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套装共2册)》是一本畅销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一场被忽视歪曲和掩盖了四百年真相的国际战争,一场因为日本企图角逐亚洲霸主地位爆发的大战,一场彻底影响亚洲此后三百余年战略格局的大战。
作者简介 · · · · · ·
马伯庸:网络知名作家,发表过大量评论、杂文、小说等,范围涵盖科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出版小说《她死在QQ上》、《风起陇西》、《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曾荣获2005年度科幻世界银河奖,2010年人民文学奖。
汗青:历史研究者及古兵器收藏者。著有史论集《史说新语》、《天崩地解:1644大变局》,销量可观,论坛反响强烈。美国《纽约时报》在做“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专题时采访的唯一一位中国历史研究者,该报刊登了他对郑和下西洋时间的观点及评论。
目录 · · · · · ·
——大明1592?抗日援朝?壬辰倭乱
序言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毛佩琦 /
序章 公元1592,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 /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十四世纪的潜伏与暗战 /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烦恼 /
· · · · · · (更多)
——大明1592?抗日援朝?壬辰倭乱
序言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毛佩琦 /
序章 公元1592,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 /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十四世纪的潜伏与暗战 /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烦恼 /
第三章 小中华 /
第四章 辩诬与联合国军 /
第五章 兵败如山倒 /
第六章 闪击 /
第七章 我要回家 /
第八章 明军始动 /
第九章 败北 /
第十章 第一次平壤之战:幕后的真相 /
第十一章 李舜臣(上) /
第十二章 李舜臣(下) /
第十三章 战与和 /
第十四章 廷议 /
第十五章 只想和你谈谈心 /
第十六章 我来了——李如松 /
第十七章 我看到了 /
第十八章 我赢了 /
第十九章 南兵北兵 /
第二十章 碧蹄馆 /
帝国最后的荣耀
——大明1592?抗日援朝?丁酉再乱
第一章 史笔如刀——“胆怯”的李提督 /0
第二章 战争与和平 /
第三章 三寸不烂 /
第四章 唇枪舌剑 /0
第五章 追击 /
第六章 欺骗的开始 /
第七章 去与留 /
第八章 这是误会 /
第九章 东亚第一骗局 (上) /
第十章 东亚第一骗局(下) /
第十一章 狡兔未死走狗烹 /
第十二章 丁酉再乱 /
第十三章 浴血全罗 /
第十四章 骑兵的胜利——稷山大捷 /
第十五章 巨星的再临 /
第十六章 蔚山血战(上) /
第十七章 蔚山血战(下) /
第十八章 前进与后退 /
第十九章 大增兵 /
第二十章 大明第一间谍 /
第二十一章 泗川的必然与偶然 /
第二十二章 倭桥胜败 /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海战 /
终章:帝国最后的荣耀 /
· · · · · · (收起)
喜欢读"帝国最后的荣耀"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帝国最后的荣耀"的人也喜欢 · · · · · ·
帝国最后的荣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一部很好的通俗历史读本
> 更多书评 50篇
-
小兔兔啊! (小神龙真可爱)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 毛佩琦 历史的魅力在哪里? 历史仿佛就在你前面,可是当你走近它,它却模糊了。 历史仿佛就在你身边,可是当你伸手抓它,它却成了碎片。 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而复原历史的真相却是如此困难。 历史就这样走过了,而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又是如此扑朔迷离。必然吗?偶然吗?谁在主宰它,它又怎样影响着后世历史? 历史学家为还原历史真相殚精竭虑,历史学家为揭示历史的谜团呕心沥血,然而,已经被认为考证...2011-12-30 17:16:35 3人喜欢
