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
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
伽利略的故事告訴大家:貪吃怕窮怕疼都不是壞事,事實上比《物理學家》裏面決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莫比烏斯強多了。伽利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沒一樣做到的,一沒錢就忽悠貴族一看到刑具就腿軟一有燒鵝吃就來勁,而且憑著這些惡習逃過了羅馬教廷的火刑,還讓自己的研究薪火相傳。莫比烏斯則徹頭徹尾一個悲劇,呆在瘋人院想犧牲自己拯救人類,結果核武器的研究成果全給壞人拿走了。
偶然机会买了这本小册子。回家一看是剧本,有点心虚,不记得自己以前曾完整地读过一个剧本。但这个剧本是例外。通过对话,作者把伽里略及其所处的时空表现的栩栩如生,读者宛若身入其镜,在400年后的今天,感觉当时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宗教与理性、权力与民众、科学与愚昧、真理与谎言之间的激烈交锋。剧中伽里略有句名言“谁不知真理,它只是个傻瓜。谁知真理,却把真理说成谎言,那他就是个罪犯。”古往今来,凡是权力都是罪犯,因为他们需要象教廷一样维护自己的权威。1633年伽里略被迫宣布放弃自己的研究,表面上他成了自己定义的“罪犯”,但他还是在半失明和被监禁的条件下,秘密完成了科学巨著《对话》。伽里略的望远镜的意义是不仅发现了地球是人的地球,而且还拆除了由谎言堆积成的天堂。如同电影《楚门世界》中那只刺破天穹的桅杆。
在国家大剧院看过这个戏,还碰见崔健了撒花~~~戏很贵,但是演得不好,过了。布莱希特的剧本本身还是很靠谱的。伽利略的迹遇正说明了康德纯批中为知识划限的必要性,“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为了传播新的思想,我们需要双手劳动的人。除了他们,谁愿意知道事物的前因后果呢?”
整个戏剧的目的就是为了说出那句话:没有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不,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布莱希特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塑造了一个勇敢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面临三次考验,一次来自权贵的打压,一次来自鼠疫疾病的威胁,一次来自道德的审判(以致牺牲女儿的婚姻),伽利略都没有屈服,金钱不能收买真理,疾病不能吓退真理,道德不能绑架真理,一个金光万丈的先知熠熠生辉,并且震撼着追随他的年轻人。后三分之一,笔锋突转,面临宗教裁判所的终极审判,伽利略放弃成为英雄,选择背弃科学的信仰,做一个可耻的逃兵。布莱希特利用伽利略消解了教皇的权威,又用伽利略自己消解了自己的权威。庸众一遍遍塑造偶像打倒偶像,他们对伽利略的失望,并非对科学失败的失望,依然是羔羊对牧羊人的失望。一个选择低头的先知,否定了绝对的理性,这才是科学的真谛
伽利略最终的“谢幕”可真美,“月光很好”。又到了一个需要布莱希特的年代。
将时代扛在身上的巨人,文明开蒙时期的学者,沉浸科学对女儿漠不关心的父亲,鼠疫时坚持做研究的科学家,因恐惧皮肉之苦而放弃日心说的胆小者,在生命尽头检讨自我的老者。把教皇、大臣、权贵的金边裙子掀开,他们的腿有粗有细,原来是和我们的一样的。伽利略的一生像河流一样在这部历史哲理剧中缓缓流淌。
科学战胜意识形态权威的童话。尤其让人感动的是,科学不是以英雄的姿态战胜意识形态的,而是充分尊重了人的弱点。瞄准木星的望远镜也可以瞄准暴君,质疑地球和太阳的运动会导致质疑苦难、不公的合理性。人文社会科学就不要来碰瓷这里的“科学”了。伽利略的“科学”至少还可以让权力者看到视觉证据后不能否认,某些地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连指着全世界公认的白纸黑字的“侵略”定义都没法让权力者承认是“侵略”。
功力深厚
「有污点比两手空空要好些。」
无数次读到德式的诗意和严谨。
對熟悉的東西加以陌生化,是編劇、表演以至其他舞台手段都要合力從事的,但表演在這方面的作用常常容易被忽視,結果會把編劇精心地陌生化了的內容重新常規化。編劇的陌生化手法主要表現在描寫凡人俗事時的誇張化、怪誕化,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對寓意的發掘。演員就應理解這些並設法予以體現。 以《伽利略傳》的一個場面為例,這位學者一邊讓小男孩安德烈給他擦背,一邊講述自己的新思想。擦背和講述思想不能分開,伽利略停止享受也就同時停止思考。布萊希特提醒說:「不要忘了,他是為了能嘗到感官的快樂而思考的」,「如果安德烈不給他擦背,他就會停止思考」! 正是順著這個寓意,這個戲的最後也是以七十八歲的伽利略的晚餐來結束的:「他貪夢地吃著,除了吃別無他念。他以一種令人憎恨的方式擺脫了他的教學任務,就好像擺脫一種負擔。」
