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后望书(全新修订版)》内容简介: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一一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一一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深入思考或许并不是个好习惯,使心有重负,自己也不能轻松快乐地生活。写作《后望书(全新修订版)》最后一章的时候,我正在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住在北京西边的一个宾馆里,报纸天天送来,满是三峡大坝开始蓄水和爆破清库、千年古城古镇行将淹没的消息,一派欢欣鼓舞……我们个人无足轻重,在重大决策上也无参与和投票表决的机会,但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前途的大事,终究不能冷漠和袖手旁观。
作者简介 · · · · · ·
朱幼棣,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历任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主编、国内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采访室主任、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有《沉默的高原》、《珠宝王国探秘》、《中国世纪大灾变》等9部小说集、长篇报告文学集,其作品多次获奖。
目录 · · · · · ·
序2 绝种·绝迹·绝唱
一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寻找峡谷与陕州
永远消失的唐中都
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
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
二 北京的“脸盘”与根
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
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
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
城市的大门:老火车站与新建筑
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
三 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
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
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
“大手笔”的悲哀
拆!拆!拆!
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
喜新厌旧:难以幸免的“洋房”
故乡古城神韵的消失
孩儿巷98号:一座古宅和一个老人
四 审美:景区与景观
花型街灯风波:不可忽略的“细节”
谁在克隆巴米扬大佛?
武当山遇真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临汾:用人墙保护古城墙
城市的官府、广场与园林
谁来补上美学这一课
五 西北:缺水背后的真相
河西走廊的河
雪山——湿岛
谁废江河万古流?
民勤绿洲的生死存亡之秋
张掖与黑河
疏勒河的挽歌
春风不识玉门关
六 危机:从敦煌到罗布泊
月牙泉与敦煌绿洲
聚焦苏干湖:下一个罗布泊?
绿洲灌溉:古人比我们高明?
消失的阳关海
吐鲁番:快速消亡的坎儿井
大西海水库:终结塔里木河的罪魁
七 迷失的黑河
初闻居延海完全干涸
特大黑沙暴的真正原因
国内最早反映居延海生态恶化的报道
西北科考团之路:谁毁灭了梭梭林?
阿拉善高原:月球般荒凉冷寂
生态移民:消失的绿色家园
达莱呼布:居延绿洲上的美丽小城
从天鹅湖到东西居延海
拯救居延海10年:挽歌与颂歌
消失的城市水系
《水经注》与当代“科学决策”
八 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调水工程:用不上水与用不起水
东线:清水与污水
调水沿线,水价如潮上涨
西线工程:长江黄河上游的“恶搞”
是否会影响三江源独特的大气降水机制?
最大困难:长江黄河上游降水分布不均
谁能给黄河输血?
调水成本:经济效益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再说引黄灌溉
九 世纪移民
2000万,中国移民史上的黄页
移民支边,从丹江口到青海高原
水来了,水来了
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特急电令
后靠:生存与生活空间的无情压缩
“大坝加移民”: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西南的“圈水热”
迟来了近半个世纪的政策
十 回望奉节
夜泊奉节
一条江和一座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奉节,已无法回望
· · · · · · (收起)
喜欢读"后望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后望书"的人也喜欢 · · · · · ·
后望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后望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 条 )

“台州式的硬气”: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
> 更多书评60篇
-
Tianna™ (All in or nothing.)
2014-02-17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大多操之人手而不能自主。所谓“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从来激越而无奈地荡漾在每一代的庙堂江湖之中。朱幼棣自也逃不出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与众不同的是,他别开洞天,为自己构筑了另外一个叙述和瞭望的空间。 自序 书成之时墨未浓 ——《后望书》再版序 2014-02-17 由是我想,“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在浮躁的喧嚣和繁华的不安中,如果一个人不..2014-02-24 19:35 1人喜欢