在历史的峭壁上攀岩 毛佩琦 历史的魅力在哪里? 历史仿佛就在你前面,可是当你走近它,它却模糊了。 历史仿佛就在你身边,可是当你伸手抓它,它却成了碎片。 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而复原历史的真相却是如此困难。 历史就这样走过了,而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又是如此扑朔迷离。必然吗?偶然吗?谁在主宰它,它又怎样影响着后世历史? 历史学家为还原历史真相殚精竭虑,历史学家为揭示历史的谜团呕心沥血,然而,已经被认为考证无误的事实可能一朝被推翻,已经被认为推断确凿的结论可能还有待于完善。真实历史只有一个,而对历史真实的追寻却永无穷尽。历史像一个严肃的老人,不苟言笑,坚守原则,绝无半点通融;它又像一个顽皮的童子,东躲西藏,半遮半露地与你嬉戏。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已经知道的那点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滴滴水。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又是何等粗疏肤浅。秉笔直书和实事求是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但由于受了时代环境的限制和现实功利的驱使,一些人,包括史学从业者,却不能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公正的思考。而当历史沦为政治工具时,它甚至成了被肆意践踏和任意涂抹的奴隶。 以明代历史而论,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是不尽完整的,对它的理解也是不尽正确的。比如,对于万历帝这样一个执政四十八年的皇帝,从几本流行读物中所得到的印象一般说来是概念化的、脸谱化的。万历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大都不甚了了,当然,对于万历年间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同样也是不甚了了了。本书所揭示的正是万历年间发生的一段史实,由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指挥的,一场影响以后数百年整个东北亚格局走向的战争。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日本“大阁王”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气焰甚嚣尘上。他们攻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夕且渡鸭绿江”。朝鲜“请援之使,络绎于途”。明神宗召集廷议,认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是“必争之地”。当年七月,明朝就派出了第一支援朝抗倭的军队,反应不可谓不速。然而这一仗竟接连打了将近七年,其间起伏跌宕,曲曲折折。不过最终的结果是“诸倭扬帆尽归”, 明神宗“御门受俘”,明朝总算赢了。东北亚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 本书为我们展开的就是这一跨越中朝日的历史画面。打开书卷,我们将亲身参与其中的一场场战争,帷幄运筹,疆场厮杀;我们将近距离观察一个个人物,勇猛、怯懦、刚毅、狡诈。而当我们或拍案鼓舞,或扼腕叹息的时候,可能不被留意的却是作者的史学功夫和文学工力。 为深入描述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必须搜集详尽的史料,为驾驭庞大的全景式题材,必须对史料作精心的组织和梳理。史料分散于中朝日的官私文献中,不上穷碧落下黄泉而不可得;史料又是真伪并存,菁芜杂陈的,不去伪存真舍芜取菁而不可用。我们看博物馆里那些用碎片复原的器物,惊叹修复者的精湛手艺,而难以想象碎片埋在土里时的凌乱无序。史学前辈胡适、陈寅恪都曾提出史学研究需要高远的想象力。如果没有文学的工力,即使有丰富的材料,也无法结构成完美的叙事作品,就如同面对一堆器物碎片而不能复原。作者奉献的是一部可读的史书,是一部文学性的史著,是一部可以走得近、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历史。 这几年有更多的人关注明史了,人们把它称为明史热。由于专业的缘故,我有幸被称为掀起明史热的第一人。四年前,作者之一的汗青就一再向我提及他们四处奔波地搜集明朝援朝抗倭史料的事。如今四易寒暑,一部大作已经摆在案头。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严肃认真,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苦努力。这使我想到了登山和攀岩。攀登者每一步都必须踩到实处,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步都必须为下一步做好准备,不能间断,更不能倒退。前面是艰难,身后是危险。如今他们历经艰险,已经沿着峭壁攀岩而上了。当一座山峰踩在脚下,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时,其喜何似! 欣庆之余,无以为贺,聊赘数语以为祝词吧。 是为序。 2011年3月22日
回应 2011-12-30 17:16:35 -
五更 (小豆更温暖。。。)
至此,在全东亚各地的民间爱国志士努力之下,日本的侵略计划正 式进入大明王朝的视野。此时距壬辰战争的爆发,还有九个月。 我们除了李如松、邓子龙等名将之外,还必须记住许仪后、郭安、朱均旺、陈申、苏八这些名字,向这些几乎被历史埋没和遗忘的中国普通百姓致敬,并将他们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因为,他们是我们民族最坚强的脊梁。 [帝国最后的荣耀]2021-03-06 23:57:47
