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原文摘录

  • 明清故宫 … 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前三殿和后三宫两组庭院的宽度比例为2:1,建筑形制大体类似而体量有差别。 (查看原文)
    MunJye 2赞 2020-11-18 11:17:4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 中国的地形是西部和北部高,向东、南部逐渐低下;其中有世界最高的康藏高原和峭壁深谷的西南横断山脉,有坡陀起伏的丘陵地区,有面积辽阔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也有河流如织的水乡。中国的气候,从南到北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一般来说,东南多雨,夏秋之间常有台风来袭,而北方冬春二季为强烈的西北风所控制,比较干旱。但在同一纬度上的各地,又因地形差别而气候不同:内陆高原往往寒暑相差较大,沿海地区则温差较小,但富于变化。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绪论
  • 黄河中游一带,由于肥沃的黄土层既厚且松,能用简陋的工具从事耕种,因而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农业,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当时这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而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木材就逐渐成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绪论
  • 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并使用火炕与较厚的外墙和屋顶,建筑外观厚重庄严。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外,还利用竹与芦苇;墙壁薄,窗户多;建筑风格轻盈疏透,与前述北方建筑恰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在石料丰富的山区,每用石块、石条和石板建造房屋;森林地区则往往使用井干式壁体。为了防御野兽侵袭,也有使用干阑式构造的。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绪论
  • 旧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开始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朝——夏。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经过西周到春秋时代结束为止,前后约计一千六百年。建筑方面,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西周以后,春秋时代的统治阶级营建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建筑上也出现了等级制度,并有了以管理工程为专职的“司空”,后来各朝代在这基础上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 中国大致在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地主经济逐渐取代了领主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当时的工农业、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战国时代的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中,还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的许多重要建筑制度,如王城规划思想以及版筑、道路、门墙和主要宫室内部的标准尺度,记录了一些工程测量的技术。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不久农民革命摧毁了秦朝,继起的西汉建都长安,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可是东汉的洛阳宫室已很少使用这种建筑了。从文献和其他遗物可以看出,东汉建筑取得了很多进展,如当时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棋,木构楼阁逐步增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砖券结构有了较大发展。汉末营建的邺城,在城市分区方面...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绪论
  • 宋朝最初和契丹族的辽对峙于华北的北部,到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族的金灭辽,进而压迫宋朝退到淮河以南,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宋朝居于先进地位。宋初期扩大耕种面积,改进水利灌溉,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相当活跃,中等城市的数量比前增多,城市生活较前更为繁荣。北宋的首都东京(今开封),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在晚唐以后改变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宫殿寺庙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群在布局上出现若干新手法,艺术形象趋向于柔和绚丽。装修、彩画和家具经过改进已基本定型,室内布置也开辟了新途径。这时期的木、砖、石结构也有不少新发展,并制订出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使木构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格化,公元十二世纪初编写的《营造法式》就是总结这些经验的重要文献。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影响以后元、明、清二朝的建筑。 