首先必须承认这确是一部良心之作,作者笔下的山川河流携带着历史文化特有的风流,无论是古城旧景,还是沙漠戈壁,处处都能感受到蕴藏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细的考证与资料的引用更是加深了行文的说服力,读过的人想必都难免对那些被毁灭与被遗忘的风景扼腕叹息,然后忍不住痛骂几句。但是,没错,此处有但是。我并不太完全接受作者一些观点和语言,尤其是连续不断的反问与略显重复的对体制的质疑,让我感觉和那些山河古城一般,也喘不过气来。诸如“历史不能重演,文化无法再造,湮没的古城也不可重建——能再造的只有那些所谓的辉煌。”“有一些却永远无法补救,遗产正在无可挽回地变成遗憾” 这一众的评论,我并不否认老先生说的是事实,只是总觉得文明的进化与发展不会总是百分百的没有遗憾的,这种遗憾实际上在每一次的朝代变迁里都在上演——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当利益不涉及时自身时,大家都会选择站在国家站在民族大义的道德制高点上来发起批判,然而一旦具体到自己,难免不被私利牵绊,有人说那这还不简单,两手一摊,体制问题呗……道理人人都懂,只不过具体实践,也要人,要时间来做唉。诸如此类的书当然是多多益善,可是引人深思之后的事情,若只有抱怨与叹息,那也就只是一声叹息了吧。因为早前加入了本地的保护老建筑志愿小组,虽然只干搜集资料的小事,但也算是体会到开展工作权衡各方利益的艰难,听多了各种言论,现在也只想好好做点小事而已。毕竟隔靴搔痒,终难成变。士大夫情怀之外,愿世人兼有实干家之才。2014-02-17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大多操之人手而不能自主。所谓“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从来激越而无奈地荡漾在每一代的庙堂江湖之中。朱幼棣自也逃不出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与众不同的是,他别开洞天,为自己构筑了另外一个叙述和瞭望的空间。 自序 书成之时墨未浓 ——《后望书》再版序 2014-02-17 由是我想,“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在浮躁的喧嚣和繁华的不安中,如果一个人不懂历史,不懂中国文化思想的价值和理念,不再守望坚守,那么滑落是很自然的 2014-02-17 可是,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以致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2014-02-17 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 2014-02-17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2014-02-17 那位县委副书记说,他有多次机会升迁,但实在不愿离开古潼关,他一生的心愿就是想修复潼关古城。破坏一座古城只要几年,修复可能要十几年几十年,也可能根本没人重视,修不起来。而有的,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像“马超刺曹”的槐树,砍伐后只留下一个树桩,像一个历史的句号。 永远消失的唐中都 2014-02-18 时光也许真能抹去一切——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但水中的闪烁毕竟不是太阳的全貌。 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 2014-02-18 单一的线性的思维,使人容易忽略低层的权利与科学基础的真实。 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 2014-02-18 至于城市,是不是要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发展”,保存历史形成的美丽的历史风格?——半个世纪后,仍然没有破题。 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 2014-02-18 一些历史建筑如何沦落为不堪的大杂院,沦落为一处处危房,如今又成为开发商、当权者眼中觊觎之物? 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往往在户主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房屋的土地已被“规划”了。其用途多数绝不是什么公共利益,而是开发商要在这块土地上盖大楼去赚更多的钱。这些人挥舞着“旧城改造”的旗帜,提出让人无法接受的价格让人搬走,一旦原来的主人不同意,立即“强制”执行。中国并不缺少相关的法律,而是缺少实施法律的公正的环境,缺少对破坏者的监督,缺少维护居民最基本权利的意识——许多破坏和拆迁的实质,就是对原住民、对私有财产的无偿侵占。 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 2014-02-18 不会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科学态度、生活状态和知识水准决定一个人的视野,而最能体现的便是城市规划。 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 2014-02-18 即使遭过战火焚毁、洪水的淹没,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时代的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像涝灾过后沃土上生长出蓬勃的新一茬庄稼一样,城市的修复与重建同样是生命与文化的延续与生长。有人把建筑比做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就应该是一部凝固的乐章。 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 2014-02-18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是由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推动,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发生的。动因和背景的趋同,打破了地理与区域的限制,不说强势文化——强势与文化无关。真正强势的是经济,特别是对“贫穷惯了”的古老中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际也是最直接的别无选择的抉择? 奉节,已无法回望 2014-02-18 历史不能重演,文化无法再造,转瞬湮没的古城也不可重建——而能再造的只有那些所谓的“辉煌”。
回应 2014-02-24 19:35 -
尘世土著 (微信公众号“尘世土著”)
朱幼棣《后望书》事关敦煌、民勤、苏干湖 最近在读@朱幼棣 《后望书》。关于中国千篇一律毁旧城建新城的城市建设问题、建大坝修河堤的河流开发问题等等。我个人尤其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西北甘肃的河流被盲目开发利用的章节。事关敦煌疏勒河党河月牙泉,大小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民勤石羊河红崖山水库等。 当人们提到西北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干旱缺水,黄沙蔽日。这是事实,但只是事实的一部...2013-05-31 23:23