至此,在全东亚各地的民间爱国志士努力之下,日本的侵略计划正 式进入大明王朝的视野。此时距壬辰战争的爆发,还有九个月。 我们除了李如松、邓子龙等名将之外,还必须记住许仪后、郭安、朱均旺、陈申、苏八这些名字,向这些几乎被历史埋没和遗忘的中国普通百姓致敬,并将他们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因为,他们是我们民族最坚强的脊梁。 引自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十四世纪的潜伏与暗战 / 回应 2021-03-06 23:57:47 -
这是本书下册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分别是《史笔如刀》和《战争与和平》。 《史笔如刀》是为明朝援朝作战的李提督李如松大人正名。 《战争与和平》则是讲明军与日本在临津江对峙时发生的两个小小的插曲。 先说说史笔如刀,主要是讲碧蹄馆之役敌我两军的分析。 日本人游戏产业现代做得挺好。只要玩过单机游戏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日本的光荣公司。这家公司出过许多经典的游戏,其中如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等等。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
2019-06-13 20:43:44
这是本书下册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分别是《史笔如刀》和《战争与和平》。
《史笔如刀》是为明朝援朝作战的李提督李如松大人正名。
《战争与和平》则是讲明军与日本在临津江对峙时发生的两个小小的插曲。
先说说史笔如刀,主要是讲碧蹄馆之役敌我两军的分析。
日本人游戏产业现代做得挺好。只要玩过单机游戏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日本的光荣公司。这家公司出过许多经典的游戏,其中如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等等。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玩耍了解日本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时代——战国时代,同时还会对活跃于其时的历史人物相当的熟悉。毕竟想要通关,必须依靠这些在武力值、内政值高得离谱的家伙们,否则的话会死得很难看的。
关于历史,我一直对于我们目前的中小校历史教育有点意见,应试的历史教育人为地割裂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导致学生们死记硬背,光知道历史上的日期发生了什么 事情,而没有把历史读通。人类社会在发展的长河中是相互联系的,就如美洲的一只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可能会引发亚洲的一次海啸。单纯来读每一国的历史,往往会产生疑惑,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什么做出那样的选择?狭义的历史观在很多时候真的会让人看问题过于片面。
就以自己为例,我对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都熟悉,我知道中国明朝后期有“万历三大征”,这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变法积蓄下来的大部分物资,而其中最为重大的一大征就是抗倭援朝。这给明朝后期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间接地导致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当然 我也知道这一场几百年前的抗倭援朝战争最后的决战是发生在海上。在海上决战中朝鲜名将李舜臣和明朝老将邓子龙全歼日本陆海军最后双双战死。但是我没有把日本战国同这一场战争联系起来,虽然知道战争是丰臣秀吉挑动的,而丰臣秀吉也在战后郁郁而死。
可是只有读书至此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当年耳熟能详的日本将星们都汇集到了朝鲜,而他们的对手却是明朝人。稍通战争史的人都知道一场陆地上的战争是不可能由一场海战来决定胜负的。在冷兵器时代,陆战,也唯有陆地上的决战才能最终决定一场国战的胜负。有生力量打光了,不投降那就连最后一个人的脑袋也会被砍下来的。那时可没有宽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反而有炫燿武功的京观,那是用人头垒起来的小山!
于是在这一章《史笔如刀》中,我看到了我很熟悉,以前在游戏中一定要挖过来的几个日本猛角:小西行长、石田三成、宇多喜秀家、小早川景隆、黑田行长。这些名字真的是日本将星闪耀啊!
可是明军这一边呢?
李如松、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
这些人是谁?李如松还算有点名气,知道他算是奴尔哈赤的义兄,毕竟老奴是叫他爸爸李成梁义父的。当年李氏一家在辽东绝对是一霸,替大明戍边数十载,威名赫赫。可惜的是,这一段历史现在无人提及,埋在历史的故纸堆里。
既然连知道李如松的都不多,那么知道他的部下将领就更少了。可是在援朝打日的战场上,刚才那些日本将星竟然被李家军打得溃不成军,畏明如虎。
真是壮哉,我大汉天朝!