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写完了《史记》。他在孤独中观测天象,预测人事和天下的变动;伽利略观测天象,预测星球的运行规律,在教会的施压下放弃了他的学说,在几乎失明和被软禁的孤独中写完了《对话》,手稿被昔日的学生带出国境。中间差了一千多年,不变的是,“可是它还是在转动啊”。
传统的科学-神学对立史观的产物。把教会想象成一群基要主义者和蠢货。作为文学作品也乏善可陈。为了戏剧效果修改了一些史实,例如把二十岁的美第奇大公写成只有九岁。
写得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特别好的一个剧本,可读性很强,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深刻。是70年代大事件后在北京连演80场,引起轰动的剧目,在当时的语境下,的确是知识分子看了会流泪的作品。但作者的深刻性在于,他希望刻画一个更世俗的,脱离纯悲剧色彩的伽利略,以及所谓“真理”甚至“造福人类”在社会语境下也从不曾是绝对的。“对绝对性的追求妨碍了他们看到来自布莱希特的宽慰,那就是真理总是社会性的、人为的,因此也总在变化。”同时从微观层面来说,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为此又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当所有人都选择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大的勇气相信自己所见的绝对真实呢?再往上说,到处都是利益相关群体,他们对于所谓真理的接受程度又有多少不纯粹的算计和权衡呢?真的有多少人在乎真理吗?值得一读。
人们说睁着眼睛走路的人是什么人?那是走向毁灭的人。
不如三毛钱歌剧啊
从青年到暮年,多重身份,不同遭遇,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没有成为那个“正义凛然”的英雄式人物,他在瘟疫之时未曾放弃他的观察,却在权贵之下屈服过,他唯一坚信的是真理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而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幸,我们改变不了现状,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未来。
但它的确在转动,国家不幸有英雄。
> 伽利略传
77 有用 废人王亮 2012-04-03 00:56:48
“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
46 有用 安提戈涅 2012-06-25 22:30:45
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
30 有用 amiello 2013-07-12 03:50:49
伽利略的故事告訴大家:貪吃怕窮怕疼都不是壞事,事實上比《物理學家》裏面決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莫比烏斯強多了。伽利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沒一樣做到的,一沒錢就忽悠貴族一看到刑具就腿軟一有燒鵝吃就來勁,而且憑著這些惡習逃過了羅馬教廷的火刑,還讓自己的研究薪火相傳。莫比烏斯則徹頭徹尾一個悲劇,呆在瘋人院想犧牲自己拯救人類,結果核武器的研究成果全給壞人拿走了。
19 有用 也故 2012-12-19 10:47:08
偶然机会买了这本小册子。回家一看是剧本,有点心虚,不记得自己以前曾完整地读过一个剧本。但这个剧本是例外。通过对话,作者把伽里略及其所处的时空表现的栩栩如生,读者宛若身入其镜,在400年后的今天,感觉当时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宗教与理性、权力与民众、科学与愚昧、真理与谎言之间的激烈交锋。剧中伽里略有句名言“谁不知真理,它只是个傻瓜。谁知真理,却把真理说成谎言,那他就是个罪犯。”古往今来,凡是权力都是罪犯,因为他们需要象教廷一样维护自己的权威。1633年伽里略被迫宣布放弃自己的研究,表面上他成了自己定义的“罪犯”,但他还是在半失明和被监禁的条件下,秘密完成了科学巨著《对话》。伽里略的望远镜的意义是不仅发现了地球是人的地球,而且还拆除了由谎言堆积成的天堂。如同电影《楚门世界》中那只刺破天穹的桅杆。
5 有用 小标点儿 2012-06-01 22:54:31
在国家大剧院看过这个戏,还碰见崔健了撒花~~~戏很贵,但是演得不好,过了。布莱希特的剧本本身还是很靠谱的。伽利略的迹遇正说明了康德纯批中为知识划限的必要性,“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为了传播新的思想,我们需要双手劳动的人。除了他们,谁愿意知道事物的前因后果呢?”