朱幼棣《后望书》事关敦煌、民勤、苏干湖最近在读@朱幼棣 《后望书》。关于中国千篇一律毁旧城建新城的城市建设问题、建大坝修河堤的河流开发问题等等。我个人尤其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西北甘肃的河流被盲目开发利用的章节。事关敦煌疏勒河党河月牙泉,大小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民勤石羊河红崖山水库等。当人们提到西北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干旱缺水,黄沙蔽日。这是事实,但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西北内陆确实降水稀少土地干旱,但这绝对不是全部。很多地方因为有雪山融水的滋润,水资源并不匮乏。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这里尽管降水稀少,但是有祁连山脉这样高大的屏障阻截从太平洋印度洋随风飘来的水汽,在高山上形成降雨降雪,而雪山融水又形成各种内陆河流。这些河流不像中东部的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去,最后注入太平洋。这些内陆河大都反方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去,沿途形成绿色长廊,发育出湖泊、湿地、绿洲,最后或者在尾闾形成内陆湖,或者逐渐消失在沙漠深处形成季节性河流。在甘肃,只要有河流流过的地方,就有绿洲,有生命,在历史上更能形成颇具规模的城市。敦煌有党河、疏勒河(党河属疏勒河支流);民勤有石羊河;张掖有黑河;酒泉、武威、嘉峪关也有各自流经的河流。大小苏干湖水系有大小哈尔腾河,大苏干湖是甘肃境内最大的内陆湖,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苏干湖周围的草原也是阿克塞县哈萨克牧民赖以生存的牧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按照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计算,甘肃很多地方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甚至超过东南沿海。可以说,发源于雪山的各条内陆河流就是甘肃干旱少雨地区的生命线。建国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河流的开发模式就是修大坝拦蓄河水增加灌溉发展农业。政府在敦煌的命脉——疏勒河中上游修建双塔水库,在石羊河民勤段修建红崖山水库。当时的人们都喜滋滋认为自己把水留住了,可是生态灾难随之而来。大坝把雪山融水拦蓄在水库中不向下游放水,下游常年没有来水,绿洲枯萎农田沙化原来的绿洲逐渐变成沙漠。上游水库虽然蓄积了一部分水创造出了一部分的可灌溉农田,可是水库下游原河道两岸的生态面临全面崩溃,人们只好移民。建大坝只是相当于把靠水而生的下游的命脉切断,挪移到了上游。如果仅只这样也还罢了。平原修水库是黄万里这样的大水利专家所竭力反对的,因为河流绝对不止是一条流动的水,它包含沿岸湿地、地下水系整个系统,平原建坝会带来一系列毁灭性的生态问题。比如双塔水库的建设导致下游无来水,敦煌地下水位下降,很多泉眼干涸,月牙泉水位不断下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敦煌不得不建立人工管道对月牙泉实施补水。人工管道冲起泥沙堵塞了原有的天然泉眼,月牙泉水位下降更加厉害。后来,敦煌政府不得不在附近的高山上修建大水池,用渗水补充月牙泉。几千年没有干涸的月牙泉,现在其实等于已经干涸了。直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月牙泉水基本都是人工注入。好好的生态水流被拦腰截断,然后再建立管道输水,这是就是著名的天朝逻辑——拯救月牙泉。几千年来,月牙泉为什么不会干枯不会被流沙掩盖?因为当年有雪山融水不断渗入沙漠,地下水位可以保持,借此,月牙泉的泉眼源源不断涌出地下水以保持水位稳定。当疏勒河被截断,敦煌的另一条来水河流党河也断水,地下水的补充源泉被彻底切断。地下水位一降,月牙泉只好干涸。干涸了怎么办?就像中国人得病爱打吊瓶,给月牙泉打吊瓶呗。更严重的问题在民勤的红崖山水库出现。这个水库号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完全拦蓄了石羊河的来水,导致原下游石羊河尾闾湖青土湖的完全灭亡。水库代替不了原自然湖泊的生态作用,蒸发量却实在惊人。朱幼棣先生用民勤小学老师的算法算了一笔账,红崖山水库每年的蒸发量居然达水库容积的一半。对水库刚刚建成时人们的雄心万丈形成巨大讽刺的是,红崖山水库2004年就出现完全干涸。水是留住了,人们想象中这些水都将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滴水都不要给野地的树木和动物浪费。可惜太阳无情地拿走了水库容积的大部分,不但得不偿失,更赔了夫人又折兵。放心,天朝有的是办法。西墙塌了,不是还有东墙吗?拆东墙补西墙,反正人们只能看到西墙建设的热火朝天,没人注意东墙被拆掉了几块砖。拯救敦煌月牙泉的工程就是“引哈济党”,引哈尔腾河河水进入党河。疏勒河已经被双塔水库截断,党河也常年断流,随着农业面积的增大水不够用,敦煌缺水,月牙泉告急。哈尔腾河是大小苏干湖的水系,水量充沛。这个工程修建长距离输水渠道从哈尔腾河引水入党河,拯救敦煌,拯救月牙泉。当然有人反对,因为大小苏干湖正是月牙泉的放大版,哈尔腾河正是疏勒河未修建双塔水库的历史版。为了弥补一个错误,就犯下更大的错误;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就撒出更多的谎言。这个工程一旦成功,哈尔腾河年径流量的四分之一将被引入党河。“敦煌得救了,月牙泉得救了!”然而。谁关心苏干湖?谁拯救苏干湖?要知道,苏干湖水系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每年硬生生拿掉四分之一的来水,必然导致苏干湖重演月牙泉的悲剧。新闻上说,2013年1月,总投资39.53亿元、建设工期67个月的“引哈济党”工程已通过水利部审查。不出意外的话,施工恐怕已经开始了。民勤拯救计划也是类似。当年,温首相在民勤说: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现在温首相的历史已成过去,不知道这句话还顶多大用处。我们知道的是,民勤这个插入沙漠中的楔子受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两大沙漠夹击,再被红崖山水库拦腰截断来水,楔子正在逐渐死去。当年,楔子很长,楔子的末端是青土湖。58年修建了红崖山水库,青土湖干了,楔子变短了,青土湖变相位移到了红崖山。红崖山水库开闸放水可是要收钱的!如今,民勤的机井已经打到了地下300米,地下水位下降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移民是每个民勤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不太知道民勤的现状和未来,有人说“引大入秦”工程的终点将从原来的秦王川继续延伸直到石羊河,用大通河的水滋润民勤干涸的农田。我第一份工作的工厂就在大通河河畔,大通河属于黄河支流湟水的支流,水量充沛且落差巨大。按照天朝的说法,“蕴含了巨大的水电资源”。大通河上小水电站一个接着一个,数不胜数,对生态有什么影响,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河已经不是自然的河,不是生物们的河,不是两岸人民的河,河对天朝政府来说只是可以用来收费和发电的水。现在兰州新区建设已经提高到国家项目的高度,新区就在秦王川,兰州市提出新区要建设“千岛之城”,我想,大约千岛是屹立在大通河引来的水中的吧?屹立在黄土和沙漠中也可以叫千岛吗?在秦王川打造大规模新城需要大量水源,引大入秦之后,还能延伸到石羊河吗?但愿有人教我。记得07年参加生物学野外实习,一站是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夏玛林场,一站就是民勤。在夏玛我们看到的是清澈欢快的石羊河上游,在民勤我们看到的是静水流深的石羊河终末端,也看到碧波万顷的红崖山水库。当年的我们没见过那么大块的水,真的觉得是碧波万顷。在沙漠上修出这么大的水库,1958年的人们真的是与天地斗其乐无穷。当时是夏季,候鸟翔集,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灰鹭白鹭牛背鹭、鹬、鹤、野鸭,甚至见到一对繁殖期的凤头。石羊河流到红崖山水库入库口的时候,河面变宽,流速很慢。至今我闭上眼睛,也能回想起那幽静沁凉清澈透明的河水,里面生长着成簇的水草,游鱼仿佛飘在真空中。