《战争与和平》,讲的是对峙时期的小故事。
令我感兴趣的是朝鲜人的三大捷中的幸州大捷战果。
“阵斩敌人一百十一人,左耳两枚,兵刃盔甲七百二十七件”
一百十一人而已,当然也有可能有一些尸体会被日本人带走,毕竟这场战役一直都是由日军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要打要走都是日本人说了算。
但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果跟现在热兵器时代真的是不能比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兵器的威力可以使一场战斗的死伤人数就上升到数千、数万。
从古到今,战争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残酷。
这些年来网上的愤青动辄说打这个,打那个,和平年代呆久了就是这样,没有见过火与血,以为战争就是过家家,玩游戏。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本中越战争回忆录的里面也讲到战士们的牺牲。
千古同此一叹!
回应 2019-06-13 20:43:44
-
这是本书下册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分别是《史笔如刀》和《战争与和平》。 《史笔如刀》是为明朝援朝作战的李提督李如松大人正名。 《战争与和平》则是讲明军与日本在临津江对峙时发生的两个小小的插曲。 先说说史笔如刀,主要是讲碧蹄馆之役敌我两军的分析。 日本人游戏产业现代做得挺好。只要玩过单机游戏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日本的光荣公司。这家公司出过许多经典的游戏,其中如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等等。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
2019-06-13 20:43:44
这是本书下册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分别是《史笔如刀》和《战争与和平》。
《史笔如刀》是为明朝援朝作战的李提督李如松大人正名。
《战争与和平》则是讲明军与日本在临津江对峙时发生的两个小小的插曲。
先说说史笔如刀,主要是讲碧蹄馆之役敌我两军的分析。
日本人游戏产业现代做得挺好。只要玩过单机游戏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日本的光荣公司。这家公司出过许多经典的游戏,其中如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等等。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玩耍了解日本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时代——战国时代,同时还会对活跃于其时的历史人物相当的熟悉。毕竟想要通关,必须依靠这些在武力值、内政值高得离谱的家伙们,否则的话会死得很难看的。
关于历史,我一直对于我们目前的中小校历史教育有点意见,应试的历史教育人为地割裂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导致学生们死记硬背,光知道历史上的日期发生了什么 事情,而没有把历史读通。人类社会在发展的长河中是相互联系的,就如美洲的一只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可能会引发亚洲的一次海啸。单纯来读每一国的历史,往往会产生疑惑,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什么做出那样的选择?狭义的历史观在很多时候真的会让人看问题过于片面。
就以自己为例,我对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都熟悉,我知道中国明朝后期有“万历三大征”,这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变法积蓄下来的大部分物资,而其中最为重大的一大征就是抗倭援朝。这给明朝后期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间接地导致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当然 我也知道这一场几百年前的抗倭援朝战争最后的决战是发生在海上。在海上决战中朝鲜名将李舜臣和明朝老将邓子龙全歼日本陆海军最后双双战死。但是我没有把日本战国同这一场战争联系起来,虽然知道战争是丰臣秀吉挑动的,而丰臣秀吉也在战后郁郁而死。
可是只有读书至此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当年耳熟能详的日本将星们都汇集到了朝鲜,而他们的对手却是明朝人。稍通战争史的人都知道一场陆地上的战争是不可能由一场海战来决定胜负的。在冷兵器时代,陆战,也唯有陆地上的决战才能最终决定一场国战的胜负。有生力量打光了,不投降那就连最后一个人的脑袋也会被砍下来的。那时可没有宽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反而有炫燿武功的京观,那是用人头垒起来的小山!
于是在这一章《史笔如刀》中,我看到了我很熟悉,以前在游戏中一定要挖过来的几个日本猛角:小西行长、石田三成、宇多喜秀家、小早川景隆、黑田行长。这些名字真的是日本将星闪耀啊!
可是明军这一边呢?
李如松、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
这些人是谁?李如松还算有点名气,知道他算是奴尔哈赤的义兄,毕竟老奴是叫他爸爸李成梁义父的。当年李氏一家在辽东绝对是一霸,替大明戍边数十载,威名赫赫。可惜的是,这一段历史现在无人提及,埋在历史的故纸堆里。
既然连知道李如松的都不多,那么知道他的部下将领就更少了。可是在援朝打日的战场上,刚才那些日本将星竟然被李家军打得溃不成军,畏明如虎。
真是壮哉,我大汉天朝!
