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陈映真文学思想的评论专辑。把人们尚未打开就已经合上的书真正打开,实在是太符合我们设立“再解读”栏目的初衷了。陈映真是大家都知道的,他本名陈永善,1937年出生于台湾。195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面摊》,后发表《我的弟弟康雄》等在文坛脱颖而出。后创办了著名的《人间》杂志以及人间出版社,主要作品有《陈映真作品集》十五卷以及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多卷,是当代中国文学更是台湾文坛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陈映真1968年因“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等罪名被捕入狱,1975年特赦出狱。七年多的牢狱生活没有浇灭他的斗志,却使“他的问题意识更为鲜明”,“容量也显得更加辽阔了”,从此有意识地“同一切愿意为更好、更合理的明日贡献力量的文化工作者,一道工作,一起进步”,成长为一个更为深刻、丰富、忧国忧民、爱国的知识分子。1988年,陈映真参与创立中国统一联盟,并任创盟主席。
因为这样的经历,海峡两岸无论左、右,都把陈映真看作是中国民族主义者,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的代表人物,不假思索地把他订在统派、老左的牌位上。剩下的可能,或如郑鸿生先生所说,他身上有太多却过时的六十年代的激情与梦想。这样概念化、站队式的认识,关闭了陈映真思想与文学丰富、紧张、复杂的讨论空间,窒息了陈映真左翼思想对于时代的思考和批判。今天,人们都不满于整个知识界和思想界的精神状况,都在试图重新理解、反思现代情境中左翼思想的困境与可能,思考知识分子与劳动大众的联系,想象第三世界的位置与责任,却困局难解。山重水复之间,把那些在懵懵懂懂的轻慢中搁置的书打开来再解读就有了特别的必要。在这样的时刻,阅读陈映真的意义,正如本辑作者赵刚所说,是要以陈映真思想的丰富与开放,为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一波重要的思想解放。陈映真的文学不只是台湾文学与思想的资产,甚至也不只是中国文学与思想的资产,而是整个第三世界文学与思想的资产,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具体的地方感与时间感的对真实历史与具体问题的反思。当两岸共同找到了一种共同阅读陈映真的可能时,也就是两岸能共同努力超越那以冷战思维与现代化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分断体制”。
感谢陈光兴教授的费心接洽和组织。本辑发表的三篇文章均来自台社,来自大陆知识和思想界更当下、“在地”和有力的思考和回应何在?
再解读·陈映真评论小辑编者按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