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原文摘录

  • 项王暗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 (查看原文)
    FlyingHorse 6回复 20赞 2012-03-20 23:30:03
    —— 引自章节:评项羽
  • 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厌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查看原文)
    FlyingHorse 6回复 20赞 2012-03-20 23:30:03
    —— 引自章节:评项羽
  •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查看原文)
    FlyingHorse 6回复 20赞 2012-03-20 23:30:03
    —— 引自章节:评项羽
  • 郭嘉劝说曹操多延聘青、冀、幽、并四州的名士作为属官,使人心归附,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官渡之战前,袁绍命令陈琳撰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历数曹操的罪恶,并攻击曹家的祖先,极尽丑化诋毁之能事。等到袁绍失败后,陈琳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说:“你从前为袁结写檄文,只该攻击我本人,为什么要向上攻击到我的父亲、祖父?”陈琳谢罪,曹操便赦免他,派他与陈留人阮一同担任主管撰写奏章的记室。 (查看原文)
    momo 3回复 17赞 2017-04-10 11:03:17
    —— 引自第53页
  •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是历史并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有变化,还是几千年来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该杀的人还是会被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在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4回复 15赞 2014-08-04 03:22:57
    —— 引自第355页
  • 最重要的原则: 不要有利必趋,有害必避! 人人都想趋利避害,但是,你越趋利,越得不到利;你越想避害,那祸事换一条道还冲你来,而且来得更狠。韩信、彭越,都是趋利避害之祸。人只须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因为,反正随便怎么做都有风险,那为什么不做自己呢? 不要妄图避免所有的危机,不要一有危机就以为自己能把它解决,解决问题主要靠时间和天意,不靠你。要学会与风险和危机共存,不试图解决所有问题,带着问题前进。因为解决问题的举措,往往会制造出更大问题。 (查看原文)
    忍辱仙人 10赞 2021-11-18 15:15:30
    —— 引自章节: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7回复 10赞 2015-01-02 23:34:49
    —— 引自第651页
  •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7回复 10赞 2015-01-02 23:34:49
    —— 引自第651页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7回复 10赞 2015-01-02 23:34:49
    —— 引自第651页
  •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7回复 10赞 2015-01-02 23:34:49
    —— 引自第651页
  • 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7回复 10赞 2015-01-02 23:34:49
    —— 引自第651页
  •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智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初,张耳、陈馀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食其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已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乘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伐赵之役,韩信军于睢水之上而赵不能败。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何则?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此同事而异情者也 故曰: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查看原文)
    FlyingHorse 4赞 2012-03-20 23:28:55
    —— 引自章节:荀悦论策
  • 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馀,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3回复 4赞 2014-09-06 21:48:47
    —— 引自第463页
  • 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益疏。上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大臣争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吕后侧耳于东厢听,既罢,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时赵王年十岁,上忧万岁之后不全也;符玺御史赵尧请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上曰:“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也。”上乃以昌相赵,而以尧代昌为御史大夫。 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3回复 4赞 2014-09-06 21:48:47
    —— 引自第463页
  • 甲子,上召秦王世民謀之,世民曰:「文幹竖子,敢爲狂逆,計府僚已應擒戮,若不爾,正應遣一將討之耳。」上曰:「不然。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亲。汝宜自行,還,立汝爲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爲蜀王。蜀兵脆弱,他日苟能事汝,汝宜全之,不能事汝,汝取之易耳!」 (查看原文)
    大中祥符九年 4赞 2024-10-16 20:00:35
    —— 引自章节:标点资治通鉴说明
  • 不可。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祸乱,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故《春秋》大居正。 (查看原文)
    诗酒趁年华 2回复 2赞 2014-10-19 04:39:39
    —— 引自第537页
  •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查看原文)
    愚公∞ 2赞 2018-11-15 11:26:02
    —— 引自第3页
  •  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帝久疾不愈,刘湛说司徒义康,以为:"宫车一日晏驾,道济不复可制。"会帝疾笃,义康言于帝,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谓道济曰:"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既至,留之累月。帝稍间,将遣还,已下渚,未发;会帝疾动,义康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因执之。三月,己未,下诏称:"道济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因朕寝疾,规肆祸心。"收付廷尉,并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十一人诛之,唯宥其孙孺。又杀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皆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人比之关、张。   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喜曰:"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查看原文)
    脉望 1回复 3赞 2019-04-25 22:22:14
    —— 引自第3860页
  •   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陁、鄯善、焉耆、车师、粟持九国入贡于魏。魏主以汉世虽通西域,有求则卑辞而来,无求则骄慢不服。盖自知去中国绝远,大兵不能至故也。今报使往来,徒为劳费,终无所益,欲不遣使。有司固请,以为:"九国不惮险远,慕义入贡,不宜拒绝,以抑将来。"乃遣使者王恩生等二十辈使西域。恩生等始度流沙,为柔然所执,恩生所敕连可汗,持魏节不屈。魏主闻之,切责敕连,敕连乃遣恩生等还。竟不能达西域。   魏主复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金帛,使西域,招抚九国。琬等至乌孙,其王甚喜,曰:"破洛那、者舌二国皆欲称臣致贡于魏,但无路自致耳,今使君宜过抚之。"乃遣导译送琬诣破落那,明诣者舌。帝国闻之,争遣使者随琬等入贡,凡十六国。自是每岁朝贡不绝。 (查看原文)
    脉望 1回复 3赞 2019-04-25 22:22:14
    —— 引自第3860页
  •   豫章雷次宗好学,隐居庐山。尝征为散骑侍郎,不就。是岁,以处士征至建康,为开馆于鸡笼山,使聚徒教授。帝雅好艺文,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并次宗儒学为四学。元,灵运之从祖弟也。帝数幸次宗学馆,令次宗以巾褠侍讲,资给甚厚。又除给事中,不就。久之,还庐山。  魏主以索敞为中书博士。时魏朝方尚武功,贵游子弟以讲学为意。敞为博士十馀年,勤于诱导,肃而有礼,贵游皆严惮之,多所成立,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常爽置馆于温水之右,教授七百馀人;爽立赏罚之科,弟子事之如严君。由是魏之儒风始振。高允每称爽训厉有方,曰:"文翁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成人一也。" (查看原文)
    脉望 1回复 3赞 2019-04-25 22:22:14
    —— 引自第3860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64 6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