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上海孤儿》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主人公班克斯·克利斯托夫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大侦探,是伦敦上流社会人人称道的探案高手。然而,他本人内心却始终有一件离奇悬案难以释怀,那便是童年时代父母在旧上海扑朔迷离的失踪案。他生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父亲受聘于一家势力强大的英国跨国贸易公司。十岁之前,班克斯的童年在外国租界度过。当时的上海虽然充满动乱,租界却是相对安宁太平的世外桃源,日夜有父母、保姆和佣人悉心照顾,还有邻居日本小伙伴山下哲与其朝夕相处。父亲公司所从事的丧尽天良的贩卖鸦片活动尽管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却并未对他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可是,班克斯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九岁时随着一场突然变故宣告结束。父母神秘失踪,先是父亲,然后是母亲,杳无踪影,毫无线索。在回忆中,他一直认定母亲对英国公司贩卖鸦片活动毫不留情的批评态度和仗义执言的勇敢立场...
《上海孤儿》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主人公班克斯·克利斯托夫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大侦探,是伦敦上流社会人人称道的探案高手。然而,他本人内心却始终有一件离奇悬案难以释怀,那便是童年时代父母在旧上海扑朔迷离的失踪案。他生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父亲受聘于一家势力强大的英国跨国贸易公司。十岁之前,班克斯的童年在外国租界度过。当时的上海虽然充满动乱,租界却是相对安宁太平的世外桃源,日夜有父母、保姆和佣人悉心照顾,还有邻居日本小伙伴山下哲与其朝夕相处。父亲公司所从事的丧尽天良的贩卖鸦片活动尽管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却并未对他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可是,班克斯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九岁时随着一场突然变故宣告结束。父母神秘失踪,先是父亲,然后是母亲,杳无踪影,毫无线索。在回忆中,他一直认定母亲对英国公司贩卖鸦片活动毫不留情的批评态度和仗义执言的勇敢立场是造成父母相继失踪的原因。班克斯成了孤儿,只好被迫前往英国与姑妈同住,内心始终梦想着有朝一日回到上海,把父母失踪案弄个水落石出。虽然这一成为福尔摩斯式大侦探的稚气愿望在整个少年时代不断遭人耻笑,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对他而言,这个人生目标决不是白日梦式的痴心妄想,而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使命。完成学业后,他很快成为伦敦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大侦探,虽然是“外来者”,却迅速成名,声望如日中天,同时还是一笔家族遗产的受益者和一名孤女的养父。
当二战的隆隆炮火威胁着远东和英国时,班克斯的使命感变得更加迫切,决心去勇敢面对自己的命运。他回到上海,相信父母尚在人世,决心破解父母失踪之谜,重新找回失落多年的天伦之乐。同时他异想天开地认为,只要自己能找到父母,使正义得到伸张,便能阻止世界大战。然而,此时上海已处在日军的步步进逼之中,重新把握过去的每一步都不断在印证着书中提到的女诗人意味深长的诗句:“一旦长大成人,童年便好比异国土地,离我们无比遥远。”故事在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菲力普叔叔令人不安的叙述中达到高潮。在一座不知名的房子里一间灯光暗淡的屋子里,随着他的讲述,主人公无法看到或不愿看到的东西慢慢浮出水面,一个惨痛的、略带讽刺意味的真相渐渐昭示在读者眼前:班克斯所深信不疑的有关父亲失踪案的背后原来只是个善意的谎言。母亲为保留他童年心灵的一块净土,和菲力普叔叔一道刻意让他相信父亲是个值得骄傲的英雄。而实际上,父亲并非如他所想,因为挺身而出,对公司老板在鸦片贸易中获取暴利的行为勇敢表示反对而遭人暗算。真相是:深爱着母亲的父亲因为性格弱点,不堪愿望与现实的折磨,与另外一个女人私奔,最后凄凉地死在异国。而母亲所作的一切牺牲、她所忍受的非人生活都只是出于一个单纯而感人的目的:为了班克斯能够好好活下去,为了他在成为失去双亲的孤儿后能够衣食无忧,并出人头地。也就是说,他所受的名校教育,他的所谓“遗产”和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在侦探界骄人的名望以及在伦敦社交界的地位,全都是建立在母亲的苦难之上。真相大白之后,班克斯如梦方醒,终于看清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看到自己妄想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宏图大志是多么虚幻浅薄。