《战争与和平》,讲的是对峙时期的小故事。
令我感兴趣的是朝鲜人的三大捷中的幸州大捷战果。
“阵斩敌人一百十一人,左耳两枚,兵刃盔甲七百二十七件”
一百十一人而已,当然也有可能有一些尸体会被日本人带走,毕竟这场战役一直都是由日军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要打要走都是日本人说了算。
但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果跟现在热兵器时代真的是不能比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兵器的威力可以使一场战斗的死伤人数就上升到数千、数万。
从古到今,战争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残酷。
这些年来网上的愤青动辄说打这个,打那个,和平年代呆久了就是这样,没有见过火与血,以为战争就是过家家,玩游戏。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本中越战争回忆录的里面也讲到战士们的牺牲。
千古同此一叹!
回应 2019-06-13 20:43:44
-
五更 (小豆更温暖。。。)
至此,在全东亚各地的民间爱国志士努力之下,日本的侵略计划正 式进入大明王朝的视野。此时距壬辰战争的爆发,还有九个月。 我们除了李如松、邓子龙等名将之外,还必须记住许仪后、郭安、朱均旺、陈申、苏八这些名字,向这些几乎被历史埋没和遗忘的中国普通百姓致敬,并将他们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因为,他们是我们民族最坚强的脊梁。 [帝国最后的荣耀]2021-03-06 23:57:47
至此,在全东亚各地的民间爱国志士努力之下,日本的侵略计划正 式进入大明王朝的视野。此时距壬辰战争的爆发,还有九个月。 我们除了李如松、邓子龙等名将之外,还必须记住许仪后、郭安、朱均旺、陈申、苏八这些名字,向这些几乎被历史埋没和遗忘的中国普通百姓致敬,并将他们的故事一直流传下去。 因为,他们是我们民族最坚强的脊梁。 引自 第一章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十四世纪的潜伏与暗战 / 回应 2021-03-06 23:57:47 -
这是本书下册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分别是《史笔如刀》和《战争与和平》。 《史笔如刀》是为明朝援朝作战的李提督李如松大人正名。 《战争与和平》则是讲明军与日本在临津江对峙时发生的两个小小的插曲。 先说说史笔如刀,主要是讲碧蹄馆之役敌我两军的分析。 日本人游戏产业现代做得挺好。只要玩过单机游戏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日本的光荣公司。这家公司出过许多经典的游戏,其中如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等等。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
2019-06-13 20:43:44
这是本书下册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分别是《史笔如刀》和《战争与和平》。
《史笔如刀》是为明朝援朝作战的李提督李如松大人正名。
《战争与和平》则是讲明军与日本在临津江对峙时发生的两个小小的插曲。
先说说史笔如刀,主要是讲碧蹄馆之役敌我两军的分析。
日本人游戏产业现代做得挺好。只要玩过单机游戏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日本的光荣公司。这家公司出过许多经典的游戏,其中如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等等。在这些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玩耍了解日本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时代——战国时代,同时还会对活跃于其时的历史人物相当的熟悉。毕竟想要通关,必须依靠这些在武力值、内政值高得离谱的家伙们,否则的话会死得很难看的。
关于历史,我一直对于我们目前的中小校历史教育有点意见,应试的历史教育人为地割裂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导致学生们死记硬背,光知道历史上的日期发生了什么 事情,而没有把历史读通。人类社会在发展的长河中是相互联系的,就如美洲的一只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可能会引发亚洲的一次海啸。单纯来读每一国的历史,往往会产生疑惑,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什么做出那样的选择?狭义的历史观在很多时候真的会让人看问题过于片面。
就以自己为例,我对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都熟悉,我知道中国明朝后期有“万历三大征”,这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变法积蓄下来的大部分物资,而其中最为重大的一大征就是抗倭援朝。这给明朝后期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间接地导致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当然 我也知道这一场几百年前的抗倭援朝战争最后的决战是发生在海上。在海上决战中朝鲜名将李舜臣和明朝老将邓子龙全歼日本陆海军最后双双战死。但是我没有把日本战国同这一场战争联系起来,虽然知道战争是丰臣秀吉挑动的,而丰臣秀吉也在战后郁郁而死。
可是只有读书至此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当年耳熟能详的日本将星们都汇集到了朝鲜,而他们的对手却是明朝人。稍通战争史的人都知道一场陆地上的战争是不可能由一场海战来决定胜负的。在冷兵器时代,陆战,也唯有陆地上的决战才能最终决定一场国战的胜负。有生力量打光了,不投降那就连最后一个人的脑袋也会被砍下来的。那时可没有宽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反而有炫燿武功的京观,那是用人头垒起来的小山!