在夏季的沙漠中,在可以烤熟鸡蛋的太阳底下,人才能知道绿洲存在的意义。民勤,这个毫不起眼的国家级贫困县在我心目中有了故乡的含义。记得当时包新康老师也讲到有关引哈济党,引大入秦工程的种种,但是仅只是点到为止。我们专业主要观察生物,其它涉及较少。但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民勤干瘦的农人和骆驼,密布的深层机井,全靠浇灌的大片农田。当然也有正在被沙漠吞噬的小院。有一户人家试图用篱笆和草把暂缓沙丘的移动,院子一侧已经被黄沙掩盖。有人就要种田,种田就要抽地下水。红崖山水库有水了,地下水却得不到补充了。地下水位下降,连梭梭柽柳胡杨都干死了,更何况人?实习结束,我一直记得一个隐约的结论:民勤人只有一条活路:移民。不知道最近几届的野外实习是不是还选择夏玛和民勤,如果选择,是不是还有老师和同学讨论祁连山雪山的融水和各种不靠谱的大坝和引水工程。有的话,可否教我?朱幼棣先生在书中疾呼停止引哈济党工程,救救苏干湖。现在看来,伟大的某党连三峡工程这样大的项目都可以建成,引哈济党这种毛毛雨更是不在话下。只是,我们不知道,67个月之后,大小苏干湖会变成什么模样?遗鸥、猎隼、白尾鹞、白尾海雕、玉带海雕、大天鹅、鹤、草原雕、灰背隼、鸢、胡兀鹫、兀鹫、秃鹫、红隼、藏原羚、黄羊、鹅喉羚们,又将流浪去到何方?回应 2013-05-31 23:23 -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有关水,一块有关城市。 先说水。第一章先声夺人,“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其实说的是三门峡水库的历史问题,潼关、三门峡、蒲州等上游古城被错误估计的水位而放弃。接下来作者展开来说说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从大西北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绿洲变荒漠等问题开始讲起。然后是南水北调工程,大修水库,拦河发电,三峡工程。最后提及中国大水利带来的世纪移民问题。 另一部分说说中国城市的问题...
2013-05-06 15:17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有关水,一块有关城市。先说水。第一章先声夺人,“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其实说的是三门峡水库的历史问题,潼关、三门峡、蒲州等上游古城被错误估计的水位而放弃。接下来作者展开来说说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从大西北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绿洲变荒漠等问题开始讲起。然后是南水北调工程,大修水库,拦河发电,三峡工程。最后提及中国大水利带来的世纪移民问题。另一部分说说中国城市的问题。中国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城市一味地高楼大厦,拼命地拆了又盖,似乎城市的掌舵者们都忘了城市是给人住的,文化积淀和传统不可一刀两断。对比一下欧洲的古城和当今中国大部分古城,品位高下立现。作者朱幼棣,记者、学者、官员的身份叠加在一起似乎有点类似古时候科举取士的文官。能看出来其文化积淀很深厚,读起来也是很顺畅。但美中不足的是全书结构似乎安排得不是很好,不知道为何要将两部分内容混合着编排,不解!回应 2013-05-06 15:17
-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有关水,一块有关城市。 先说水。第一章先声夺人,“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其实说的是三门峡水库的历史问题,潼关、三门峡、蒲州等上游古城被错误估计的水位而放弃。接下来作者展开来说说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从大西北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绿洲变荒漠等问题开始讲起。然后是南水北调工程,大修水库,拦河发电,三峡工程。最后提及中国大水利带来的世纪移民问题。 另一部分说说中国城市的问题...
2013-05-06 15:17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有关水,一块有关城市。先说水。第一章先声夺人,“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其实说的是三门峡水库的历史问题,潼关、三门峡、蒲州等上游古城被错误估计的水位而放弃。接下来作者展开来说说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从大西北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绿洲变荒漠等问题开始讲起。然后是南水北调工程,大修水库,拦河发电,三峡工程。最后提及中国大水利带来的世纪移民问题。另一部分说说中国城市的问题。中国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城市一味地高楼大厦,拼命地拆了又盖,似乎城市的掌舵者们都忘了城市是给人住的,文化积淀和传统不可一刀两断。对比一下欧洲的古城和当今中国大部分古城,品位高下立现。作者朱幼棣,记者、学者、官员的身份叠加在一起似乎有点类似古时候科举取士的文官。能看出来其文化积淀很深厚,读起来也是很顺畅。但美中不足的是全书结构似乎安排得不是很好,不知道为何要将两部分内容混合着编排,不解!回应 2013-05-06 15:17 -
hdydmht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决策,往往都可以追溯到久远。中间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难以尽述。但在关键处、转折处,又尝显仓促、紧迫与窘迫。这时,各种因素突然地集合,其中某一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天平猛地倾斜了,便急转直下,如同飞机进入了跑道,开始了滑翔加速,势如离弦之箭,想要阻止和停下,已经不可能了。 中国是一个崇尚“高”的名族。从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到君临天下等等。高总比低好,特别是“高度”被泛政治化的时候。单...2012-09-19 22:50
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决策,往往都可以追溯到久远。中间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难以尽述。但在关键处、转折处,又尝显仓促、紧迫与窘迫。这时,各种因素突然地集合,其中某一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天平猛地倾斜了,便急转直下,如同飞机进入了跑道,开始了滑翔加速,势如离弦之箭,想要阻止和停下,已经不可能了。
中国是一个崇尚“高”的名族。从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到君临天下等等。高总比低好,特别是“高度”被泛政治化的时候。单一的线性的思维,使人容易忽略底层的权利与科学基础的真实。
历史城市的保护在中国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至少我们的子孙应该拥有和父辈一样多的选择。最无奈、最悲惨的莫过于城市已经不复存在。
回应 2012-09-19 22:50
-
Tianna™ (All in or nothing.)