作者简介 · · · · · ·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五岁时随其父前往英国定居。迄今共出版六部长篇小说,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其作品题材发人深思,语言简洁、优雅而富有说服力。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曾获欧美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一次布克奖(《长日留痕》)和三次布克奖提名,并获大英帝国勋章和法国政府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原文摘录 · · · · · ·
-
“我并无冒犯之意,先生。不过方才晚辈陈述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奇想,是我一生都感受到的召唤。” “一生?你能有多大年纪?二十ー?ニ十二?我想我是不该泼你冷水。毕竟,假如连年轻人都没有半点理想主义式的想法,谁还会有呢?那么,小伙子,你必然认为今日世风,比起三十年前要败坏啰?而文明已在崩溃边缘,诸如此类的?” “老实说,先生,”我直言不讳,“我正是这么认为。” “记得当年,我也是这么想。”忽然间,他讥讽的口吻变得厚道许多,我甚至觉得我看到他泪水盈眶,“怎么会这样子呢?小伙子,你觉得呢?世风真的一日不如一日吗?难道智人正一步步地堕落成动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页 -
For the truth is, over this past year, I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eoccupied with my memories, a preoccupation encouraged by the discovery that these memories - of my childhood, of my parents - have lately begun to blur. A number of times recently I have found myself struggling to recall something that only two or three years ago I believed was ingrained in my mind for ever. I have been obliged to accept, in other words, that with each passing year, my life in Shanghai will grow less distinct, until one day all that will remain will be a few muddled images. Even tonight, when I sat down here and tried to gather in some sort of order these things I still remember I have been struck anew by how hazy so much has grown.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上海孤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上海孤儿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上海孤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 条 )




“木乃伊化”的童年并非异土。

虚实之间:上海·1937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童年,是一个做过的梦,能够回忆,却回不去。 6月底到7月初,十几天的深更半夜里,读完了这本小说。在半梦半醒之间,常常走失在作者营造的“梦境”里。唯独到了有关上海的那些段落,不由自主地清醒起来,像一种本能。 无数次走过、骑车路过闸北,作者笔下激烈巷战的地方。如今... (展开)
寻找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天读的是石黑一雄的《我辈孤雏》。说实话,上海译文出版的石黑系列装帧和纸质实在不算上乘,今天摸着这本书光滑的纸已经是感激涕零。 这本书阅读时间不算长——早上在车场零碎的阅读加上下午两个多小时的闲暇,十分畅快。 哈哈相比《无可慰藉》,这本可就令人慰藉多了。 据说... (展开)> 更多书评 51篇
-
假如当时同伴的用意是打算取笑我,那么现在这个玩笑是开到他们自己身上去了。 我一直对自己的秘密居然泄露出去并成为别人背后议论我的谈资而耿耿于怀。 它是我一生中时刻听到的召唤。 如果连青年人都没有这种理想,谁还会有? 对不起,我认为是该把自己介绍给您的时候了。 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我若要嫁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男人。我指的是能为人类、...
2017-12-13 18:55 1人喜欢
假如当时同伴的用意是打算取笑我,那么现在这个玩笑是开到他们自己身上去了。
我一直对自己的秘密居然泄露出去并成为别人背后议论我的谈资而耿耿于怀。
它是我一生中时刻听到的召唤。
如果连青年人都没有这种理想,谁还会有?
