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学史纲要》的原文摘录

  • 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查看原文)
    算来一梦浮生 1赞 2015-09-23 20:09:14
    —— 引自第80页
  • 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新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查看原文)
    游侠GS 1赞 2021-01-03 00:14:45
  •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查看原文)
    游侠GS 1赞 2021-01-03 00:14:45
  • 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一则寥寂,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查看原文)
    游侠GS 1赞 2021-01-03 00:14:45
  • 从清末到“五四”前后,是一个怀疑精神盛行、传统学术受冲击很严重的时期。康有为的“春秋公羊学”说起来是走今文经学的路子, “发古文经之伪,明今文之正”,实际上为了达到变法维新的政治目的,不惜随意抹杀经典文本的历史价值。他好发“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对于促进疑古思潮起了很大作用。“五四”前后,在西方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刺激下,对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的不信任态度更有进一步上升的态势,顾顿刚把禹当作一条虫,可以算是一个特具形象感的例证,而类似的情况别有若干。在文学史领城,胡适的《国语文学史》(1922年有石印、油印本,后由黎锦熙改订增补,于1927年排印出版,是为《白话文学史》的前身),对整个中国文学作一种“二分法”的基本判断一一模仿的古文传统史与创造的白话文学史,认为前者是“死文学”的历史,后者才是“活文学”的历史,从而一笔勾销了大量传诵久远的作品的存在权利。胡适的出发点是为了抬高白话文的价值,建立其文学“正宗”地位,为此他同样不惜动摇传统学术的基础。 在中国社会正发生剧烈变化的那一时代,上述情况的出现当然各有其充分的理由,其历史意义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过于偏激的,或主要为实际政治及社会目标服务的学术主张,对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必然有它的弊害。这样再来看鲁迅会得很有意思。毫无疑问,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其倡导白话文也堪称不遗余力。但在从事单纯的学术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发现他具有一种相当稳健的态度;在尊重历史文献和学术传统、讲求考实的前提下融通新思想、新方法,是他努カ的目标。对以前的文学史,鲁迅评价较高而又多次加以推荐的有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和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这二书都是以材料丰富见长,观点却比较平实。或许在鲁迅看来,平实即便不值得满足,却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首要的品质。鲁迅自己出版得较早的《中国小说史略》(1923至1925)固然带有很大的... (查看原文)
    雪花茶 2021-04-11 15:34:15
    —— 引自第3页
  •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巫以记神事,更进,则史以记人事也,然尚以上告于天;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仿佛。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巫史非诗人,其职虽止于传事,然厥初亦凭口耳,虑有愆误,则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文字既作,固无愆误之虞矣,而简策繁重,书削为劳,故复当俭约其文,以省物力,或因旧习,仍作韵言。今所传有黄帝《道言》(见《吕氏春秋》),《金人铭》(《说苑》),颛顼《丹书》(《大戴礼记》),帝喾《政语》(《贾谊新书》),虽并出秦汉人书,不足凭信,而大抵协其音,偶其词,使读者易于上口,则殆犹古之道也。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由前言更推度之,则初始之文,殆本与语言稍异,当有藻韵,以便传诵,“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区以别矣。然汉时已并称凡箸于竹帛者为文章(《汉书》《艺文志》),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睛者皆属之。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稍隘之义,则《易》有曰,“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可知凡所谓文,必相错综,错而不乱,亦近丽尔之象。至刘熙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释名》)。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说文》又有[文彡]字,云:“[有彧]也”;“,[文彡]彰也”。盖即此义。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刘勰虽于《原道》一篇,以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而晋宋以来,文笔之辨又甚峻。其《总术篇》即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所诠,尤为昭晰,曰: “今之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是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又曰,“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脣吻遒会,精灵荡摇。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金楼子》《立言篇》)盖其时文章界域,极可弛张,纵之则包举万汇之形声;严之则排摈简质之叙记,必有藻韵,善移人情,始得称文。其不然者,概谓之笔。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辞笔或诗笔对举,唐世犹然,逮及宋元,此义遂晦,于是散体之笔,并称曰文,且谓其用,所以载道,提挈经训,诛锄美辞,讲章告示,高张文苑矣。