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陈洪波所著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是关于中国现代考古学形成时期学术史的专门性著作,研究对象是1928—1949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该所的考古活动及其成就宣告了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主要内容包括对1928年前中国考古发展状况的评述,对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思想起源以及组织准备的探讨,并将历史语言研究所在祖国大陆21年的考古活动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鼎盛期和延续期四个阶段加以叙述,全面总结了科学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诞生历程,深入分析了这一学术流派的特征、影响与局限性,进而揭示出潜藏在历史深处的思想、学术与社会政治动因。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的创作者
· · · · · ·
-
陈洪波 作者
目录 · · · · · ·
序绪论 一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学术流派及其演变 二 20世纪上半期中国考古学史研究回顾 三 关于考古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第一章 1928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 — 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二 新材料的扩充和甲骨学研究的意义 三 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 四 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及其实践 五 李济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六 1928年前中国考古学的特点第二章 史语所考古在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 一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 现代学术机构史语所的创立 三 史语所考古的思想入口 四 小结第三章 史语所考古的探索期(1928—1929) ——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 一 殷墟发掘的前奏 二 殷墟第一次试掘及其特点 三 李、董第二次发掘以及方法上的改进 四 第三次发掘及其重大收获 五 中央和河南在考古活动上的政治博弈 六 小结第四章 史语所考古的发展期(1930—1934) ——从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发掘 一 城子崖发掘与龙山文化的研究 二 殷墟第四次发掘和“殷墟漂没说”的解决 三 第五次发掘和“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四 河南古迹研究会及其初期活动 五 殷墟第六至九次发掘及发掘方法的进步 六 类型学探索和考古学解释 七 小结第五章 史语所考古的鼎盛期(1934—1937) ——殷墟第十至十五次发掘 一 梁思永领导下的殷陵发掘及重大收获 二 殷墟第十三至十五次发掘和遗址发掘方法的成熟 三 山东古迹会的调查和两城镇发掘 四 河南古迹会在历史期考古上的努力 五 史语所考古活动向安徽的延伸 六 田野考古技术和整理方法的逐步形成 七 小结第六章 史语所考古的延续期(1937—1949) ——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期间的考古活动 一 吴金鼎与西南考古的开拓 二 夏鼐在西北地区的考古活动及成就 三 石璋如的田野活动和史语所的民族考古学探索 四 战争期间史语所的考古研究 五 小结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遗产 一 史语所考古的基本特征 二 科学考古学对学术与社会的影响 三 批评与反思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序绪论 一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学术流派及其演变 二 20世纪上半期中国考古学史研究回顾 三 关于考古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第一章 1928年之前的中国考古学 — 20世纪初期西方考古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二 新材料的扩充和甲骨学研究的意义 三 科学思想与田野方法的引入 四 传统学者对考古学的认识及其实践 五 李济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萌芽 六 1928年前中国考古学的特点第二章 史语所考古在思想与组织上的准备 一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二 现代学术机构史语所的创立 三 史语所考古的思想入口 四 小结第三章 史语所考古的探索期(1928—1929) ——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 一 殷墟发掘的前奏 二 殷墟第一次试掘及其特点 三 李、董第二次发掘以及方法上的改进 四 第三次发掘及其重大收获 五 中央和河南在考古活动上的政治博弈 六 小结第四章 史语所考古的发展期(1930—1934) ——从城子崖到殷墟第九次发掘 一 城子崖发掘与龙山文化的研究 二 殷墟第四次发掘和“殷墟漂没说”的解决 三 第五次发掘和“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四 河南古迹研究会及其初期活动 五 殷墟第六至九次发掘及发掘方法的进步 六 类型学探索和考古学解释 七 小结第五章 史语所考古的鼎盛期(1934—1937) ——殷墟第十至十五次发掘 一 梁思永领导下的殷陵发掘及重大收获 二 殷墟第十三至十五次发掘和遗址发掘方法的成熟 三 山东古迹会的调查和两城镇发掘 四 河南古迹会在历史期考古上的努力 五 史语所考古活动向安徽的延伸 六 田野考古技术和整理方法的逐步形成 七 小结第六章 史语所考古的延续期(1937—1949) ——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期间的考古活动 一 吴金鼎与西南考古的开拓 二 夏鼐在西北地区的考古活动及成就 三 石璋如的田野活动和史语所的民族考古学探索 四 战争期间史语所的考古研究 五 小结第七章 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遗产 一 史语所考古的基本特征 二 科学考古学对学术与社会的影响 三 批评与反思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的人也喜欢 · · · · · ·
-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 7.7
- 价值与权力 7.5
- 市场、观念与国家 8.1
-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7.9
-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1:源远流长 7.4
- 文物中的古埃及文明 5.7
- 中国考古学史 7.4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历史回顾|那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考古学时代
- 陈洪波的著作《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系统地追溯了中国科学考古学从发端到逐步兴起的历程。 - 作者广泛搜集了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西方考古学思想传入中国后的众多文献资料、考古发现记录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等。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
(展开)
“在乱世中走出来的中国科学考古”
在20年代初发现了殷商王朝后期都城遗迹,也就是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占地非常大,大约二十四平方公里,从1928年开始的第一次小范围发掘开始,到1949年,共进行了十五次发掘。 十五次发掘的二十多年,也是中国考古学史的重要阶段,这本《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
(展开)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读书笔记
从史语所的资料一路看来,没想到考古学相关的论著这么有意思。 陈洪波在书中讨论了史语所在大陆二十余年的考古研究,指出李济在国内开“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国考古”风气之先。同时,他反对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从疑古到考古”的演变路径,认为科学考古学真正的思想入口是影响傅...
(展开)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这是一本为我们呈现中国科学考古学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历程的书。 我一向对考古很感兴趣,甚至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虽然,梦想很美好,我也没有实现,但这样浓烈的探究兴趣仍保持至今,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和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书...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转乔梁书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 | 来自抱碗子 | 2011-11-25 17:54:3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8.2分 1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skeeter)
- 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與文化 (菩提驢)
- 中国近现代史 (月冷)
- 2016 (疯清扬)
- 【追跡三代,鞭及秦汉】 (漆园吏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Lynn职业制冷师 2017-10-26 10:51:01
史语所的历史。作者在严谨的专业论述中,还能保持妙趣横生的行文风格,实属不可多得。看到我国早期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筚路蓝缕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心中充满感激。
0 有用 火车上岸 2023-07-23 17:44:12 吉林
果然比思想史容易一些😅
0 有用 好宝宝要睡觉 2021-02-18 22:00:22
非常有意思,一口气读完,是讲述史语所的历史,也是民国时期中国考古学史的历史,以一种独特的组织构架梳理和反思了中国考古学史,其中史语所的地位不容忽视。不得不说,当时的许多传统或因素在今天仍然存在。配合徐坚老师《暗流》阅读体验更佳!
0 有用 . 2022-07-05 02:21:12
套话颇多,作为考古学史,不如陈星灿写作严谨,不如徐坚视角独特,最大优点就是好读,适合初学者入门
0 有用 哪端世界微尘里 2017-05-26 14:42:19
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