于是在这一章《史笔如刀》中,我看到了我很熟悉,以前在游戏中一定要挖过来的几个日本猛角:小西行长、石田三成、宇多喜秀家、小早川景隆、黑田行长。这些名字真的是日本将星闪耀啊!
可是明军这一边呢?
李如松、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
这些人是谁?李如松还算有点名气,知道他算是奴尔哈赤的义兄,毕竟老奴是叫他爸爸李成梁义父的。当年李氏一家在辽东绝对是一霸,替大明戍边数十载,威名赫赫。可惜的是,这一段历史现在无人提及,埋在历史的故纸堆里。
既然连知道李如松的都不多,那么知道他的部下将领就更少了。可是在援朝打日的战场上,刚才那些日本将星竟然被李家军打得溃不成军,畏明如虎。
真是壮哉,我大汉天朝!
《战争与和平》,讲的是对峙时期的小故事。
令我感兴趣的是朝鲜人的三大捷中的幸州大捷战果。
“阵斩敌人一百十一人,左耳两枚,兵刃盔甲七百二十七件”
一百十一人而已,当然也有可能有一些尸体会被日本人带走,毕竟这场战役一直都是由日军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要打要走都是日本人说了算。
但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果跟现在热兵器时代真的是不能比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兵器的威力可以使一场战斗的死伤人数就上升到数千、数万。
从古到今,战争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残酷。
这些年来网上的愤青动辄说打这个,打那个,和平年代呆久了就是这样,没有见过火与血,以为战争就是过家家,玩游戏。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本中越战争回忆录的里面也讲到战士们的牺牲。
千古同此一叹!
回应 2019-06-13 20:43:4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3)7.0分 100人读过
-
天下遠見 (2013)7.9分 1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8分以上优质图书 (howhaty)
- 金融博物馆书院2012年1-3月推荐书单 (金融博物馆书院)
- 韩国 书籍相关 (东照君)
- 推遍天下>阅读 (lanorn)
- 我要读的政治、社会、历史、人文书 (波西米)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帝国最后的荣耀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我是卢俊 2012-04-07 16:15:45
看得出来作者花费了一翻工夫的,且不管是否符合史实,单就随笔或者故事小说的角度来看,是套很好的书,让人有一次看完的冲动,一旦拿起就不忍心放下,宏大的战争场面,复杂的情势分析都掌控的很好,文从字顺,语言生动,不说废话,总之,推荐啦。
4 有用 园丁机器人 2015-10-11 18:05:44
在两颗星和三颗星之间纠结,除了个别地方之外,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亲王写的。从头到尾体现出一种激烈的民粹主义:“凡是记录日本的,都夸张了,凡是记录大明的,都被扭曲了。整场战争下来,大明从上倒下没打过正经的胜仗只是运气太差,而日本全是狗屎运。”话说,从头打到尾,联军这头,也就李舜臣拿得出手。
14 有用 丁丁虫 2012-09-23 11:54:30
故事还行,但是 1) 用词有点轻佻 2) 观点太过伟光正 3) 不管作者如何粉饰怎么看都是明军惨胜
27 有用 刘二苍松 2013-11-29 23:37:16
写得很认真,关于万历年间的历史我所知不多,所以不知道哪些是准确可信的。这本书里我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朝鲜人最迟在万历年间就学会了中国人所有的缺点:党争,虚与委蛇,耍小聪明。并将之发扬光大。而日本人在那时候也显露了他们的特点:心眼实,有大局观——以及残暴起来,一点儿人性都没有。几百年前的民族性格在二战里,在现在,几乎丝毫未变。 来自八年后的更正:二战时候日本人有什么大局观,不都是一路下克上捅娄子把事... 写得很认真,关于万历年间的历史我所知不多,所以不知道哪些是准确可信的。这本书里我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朝鲜人最迟在万历年间就学会了中国人所有的缺点:党争,虚与委蛇,耍小聪明。并将之发扬光大。而日本人在那时候也显露了他们的特点:心眼实,有大局观——以及残暴起来,一点儿人性都没有。几百年前的民族性格在二战里,在现在,几乎丝毫未变。 来自八年后的更正:二战时候日本人有什么大局观,不都是一路下克上捅娄子把事情搞大了。本质上还是工业国对当时作为农业国的中国的跨维度打击。 (展开)