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秦燔烧经籍,济南伏生抱书藏山中,又失之。汉兴,景帝使晁错往从口授,而伏生旋老死,仅得自《尧典》至《秦誓》二十八篇;故汉人尝以拟二十八宿。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黄河为中心。其十五国中,周南召南王桧陈郑在河南,邶鄘卫曹齐魏唐在河北,豳秦则在泾渭之滨,疆域概不越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四省之外。其民原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然此特后儒之言,实则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风》《雅》中亦常有,而孔子则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后儒因孔子告颜渊为邦,曰“放郑声”。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遂亦疑及《郑风》,以为淫逸,失其旨矣。自心不净,则外物随之,嵇康曰:“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世之欲捐窈窕之声,盖由于此,其理亦并通于文章。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老子尝为周室守书,博见文典,又阅世变,所识甚多,班固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者盖以此。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离骚》之异于《诗》者,特在形式藻采之间耳。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刘勰取其言辞,校之经典,谓有异有同,固雅颂之博徒,实战国之风雅,“虽取熔经义,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文心雕龙》《辨骚》)可谓知言者已。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古者交接邻国,揖让之际,盖必诵诗,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寖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如屈原同时有苏秦者,其说赵司寇李兑也,曰:“雒阳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赢幐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造外阙,愿造于前,口道天下之事。”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茝;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楚辞》中有《九歌》,谓“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屈原放逐,……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而绮靡杳渺,与原他文颇不同,虽曰“为作”,固当有本。俗歌俚句,非不可沾溉词人,句不拘于四言,圣不限于尧舜,盖荆楚之常习,其所由来者远矣。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隶书,盖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施之于徒隶也。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项籍困于垓下,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声也。高祖既定天下,因征黥布过沛,置酒沛宫,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自击筑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亦楚声也。且发沛中儿百二十人教之歌,群儿皆和习之。其后欲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因而废太子,不果,戚夫人泣涕,亦令作楚舞,而自为楚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房中乐》始于周,以乐祖先。汉初,高帝姬唐山夫人作乐词,以从帝所好,亦楚声。至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世乐》。又以沛宫为原庙,令歌儿吹习高帝《大风》之歌,遂用百二十人为常员。文景相嗣,礼官肄之。楚声之在汉宫,其见重如此,故后来帝王仓卒言志,概用其声,而武帝词华,实为独绝。当其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醼饮,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降及少帝,将为董卓所酖,与妻唐姬别,悲歌云:“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唐姬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中心哀!”虽临危抒愤,词意浅露,而其体式,亦皆楚歌也。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晁贾性行,其初盖颇同,一从伏生传《尚书》,一从张苍受《左氏》。错请削诸侯地,且更定法令;谊亦欲改正朔,易服色;又同被功臣贵幸所谮毁。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司马迁亦云:“贾生晁错明申商。”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晁错之深识为伦比矣。惟其后之所以绝异者,盖以文帝守静,故贾生所议,皆不见用,为梁王傅,抑郁而终。晁错则适遭景帝,稍能改革,于是大获宠幸,得行其言,卒召变乱,斩于东市;又夙以刑名著称,遂复来“为人陗直刻深”之谤。使易地而处,所遇之主不同,则其晚节末路,盖未可知也。但贾谊能文章,平生又坎壈,司马迁哀其不遇,以与屈原同传,遂尤为后世所知闻。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 韦孟为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孟乃作诗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又作诗一篇,其叙事布词,自为一体,皆有风雅遗韵。魏晋以来,逮相师法,用以叙先烈,述祖德,故任昉《文章缘起》以为“四言诗起于前汉楚王傅韦孟《谏楚夷王戊》诗”也。 (查看原文)
    春夏旦夕之间 2022-06-19 12:07:20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