对不起,我认为是该把自己介绍给您的时候了。
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我若要嫁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男人。我指的是能为人类、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的人。
但我决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把生命浪费在某个讨人喜欢、彬彬有礼,但在人格上一钱不值的男人身上。
我想有抱负的人常会如此,总感到时光逼人。
我们当孩子的,就像把那些板条连接在一起的麻绳。虽然常常不尽如人意,却不仅能够连接整个家庭,而且还能连接整个世界。假如我们不尽自己的力量,那些板条就会掉下来,散落在地上。
一旦长大成人,童年便好比异国土地,离我们无比遥远。
“上校,像您这么一位有教养、有知识的人,”我说,“应该对这一切感到遗憾。我是指所有这些因为你的国家侵略中国而造成的血腥屠杀。”
“我同意,确实令人遗憾。不过日本要想成为像英国一样的大国,班克斯先生,这是必经之路。就像过去英国曾经经历过的那样。”
他之所以喜欢采用回忆的手法是因为它就像一个过滤器,人们可以透过它审视自己的生活。
使命感;“白日梦者”;“碎片化记忆”;把生活琐事与政治、个人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对历史的关注和对大国侵略行为的抨击
石黑一雄《上海孤儿》
Kazuo
Ishiguro
When We Were Orphans
回应 2017-12-13 18:55 -
等我孩子,等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希望……我希望能和他在一起,帮助他,面对这个发现。 (然而,无论是哲的父母,还是克里斯托夫的父母,当他们成人,面对战时的上海,这个承载他们的无比美好的童年故土时,当他们在枪声的死亡与恐惧边缘时,当他们看到上海的一切虚假和残酷时,他们的父母都没能陪在他们身边,他们依偎在一起,回忆儿时,克里斯托夫怕哲死去,安慰他说,哲,你不要怀旧了,向前看。哲怕克里斯托夫沉溺幻... (1回应)
2017-10-14 11:54
等我孩子,等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希望……我希望能和他在一起,帮助他,面对这个发现。
(然而,无论是哲的父母,还是克里斯托夫的父母,当他们成人,面对战时的上海,这个承载他们的无比美好的童年故土时,当他们在枪声的死亡与恐惧边缘时,当他们看到上海的一切虚假和残酷时,他们的父母都没能陪在他们身边,他们依偎在一起,回忆儿时,克里斯托夫怕哲死去,安慰他说,哲,你不要怀旧了,向前看。哲怕克里斯托夫沉溺幻想,安慰他说,你父母可能早就去世了,你也不要这样再折磨自己找下去,向前看。但他们都没有听从对方的话。哲临死前的这段话,就显得尤为感人了。)
怀旧,意味着回忆过去。那个世界比我们长大面对的世界美好的多。回忆会促使我们向往美好世界重回身边,因此非常重要。刚才我做梦,我还是小孩子,在自己家中,爸爸妈妈近在身旁。
1回应 2017-10-14 11:54
-
假如当时同伴的用意是打算取笑我,那么现在这个玩笑是开到他们自己身上去了。 我一直对自己的秘密居然泄露出去并成为别人背后议论我的谈资而耿耿于怀。 它是我一生中时刻听到的召唤。 如果连青年人都没有这种理想,谁还会有? 对不起,我认为是该把自己介绍给您的时候了。 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我若要嫁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男人。我指的是能为人类、...
2017-12-13 18:55 1人喜欢
假如当时同伴的用意是打算取笑我,那么现在这个玩笑是开到他们自己身上去了。
我一直对自己的秘密居然泄露出去并成为别人背后议论我的谈资而耿耿于怀。
它是我一生中时刻听到的召唤。
如果连青年人都没有这种理想,谁还会有?