1 有用 三年之后又三年 2013-11-03 21:25:46
我感觉那些在历史上只是惊鸿一瞥的名字遇见亲王都是他们的荣幸,在有限的资料下,亲王根据合理的逻辑推理,给这些名字一个灵魂,同时也给一些给历史背黑锅的人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大赞亲王啊;读历史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历史是冷漠的,它也拥有像人性一样复杂的另一面。说说这本书吧,最后的荣耀也说明自此之后明朝几乎再无大站,不是太平,而是无力再战,这次大站的胜利是惨痛的,对于当时的亚洲第一强国却被扶桑纠缠了这么久,这... 我感觉那些在历史上只是惊鸿一瞥的名字遇见亲王都是他们的荣幸,在有限的资料下,亲王根据合理的逻辑推理,给这些名字一个灵魂,同时也给一些给历史背黑锅的人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大赞亲王啊;读历史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历史是冷漠的,它也拥有像人性一样复杂的另一面。说说这本书吧,最后的荣耀也说明自此之后明朝几乎再无大站,不是太平,而是无力再战,这次大站的胜利是惨痛的,对于当时的亚洲第一强国却被扶桑纠缠了这么久,这次战斗也彻底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德川幕府走上历史舞台,日本也逐渐走向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全赖于张居正在万历十五年以前的经营积累,我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怎么讲这么多经济方面的事情呢。 (展开)
0 有用 俞黛眉 2022-06-14 21:40:30
历史战争通俗读物,粗粗看了一遍。战争靠的不光是精兵强将,更多靠补给,指挥,配合。名将并不始终是英雄,也可能是坏蛋,也可能有私心,但是一定要有大局观。
0 有用 杏汁 2022-05-16 00:15:59
这场战争的故事点好多哦。做小说看完全OK(马亲王也是会写)
0 有用 南北去如归 2022-05-09 01:00:20
有些过于煽情
0 有用 LaFéeVerte 2022-04-02 23:27:01
笔法略显卖弄轻佻但也生动有趣,史料数据不乏臆测但也考究翔实。抗日援朝,日本野心古已有之,明朝也是惨胜。本以为下册会是爽文,没想到一战更比一战荒谬,上册李舜臣海战和李如松攻平壤已是全部酣畅淋漓的高光时刻。碧蹄馆一战尚可,蔚山、泗川之战实在令人唏嘘。总的来看中日朝三方表现都不咋地,有种明军输掉了多半战役,却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的莫名感觉。 哪有什么荣耀,帝国最后的一声叹息。
0 有用 平大相国清盛公 2022-03-12 21:42:17
读这本书的时候电影画面都能在脑中浮现,尤其是战争爆发前夕三国的各自准备和反应,非常全景化,那些为祖国兴亡而动身的人们值得后世我们的铭记。其实可以看得出来朱翊钧本人还是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的,虽说不上朝深居皇宫,但是却并不昏庸无能,反而比一众儒家大臣士绅们更有头脑和能动性。总体来说大明打得还是可以的,但是日军战斗力也不弱,朝鲜拉胯到极致,而且其表现,跟后来的南北朝鲜(特别是朝战里的)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读这本书的时候电影画面都能在脑中浮现,尤其是战争爆发前夕三国的各自准备和反应,非常全景化,那些为祖国兴亡而动身的人们值得后世我们的铭记。其实可以看得出来朱翊钧本人还是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的,虽说不上朝深居皇宫,但是却并不昏庸无能,反而比一众儒家大臣士绅们更有头脑和能动性。总体来说大明打得还是可以的,但是日军战斗力也不弱,朝鲜拉胯到极致,而且其表现,跟后来的南北朝鲜(特别是朝战里的)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说明民族性和祖宗的很多思维方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场仗也为后来野猪皮的崛起铺了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