忽必烈灭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元朝的首都一大都虽然是按着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起来的,但是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很多外来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呈现着若千新的趋向。 明朝和后来的清朝,专制政治制度更加严密,可是资本主义在明朝后期已经萌芽,到清朝,经过曲折的道路,有了缓慢的发展,中国封建制度开始由停滞逐步走向解体的阶段。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除了增建规模宏大的长城和南北二京以外及中都,其它县城也都用砖包砌,民间建筑也多使用砖瓦。这时期的官式建筑已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褥,但某些组群建筑的布局与形象颇富于变化,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较前加多,质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同时,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一些新手法,留下了若干优秀作品。因此,明清建...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绪论
  • 北宋建立统一的政权以后,采取均定赋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从而农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村中有不少定期的集市逐步形成为市镇。宋朝的手工业分工细密,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比以前进步,有些作坊的规模也扩大,并且多集中于城镇中,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再加上国际贸易的活跃,原来唐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个,到北宋已增加到四十多个。在这些社会条件下,市民生活也多样化起来,促进了民间建筑的多方面发展,同时在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的创作中成为主要的根源。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公元960――1279年)
  • 在政治方面,宋朝的统治者一向采取对外妥协投降、对内不断地加强剥削,过着苟安享乐的腐化生活,这种消极的改治局面,很自然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宗教方面,道教受统治阶级的提倡有所发展,封建礼制中也渗入许多道教因素;佛教则除禅宗兴盛外没有更大的进展。五行阴阳和风水迷信相当流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建筑。唯心主义的性理之说成为当时儒学的主流。文学和艺术中出现了大量反映中小地主和一般市民生活的作品,其中仅少数有雄健豪迈的气概,一般作品则呈现着工整、细致和柔美、绚烂的风格;各种工艺品也有同样的倾向。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公元960――1279年)
  • 宋朝私家园林随着地区的不同,具有若干不同风格。据《洛阳名园记》,北宋洛阳园林,大都规数大,具有别墅性质,引水凿池,盛植花卉竹木,虽累土为山而很少叠石,且仅建少数厅堂亭榭,錯落于山池林木之间,整个园林富于自然风趣。同时这时期园林利用自然环境,采用借景的手法也是个重要特点。如洛阳丛春园中有丛春亭,可北望洛水,环溪有多景楼可南跳嵩山、龙门,凤月台可北覽宮殿楼阙,都选地极佳。江南一带园林很重对景,如苏州南园的布局已是“值景而造”。同时園林中建筑较多,盛植牡丹芍药,并且叠石造山,引水开池,竞为奇峰、峭壁、涧谷、阴洞等,都是这时苏州园林的特点。赏石之风到宋朝更为普遍,往往庭院中置一二玲珑透漏的太湖石以供玩赏。杭州、吴兴等处的大型园林则多利用自然风景进行建造。寺观中也多营建园林,供人遊玩。这时江南园林有不少文人画家参预园林的设计工作,因而园林与文学、山水画的结合更加密切,形成了中国园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毕竟人为的成分居于主导地位,产生一些生硬堆砌的缺点。后来明清二代园林的基本风格和叠石、理水,以及大量建筑用于园中等手法,主要是在南宋园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公元960――1279年)
  • 仅就使用材料而言,明朝初建时,全部建筑用西南诸省运来的高质楠木,殿内铺地的方砖来自苏州,制瓦的陶土取自安徽太平,彩画颜料自西南诸省征调,自天安门起全部故宫的地面铺砖五至七层,阴沟用铜管,屋顶苦背下铺锡板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 城市都建有城墙和护城河。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各地城墙多用砖建造。城门有两道以上城墙構成瓮城;有些在瓮城外还建罗城、翼城等。城门上建城楼,重要城市在瓮城上还建造箭楼。平原地区的城市,主要街道大体上呈十字或井字形,但河网与丘陵地区的城市,为了适应河流和地形,每采取不规则的布局。一般来说,主要商店等服务性建筑多沿大街建造,住宅位于小街小巷内,衙署、坛庙、寺观等大型建筑则多建于城市中心或其他重要地点。经济发达的城市还有书院、会馆、戏院等公共建筑。在寺院前面往往有市场,建戏台,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而水乡城镇的集市、商店和手工业作坊通常集中于码头、桥梁附近和水运交叉处。 有些城市的中心建牌楼或钟鼓楼,有些城内还建有高塔。它们与平缓的城墙以及一二层的住宅商店相配合,构成了城市丰富的轮廓。水乡城镇多数沿河筑屋,桥梁相望;而丘陵地区的城镇,房屋依山势层叠起伏,都有着美丽的艺术面貌。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着纵轴线布置,但方向不限于正南正北。其中大型住宅在中央纵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住房,再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后部住房常为二层建筑,楼上宛转相通,并在各组之间,设置通前后的交通线 “备弄”(即夹道),兼具巡逻和防火的作用。为了减少太阳辐射,院子采用东西横长的平面,围以高墙,同时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以利通风。客厅和书房前每凿池迭石,植花木,构成幽静的庭院。有些住宅再在宅左右或后部建造花园。 