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罪与恩典 短评

热门
  • 17 יוֹחָנָן 2017-02-11 13:41:23

    毕业论文主要探究奥古斯丁的这几篇文章,恩典与自由意志始终是基督教内部产生争论的一个话题,20世纪的巴特与布龙纳,16世纪的路德与伊拉斯谟。正是因为上帝恩典这一绝对不可见的满溢现象的存在,世界上的所有伦理、人性都归为虚无,而这些次终极之事只是为终极之事所预备的。

  • 12 江有汜 2014-05-06 16:15:11

    好吧。我承认我理智上更认同奥古斯丁的恩典先于自由意志,但是怎么觉得佩拉纠更可爱些呢:“我们的灵魂拥有一种可称为本性的正直的东西,它高居于灵魂的深处,作出善恶的判断。”相对奥古斯丁,佩拉纠更有一种信仰上的人本主义色彩,不承认婴儿的原罪,倾向可以通过人的善良意志得救。这就是所谓的英国病吧。

  • 5 佐为 2017-07-17 16:57:45

    第一篇虽是回答马色林人有无可能在今生无罪地活着的疑问,但主体却是讨论律法与恩典的关系,即利用经文协调旧约与新约的关系,比较之下恩典比律法更严格,后者只是让人知罪却会使人惧怕而上帝的义是浇灌人心以爱。立功/信仰,石版/心版,最后对问题的回答既强调上帝没有不可能又认为爱的诫命有一过程

  • 1 Lanimus 2013-01-15 21:52:06

    手头有道风蓝皮繁体版的复印本,应该是同一个本子繁转简。最近商务好像出了不少台湾香港繁体本纳入汉译名著。

  • 0 咸鹅 2013-05-27 08:51:45

    无法治愈的英国病

  • 0 🌴សាឡុត ស🪷 2021-12-05 16:19:25

    本书是奥古斯丁晚年为了应对佩拉纠异端而写的一系列作品的选集。表达了奥古斯丁的恩典观,即人不可能因主动遵守律法而后得到上帝的奖赏。佩拉纠异端认为,在始祖亚当犯下原罪之后,人的自由意志尚未得到污染,仍有选择做善事的能力,因为人做了善事,上帝给人恩典,让他称义。但是奥古斯丁认为,从亚当以后,人已经完全堕落,只有干坏事的自由,若无神首先赐予恩典,人不可能行善。人的称义完全来自于神的恩典,和人的自由意志无关。本书讨论了上帝的完全预知,但是对上帝的完全预定则没有讨论,在这本书里,上帝是否预定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的发生,奥古斯丁并没有给出答案,这也为加尔文开了个口子。

  • 0 波士顿驴 2021-12-22 23:17:35

    作为实现的爱以无限地显现本身为前提(我再也不凭粗陋的印象为哲学家分类了)

  • 0 不想再这样 2023-03-08 15:27:32 北京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都成了对人性的讨论。

  • 1 万圣魔女凌小灵 2024-11-21 08:21:02 上海

    “无语,典型的异教徒思维”.jpg

  • 0 狂喜与痛苦 2025-01-31 13:25:22 中国香港

    残疾人

  • 0 土豆块 2023-03-05 10:06:09 北京

    读完了导言,把奥古斯丁的原罪、自由、恩典思想随不断地反驳佩拉纠派而不断修改的脉络大概展现了出来。

  • 0 Virginia Nemo 2018-11-30 18:28:57

    我有罪,原罪,唯主的恩典,才能获救,我的获救在主预定之中。奥古斯丁就是神学界的柏拉图。

  • 0 甚小望远镜 2016-10-16 21:42:30

    实际上是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前后十余年的论战著作选。然而佩拉纠派文献灭失严重,基本上只有从奥古斯丁的摘引中还原一二。其实先读最后附收的佩拉纠的一封信会更好理解。虽然这本500页的书大部分时候都在冗长地重复一些细节,但背后真正的争论贯穿了整个此后的西方思想史,比如伊拉斯谟与路德。

  • 0 Usagi 2021-07-04 17:01:58

    写论文的时候用的

  • 1 山鸟岛 2021-05-15 23:56:51

    人心是一间圣灵的神殿,栖居其中的是永不失败的信、望与爱,即使上帝之道无从探寻。「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

  • 0 金草乙IV 2021-04-16 15:22:35

    奥古斯丁是坚定的基督徒;正是因为这种坚定,使他拥有了坚定的善心和明确的论证

  • 0 वैजयंती माला 2021-01-10 00:08:37

    如果直接阐述就好了,驳斥佩拉纠冲淡了体系论述,扣一星。 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人不要贪天之功,许多事情还是命运。

  • 0 无限粒子 2024-06-03 11:55:57 河南

    不执着有无原罪

  • 0 Sig. Luglio 2025-01-12 23:59:00 湖北

    读了整整一周才读完,对这种护教性质的书籍似乎缺乏阅读热情了。奥古斯丁在本书里呈现的观点基本是我过去十多年耳濡目染的内容,其中相当部分已被接受并内化,所以读来缺乏一些新鲜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