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隨劄 短评

热门 最新
  • 3 愚公 2017-06-19 17:50:17

    钱穆全集四十四卷,钱穆思亲强学室札记的残稿,三十年代钱穆赴北京任教,留老母在家,故北京书斋名曰未学。后抗战,流散西南,更未能照顾母亲,故曰思亲。这些札记,是读书时撰写的眉批,然后整理出来的,吕思勉、陈寅恪、顾颉刚都有不少的读书札记,这些是论文的初稿,清代学者善于写这类札记。

  • 1 神威 2012-08-12 20:33:52

    九州这套书是真贵,但是做的实在是漂亮,读起来舒服的不得了,这本书本身也好读,钱公的历史短论集子,关于黄巾与天师道,唐朝干谒风气,江浙人才名录的文章都又好读又好玩,我不禁感叹一句,唐朝的士人风气原来已经那样了,这个世界好过吗?

  • 4 摸鱼居士 2017-05-04 21:48:12

    仅以所读札记而论,陈先生好发挥,能在寻常之处牵涉人物而论一时之进度,钱先生重整理,能在疑窦之处排比材料而明一事之因由。

  • 1 四部居士 2014-02-17 13:54:27

    就是贵了点。。

  • 0 无所有 2011-11-13 18:43:34

    关于早期道教的札记

  • 0 欣然忘食 2019-12-04 16:19:16

    读书法,陈垣学记之类也 亦可见先生之通博

  • 0 坐觀千江月 2018-08-19 20:45:02

    重点读了自己感兴趣的几篇,补充了一些新观点和思考角度。

  • 0 刀叢中的小詩 2020-12-12 20:22:15

    或许是耽于小时候的无书之困,仅从地摊文学、火车读物得到一些有限的营养。后来即使遇到一些难啃的大部头,也多从皮毛、边角处识其大略,好些人不修边幅,也就粗疏了,渐渐地也就站不住脚。他们的短处,就能见出一个真学者的好处。今读钱穆《读史随劄》,可谓见微知著,所论虽小,绝不苟且,绝不马虎。善读书者应该是这样子的啊。

  • 0 如是如是 2022-04-01 01:47:24

    干谒一篇颇具神采。

  • 0 扶桑 2023-09-15 22:36:01 浙江

    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多读点历史总不会错~

  • 0 东土大唐 2024-01-14 12:28:22 江苏

    江苏、浙江的区域分析挺有意思

  • 0 修平 2019-09-13 11:18:21

    大师读书方法 只是繁体字 看着略累

  • 0 2017-07-09 16:47:44

    钩稽排比,以类相从,会而观之

  • 0 安公子 2016-08-18 10:06:45

    虽小书,个别还是残章,但布局可谓宏远,用心可谓良苦,既有经济之怀,亦深具有功斯文之心。

  • 1 隨安室 2017-05-04 22:29:02

    散珠碎玉,于考史小品中实属上乘。宾四治史多示人以通贯,如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皆是,然有时失于简略,亦体例之所限。其实究其学问源流,当自朱子学而至浙东学派及赵瓯北诸人,又兼清儒史地之学,眼光自高,而考据不废也,是以言之有物,论能成理,此集正见其笔记功力。

  • 0 三清喵 2019-09-05 12:05:10

    钱穆先生的读书随笔,其中《蜀中道教之先声》因袭传统观点,与陈寅恪先生“滨海地域说”相悖;《张道陵与黄巾》指出太平道与五斗米均崇黄,两汉宗教徒常着有色服饰,与唐长孺先生“东晋初年说”相悖。既往道教史学术回顾,常忽略钱穆与吕思勉二老,直至近年始为冯渝杰先生重新发现,惜哉。

  • 0 鸿雁字道南 2021-09-10 17:52:48

    錢先生的讀史筆札,這是自謙。其內容雖是廣有涉及,如車戰、米價、鐵量、絹絲、水碓、飲茶、兵裝、官制⋯⋯然而,最多的興趣還在「斯文」上。如:東漢蜀中道教,晉人文化自卑,唐人服食、干謁、潤筆、雕版,南唐之功存學術殘緒於南方,五代書院考證,對宋代士人社會記錄尤詳⋯⋯盡顯其文化保守之「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盛贊鐘傳、李昪、劉隱父子、王審知、王建、高從誨一眾五代草莽英雄,庇護斯文於亂世,「天地閉,賢人隱」,然兩宋江南文物,已遠始於茲。

  • 0 天城越 2023-06-01 10:15:16 上海

    若干年前已读,补记于此 ----2023.6.1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