对不起,我认为是该把自己介绍给您的时候了。
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我若要嫁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男人。我指的是能为人类、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的人。
但我决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把生命浪费在某个讨人喜欢、彬彬有礼,但在人格上一钱不值的男人身上。
我想有抱负的人常会如此,总感到时光逼人。
我们当孩子的,就像把那些板条连接在一起的麻绳。虽然常常不尽如人意,却不仅能够连接整个家庭,而且还能连接整个世界。假如我们不尽自己的力量,那些板条就会掉下来,散落在地上。
一旦长大成人,童年便好比异国土地,离我们无比遥远。
“上校,像您这么一位有教养、有知识的人,”我说,“应该对这一切感到遗憾。我是指所有这些因为你的国家侵略中国而造成的血腥屠杀。”
“我同意,确实令人遗憾。不过日本要想成为像英国一样的大国,班克斯先生,这是必经之路。就像过去英国曾经经历过的那样。”
他之所以喜欢采用回忆的手法是因为它就像一个过滤器,人们可以透过它审视自己的生活。
使命感;“白日梦者”;“碎片化记忆”;把生活琐事与政治、个人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对历史的关注和对大国侵略行为的抨击
石黑一雄《上海孤儿》
Kazuo
Ishiguro
When We Were Orphans
回应 2017-12-13 18:55 -
摘海明絲小姐的話: 他們定會催我該嫁人了。或許真是該嫁人了。但我不想步許多女孩的後塵。我不會把我所有的愛,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智慧﹣﹣我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浪費在某個不中用的男人身上,這種男人成天只知道打高爾夫球,要麼就是在倫敦城賣債權。我若要嫁人,一定要找一個真正有作為的男人。我指的是能為人類、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的人。 她說,「我想有抱負的人常會如此,總感到時光逼人。」
2012-01-04 23:09
-
假如当时同伴的用意是打算取笑我,那么现在这个玩笑是开到他们自己身上去了。 我一直对自己的秘密居然泄露出去并成为别人背后议论我的谈资而耿耿于怀。 它是我一生中时刻听到的召唤。 如果连青年人都没有这种理想,谁还会有? 对不起,我认为是该把自己介绍给您的时候了。 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我若要嫁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男人。我指的是能为人类、...
2017-12-13 18:55 1人喜欢
假如当时同伴的用意是打算取笑我,那么现在这个玩笑是开到他们自己身上去了。
我一直对自己的秘密居然泄露出去并成为别人背后议论我的谈资而耿耿于怀。
它是我一生中时刻听到的召唤。
如果连青年人都没有这种理想,谁还会有?
对不起,我认为是该把自己介绍给您的时候了。
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
我若要嫁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作为的男人。我指的是能为人类、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的人。
但我决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把生命浪费在某个讨人喜欢、彬彬有礼,但在人格上一钱不值的男人身上。
我想有抱负的人常会如此,总感到时光逼人。
我们当孩子的,就像把那些板条连接在一起的麻绳。虽然常常不尽如人意,却不仅能够连接整个家庭,而且还能连接整个世界。假如我们不尽自己的力量,那些板条就会掉下来,散落在地上。
一旦长大成人,童年便好比异国土地,离我们无比遥远。
“上校,像您这么一位有教养、有知识的人,”我说,“应该对这一切感到遗憾。我是指所有这些因为你的国家侵略中国而造成的血腥屠杀。”
“我同意,确实令人遗憾。不过日本要想成为像英国一样的大国,班克斯先生,这是必经之路。就像过去英国曾经经历过的那样。”
他之所以喜欢采用回忆的手法是因为它就像一个过滤器,人们可以透过它审视自己的生活。
使命感;“白日梦者”;“碎片化记忆”;把生活琐事与政治、个人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对历史的关注和对大国侵略行为的抨击