江南住宅的结构,一般用穿斗式木构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用罩、橘扇、屏门等自由分隔(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称鸳鸯厅)。上部天花做成各种形式的“轩”,形制秀美而富于变化。梁架与装修仅加少数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色,与白墙、灰瓦相组合,色调雅素明净,是一个重要特点。 浙江、四川等处的山区住宅,利用地形灵活而经济地做成高低错落的台状地基,在其上建造房屋,因而住宅的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在布局上,主要房屋仍具有中轴线,但左右次要房屋不一定采取对称方式,院落的形状大小也不拘一格。房屋结构通常用穿斗式木构架,高一至三层不等。墙壁材料每因材致用,有砖、石、夯土、木板、竹笆等。屋顶形式一般用悬山式,前坡短,后坡长,出檐与两山挑出很大,但也偶用一部分歇山式屋顶。房屋外墙用白色;木构部分多为木料本色,或柱涂黑色,门窗涂浅褐色或枣红色,与高低起伏的灰色屋顶相配合,形成朴素而富于生气的外观。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 这时期的贵族、官僚、地主、富商们的私家园林,多集中在物资丰裕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及其近郊。明朝除首都北京和陪都南京以外,苏州、杭州、松江、嘉兴四府是当时园林荟萃的地点,尤以明中叶以后,私家园林的数量逐步增加,造园艺术也有所发展。到清朝中叶,由于扬州是盐商集中的地点,修建了大批园林。其他地点则互有兴废,唯有苏州是官僚地主荟集的地方,所以代有兴建,维持五代以来一贯相承的盛况。这些私家园林常是住宅的一部分,规模不大,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较多的景物,因而在划分景区和造景方面,产生很多曲折细腻的手法,但也带来了幽曲有余而开朗不足和建筑过于稠密的缺点。其中叠山艺术在这时期内,出现一些不同的理论和作风。现存遗物如明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假山及清戈裕良所叠苏州环秀山庄假山,都是概括性很强和艺术水平很高的杰作。 现在江南地区还保存不少明清二代创建的园林,可是多数在太平天国后经过不同程度的修理与改建。其中苏州寒碧庄是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在明徐氏东园的废基上重建的,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起又增建东、北、西三部分,改名留园,但其中部基本上保存寒碧庄的布局情况。 寒碧庄原位于当时住宅的西北,由若干组庭院和池山所组成,林木森茂,富于自然意趣。自住宅入园,先至东侧的小院揖峰轩,庭中布置太湖石峰,周围以曲折的回廊,分割为若干小空间,其间点缀树石花竹,宛然一幅幅精美的小品画,是小型庭园布局的杰作。再西,转折至传经堂,内部装修和家具是江南厅堂布置的典型之一。庭中有气势雄厚的湖石峰峦,整个格局和揖峰轩的玲珑幽静恰成明显的对照。 自揖峰轩和传经堂迤北,复有几处庭院和回廊,并有楼阁可俯瞰全园,或远跳苏州郊外著名的名胜虎丘,但现在除远翠阁外均已不存。 在这些不同大小和不同环境意趣的庭院组群之西,以山池构成园中的主要景区。中央池水清澈明静,倒影极佳。西北两侧是连绵起伏的假山,石...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的苏州,清代的广州、扬州、宁波等地成为制作家具的中心。这时期,家具的类型和式样除满足了生活起居的需要以外,也和建筑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一般厅堂、卧室、书斋等都相应地有几种常用的家具配置,出现了成套家具的概念。至于统治阶级的宫廷和府第,往往把家具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在建造房屋时就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开间和使用要求,考虑家具的种类、式样、尺度等进行成套的配制。 这时期,由于海外交通的发达,东南亚一带的木材如花梨、紫檀、红木等源源输人中国。这些出产于热带的木材具有质地坚硬、强度高、色泽和纹理优美的特点,因而在制作家具时,可采用较小的构件断面,制作精密的榫卯,并进行细致的雕饰与线脚加工。在这个物质前提下,再加上当时手工艺的进步,使得明清家具在造型艺术上作了不少新创造。 明清家具的特征,首先是用材合理,既发挥了材料性能,又充分利用和表现材料本身色泽与纹理的美观,达到结构和造型的统一。框架式的结构方法符合力学原则,同时也形成优美的立体轮廓。雕饰多集中于一些辅助构件上,在不影响坚固的前提下,取得了重点装饰的效果。因此,每件家具都表现出体型稳重、比例适度、线条利落、具有端庄而活泼的特点。从家具发展方面来看,明代家具以简洁素雅著称。清代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宫廷家具的造型趋向于复杂,同时吸收工艺美术的成就,出现了雕漆、填漆、描金的漆家具;木家具的装饰和雕刻也大量增多,并利用玉石、陶瓷、珐琅、文竹、贝壳等做镶嵌,破坏了家具的整体形象、比例和色调的统一和谐。这种趋向到清代后期更为显着,但是广大的民间家具以实用、经济为主,很少有此种弊病。 在明清统治阶级住宅中,家具布置大都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而以临窗迎门的桌案和前后檐炕为布局的中心,配以成组的几、椅,或一几二椅,或二几四椅。柜、橱、书架等也多是成对的对称摆列,力... (查看原文)
    luze 2赞 2022-05-04 11:30:25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的苏州,清代的广州、扬州、宁波等地成为制作家具的中心。 … 由于海外交通的发达,东南亚一带的木材如花梨、紫檀、红木等源源输入中国。这些出产于热带的木材具有质地坚硬、强度高、色泽和纹理优美的特点,因而在制作家具时,可采用较小的结构断面,制作精密的榫卯,并进行细致的雕饰与线脚加工。 (查看原文)
    MunJye 1赞 2020-11-18 11:42:5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
  • 喇嘛教的雕刻题材和手法给予明清建筑不少影响,特别对宫(官)式建筑影响较大 (查看原文)
    黑眼圈 2018-01-21 17:26:14
    —— 引自第276页
  • 未央宫以前殿为其主要建筑,这殿的平面面阔大而进深浅,呈狭长形,是这时宫室建筑的一个特点。 (查看原文)
    MunJye 2024-01-06 01:01:4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公元前475――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