2014-02-17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大多操之人手而不能自主。所谓“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从来激越而无奈地荡漾在每一代的庙堂江湖之中。朱幼棣自也逃不出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与众不同的是,他别开洞天,为自己构筑了另外一个叙述和瞭望的空间。 自序 书成之时墨未浓 ——《后望书》再版序 2014-02-17 由是我想,“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在浮躁的喧嚣和繁华的不安中,如果一个人不..2014-02-24 19:35 1人喜欢
首先必须承认这确是一部良心之作,作者笔下的山川河流携带着历史文化特有的风流,无论是古城旧景,还是沙漠戈壁,处处都能感受到蕴藏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细的考证与资料的引用更是加深了行文的说服力,读过的人想必都难免对那些被毁灭与被遗忘的风景扼腕叹息,然后忍不住痛骂几句。但是,没错,此处有但是。我并不太完全接受作者一些观点和语言,尤其是连续不断的反问与略显重复的对体制的质疑,让我感觉和那些山河古城一般,也喘不过气来。诸如“历史不能重演,文化无法再造,湮没的古城也不可重建——能再造的只有那些所谓的辉煌。”“有一些却永远无法补救,遗产正在无可挽回地变成遗憾” 这一众的评论,我并不否认老先生说的是事实,只是总觉得文明的进化与发展不会总是百分百的没有遗憾的,这种遗憾实际上在每一次的朝代变迁里都在上演——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当利益不涉及时自身时,大家都会选择站在国家站在民族大义的道德制高点上来发起批判,然而一旦具体到自己,难免不被私利牵绊,有人说那这还不简单,两手一摊,体制问题呗……道理人人都懂,只不过具体实践,也要人,要时间来做唉。诸如此类的书当然是多多益善,可是引人深思之后的事情,若只有抱怨与叹息,那也就只是一声叹息了吧。因为早前加入了本地的保护老建筑志愿小组,虽然只干搜集资料的小事,但也算是体会到开展工作权衡各方利益的艰难,听多了各种言论,现在也只想好好做点小事而已。毕竟隔靴搔痒,终难成变。士大夫情怀之外,愿世人兼有实干家之才。2014-02-17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大多操之人手而不能自主。所谓“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从来激越而无奈地荡漾在每一代的庙堂江湖之中。朱幼棣自也逃不出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与众不同的是,他别开洞天,为自己构筑了另外一个叙述和瞭望的空间。 自序 书成之时墨未浓 ——《后望书》再版序 2014-02-17 由是我想,“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在浮躁的喧嚣和繁华的不安中,如果一个人不懂历史,不懂中国文化思想的价值和理念,不再守望坚守,那么滑落是很自然的 2014-02-17 可是,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以致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2014-02-17 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 2014-02-17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2014-02-17 那位县委副书记说,他有多次机会升迁,但实在不愿离开古潼关,他一生的心愿就是想修复潼关古城。破坏一座古城只要几年,修复可能要十几年几十年,也可能根本没人重视,修不起来。而有的,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像“马超刺曹”的槐树,砍伐后只留下一个树桩,像一个历史的句号。 永远消失的唐中都 2014-02-18 时光也许真能抹去一切——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但水中的闪烁毕竟不是太阳的全貌。 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 2014-02-18 单一的线性的思维,使人容易忽略低层的权利与科学基础的真实。 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 2014-02-18 至于城市,是不是要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发展”,保存历史形成的美丽的历史风格?——半个世纪后,仍然没有破题。 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 2014-02-18 一些历史建筑如何沦落为不堪的大杂院,沦落为一处处危房,如今又成为开发商、当权者眼中觊觎之物? 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往往在户主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房屋的土地已被“规划”了。其用途多数绝不是什么公共利益,而是开发商要在这块土地上盖大楼去赚更多的钱。这些人挥舞着“旧城改造”的旗帜,提出让人无法接受的价格让人搬走,一旦原来的主人不同意,立即“强制”执行。中国并不缺少相关的法律,而是缺少实施法律的公正的环境,缺少对破坏者的监督,缺少维护居民最基本权利的意识——许多破坏和拆迁的实质,就是对原住民、对私有财产的无偿侵占。 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 2014-02-18 不会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科学态度、生活状态和知识水准决定一个人的视野,而最能体现的便是城市规划。 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 2014-02-18 即使遭过战火焚毁、洪水的淹没,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时代的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像涝灾过后沃土上生长出蓬勃的新一茬庄稼一样,城市的修复与重建同样是生命与文化的延续与生长。有人把建筑比做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就应该是一部凝固的乐章。 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 2014-02-18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是由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推动,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发生的。动因和背景的趋同,打破了地理与区域的限制,不说强势文化——强势与文化无关。真正强势的是经济,特别是对“贫穷惯了”的古老中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际也是最直接的别无选择的抉择? 奉节,已无法回望 2014-02-18 历史不能重演,文化无法再造,转瞬湮没的古城也不可重建——而能再造的只有那些所谓的“辉煌”。