石黑一雄《上海孤儿》
Kazuo
Ishiguro
When We Were Orphans
回应 2017-12-13 18:55 -
等我孩子,等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希望……我希望能和他在一起,帮助他,面对这个发现。 (然而,无论是哲的父母,还是克里斯托夫的父母,当他们成人,面对战时的上海,这个承载他们的无比美好的童年故土时,当他们在枪声的死亡与恐惧边缘时,当他们看到上海的一切虚假和残酷时,他们的父母都没能陪在他们身边,他们依偎在一起,回忆儿时,克里斯托夫怕哲死去,安慰他说,哲,你不要怀旧了,向前看。哲怕克里斯托夫沉溺幻... (1回应)
2017-10-14 11:54
等我孩子,等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希望……我希望能和他在一起,帮助他,面对这个发现。
(然而,无论是哲的父母,还是克里斯托夫的父母,当他们成人,面对战时的上海,这个承载他们的无比美好的童年故土时,当他们在枪声的死亡与恐惧边缘时,当他们看到上海的一切虚假和残酷时,他们的父母都没能陪在他们身边,他们依偎在一起,回忆儿时,克里斯托夫怕哲死去,安慰他说,哲,你不要怀旧了,向前看。哲怕克里斯托夫沉溺幻想,安慰他说,你父母可能早就去世了,你也不要这样再折磨自己找下去,向前看。但他们都没有听从对方的话。哲临死前的这段话,就显得尤为感人了。)
怀旧,意味着回忆过去。那个世界比我们长大面对的世界美好的多。回忆会促使我们向往美好世界重回身边,因此非常重要。刚才我做梦,我还是小孩子,在自己家中,爸爸妈妈近在身旁。
1回应 2017-10-14 11:54
论坛 · · · · · ·
去东炉寻父母,和秋良的相遇,会不会是班克斯的想象? | 来自金台 | 1 回应 | 2018-06-11 |
求故事原型 | 来自柯本西耶 | 2017-11-04 | |
看到这个书的封背我就笑了…… | 来自高冷の向日葵 | 1 回应 | 2014-09-16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2018-3 / 1478人读过 / 有售
- Vintage版 2001-10-30 / 84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版 2002-1 / 137人读过
- Faber and Faber版 2001-3-5 / 40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布克奖提名作品的中译本 (加比)
- 子夜书社 (lucy)
- 午后四点 (蛋蛋姐)
- 那些封面很美很特别的书 (4) ([已注销])
- 2011年11.1~12.31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上海孤儿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丛林宜歌 2012-01-11
教训是,永远不要去写你陌生的生活,好好的一个故事就糟蹋了。原本,“注定要孤身一人面对这个世界”的人,“岁岁年年地追寻消逝的双亲的影子”,这个寻找的过程还是多感人的,但最终在上海的部分,尤其是后来战争的部分,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让他的整个使命感和童年情结都变得毫无来由,很无厘头。
3 有用 り し 2015-01-05
后面100页看的都要drunk了什么鬼
3 有用 溪云 2014-10-03
读了他所有中译本,最好的是第一部远山淡影,最差的就是这本,侦探小说无逻辑,文艺小说无情怀,这本看了一半看不下去,后来在高铁上总算看完
7 有用 岑溜吧 2014-09-03
不得不说。。。故事情节bug太多了啊。。。尤其是最后枪林弹雨里的那段。。。毫无逻辑性。。。
1 有用 苏莫 2016-03-06
和其他几部作品相比,唯一的高明之处,在于惯用第一人称回忆的石黑一雄终于对记忆本身的准确性,提出了一些质疑,而不再是一概的言之凿凿。
0 有用 小飞侠 2019-11-24
一个日本人写了一个英国侦探在上海租界寻找双亲的故事。故事的前半段因多段回忆很难让人进入状态,后半段穿越淞沪会战战场等画面又过于魔幻,唯一亮点是外国人对鸦片战争和侵华战争的反思。
0 有用 超 2019-09-12
非常喜欢前半部分,后面总感觉有些生硬
0 有用 零二 2019-08-30
看了一半
1 有用 几度秋凉 2019-08-23
看不出出彩的地方。看简介还以为是什么惊天迷案,结果……总觉得有点单薄。
1 有用 像梦的梦 2019-07-31
前半部分,很石黑一雄,后半部分,故事就塌了,简直快要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