯叙述了他一生中的将近三十个春秋。对于他的前十年、前十五年(他的少年时代),他并没有着重叙述:到了第87而的时候,自传里的第一人称叙事人已经到了十六岁。但是从他十六岁到变成十七岁的短短一年里,叙述篇幅延续到了第133页;然后又这么继续叙述了差不多整整100页——也就是到第229页的时候,他才刚到十八岁。直到329页的时候,他在书里还只有二十岁。他当时这个不断发展的年岁的大部分时间正巧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发生,但那几年也正是他人生发展阶段中的关键岁月。在这之后直到他三十二岁的十年里,他总共才叙述了不到150页,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描述的篇幅也越来越短。直到最后,他以“没有兴趣再叙述接下去发生的事情”为理由而宣告了自传的终结。换言之,《剥洋葱》具备了典型的老年作者们喜欢使用的怀旧性回归叙事结构。
P54-55
人类的认知能力——例如记忆能力和注意集中能力——在青年时代和成年早期的年龄会达到发展的顶峰。在这个时间段里,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各个种类的记忆能力进行着再生产过程。
大脑的成熟过程应该也是和这一阶段协调一致的。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寻找生活的伴侣,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父母们则要为他们的成长和教育而操心——正是在这个年代,大脑正处于巅峰状态。到了现在,我们早已不再是喜欢冒险的猎手或者采珍撷奇的收藏家,正是这种大脑和人生发展阶段之间的“协商”促成了这个记忆力的巅峰:比起人生旅途中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这个阶段里所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牢牢地储存在大脑里。这个更好的记忆储存确保了一点:正是这些回忆内容在我们以后的一生中更频繁地被召唤出来,而这种相对高频率的调出方式再次稳固了这些记忆在大脑中的优越地位。相比之下,一个四十岁的人所经历的事情就很难作为鲜活的记忆被保存下来,因为他的记忆力已经有些磨损了。
P61
和阅读的经历一样,看来在流行音乐领域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对作品刻骨铭心的人生阶段。人们一般所指的“我这一代的”音乐,大概是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岁末,一个大约长达十五年的时间范围。人们在那个年龄阶段里对某些流行音乐的推崇会在此后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如果被测试者被要求给上榜音乐分别从“非常糟糕”到“美妙动听”的级别打分,那么在上述的这段时间范围内流行的音乐都平均位于“美妙动听”的一端,而在此后出现的流行音乐则都聚焦在评分标度的别一个极端。通过表现人们对音乐的偏爱的图解,我们可以作出以下总结:“当我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当时市上所制作的音乐是最优秀的,可在这以后就江河日下了”。
P65
心理学家们在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发展模式。在一个实验中,一百个年龄从55岁到78岁之间的人被问及最令人不快的和最美妙的回忆。实验结果表明,最美妙的加快的分布情况与怀旧性回忆曲线的发展趋势相符,而对不愉快的回忆的发展曲线在二十岁之后保持着水平走向。
回应 2019-09-23 14:27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开卷八分钟(2011年) (bigboybt)
- 双狮译丛 (藤原琉璃君)
- 2012年购书目录3 (思郁)
- [荷]杜威.德拉埃斯马/杜威.德拉伊斯瑪 / Douwe Draaisma (深入荷兰)
- 荷兰语非虚构作品中文译本 Dutch Non-fiction in Chinese 1 (深入荷兰)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怀旧制造厂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买驴子 2014-04-25
时光的迁徙者。
0 有用 安安 2012-05-16
普及读物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9-08
值得推荐。
0 有用 堂吉诃德 2017-05-18
很适合路上读。
3 有用 Sarcophagus 2016-02-04
不要被标题骗了,也别被封面骗了。一切念叨现代性、乡愁、家园和游牧的文艺青年要彻底失望了,它说的是记忆心理学、记忆生理学和老年社会工作。中译还行,只是偶尔出现“孔子说过,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这样的陷阱,相信译者就像老人,念想就在嘴边,世界却如此陌生。
0 有用 Eudemonia_cici 2018-10-25
看到第二章了,这位荷兰心理学家写作文风和我平时的风格很像了
0 有用 小淘气 2018-01-22
这个文学叙事挺浓厚,不是我喜欢看的类型,草草翻了一遍,继续看《记忆的风景》
0 有用 Cheng 2017-06-10
是中文,读完也不知道确切在讲啥,哈哈哈。知识体系不对应吧,看很多心理学背景的会觉得很有收获,非此背景的如我觉得不够体系、逻辑,零散获得一些观点和例子,但串不起来。
0 有用 堂吉诃德 2017-05-18
很适合路上读。
0 有用 啸寒 2016-08-17
关于记忆,还是文学家笔下丰富深邃啊!然而读此书让我想起自己此生中根本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真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