回应 2014-02-24 19:35 -
尘世土著 (微信公众号“尘世土著”)
朱幼棣《后望书》事关敦煌、民勤、苏干湖 最近在读@朱幼棣 《后望书》。关于中国千篇一律毁旧城建新城的城市建设问题、建大坝修河堤的河流开发问题等等。我个人尤其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西北甘肃的河流被盲目开发利用的章节。事关敦煌疏勒河党河月牙泉,大小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民勤石羊河红崖山水库等。 当人们提到西北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干旱缺水,黄沙蔽日。这是事实,但只是事实的一部...2013-05-31 23:23
朱幼棣《后望书》事关敦煌、民勤、苏干湖最近在读@朱幼棣 《后望书》。关于中国千篇一律毁旧城建新城的城市建设问题、建大坝修河堤的河流开发问题等等。我个人尤其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西北甘肃的河流被盲目开发利用的章节。事关敦煌疏勒河党河月牙泉,大小苏干湖水系的大小哈尔腾河,民勤石羊河红崖山水库等。当人们提到西北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第一印象往往都是干旱缺水,黄沙蔽日。这是事实,但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西北内陆确实降水稀少土地干旱,但这绝对不是全部。很多地方因为有雪山融水的滋润,水资源并不匮乏。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这里尽管降水稀少,但是有祁连山脉这样高大的屏障阻截从太平洋印度洋随风飘来的水汽,在高山上形成降雨降雪,而雪山融水又形成各种内陆河流。这些河流不像中东部的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去,最后注入太平洋。这些内陆河大都反方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去,沿途形成绿色长廊,发育出湖泊、湿地、绿洲,最后或者在尾闾形成内陆湖,或者逐渐消失在沙漠深处形成季节性河流。在甘肃,只要有河流流过的地方,就有绿洲,有生命,在历史上更能形成颇具规模的城市。敦煌有党河、疏勒河(党河属疏勒河支流);民勤有石羊河;张掖有黑河;酒泉、武威、嘉峪关也有各自流经的河流。大小苏干湖水系有大小哈尔腾河,大苏干湖是甘肃境内最大的内陆湖,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苏干湖周围的草原也是阿克塞县哈萨克牧民赖以生存的牧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按照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计算,甘肃很多地方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甚至超过东南沿海。可以说,发源于雪山的各条内陆河流就是甘肃干旱少雨地区的生命线。建国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河流的开发模式就是修大坝拦蓄河水增加灌溉发展农业。政府在敦煌的命脉——疏勒河中上游修建双塔水库,在石羊河民勤段修建红崖山水库。当时的人们都喜滋滋认为自己把水留住了,可是生态灾难随之而来。大坝把雪山融水拦蓄在水库中不向下游放水,下游常年没有来水,绿洲枯萎农田沙化原来的绿洲逐渐变成沙漠。上游水库虽然蓄积了一部分水创造出了一部分的可灌溉农田,可是水库下游原河道两岸的生态面临全面崩溃,人们只好移民。建大坝只是相当于把靠水而生的下游的命脉切断,挪移到了上游。如果仅只这样也还罢了。平原修水库是黄万里这样的大水利专家所竭力反对的,因为河流绝对不止是一条流动的水,它包含沿岸湿地、地下水系整个系统,平原建坝会带来一系列毁灭性的生态问题。比如双塔水库的建设导致下游无来水,敦煌地下水位下降,很多泉眼干涸,月牙泉水位不断下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敦煌不得不建立人工管道对月牙泉实施补水。人工管道冲起泥沙堵塞了原有的天然泉眼,月牙泉水位下降更加厉害。后来,敦煌政府不得不在附近的高山上修建大水池,用渗水补充月牙泉。几千年没有干涸的月牙泉,现在其实等于已经干涸了。直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月牙泉水基本都是人工注入。好好的生态水流被拦腰截断,然后再建立管道输水,这是就是著名的天朝逻辑——拯救月牙泉。几千年来,月牙泉为什么不会干枯不会被流沙掩盖?因为当年有雪山融水不断渗入沙漠,地下水位可以保持,借此,月牙泉的泉眼源源不断涌出地下水以保持水位稳定。当疏勒河被截断,敦煌的另一条来水河流党河也断水,地下水的补充源泉被彻底切断。地下水位一降,月牙泉只好干涸。干涸了怎么办?就像中国人得病爱打吊瓶,给月牙泉打吊瓶呗。更严重的问题在民勤的红崖山水库出现。这个水库号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完全拦蓄了石羊河的来水,导致原下游石羊河尾闾湖青土湖的完全灭亡。水库代替不了原自然湖泊的生态作用,蒸发量却实在惊人。朱幼棣先生用民勤小学老师的算法算了一笔账,红崖山水库每年的蒸发量居然达水库容积的一半。对水库刚刚建成时人们的雄心万丈形成巨大讽刺的是,红崖山水库2004年就出现完全干涸。水是留住了,人们想象中这些水都将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滴水都不要给野地的树木和动物浪费。可惜太阳无情地拿走了水库容积的大部分,不但得不偿失,更赔了夫人又折兵。放心,天朝有的是办法。西墙塌了,不是还有东墙吗?拆东墙补西墙,反正人们只能看到西墙建设的热火朝天,没人注意东墙被拆掉了几块砖。拯救敦煌月牙泉的工程就是“引哈济党”,引哈尔腾河河水进入党河。疏勒河已经被双塔水库截断,党河也常年断流,随着农业面积的增大水不够用,敦煌缺水,月牙泉告急。哈尔腾河是大小苏干湖的水系,水量充沛。