2 有用 饿霸地煮 2024-10-25 09:37:27 上海
整个戏剧的目的就是为了说出那句话:没有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不,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布莱希特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塑造了一个勇敢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面临三次考验,一次来自权贵的打压,一次来自鼠疫疾病的威胁,一次来自道德的审判(以致牺牲女儿的婚姻),伽利略都没有屈服,金钱不能收买真理,疾病不能吓退真理,道德不能绑架真理,一个金光万丈的先知熠熠生辉,并且震撼着追随他的年轻人。后三分之一,笔锋突转,面临宗教裁判所的终极审判,伽利略放弃成为英雄,选择背弃科学的信仰,做一个可耻的逃兵。布莱希特利用伽利略消解了教皇的权威,又用伽利略自己消解了自己的权威。庸众一遍遍塑造偶像打倒偶像,他们对伽利略的失望,并非对科学失败的失望,依然是羔羊对牧羊人的失望。一个选择低头的先知,否定了绝对的理性,这才是科学的真谛
3 有用 撕撕撕 2012-08-03 16:30:36
伽利略最终的“谢幕”可真美,“月光很好”。又到了一个需要布莱希特的年代。
4 有用 Tazio 2020-03-11 18:07:01
将时代扛在身上的巨人,文明开蒙时期的学者,沉浸科学对女儿漠不关心的父亲,鼠疫时坚持做研究的科学家,因恐惧皮肉之苦而放弃日心说的胆小者,在生命尽头检讨自我的老者。把教皇、大臣、权贵的金边裙子掀开,他们的腿有粗有细,原来是和我们的一样的。伽利略的一生像河流一样在这部历史哲理剧中缓缓流淌。
2 有用 pepysism 2024-01-04 00:02:07 四川
科学战胜意识形态权威的童话。尤其让人感动的是,科学不是以英雄的姿态战胜意识形态的,而是充分尊重了人的弱点。瞄准木星的望远镜也可以瞄准暴君,质疑地球和太阳的运动会导致质疑苦难、不公的合理性。人文社会科学就不要来碰瓷这里的“科学”了。伽利略的“科学”至少还可以让权力者看到视觉证据后不能否认,某些地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连指着全世界公认的白纸黑字的“侵略”定义都没法让权力者承认是“侵略”。
1 有用 殊不方 2013-09-09 18:14:15
功力深厚
4 有用 莫小巧 2013-09-30 21:15:39
「有污点比两手空空要好些。」
1 有用 白 2014-03-07 18:54:11
无数次读到德式的诗意和严谨。
2 有用 非虛構 2021-02-08 13:01:34
對熟悉的東西加以陌生化,是編劇、表演以至其他舞台手段都要合力從事的,但表演在這方面的作用常常容易被忽視,結果會把編劇精心地陌生化了的內容重新常規化。編劇的陌生化手法主要表現在描寫凡人俗事時的誇張化、怪誕化,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對寓意的發掘。演員就應理解這些並設法予以體現。 以《伽利略傳》的一個場面為例,這位學者一邊讓小男孩安德烈給他擦背,一邊講述自己的新思想。擦背和講述思想不能分開,伽利略停止享受也就同時停止思考。布萊希特提醒說:「不要忘了,他是為了能嘗到感官的快樂而思考的」,「如果安德烈不給他擦背,他就會停止思考」! 正是順著這個寓意,這個戲的最後也是以七十八歲的伽利略的晚餐來結束的:「他貪夢地吃著,除了吃別無他念。他以一種令人憎恨的方式擺脫了他的教學任務,就好像擺脫一種負擔。」
1 有用 慕容家的阿碧 2022-08-14 23:03:05
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写完了《史记》。他在孤独中观测天象,预测人事和天下的变动;伽利略观测天象,预测星球的运行规律,在教会的施压下放弃了他的学说,在几乎失明和被软禁的孤独中写完了《对话》,手稿被昔日的学生带出国境。中间差了一千多年,不变的是,“可是它还是在转动啊”。
1 有用 Thomas-Maria 2023-09-22 21:55:31 美国
传统的科学-神学对立史观的产物。把教会想象成一群基要主义者和蠢货。作为文学作品也乏善可陈。为了戏剧效果修改了一些史实,例如把二十岁的美第奇大公写成只有九岁。
1 有用 等待如果 2020-01-29 19:58:33
写得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特别好的一个剧本,可读性很强,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深刻。是70年代大事件后在北京连演80场,引起轰动的剧目,在当时的语境下,的确是知识分子看了会流泪的作品。但作者的深刻性在于,他希望刻画一个更世俗的,脱离纯悲剧色彩的伽利略,以及所谓“真理”甚至“造福人类”在社会语境下也从不曾是绝对的。“对绝对性的追求妨碍了他们看到来自布莱希特的宽慰,那就是真理总是社会性的、人为的,因此也总在变化。”同时从微观层面来说,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我们为此又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当所有人都选择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大的勇气相信自己所见的绝对真实呢?再往上说,到处都是利益相关群体,他们对于所谓真理的接受程度又有多少不纯粹的算计和权衡呢?真的有多少人在乎真理吗?值得一读。
3 有用 狂狼的灌饼 2014-12-19 15:16:06
人们说睁着眼睛走路的人是什么人?那是走向毁灭的人。
0 有用 炸子马 2012-06-17 00:14:38
不如三毛钱歌剧啊
1 有用 叶子禾 2019-10-29 21:56:47
从青年到暮年,多重身份,不同遭遇,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没有成为那个“正义凛然”的英雄式人物,他在瘟疫之时未曾放弃他的观察,却在权贵之下屈服过,他唯一坚信的是真理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而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幸,我们改变不了现状,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未来。
1 有用 🌸五月雨永远🌸 2019-10-31 09:24:13
但它的确在转动,国家不幸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