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朱利安·西蒙斯
/
Julian Symons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西方侦探小说史
原作名: Bloody Murder - 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 A History
译者: 崔萍 / 刘怡菲 / 刘臻
出版年: 2011-10
页数: 359
定价: 3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午夜文库·犯罪档案
ISBN: 9787513303750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西方侦探小说史
原作名: Bloody Murder - From the Detective Story to the Crime Novel: A History
译者: 崔萍 / 刘怡菲 / 刘臻
出版年: 2011-10
页数: 359
定价: 3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午夜文库·犯罪档案
ISBN: 97875133037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1 (default:)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我的推理典藏书架 (宁微君)
- 北发图书网豆瓣网友优惠活动书目 (飛鳥)
- 午夜文库·大师系列 (Stanley_Wang)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血腥的谋杀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陆小包 2012-05-16 12:52:14
虽然副标题为“西方侦探小说史”,但其实就是根据时间轴来挨个评论重要作家和作品,出发点比正统的“史”要小,但价值绝对高。很欣赏西蒙斯这个人,首先是说的很详细,有很多作家都是边边角角的听都没听说过,这些东西在别的所谓“侦探小说史”的书上看不到(我没有指名道姓哦),其次是很中肯,甚至会直接说人家垃圾,我也要像他这么良心恩!握拳!这种书的注释肯定多,可以看出来编者译者是费了功夫的,非常详尽,并非潦草应付,... 虽然副标题为“西方侦探小说史”,但其实就是根据时间轴来挨个评论重要作家和作品,出发点比正统的“史”要小,但价值绝对高。很欣赏西蒙斯这个人,首先是说的很详细,有很多作家都是边边角角的听都没听说过,这些东西在别的所谓“侦探小说史”的书上看不到(我没有指名道姓哦),其次是很中肯,甚至会直接说人家垃圾,我也要像他这么良心恩!握拳!这种书的注释肯定多,可以看出来编者译者是费了功夫的,非常详尽,并非潦草应付,问题不是没有,比如注释颠倒了,比如272页明显编辑错误有个可笑的错别字等,但是瑕不掩瑜,之前有本侦探小说史,10页必出一个错误。这本的校对算立功了都。除了详细介绍和评论之外,还有展望,西蒙斯真大师风范。 (展开)
1 有用 小油飞 2013-07-24 20:51:38
尖刻而不失中肯,深得我心。作者连柯南道尔也能客观批评,可见其诚意。当然那些二三流或不幸被提到的不入流小说家就惨了,作者讽刺起来真是毫不客气……
1 有用 边城不浪 2012-11-02 23:09:12
一本应该在十年前读的书
1 有用 红茶宅菌 2012-06-16 19:54:47
褚盟那本是入门版,这本是大家的升级版。不只是信息量大,信息量直接过载……但看得很过瘾,新星的质量翻译不错,特别是边脚注非常好!
2 有用 倒理 2019-11-09 14:16:27
有一定阅读门槛,直观体现在欧美作品的阅读量上,而作为一本系统梳理的“工具书”,观点表达能说好敢说坏,学术讨论中又不乏私人色彩的穿插,还是比较容易体会接受的。问题在于排版实在是看着眼睛疼,建议细嚼慢咽。 「今天对于侦探小说的主要需求不是诡计的创新而是方法的创新。整个流派都需要脱胎换骨,回归基本的法则,即谋杀必须涉及人类情感,必须严肃对待。侦探小说作家需要更多地关注生命而不是死亡——多考虑人类的思考、... 有一定阅读门槛,直观体现在欧美作品的阅读量上,而作为一本系统梳理的“工具书”,观点表达能说好敢说坏,学术讨论中又不乏私人色彩的穿插,还是比较容易体会接受的。问题在于排版实在是看着眼睛疼,建议细嚼慢咽。 「今天对于侦探小说的主要需求不是诡计的创新而是方法的创新。整个流派都需要脱胎换骨,回归基本的法则,即谋杀必须涉及人类情感,必须严肃对待。侦探小说作家需要更多地关注生命而不是死亡——多考虑人类的思考、感觉和行为,少去考虑知何弄死他们。」 (展开)
0 有用 三木羊 2023-05-05 00:40:29 辽宁
非常有价值的西方侦探小说史,详细地了解了西方侦探小说的流变。书中一些对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十分直接,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0 有用 余颜 2023-02-23 22:19:48 北京
成书于七十年代,此后缝补两版仍追不上实践步伐,是类型文学作者的自我审视,努力在侦探之中寻找词语与心灵的深度,却未能读懂格里耶、博尔赫斯、艾柯等等实践,加之忽略日本脉络,维持二十年的水晶球早已破裂。着重政治经济视角解释读者,辅以文类技术变迁解释作者,梳理早期源流、古典侦探、冷硬侦探、犯罪小说等四种文本及其间三次转型:十九世纪中期,未知大众的出现推动了早期侦探小说实践;十九世纪后期对秩序的麻木忠诚以及... 成书于七十年代,此后缝补两版仍追不上实践步伐,是类型文学作者的自我审视,努力在侦探之中寻找词语与心灵的深度,却未能读懂格里耶、博尔赫斯、艾柯等等实践,加之忽略日本脉络,维持二十年的水晶球早已破裂。着重政治经济视角解释读者,辅以文类技术变迁解释作者,梳理早期源流、古典侦探、冷硬侦探、犯罪小说等四种文本及其间三次转型:十九世纪中期,未知大众的出现推动了早期侦探小说实践;十九世纪后期对秩序的麻木忠诚以及清除社会杂质的愿望召来了福尔摩斯;二十世纪早期的女性空闲时间更多,长篇侦探由此盛行,两次大战之间的侦探小说则忽略一切变化塑造稳定的文本世界;二战前后的文明冲击以及文本自身的僵化促使美国作者开启冷硬侦探革命,侦探由此逐渐滑入多元世界一去不返。 (展开)
0 有用 龙鸣天泽 2023-01-16 21:46:55 浙江
侦探史学,目前看不下去,以后再看
0 有用 nnuu2002 2023-01-09 21:30:07 北京
非常荣幸能够看到这本书。朱利安.西蒙斯的评论犀利、挚诚,但是代表广大侦探、犯罪和间谍小说读者的心声呀。虽然时代发展,但是现在的这三类小说确实佳作寥寥。有的推理小说读完之后,真气的要骂作者脑残;有的小说,简单粗暴,明晃晃的凑字圈钱。
0 有用 Na豆 2022-07-29 22:27:25
2022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