这个工程修建长距离输水渠道从哈尔腾河引水入党河,拯救敦煌,拯救月牙泉。当然有人反对,因为大小苏干湖正是月牙泉的放大版,哈尔腾河正是疏勒河未修建双塔水库的历史版。为了弥补一个错误,就犯下更大的错误;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就撒出更多的谎言。这个工程一旦成功,哈尔腾河年径流量的四分之一将被引入党河。“敦煌得救了,月牙泉得救了!”然而。谁关心苏干湖?谁拯救苏干湖?要知道,苏干湖水系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每年硬生生拿掉四分之一的来水,必然导致苏干湖重演月牙泉的悲剧。新闻上说,2013年1月,总投资39.53亿元、建设工期67个月的“引哈济党”工程已通过水利部审查。不出意外的话,施工恐怕已经开始了。民勤拯救计划也是类似。当年,温首相在民勤说: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现在温首相的历史已成过去,不知道这句话还顶多大用处。我们知道的是,民勤这个插入沙漠中的楔子受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两大沙漠夹击,再被红崖山水库拦腰截断来水,楔子正在逐渐死去。当年,楔子很长,楔子的末端是青土湖。58年修建了红崖山水库,青土湖干了,楔子变短了,青土湖变相位移到了红崖山。红崖山水库开闸放水可是要收钱的!如今,民勤的机井已经打到了地下300米,地下水位下降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移民是每个民勤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不太知道民勤的现状和未来,有人说“引大入秦”工程的终点将从原来的秦王川继续延伸直到石羊河,用大通河的水滋润民勤干涸的农田。我第一份工作的工厂就在大通河河畔,大通河属于黄河支流湟水的支流,水量充沛且落差巨大。按照天朝的说法,“蕴含了巨大的水电资源”。大通河上小水电站一个接着一个,数不胜数,对生态有什么影响,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河已经不是自然的河,不是生物们的河,不是两岸人民的河,河对天朝政府来说只是可以用来收费和发电的水。现在兰州新区建设已经提高到国家项目的高度,新区就在秦王川,兰州市提出新区要建设“千岛之城”,我想,大约千岛是屹立在大通河引来的水中的吧?屹立在黄土和沙漠中也可以叫千岛吗?在秦王川打造大规模新城需要大量水源,引大入秦之后,还能延伸到石羊河吗?但愿有人教我。记得07年参加生物学野外实习,一站是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夏玛林场,一站就是民勤。在夏玛我们看到的是清澈欢快的石羊河上游,在民勤我们看到的是静水流深的石羊河终末端,也看到碧波万顷的红崖山水库。当年的我们没见过那么大块的水,真的觉得是碧波万顷。在沙漠上修出这么大的水库,1958年的人们真的是与天地斗其乐无穷。当时是夏季,候鸟翔集,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灰鹭白鹭牛背鹭、鹬、鹤、野鸭,甚至见到一对繁殖期的凤头。石羊河流到红崖山水库入库口的时候,河面变宽,流速很慢。至今我闭上眼睛,也能回想起那幽静沁凉清澈透明的河水,里面生长着成簇的水草,游鱼仿佛飘在真空中。在夏季的沙漠中,在可以烤熟鸡蛋的太阳底下,人才能知道绿洲存在的意义。民勤,这个毫不起眼的国家级贫困县在我心目中有了故乡的含义。记得当时包新康老师也讲到有关引哈济党,引大入秦工程的种种,但是仅只是点到为止。我们专业主要观察生物,其它涉及较少。但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民勤干瘦的农人和骆驼,密布的深层机井,全靠浇灌的大片农田。当然也有正在被沙漠吞噬的小院。有一户人家试图用篱笆和草把暂缓沙丘的移动,院子一侧已经被黄沙掩盖。有人就要种田,种田就要抽地下水。红崖山水库有水了,地下水却得不到补充了。地下水位下降,连梭梭柽柳胡杨都干死了,更何况人?实习结束,我一直记得一个隐约的结论:民勤人只有一条活路:移民。不知道最近几届的野外实习是不是还选择夏玛和民勤,如果选择,是不是还有老师和同学讨论祁连山雪山的融水和各种不靠谱的大坝和引水工程。有的话,可否教我?朱幼棣先生在书中疾呼停止引哈济党工程,救救苏干湖。现在看来,伟大的某党连三峡工程这样大的项目都可以建成,引哈济党这种毛毛雨更是不在话下。只是,我们不知道,67个月之后,大小苏干湖会变成什么模样?遗鸥、猎隼、白尾鹞、白尾海雕、玉带海雕、大天鹅、鹤、草原雕、灰背隼、鸢、胡兀鹫、兀鹫、秃鹫、红隼、藏原羚、黄羊、鹅喉羚们,又将流浪去到何方?回应 2013-05-31 23:23 -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有关水,一块有关城市。 先说水。第一章先声夺人,“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其实说的是三门峡水库的历史问题,潼关、三门峡、蒲州等上游古城被错误估计的水位而放弃。接下来作者展开来说说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从大西北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绿洲变荒漠等问题开始讲起。然后是南水北调工程,大修水库,拦河发电,三峡工程。最后提及中国大水利带来的世纪移民问题。 另一部分说说中国城市的问题...
2013-05-06 15:17
全书其实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有关水,一块有关城市。先说水。第一章先声夺人,“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其实说的是三门峡水库的历史问题,潼关、三门峡、蒲州等上游古城被错误估计的水位而放弃。接下来作者展开来说说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从大西北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绿洲变荒漠等问题开始讲起。然后是南水北调工程,大修水库,拦河发电,三峡工程。最后提及中国大水利带来的世纪移民问题。另一部分说说中国城市的问题。中国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城市一味地高楼大厦,拼命地拆了又盖,似乎城市的掌舵者们都忘了城市是给人住的,文化积淀和传统不可一刀两断。对比一下欧洲的古城和当今中国大部分古城,品位高下立现。作者朱幼棣,记者、学者、官员的身份叠加在一起似乎有点类似古时候科举取士的文官。能看出来其文化积淀很深厚,读起来也是很顺畅。但美中不足的是全书结构似乎安排得不是很好,不知道为何要将两部分内容混合着编排,不解!回应 2013-05-06 15:17 -
阿猴HOSEA (Tough and Tender.)
在一次有两院院士参加的怒江下游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座谈会”上,声音竟是如此一致。这些专家都是经过“筛选”的。一些专家竟然说“保留一条河流在科学研究上意义有限!”“不能用几条小鱼来阻拦大坝的建设!”我怀疑自己耳朵出了毛病。这是“专家”说的话吗?小鱼就那么不值一顾吗?那么,什么是无限?我因此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认识,关于科学与学者,观念、思想和本质。 移民生产生活解决得比较好、能勉强维持和...2012-12-01 11:50
在一次有两院院士参加的怒江下游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座谈会”上,声音竟是如此一致。这些专家都是经过“筛选”的。一些专家竟然说“保留一条河流在科学研究上意义有限!”“不能用几条小鱼来阻拦大坝的建设!”我怀疑自己耳朵出了毛病。这是“专家”说的话吗?小鱼就那么不值一顾吗?那么,什么是无限?我因此获得了以前不曾有过的认识,关于科学与学者,观念、思想和本质。
移民生产生活解决得比较好、能勉强维持和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的,仍各占1/3左右。在调查水库移民问题时,我不止一次听到当地干部和移民说,“想要富,先炸库”。这话令我大吃一惊,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感受。我在整理调查笔记时想,多数大坝和水库的修建是必要的,发挥的作用巨大——但是,我们总在一些地方出了偏差,比如,对直接受到损害的移民群体,关心不够。
回应 2012-12-01 11:50
论坛 · · · · · ·
朱幼棣对话王军活动现场录音 | 来自后浪 | 2012-12-03 | |
朱幼棣新书《怅望山河》 | 来自后浪 | 2012-11-15 | |
“修订版”不知道修订了什么 | 来自nqdeshen | 2012-08-09 | |
一点感慨 | 来自上下求索 | 2012-07-23 |
其他版本的电子版有售 · · · · · ·
其他版本的纸质版有售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版 2016-3 / 38人读过 / 有售
- 中信出版社版 2008-1-17 / 569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版 2016-9 / 27人读过 / 有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评星很高很强大【散文随笔】 (爱玛·包法利)
- 优酷 罗辑思维 2013(第一季) 介绍的书籍 (IVAN)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私房书 (成知默)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后望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苹果大桃子 2012-09-21
我们的水政策可以概括为:愚昧+野蛮。
1 有用 成知默 2013-05-01
“山势雄三浦,关门扼九州”巍巍潼关的绝迹,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改造与建设中古城与古迹的不断被毁,西北海子与绿洲的急速消逝,世纪移民背井离乡甚至客死异乡的血与泪,朱先生烛照幽微,对种种含泪的荒诞与悲剧进行鞭挞的同时,更进行科学的关照与文化的思考。朱先生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就是在这踏破谜底的过程中,还原一段段正在逝去的真实,而我们也在了解真相的同时,多了一个瞭望与思考的空间。
0 有用 Micky 2015-07-21
没想到饮冰室就在北京的胡同里
0 有用 ici 2014-05-01
一开始潼关部分感觉挺好,后来的行文就越来越官腔了,我是说字句,而不是观点。
5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4-11-29
今年的阅读硬指标完成。有说当年北京旧城改造时每要拆掉一幢有价值的建筑梁思成都会跑去看最后一眼哭上一场,真是个悲伤的故事……这本书也一样,文字兼具理性和情感,不古板也不煽情,但那种类似于离愁别绪的氛围在字里行间。里面说到黄万里的作品,觉得可以作为主题,也可用来概括读后感——少年驰走潼关道,风日华山好。壮年奉使叩函崤,寻壑经邱,窈窕逐低高。老来三顾关河杳,九曲黄流绕,秦川渺渺没波涛。万里奔沙,谁与掣蛟... 今年的阅读硬指标完成。有说当年北京旧城改造时每要拆掉一幢有价值的建筑梁思成都会跑去看最后一眼哭上一场,真是个悲伤的故事……这本书也一样,文字兼具理性和情感,不古板也不煽情,但那种类似于离愁别绪的氛围在字里行间。里面说到黄万里的作品,觉得可以作为主题,也可用来概括读后感——少年驰走潼关道,风日华山好。壮年奉使叩函崤,寻壑经邱,窈窕逐低高。老来三顾关河杳,九曲黄流绕,秦川渺渺没波涛。万里奔沙,谁与掣蛟鳌!——真的只有对文化和社会投射了情感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成长和文化、自然变迁挂钩起来发出这种感叹吧。工程是可以再造的,文化却不可重新依附,而文化人的痛心更不可被慰藉,信心也难以重建…我们丢了太多东西,却似乎不太明白。 (展开)
0 有用 刀疤西餐 2018-10-22
潼关古城不在了,只有流传下来的诗。在那个年代,这片土地要改造,人也需要改造,于是什么都没有了,古迹没了,文化也会在时间中被大众健忘。陈丹青说,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一上来就独步天下。感叹可现实存在的确实少之又少了。
0 有用 一粒小馒头 2018-10-16
记者的文字功底处处可见,初看很吸引人,有理有据,有感有情,只觉得血脉偾张,义愤填膺。但后面不断重复水利工程的诟病,就越翻越快了,激情也渐渐冷却了,难道是因为一本书的时间就迅速地麻木了?
0 有用 猫想想 2018-09-12
天灾?人祸而已! 每看到一处古城被荒弃被人为毁灭,真是触目惊心,痛惜不已。
0 有用 meatball 2018-10-13
朱老师,让我想起黄河边的中国的曹老师
0 有用 逃跑吧兄弟 2018-02-23
20180223.20.人们已经掌握了毁天灭地的力量,只是心智还跟洪荒时代的野蛮人差不多。震惊,痛心,叹息,那些消失的,毁灭的,离去的,流浪的,以后怎么办?还有以后吗?失去的是千百年的古城,是历史,是根,是未来。离开的,被遗忘了。留下的,等着腐朽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